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
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朦胧诗最早可溯源到“**”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
现代朦胧诗
现 代 朦 胧 诗 欣 赏
宣城二中 吴华亮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没有记忆,石头 北岛诗四首 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没有记忆 回答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荒草一年一度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生长,那么漠然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冰川纪过去了,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才能辨认,也许 好望角发现了, 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槛 1981年登载于《上海文学》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一切 为了在审判之前,
一切都是命运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告诉你吧,世界,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我——不——相——信!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红帆船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假如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我怎么能说
道路就从脚下伸延呢,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难道你以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滚出来的就真是星星,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1976年,登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我不能再欺骗你 古 寺
让心像一片颤抖的枫叶 消失的钟声 写满那些关于春天的谎言;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我不能再安慰你
因为除了天空和土地 流泪的眼睛 为生存作证的只有时间。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当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
我想画下早晨 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
画下露水 可我还是要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等着吧,姑娘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等着那只运载风的红帆船。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舒婷诗一首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双桅船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她永远看着我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永远,看着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今天你又在这里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明天我们将在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另一个纬度相遇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长满淡淡的茸毛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让它们相爱 不怕天涯海角 让每一个默许 岂在朝朝夕夕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你在我的航程上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顾城诗二首 但知道她很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也许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而熄灭的心 我任性
画下婚礼 我希望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每一个时刻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希望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画出笨拙的自由
我想在大地上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画满窗子 拉紧桅绳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风吹起晨雾的帆 都习惯光明 我开航了 我想画下风 没有目的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在蓝天中荡漾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让阳光的瀑布 画下大海—— 洗黑我的皮肤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太阳是我的纤夫 最后,在纸角上 它拉着我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用强光的绳索 画下一只树熊 一步步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我被风推着 发愣 向东向西 他没有家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黑夜来了 他只有,许许多多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浆果一样的梦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抛下了 我在希望 新月,,,黄金的锚 在想 天微明 但不知为什么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我没有领到蜡笔 碰击着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只有我 我到那里去呵 我的手指和创痛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用金黄的麦秸 心爱的白纸 织成摇篮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把我的灵感和心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放在里边 我是一个孩子 装好纽扣的车轮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让时间拖着 我任性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生命幻想曲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把我的幻影和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黑夜象山谷 柳枝编成的船篷
白昼象峰巅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由此,他们便开睡吧~合上双眼
始产生一种悖逆心理,不仅怀疑“**”,世界就与我无关 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时间的马 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但是,他们并没有就累倒了 此沉落下去,而是开始了执着中的奋起,迷惘中的黄尾的太平鸟 寻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在我的车中做窝 明”,顾城《一代人》,。顾城笔下一代人的形象,
正是这一代青年最真实的象征。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太阳烘着地球 法,使之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象烤一块面包 意氛围,晦涩难懂,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我行走着 胧诗”。
赤着双脚 我的学习体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 艺术潮流。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 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他们
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
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朦胧诗最早可溯源到“**”时期60年代末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 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 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
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
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 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 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
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
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 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 最后的北京。”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
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 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
年浩劫,有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
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
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
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
摘要: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艺术流派。虽然它有很多缺陷遭到人们的批判,但作为时代的产物,仍然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继承诗歌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这些手法对于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内容、思想内涵有重要作用。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至高境界,当今的诗歌创作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朦胧诗的一些表现手法所带来的惊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朦胧诗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朦胧诗; 象征; 意象; 通感; 艺术变形; 隐喻; 无形
1.引言
朦胧诗是20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由于它的晦涩难懂,曾遭到很多人的批判。但它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非常巧妙,对表达诗人的情感主旨,有很好的作用。这些手法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当今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值得借鉴。
2.表现手法
2.1 象征
象征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增大文章的内涵,使诗人的情思得到充分地展现。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浩劫;“黑色的眼睛”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熏染,但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和洞察力。“光明”象征着希望、憧憬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仅用了“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这样几个词,就揭示出了“一代人”的追求。诗人要表达的就是一代人努力寻找希望这样一个主题,就通过几个具有鲜明对比的词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顿时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种表达是含蓄的,但比用几个抒情性的叹词或句子,实际上要强烈得多。
诗人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的,是难于言说的。在一个物象上充分赋予了人的情思,借助于一个具象来表达抽象。读者通过品味具象,来体会情思,品味得越深入,体会得就越全面。在诗人创作与读者品读过程中,诗人的情思始终都没有言明,但读者却能深刻领会,与诗人同喜同悲,这就是象征物的作用,和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舒婷的《双桅船》中,“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以船象征人,以船的命运象征人的命运,说明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尽管漂泊不定,但航行的目标总归是有的。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象征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象征着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象征着光明信念。
2.2 意象
意象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但往往不直接抒怀,这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那么意象具体会有哪些作用呢,
2.2.1 物我合一
意象给情思提供一个载体,使那抽象的情思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满
枝头,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湖、萤火虫、春天、睡莲、鸟、白丁香”这些都已不仅仅指这些事物的本身,它们已融入进了作者的情思,有安逸、祥和、静谧。这些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正是作者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些意象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
2.2.2 化抽象为形象
情思多是错综复杂的,难于直接表达的。用意象代言之,让读者尽情地品味意象,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艺术效果。
北岛的《自由》,“飘/撕碎的纸屑”。“自由”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若是直接描述,必然有言不尽之处。北岛用一个意象“飘动的纸屑”代言之。纸屑在空中飘,不就是自由自在吗,“飘动的纸屑”有什么特点,“自由”就有什么特点。读者通过去理解“飘动的纸屑”去理解“自由”。“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要想获得自由,就要付出代价。
2.2.3 朦胧诗人的意象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很多意象已有了人们所认同的情感表达。朦胧诗人乐于翻新,敢于打破意象通常所表达的情思,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舒婷的《珠贝――大海的眼泪》。珠贝本来是女孩子最爱捡拾的东西,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赋予了这一意象更为深厚的意蕴。在含恨时,它更被赋予了英雄的内质“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以至于“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作一滴清水”。
她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的意象本身是比较珍爱的植物与动物,然而在这首诗中,女诗人却用两个“绝不”对它们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凌霄花的“攀援”不为女诗人欣赏,鸟儿的“痴情”令诗人感到了卑贱。倒是具有“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因能够和“你”站在一起,既显示了爱的伟大又体现了爱的平等。诗人根据自己的偏爱,对原本的意象赋予了新的情感态度。
2.3 通感
通感是不同感觉的互相沟通和补充。作者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描述某个物体,调动多种器官,使读者能够尽情体会,从而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这在当时,朦胧诗人已经能够十分纯熟地运用。
舒婷的《落叶》中“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夜色”如何,是视觉上的效果,它很黑、很暗。这样的月色,给人心里上的感受是凄清的、凉的。视觉转换成触觉,这样一句话,从客观景物直插到内心体悟,扩大了内涵,带给人更多的回味。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声音是听觉的,“闪闪烁烁”是视觉的。因为声音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有相似之处。读者想想,那看不见的声音“闪闪烁烁”,是不是很曼妙呢,
2.4 艺术变形
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树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动”。诗人喝醉了,景物在诗人眼中都起了变化。桉树旋转;繁星从天上下来了,走进手中的万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动,而是石路在浮动。这是诗人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感觉的外化。这种独特的描写,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独特的写作背景下,倒是“真实”的描绘,牵引着读者进入诗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2.5 隐喻
巧妙地使用隐喻,能使表达生动鲜明,这比明喻要灵活得多。
北岛的《回答》中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乍一看觉得很奇怪,仔细品读,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隐喻。“通行证”是给人自由进出的凭证。“墓志铭”暗示“高尚者”已死。“卑鄙者”凭借“卑鄙”这张“通行证”竟可以自由地进出;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古往今来,揭示社会的诗作很多,而北岛的这两行诗,多少年来始终经久不衰。极具反差的几个词通过隐喻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给读者心灵上造出了强大的冲击力。没有对社会现状的具体描写,没有直接的情感语句的抒发,但读者却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无比愤怒,感受到社会的无可言表的黑暗现状。在两行诗句的背后是一个可以让读者尽情思索的巨大空间。
3.艺术的至高境界
什么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中国道家认为“大象无形”,有声有形的艺术都不是至高的艺术,只有“稀声”、“无形”的艺术才是一切艺术的至高境界。作家作文,诗人作诗,目的无非是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思,充分让读者去领会自己的情思。能做到“充分表达”,未必是直接说明,也未必是话多就明。如果想赞扬一个女子的美丽,当把她的五官一一描写清楚后,会发现她也无非如此。倒不如呈现给读者一个背影,她的正面谁也说不清,但一定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想描写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可以有很多办法,可以列举当时的很多事例,可以疾声高呼,但不管怎样,文字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现实和心里的感受是无限的。怎样用“有限”去表达“无限”,诗人北岛的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浓缩剂”,是撞击心灵的最强音,在它的背后,是无限的思索空间。
人类的情思是复杂的,是多面的,甚至是矛盾的。怎么可能用语言把它说得清呢,若真是用词来描绘,那必是片面的、有误的、走形的,不如“不言”。舒婷的女性观到底是什么,那就看看她的“橡树”,自己品吧。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或许说不出来,那就离她的情感接近了。
但读者毕竟不是诗人,他怎么能从诗人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庞大的深层世界呢,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诗人眼中的星星,不是挂在空中,而是“在睡莲丛中游动”;诗人眼中的晚上,不是安静的、静谧的,而是“柔软的”;诗人眼中的凌霄花,不仅是美丽的植物,而会借别的枝头“炫耀”;诗人听到的声音,似乎能在眼前“闪闪烁烁”。不需解释,“旋转的桉树”“在月光下浮动的石路”会直接出现在诗中,激起好奇的读者无限的遐思,当读者理解了原因,就感到了诗作的奥妙无限,诗人的情思无限。再有,诗人总不愿明说,因为说明白的总是表达的不透彻的。怎样充分地表达人的努力追求呢,当你的脑海中闪现几十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却想不到顾城只用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句话,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意象、通感、艺术变形、象征等一系列手法被朦胧诗人运用到了十分纯熟的境地,奇特的语言表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实现了“诗人”与“读者”的完美结合。诗人那说不出的、道不明的情思,实际上读者也说不出,但却能感受到,此时就达到了艺术“稀声”、“无形”的至高境界。
4.结语
“朦胧诗”作为一个时期的特有名词,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被很多人批判,但它里面的一些创作技巧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当今正在被一些人不知不觉地应用着。它充分地显示出文学语言的巨大魅力,朦胧诗人的智慧。他们的“妙语”所带来的巨大的思想空间,一直感染无数的读者,激起思想上的共鸣。当今人们仍然在不断探寻,不断创造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诗作。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作品精选[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舒婷(舒婷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北岛(北岛作品精选[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4]顾城(新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5] 陈金凤(诗歌的朦胧特点及其教学的模糊性[EB,OL]((2008-11-27)[2011-02-11](http://www.省略/article.php?id=522.
[6] 杨军(《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EB,OL]((2010-11-22)[2011-02-11](http://gsyx.省略/article/browse/3471929.jspx.
[7] 王侠(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EB,OL]((2009-04-16)[2011-02-11](http://wenku.省略/view/3f57975f312b3169a451a487.html.
[8] 老钩(朦胧诗的传统美学特征[EB,OL]((2007-03-27)[2011-02-11](http://www.省略/Item/97478.aspx.
作者简介:隋晓村(1983―)女,现中学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现代朦胧诗的课外辅导
诗歌,是一种能集中地描写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而现代诗歌欣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现代诗歌课外阅读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同学对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朦胧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现代朦胧诗意象深远,象征性强,表现手法丰富,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其理解和把握上的困难,常常感到苦涩而“朦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辅导学生对朦胧诗进行鉴赏,有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精心选择作品,编辑成册
所谓“朦胧诗”并不是读不懂的诗,在不同时期都有其富有特色的代表作。虽然在我国宏大的新诗潮流中,朦胧诗只是一股带有独特韵味的水流,没有占据诗坛的主要地位,但其影响和价值不容低估。因此,本人首先在给学生选择诗歌作品上,力争精选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其次,对作品的内容要准确把握其难度,尽量选择意象清晰、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学生容易把握和理解的佳作。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则不选入。让学生感到朦胧诗并不朦胧。教学中,本人亲自精心选择并编辑了一些具有以上特点的现代朦胧诗集。主要包括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烦忧》和《雨巷》,辛笛的《秋思》,顾城的《一代人》和《远和近》,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和《双桅船》以及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几十篇优秀诗作,并写了简要的赏析短文,供学生参考,帮助他们理解。
二、重点把握朦胧诗的时代背景和主题脉搏
朦胧诗的产生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平静的中国诗坛发生了倾斜和断裂。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带着**中心灵上的种种伤痕,带着与黑暗动荡的过去毫不妥协的情绪,带着自我意识和被抑制多年的人道主义思潮,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使命感,走上诗坛。他们的诗一反过去的直向议论与抒情,着意将生活中的秘密溶解在意象中,将丰富的感情寄寓在冷清的暗示和象征中,没有固定的时空次序,没有固定的逻辑思维,只有诗人情感的流向和跳跃。对于“**”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现在的中学生不可能有所认识和体会。在他们的心灵这是一段空白。因此,要讲朦胧诗,就必须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述这段苦难的历史,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结合作品分析和讲解当时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强烈的时代主题思想和脉搏。如顾城的《一代人》,全诗只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两句,却在当代诗坛史上具有相当的分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想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实指,又是虚指。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茫,但是就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们仍未失去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不仅是沉沦和徘徊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再如北岛的《回答》的率篇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抽象概括了十年浩劫时代,荒谬绝伦的历史真相,是对“卑鄙”的痛恶及“高尚”的称颂的抒发,是政治主体意识彻底觉醒的第一缕曙光。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艺术性和主体意识,堪称佳作。在课外教学辅导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引导。
三、简单了解朦胧诗的主要创作手法
诗歌是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朦胧诗也是如此。但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对作品中拟人、物化、夸张、比喻、痛感等诗歌表现手法要适当给予指导,不能讲得太多,分得太细,主要了解它们的运用与诗歌作品中的意境和象征意义巧妙融合。如本人在讲解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中“雪白的墙”的象征意义(一切美好的心灵),整首诗中反复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诗句,辅导中,本人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雪白的墙”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对作品进行分析,欣赏这首诗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对其他表现手法只做简单的提及和介绍,不做深入的探究,收到了良好的鉴赏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广大学生能够在现代朦胧诗的欣赏中,真正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导学案
必修二《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导学案
——以《双桅船》为例
【学习导航】
1.掌握鉴赏诗歌的三个步骤:诵读、意象、知人论世。
2.了解朦胧诗派的特点和代表诗人、诗作。
3.了解朦胧诗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感受诗人的情怀。
【能力提升】
1.谈谈你对诗歌《双桅船》中的主要意象:岸、船、风暴、灯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于诗歌主题的争议?爱情说,友情说,亲情说,理想说,奉献说,爱国说等等,你有什么样的个性化理解?
3.结合朦胧诗派几位代表诗人的作品,谈谈时代给诗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4.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的人生取向,学习朦胧诗人的爱国情怀。
【自主学习】
1.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1969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开始写诗。20岁回城,做过临时工,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资料链接】
朦胧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北岛: 1949年 生于北京。1966年,因**中断高中学业,是北京四中著名校友。1969-1980年,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工人,其中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六年。1970年,开始写作 。代表诗作:《回答》。
顾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养猪。“**”前即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代表作品《一代人》。
食指: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 1968年:创作黄金年,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 1971年:在济宁入伍,创作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1976年:“**”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1978年:再次焕发诗人创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每天擦楼道,洗餐具,保持最低的生活费,抽低价的烟。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素材挖掘】
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最早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代表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谢眺。
2.宫廷诗、花间词
花间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统治遭到了重创;中唐以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更令广大文士屈志难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面对着衰乱的时世,于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琐细化的软性文学应运而生。代表诗人:温庭筠,韦庄
【佳作欣赏】
顾城《一代人》赏析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本诗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深思的魅力。每个人都能明白诗中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中“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沉沦也罢,迷惘也罢,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是“黑夜”,这就很准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一个人,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两行;并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见也被诗人顾城用天才之指点化成了最直观的意象。 一个痛苦彷徨的青年默默的坚守自己内心的纯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为他改变什么,只想要他的圣洁心灵永存,这样他就满足了。
【课外拓展】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课后作业】
对食指的《热爱生命》这首进行赏析,字数在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