起初,缪尔对这个邀请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他不能肯定哈里曼及其他科学家是否是最好的旅伴。但最终,禁不住阿拉斯加的诱惑,还是接受了邀请。事实是,在哈里曼的豪华游轮上度过的两个月中,缪尔不仅与众多科学家相处甚洽,甚至还赢得了哈里曼的孩子们的欢心,并与哈里曼本人也成了朋友。
有趣的是,缪尔与哈里曼的友谊竟是从缪尔对哈里曼的揶揄开始的。按照缪尔的自然观,一切动物都有和人一样的生存权利,因此,他对哈里曼的狩猎极度不满。在旅行中,当哈里曼成功地猎取到一头母熊和一头幼熊时,缪尔惊骇极了,他甚至要哈里曼的孩子们发誓,他们自己将永远不会去射杀任何别的生命。有一个晚上,船上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同声赞美主人的慷慨乐施。就在他们高声感谢富裕的主人对科学事业的支持的时候,缪尔插进话来。他说:“我觉得哈里曼并不很富有。他的钱没有我多。我拥有我希望的一切,他却没有。”有人把这话传到了哈里曼耳中。晚饭后,哈里曼坐到了缪尔旁边,诚恳地说:“我从来不在乎钱,除了把它当作工作的实力。我最欣赏的是创造的力量,和大自然一起去做好事,有助于为人和野兽提供食品,并让每个人和每个事物变得更美好一点,更愉快一些。”哈里曼的真诚挫败了缪尔的锐气,同时也让他对这个富人有了新的认识。用唐纳德·沃斯特—约翰·缪尔的最新传记的作者—的话说,这位企业家并未接受贪婪应当受到节制的概念,但是“他为资本主义设置了一个道德目标—促进自然和人类的福祉”。
毋庸说,无论在自然观还是财富观的价值取向上,哈里曼和缪尔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缪尔从哈里曼的话中感到了一种追求。在哈里曼看来,他的不断扩大的铁路网就是对人类实现美好世界追求的协助;而钱,只是他实现追求的工具。他为这种追求所怀有的热情和执著,感动了缪尔。热爱自然的缪尔从来不否认技术和进步的意义,他只是希望,人们在用技术取得进步时,不要忽略自然的美。他希望在这一点上—或者他确实也这样认为,哈里曼能和他取得一致。因此,尽管他既不认同那种血腥的狩猎,也不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终生的目标,却能在以后的十年中,一直和哈里曼保持着真诚的友谊,直至后者去世。
缪尔的这种和而不同的交友态度,使他广泛结识和联合了政界、商界、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精英,博得了普遍的信任和尊重。他的自然保护主义思想,通过他的生动流畅的文字和坚持不懈的院内外活动,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而且影响到国家政府有关自然保护的立法和实施。甚至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也和他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罗斯福曾在一九三年来到西部,并和缪尔一起在约塞米特山区度过了四天。他们一起骑马,步行,在积雪四英寸的野外露营,夜里在与飘舞着的雪花交相辉映的篝火旁畅谈……当然,缪尔也曾直言问罗斯福,为什么不能放弃他的狩猎喜好?这次旅行之后,罗斯福曾对人说,约翰·缪尔的谈话比他写的还要好,“他总是能对和他有过私人接触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离开山区的第二天,罗斯福便决定将塞拉保护区向北延伸至沙斯达山。
缪尔声名迭起。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他不仅是来自各界的读者所欢迎的作家,而且也是美国国内众多“绿色”人物所拥戴的领袖。热情的读者和朋友们渴望了解缪尔盛名背后的故事—他的成长历程,他在洞察世界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特别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用回忆录的形式把这些记录下来。
一九一三年,缪尔在哈里曼的湖滨别墅的回忆,终于以《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为题出版了,该书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aegie),同样是来自苏格兰的移民的儿子,和许多读者一样,成了缪尔的追捧者,还特别向缪尔赠送了自己的传记—一个从学徒到大亨的故事。显然,缪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的这位苏格兰老乡那里获得了共鸣: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都有过艰苦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通过自我奋斗而出人头地。缪尔的故事成了许多移民子女奋发图强,追求美国梦想的榜样。但是,缪尔的自传所传递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和卡内基的传记不同,缪尔在书中讲述的不是对财富的追求,也不是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如何捕捉机会的经验,而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一般的传记也有不同,出现在他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动物,而不是人物。书的一开头就说:“当我还是苏格兰的一个小男孩时,就喜爱所有野生的东西……”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曾如何和小伙伴们一同在苏格兰的海边寻找鸟巢,观察各种鸟蛋的颜色,聆听空中云雀的歌声;如何在广袤的威斯康星荒野中奔跑,为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生命欢腾呼叫。松鸡、蓝鸟、啄木鸟、山雀、知更鸟……它们的羽毛颜色,嗷嗷待哺的雏鸟的姿态……都深深地留在缪尔的记忆中。那些在农场四周森林中出没的麝鼠、浣熊、獾子、鹿,甚至黑熊,使缪尔惊叹不已:“啊!壮丽的威斯康星荒野!”
空旷的原野赋予了他广阔无垠的想象的空间。缪尔深深地感到,与学校的教育不同,“荒野教给我们的每一课都是爱的课,不用鞭笞就深入到我们的心田”。 从大自然当中所获得的丝丝暖意,使缪尔能够怀着温情去关注他周围的生命,除了野生的动物,那些驯养的牲畜,还有那些与缪尔日日相随感情至深的伙伴。在书中,他曾详细地描述过他家的牛、马和狗。在写到他家的一匹驮马诺波时,他说:“它是我所知道的最忠诚、最聪明、最喜嬉戏、最通人性的马。”并认为,“男孩子们在农场生活的最大优越性之一,就是能了解那些与人相伴的动物,知道去尊重它们,爱它们,甚至赢得它们的某种爱。这样一来,神圣的同情心才能得到成长和光大,并且远远超越了那些在教堂和学校的教导。” 缪尔这样深情地回忆他周围的那些动物的故事,是要告诉读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缪尔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面的扩大,尤其是和大自然的深度接触中,逐渐得以深化的。成年之后,自小在基督新教教义的熏陶下长大的缪尔对基督教的哲学和信条产生了疑问。他不再相信那些教堂的说教,而把自然看作最好的课堂。他不再去教堂礼拜,也不去听那些牧师的布道。尽管他仍保持着阅读《圣经》的习惯,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当作和莎士比亚一样的文学作品来读。在旅途中,在荒野里,他接触到的许多除人之外的各种形式的生命,使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一八六七年九月到翌年元月,二十九岁的缪尔曾徒步一千英里前往墨西哥海湾,进行植物学考察。途中,他不时碰到鳄鱼,他说:“很多善良的人认为,鳄鱼是由魔鬼制造的,从而便说明了它们的所有吃肉的嗜好以及丑陋不堪。但是,毋庸置疑,这些动物是快乐的,并且满足于伟大的造物主划分给它们的地方。在我们看来,它们是凶猛和残暴的,但在上帝的眼里,它们是美的。它们也是他的孩子,他听到它们的喊声,温柔地呵护它们,并为它们提供日常的食品。” 他惭愧地说:“在我们的同情心上,我们是多么狭隘的自私自负的生物!全然不见所有其他生物的权利!我们以一种怎样阴郁的鄙视态度谈论我们必死的同类!尽管鳄鱼、蛇等很自然地令我们憎恶,它们却不是神秘的恶魔。它们快乐地居住在这些鲜花怒放的野外,是上帝大家庭里的成员,是未堕落、未败坏的,它们享有的呵护和怜爱,是和恩赐给天国的天使们和地上的圣人们一样无区别的。”在上帝面前,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就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一样。
旅途中,缪尔见到过无数生疏的和熟悉的动植物,有美的,也有丑的,有对人有用的,也有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它们都并非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人发现了它们的美,但它们并非因人的发现而美。他曾被一棵由几株玉兰所围绕着的孤单的棕榈所感动:“听人们说,植物是容易枯萎的没有灵魂的东西,只有人才是不朽的等等;但是,我想,这却是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某种事物。无论如何,这株棕榈是不可言状地令人难以忘怀,它告诉我的,比我以往从牧师那里得知的更重要。”他说:“这种植物有一个普通的灰色树干,圆得像一个扫帚把,有一个由张裂开来的叶子装饰的树冠。这是一种比最谦恭的威斯康星橡树还要普通的植物,然而,不论是在风的摇动和侵蚀中,或在阳光的泰然关切和呵护下,它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我整个步行中至今所见的任何高级或低级的植物都不可超越的力量。”
正是这种“不可超越的力量”,颠覆了缪尔从幼年起就坚信的“世界是特别为人创造的”宗教信条。他说:“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假设。”因此,缪尔得以宣称:“没有人,宇宙将是不完整的;但是,没有了那些居住在我们自负的眼睛之外的最小的超级微生物,世界也是不完整的。”这是缪尔自然观—生物中心论的开端。在这种信念下,大自然才是上帝的圣殿,是人们应当顶礼膜拜的所在;而《圣经》,也只有和大自然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触摸到上帝的脉搏,阅读到它的真谛。就此而言,这次旅行实际上已成为他整个精神生活的转折点,也是影响了他日后四十多年生活的自然观形成的起点。怀着这样的信念,一八六八年春天,缪尔走进了深山。
当然,他终究要离开山区,但是他还会回去。无论在哪里,他的心都向自然。“到山里去就是回家去。”他说。但同时,大山似乎已在他心中蕴育着一种更高的情怀:“我生活的唯一希望,就是如何诱导人们去认识大自然的美。”这是后来他给吉妮·卡尔—他的精神导师和挚友信中的话。为此,约翰·缪尔献出了他最后的二十五年。
(《情寄自然:约翰·缪尔的生平》 (A Passion for Nature:The Life of John Muir ),牛津出版社二八年版) 微信"扫一扫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描,以添加【读万卷】公众平台
性本爱丘山
记得上中学时,我一度喜欢陶渊明的文章,还有那么一个“一柳先生”的绰号。北方的春夏都十分短暂,没有许许多多的郁郁葱葱,人家江南已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而北国仍是千里冰封,人家江南还是“晚风吹叶落,秋桂散氤氲”,而身在边疆的我,已感寒风的萧瑟。因此,我对南方的四季产生了暗暗的羡慕之情。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我经常在梦里,在那些不能出门而发呆的日子里,静静的幻想着南方的一景,或是山涧的小溪,或是变幻的浮云,或是连绵的群山。就是这样,我的魂魄一遍又一遍的远游,乐此不疲。
终于,我被西南部的一所大学录取,虽然,有那么多的阻挠,我还是选择了投进她的怀抱。
于是,就有了这次最最特别的清明之旅。这次,我和西南的山山水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黔西南的山山水水,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实现了曾经的梦想。
清明是纪念祖先的日子,而我却选择在起伏的群山中度过,是不是有损这一节日的严肃呢?但是,清明还有踏青出行的习俗。那么,祭祖和出游之间有何关系呢?祭祖是让所有的国人不忘自己的祖先和一些远去了的历史,然而,踏青是让人们回归自然。思绪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那时的人们真诚的承认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依照着自然的指示生活。他们质朴的意识里,上天有眼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其监视,若是反自然而行之,就会遭到天的惩罚,如“雷劈”之类的说法。而如今,当初的许多观点都成了迷信和愚昧的信仰,现代人在“人必胜天”的信条中,渐渐地走到了悬崖的边上……清晨,当我站在一座挂着白纸的坟前,静静地伫立着想了很久。呵,好一个让我“返祖”的清明――大地无声,思祖得之。
我和我的姐妹们到达书忠的家乡――摆省乡,是在一个阴沉沉的中午。经过了汽车和摩托车的轮番颠簸,本该是要好好休息一下才好。然而,我们却莫名的兴奋――有人提议到山路上去走走。此时,天已下起了毛毛雨,这样的雨丝如美妙的轻音乐在我的耳畔冉冉飞扬。我的心比远处的湖水还要柔软。脚边的绿草叶闪动着新鲜而湿润的光泽,抬眼就瞅见了不远处起起伏伏的山峦,这些山都不十分高峻挺拔,却都是敦实憨厚的一类。他们是身着深青色铠甲,威武站立的哨兵。“瞧,那些灰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呀?”“哦,那是山里的石头。”山里会有这样多,这样大的石头,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我心中默默地想:这里大部分的山简直就是石山,多么奇特的山!一路走下去,我发现石山的表面覆盖着厚薄不均的泥土,而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植物旺盛的生存着。还有的地方,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泥土便被统统地赶走了,只留下黑??的石头,他们有着光滑而柔顺的弧面曲线,像极了在水中嬉戏的水牛露出的大半个脊背,又像是一位风尘仆仆的历史先民用于记载杂事的记录本,在无声地告知着我们什么。毛毛细雨逐渐结束了软绵绵的演奏,可是空气里依然回荡着她的节奏。我与同伴们说笑着行走在曲折的山路之上,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山腰,驻足观赏,“客心洗流水”突然蹦了出来。此情此景是多么像一面精致的筛子呀,滤去了我心中说不明道不白的所谓烦心事的种种,剩下的唯有这灵动的绿色一般的清爽。“你看,那远处升腾的雨雾多美呀!”我眺望着,那烟雨蒙蒙中的一切,啊,坚实威严的大山已经化身为缠绕着丝飘带的婀娜舞女,她们在烟波粼粼的大海之上轻扬起舞,舞姿之柔曼,飘带之轻盈,可谓举世无双了!
“快,把这景拍下吧!”
“呀!我忘了在照相机中装电池了。”
“唉,真扫兴……”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如果足够幸运,总是会遇见一些震撼灵魂的风景,我想:这些风景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一张张纪念照片上,更表现在心灵的留恋上,心灵会深深地细心地呵护这些感动的。
“除却巫山不是云”嘛,在清明之行的第一天,我就已经大饱眼福了,心灵也被紧紧捕获了,因此,日后的所见似乎也就没什么十分奇异的了。临行前的晚上,姐妹们在书钟家的院子里商量着回校的事情,我们一致决定明天早晨七点出发。“那,明天早晨,我先给家里拉两桶水。之后,再随你们一起回校吧。”书钟抹了抹脑袋说道。月亮的光辉洒在这个清净的小院落中,书钟斜靠在门框边,似乎有点累了。我这时突然意识到,我们这次的打扰,给他们一家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麻烦。今年恰逢贵州遇到大干旱,书钟的家乡吃水就靠用摩托车到邻近的水站拉水,而清明又是农忙时节,因此,这次书钟回家,拉水的活也就落在了书钟身上。书钟一般起得很早,首先就是去拉水,大概要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正赶上我们吃早饭。对了,他的爸爸妈妈待我们十分热情,他们尽可能的让我们吃好玩好。早餐是糯米糍巴,中餐是鸡肉或腊肉火锅,还有新鲜的山里野菜,很多的味道还是我第一次尝到。“那你得起多早啊,算了,我们还是九点走好了。”同行的小姐妹说道。“你也太小看我了,我从小就开始早起,然后翻山越岭地赶着去学校。”夜如同一潭清水,静静地聆听着我们的谈话。我们之间仿佛多了一条无形的通道,在这里,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汩汩地流淌……“我的身体就是这么锻出来的……”书钟不无骄傲地说。
书钟就是山里的孩子,就是如山中巨石一般踏实、质朴和坚强的孩子。我望着树梢上的明月,突发奇想,书钟的将来会是怎样呢?那时他必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他用自己的智慧建设着家乡,还是会有憨憨的笑容。那夜,我梦见我在山顶看见了美丽的彩虹……
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懂得了大山,但是我很庆幸:我走进了大山,并且拥有了大山的友情。这段记忆在我的心空已经成为一颗闪闪的小星星,当我在夜里静静思考的时候,我会时时看看他。
性本爱丘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本爱丘山
作者:侯文蕙
来源:《读书》2015年第01期
一八九九年,美国著名的铁路大亨哈里曼曾组织过一次为期两个月的从西雅图到西伯利亚的航海旅行。哈里曼此行的目的是休假狩猎,但同时也想利用他的巨大的豪华游轮,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全部费用由他负责。考察团由二十多名精心挑选的美国顶尖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组成,除了哈里曼夫妇及其五个子女之外,随行的还有医生、护士、猎手、导游及各类服务人员,共一百二十六人,约翰·缪尔也在其中。
起初,缪尔对这个邀请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他不能肯定哈里曼及其他科学家是否是最好的旅伴。但最终,禁不住阿拉斯加的诱惑,还是接受了邀请。事实是,在哈里曼的豪华游轮上度过的两个月中,缪尔不仅与众多科学家相处甚洽,甚至还赢得了哈里曼的孩子们的欢心,并与哈里曼本人也成了朋友。
有趣的是,缪尔与哈里曼的友谊竟是从缪尔对哈里曼的揶揄开始的。按照缪尔的自然观,一切动物都有和人一样的生存权利,因此,他对哈里曼的狩猎极度不满。在旅行中,当哈里曼成功地猎取到一头母熊和一头幼熊时,缪尔惊骇极了,他甚至要哈里曼的孩子们发誓,他们自己将永远不会去射杀任何别的生命。有一个晚上,船上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同声赞美主人的慷慨乐施。就在他们高声感谢富裕的主人对科学事业的支持的时候,缪尔插进话来。他说:“我觉得哈里曼并不很富有。他的钱没有我多。我拥有我希望的一切,他却没有。”有人把这话传到了哈里曼耳中。晚饭后,哈里曼坐到了缪尔旁边,诚恳地说:“我从来不在乎钱,除了把它当作工作的实力。我最欣赏的是创造的力量,和大自然一起去做好事,有助于为人和野兽提供食品,并让每个人和每个事物变得更美好一点,更愉快一些。”哈里曼的真诚挫败了缪尔的锐气,同时也让他对这个富人有了新的认识。用唐纳德·沃斯特—约翰·缪尔的最新传记的作者—的话说,这位企业家并未接受贪婪应当受到节制的概念,但是“他为资本主义设置了一个道德目标—促进自然和人类的福祉”。
毋庸说,无论在自然观还是财富观的价值取向上,哈里曼和缪尔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缪尔从哈里曼的话中感到了一种追求。在哈里曼看来,他的不断扩大的铁路网就是对人类实现美好世界追求的协助;而钱,只是他实现追求的工具。他为这种追求所怀有的热情和执著,感动了缪尔。热爱自然的缪尔从来不否认技术和进步的意义,他只是希望,人们在用技术取得进步时,不要忽略自然的美。他希望在这一点上—或者他确实也这样认为,哈里曼能和他取得一致。因此,尽管他既不认同那种血腥的狩猎,也不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终生的目标,却能在以后的十年中,一直和哈里曼保持着真诚的友谊,直至后者去世。
缪尔的这种和而不同的交友态度,使他广泛结识和联合了政界、商界、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精英,博得了普遍的信任和尊重。他的自然保护主义思想,通过他的生动流畅的文字和坚持不懈的院内外活动,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而且影响到国家政府有关自然保护
性本爱丘山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处在江淮分水岭上,北望中原腹地,南眺江汉平原,它位于大别山西部、桐柏山东部的交接地段。这里的山不高,但有些陡峭;这里的山不很雄壮,但也起伏连绵。大山蜿蜒而伸,东连西突,南伸北展。你如果站在高山的峰巅,极目远眺,眼前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高低低的峰峦。那些山或耸入云端,或逶迤伸展。山连水,水依山,沟沟壑壑,密密相间;树木丛生,青竹广布;山路弯弯,跌宕起伏。这里虽没有名山胜景、奇异风光,但它的风景也很耐看。加之我自幼生活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的缘故,或独自一人,或结伴而行,到山中去走走、去玩玩,去感受领略大山的风姿也是常有的事。
我居住的小镇其实也处在山的脚下,那座山就叫马匹寨,因山形如腾跃的马匹之状而得名。站在小镇的平畈之上还可以望见两座大山:一座是老君山,一座是仙居顶。老君山位于红安、大悟、新县的交界处,是红安第一座高山,又相传此山为太上老君炼取仙丹之地,民间又把顶峰称之为老君炉。仙居顶与老君山遥遥相对,隔畈相望,它虽没有老君山高,但因为山顶突兀俊秀,高耸入云端,又传是南海道人遗珠之地,唐朝薛刚练兵之处而闻名。其它象天台山、三角山、大兴寨、响铃寨、仰天窝、洗脚盆、小老君山、黄杨寨,再远一点还有东高山、西高山、三爪山、五岳山、大尖山、小尖山等离我居住的地方都不远,我也常去登峰远眺。另一个原因;这里的山曾是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以及鄂东北道委、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主要活动区域,这些山遍布红军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仅老君山就长眠着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红一师支队党代表桂步蟾等诸多红军烈士,徐向前、吴焕先、高敬亭、何耀榜等曾无数次在这里战斗过。山虽不是名山,但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而远近有名,留在史册中,并赋予它神奇的内涵。
经常到山里去走走,观山貌、觅胜景、寻鸟语、听泉声、采山珍、择山果,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清晨起床,备足干粮,带上必需的生活用品,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步一步向山的深处移进,愈进入大山深处,路愈是弯曲狭窄崖愈是奇险陡峭,有时根本就没有路,凭自己披荆斩棘而行。弄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在所不惜,也乐趣无穷。
处在密林中,看满山盛开的野桃花,感受春天的气息;看青翠欲滴的山竹林,品味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仰高耸的岩石,突起的悬崖,悟大自然鬼斧神功的精巧;看山泉瀑布,听和悦山音,应和大自然的节奏,领略自然界的和谐静美.
险处得奇景,有意索渊源.有些地方,风景秀美,美得纯朴,美得极致,却少有人知,却无人涉足.我独自一人深入其中,心中多少有些惧怕/担心,但观景之后生出的敬畏之情,发现之后的惊喜之感,往往要大于心中的惧怕,之后仍回味无穷,乐趣无限。
进入山中,避免不了要爬山路。爬山路需要有耐力、有忍劲,不要走得太急,也不要过慢,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目标向前,一步步向前移进。埋头向前,不管目的地有多远,贵在坚毅持恒。等到了山顶之上,那种超越自我的兴奋感便油然而生。下山之时,一路小跑,倍感轻松愉快,这是胜利者的欢悦,只有经历风险、付出汗水之人才能体会到这种愉悦的可贵。
如果深入山谷之中,处在密林深处,林深茂密,寂静无人,你不要过于迷茫,也不要太着急,看清自己应去的方向,找寻路的方位,或顺溪而上,或依坡而行,一边听泉声鸟语,一边探路径,总会我到路的出处。寻路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有山泉为伴,有鸟语相依,这情景也是很美妙的。
独自在山中探险,其实是充满危险的。山上坡陡路滑,处处有险情;林中荆棘丛生,同样也是危险重重;崖高路陡,稍一失足,就会有性命之忧。有一次我在攀援的过程中,手附一枝,枝断,我滑出一丈多远;还有一次我被一树枝反弹,伤了眼睛,医了一个多星期才复原。
到山中去走走,去看看风景,去和大自然贴近,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你的生活会多一份情趣、多一份享受、多一份美妙的回味。
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我爱着山,喜欢到这大山深处,领略大自然风景的同时,也与自然形成默契、共鸣。
性本爱丘山
画家形迹
陈洪绶(1588-1652),明代杰出画家。字章侯,号老莲、云门僧等。诸暨枫桥(今属浙江)人。长于花鸟、山水,尤精人物。传世作品有《九歌图》、《屈子行吟图》及《花卉山岛图》等,著有《宝纶堂集》。
读画片语
和陈氏其他人物画一样,该画人物造型简练概括,衣纹细劲而多折,设色古雅,神态生动,将一幅返老还童的生活情趣托然而出,极富诗意。
一缕禅思
田园山水,这些自然的事物是最具禅意的载体。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他将官场比作“尘网”,将身处其中比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真切的生活和劳动经验在里面,所以他的诗洋溢着一种内在的悟境和喜悦,表现出只有实践者才有的思想力度。这田园的自然抒写,也是禅家的本色,所谓的“农禅并重”。
陶诗在艺术上语言朴素、直率白描,使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这也正合了禅的境界--“白马入芦花,银碗盛白雪”,若是不仔细找寻,是看不到自然和艺术之间那道分界线的。
禅诗偈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