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目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 目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1 宇宙与地球
第一章 宇宙
第一节 天体和星空
第二节 探索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
第三节 月相和潮汐变化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附录:活动星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2 海洋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五章 海洋开发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国际合作
本书相关网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3 旅游地理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一节 现代旅游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规则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本册书体例
本书相关网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4)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节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三节 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一节 城乡规划与刻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城乡土地应用与功能分区
第三节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
第二节 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
第三节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三节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本书相关网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公众参与
高中地理(人教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
上册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自学园地 阅读篇 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自学园地 技能篇 制作地理资料卡片
自学园地 练习篇
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
自学园地 阅读篇 天下第一气象站
自学园地 练习篇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度
3.4 海水运动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
3.6 生物
3.7 土壤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学园地 阅读篇 地球的演化发展
自学园地 技能篇 怎样进行野外观察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4.1 气候资源
4.2 海洋资源(一)
4.3 海洋资源(二)
4.4 陆地资源
4.5 气象灾害
4.6 地质灾害
自学园地 阅读篇 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
自学园地 技能篇 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
自学园地 练习篇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下册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5.1 农业生产活动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
5.5 工业生产活动
5.6 工业的区位选择
5.7 工业地域的形成
5.8 传统工业区
5.9 新兴工业区
自学园地 阅读篇 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
自学园地 技能篇 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
自学园地 练习篇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1 聚落的形成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二)
6.4 城市化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自学园地 阅读篇 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
自学园地 技能篇 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
自学园地 练习篇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7.4 城市交通运输
7.5 电子通信
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7.7 国际贸易和金融
自学园地 阅读篇
自学园地 技能篇
自学园地 练习篇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8.3 可持续发展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阅读篇 可持续发展意识
技能篇 怎样办一张地理墙报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 人口再生产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
1.3 环境人口容量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
1.5 人口迁移与环境
1.6 中国人口迁移
综合练习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2.1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2.4 城市的合理规划
综合练习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
3.2 文化景观主要特征
3.3 文化景观与环境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
综合练习
第四单元 旅游活动
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4.2 旅游资源
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合练习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5.2 世界经济全球化
5.3 区域经济一体化
5.4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练习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 中、低产田治理的
地理背景
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九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9.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9.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单元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10.1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第十一单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第十二单元 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12.1 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
第十三单元 地理区域研究(选学)
13.1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2 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高中地理顺口溜(高考前电子书农)
一、我国之最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制作这个就是给学弟学妹们节省点时间,然后把剩下来的时间安排到其他需要复习的科目上,高考还剩10天了,希望大家考得好成绩!满载而归!)二、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三、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四、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五、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七、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八、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十一、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十二、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十三、三大自然区界线(这个地方喜欢考题,大家关注些!)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十四、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十五、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十六、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 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十七、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十八、其他: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注: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
高中地理步步高高考总复习电子书选修6第 (3)
第 3讲 生态环境保护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强化专练
1. 读“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最高级消费者是 。
(2)图示中初级消费者是 ,是 营养级。
(3)该食物网中共 条食物链。
答案 (1)草和树 狮 (2)鼠、松鼠、兔和鹿 第二 (3) 6
考点二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强化专练
2. 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亚马孙雨林绵延数千英里,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亚马孙雨林总面积的 85%在巴西境内, 其面积比西欧还大。亚马孙雨林是地球半数动植物的家园 。
(1)简述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
(2)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人们滥伐森林可能造成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 (1)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采矿、公路建设等。
(3)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森林的减少将使亚马孙流域气温升高、降雨减少、沙漠化进程加剧、土地 干涸以至不适于耕作。
考点三 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专练
3. 一个又一个刺眼的数字告诉我们: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的 50年内灭绝 。 读“近 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 ,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 1950年人口是 1850年的大约 倍,鸟类灭绝数是 1850年的 倍。这说明人 口增加与物种灭绝数量呈 关系。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 护区和自然遗址保护区。其划分的依据是
( )
A.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B. 自然保护区的对象 C.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D.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答案 (1) 1.8(1.5~2.0) 2.8(2.5~3.0) 正相关 (2)自然原因:自然灾害及物种竞争中的自然淘汰; 人为原因:捕猎、采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B
命题视角一 湿地的干涸及其保护
(2008·江苏地理 )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 A 表示 , B 表示 , C 表示 。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 A. 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 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 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 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 和 。 A. 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 容纳、净化污染物 C. 增加河流水量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答案 (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 B
(3) 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命题视角二 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
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怎样才能保护“水塔”不枯?
(3) “福娃”是北京 2008年第 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中福娃迎迎代表的珍稀动物是藏羚羊,为了方便藏羚羊的 迁徙,青藏铁路在经过自然保护区时,应怎样保护当地环境?
(4)图中①处环境恶化对长江下游地区有何影响?
(5)图中草场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如何防治?
答案 (1)是传统农业区,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地势高差大,流水侵蚀强;风大,风力作用侵蚀强烈。
(2)保护植被,退耕还湿、还林、还草。
(3)洼地“以桥代路” ;修建缓坡通道;山地开挖涵洞。
(4)河流水量减少,含沙量增加;河床抬高,河湖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危及下游 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5)草场沙化、退化。加大对草场的管理,严禁过度放牧,进行轮牧或舍饲、半舍饲方式养畜,建立饲草料基地 等。
1. 风是塑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和动力之一。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展示风的搬运、堆积和 森林的防风作用。要求如下:
(1)写出实验所需器材。
(2)写出实验步骤。
(3)根据实验的结果,你认为采取什么方法可以减少风沙的危害?
答案 (1)可变速的小风扇一台,木板一张,沙子若干,树枝若干。
(2)第一步:在木板上做好刻度以比较不同风速下风力对泥沙的搬运距离;
第二步:将沙子堆放在木板的一侧,将电扇放在同一侧,打开电扇,实验不同风速下沙子被吹拂的距离;
第三步:将树枝挡在沙子运动的前方,打开电扇,观察沙子的位移状况。
(3)植树造林,建设防风林带。
2. 依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 ,是因为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面积 达 110多万公顷,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土地 130多万公顷;此外,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较晚,到 1949年只有 耕地 40万公顷。从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现在,三江平原还有宜农荒地 110万公顷,但是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三 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
(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2)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3)湿地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4)三江平原停止开发并加以保护,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要“退田还湖”?
答案 (1)三江平原地处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 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
(2)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
(3)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湖面扩大,可削峰补枯,减少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避免因湿地丧失而造成的气候恶化。
3. 下图中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 ,乙图为“ ‘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 。甲图和乙图的关 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 A 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 ,②表示 , 其主要危害是 。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 B 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 ,②表示 ; 该地区综合整治措施有 。
(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 、 、 ,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 题有 、 、 。
(4)图甲中, C 、 D 两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产生的自然背景分别为 、 。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影响农牧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 (3)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 (4)土壤侵蚀 C处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 D处为亚热带丘陵地区 4. (2009·湖南长沙调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7~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 ,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活动于 2007年 3月 1日在法国巴黎 正式启动。全球 63个国家的 5万多名研究人员将开展 228项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地球两极,关注人类的未来。中 国政府非常重视并制定了“ IPY 中国行动计划” ,其中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 A 考察计划(PANDA 计划)成 为 IPY 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1)填表比较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的异同点
(2) 2007年 11月 12日上午 10时, “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开赴南极执行我国第 24次南极科考任务,将 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 A (80°22′ 00″ S 、 77°21′ 11″ E )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并为下一步建 立天文台作准备。
冰穹— A 至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千米(提示: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在冰穹— A 处进行天文观测的有 利条件有 。
(3)我国科学家提出的 PANDA 计划包含对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和近地空间等要素的综合考察,涉及大 气圈、 冰圈、 圈和 圈, 观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 研究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的关联。
(4)研究全球变暖对两极的影响是本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最主要的课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因素有 。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下面是科学家的一些预测:
科学家预测之一: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科学家预测之二:全球洪水、旱灾等发生次数在一些地区将增加。
请你就下面的地理要素任选一项加以预测并说明预测理由。
①冰川范围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②热带气候范围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5)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中的臭氧 主要集中的 层,而臭氧洞的形成跟对流层高度有一定关系,请在上图中用曲线绘制全球不同纬度的 对流层厚度示意图。
答案 (1)相同点:极 暖
不同点 (海陆分布状况) :南极地区主体是南极大陆, 四周被三大洋围绕 北极地区主体是北冰洋, 周围是亚、欧、 北美三大洲
典型动物:北极熊(北极狐、驯鹿等)
(2) 1 050~1 100千米 海拔高、空气薄,极度干燥、水汽含量极低,大气透明度好,望远镜观测几乎不受任何 大气干扰
(3)岩石(地壳) 生物
(4)燃烧矿物质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
①减小;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的消融量增加
②增大;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使热带气候的范围向南北两侧延伸
(5)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 平流
如下图
转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
转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
收藏之第
[转载]《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二章:自 2011年03月20日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球表层形态各异,气象万千。高天流云,风霜雨雪,青山幽谷,浩瀚海洋??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大自然。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来自太阳的外部力量激荡着江河海流,运筹出风云变幻;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演绎着褶皱断层,营造出高山深壑。大自然的光泽雨露哺育着万物生灵,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活力,生机无限。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截至20世纪末,确认的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矿产约150种。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矽物,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READING 阅读
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通常,我们把矿物分成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在非金属矿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不同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如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食盐(氯化钠)的晶体多为透明的正方体;方解石常为无色透明的斜方六面体。
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 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实验二: 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 你如何将它们快速地区别开来?
(二)岩石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多流纹岩。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附近,都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就形成了沉积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READING 阅读
化 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等的总称。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是: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我们常常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如以小砾石为主则称为砾岩,以砂粒为主就叫砂岩,由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有清晰页片状层理的叫页岩,由化学沉积形成的沉积岩,最典型的是石灰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如由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以及由
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等。
ACTIVITV 活动实践
将全班同学按3,5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 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利用所学知识,确认岩石的名称,贴上标签。然后,根据岩石的成因进行分类, 写出各种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用途等。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研究表明,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在地质循环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在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有时也会互相转化。
沉积岩的层理和其中的化石告诉我们,它们原先曾经是松散的碎屑物或沉淀物,经过沉积和成岩作用才变成坚硬的岩石。在岩浆岩地形区,如花岗岩山地和丘陵,也经常可以清楚地看到,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成为沉积岩的
“原料”。同样,在变质岩中,总能够找到它的“前身”——沉积岩、岩浆岩的一些痕迹。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人们更了解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岩石回到地幔深处时,被熔融成岩浆,它们作为岩石的生命就暂时终结了。在另外的某些地方,岩浆又转化为新的岩浆岩。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名称。
(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根据图2—7,思考下列问题:
(1)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2)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
(3)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4)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出门旅游,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形:一望无际的于原、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今大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它们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ACTIVITY 活动 思考
1.读图2—11,想一想: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读图2—10、2—12和2—13,想一想: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在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卜,经常可以看到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从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由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
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在野外,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在向斜构造上发育的山地。
ACTIVITY 活动
想一想,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岩层受力达到——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ACTIVITY 活动思考
观察图2—16、2—17,想一想: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3.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4.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
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在地堑上常有多典型的构造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ACTIVITY 活动 实践
野外褶皱构造观察
在岩层裸露之处,对褶皱进行观察,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该处褶皱构造的地层大致可分为几层?分层的原因是什么?
2.导致该处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3.该褶皱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判断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
表形态呢?
4.该褶皱构造各部位的风化、侵蚀状况有什么差异?对地形的演变会带来什么影响?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ACTIVTY 活动思考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火山喷发和地震都具有重大影响。
观察图2—18、2—19, 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在侵蚀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一堆积地形。
ACTIVITY 活动 探究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大砾石“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
2千米×0(2千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
体积之大,令人瞠目!
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 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可以说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证。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造就了“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在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导致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往往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在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ACTIVITY 活动思考
观察图2-20、2-21,想一想,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ACTIVITY 活动 思考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 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观察图2-22, 回答问题:
1.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梯田上进行耕作, 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2.近半个世纪以来, 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想一想,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 节大气环境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我们生活在大气底部,大气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人们最初认知的是大气层下部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整个大气层有了深入的了解。
ACTIVITY 活动 思考
根据图2-23,分析下列问题: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人类的生产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对流层进行的。对流层中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由下表可知,假如对流层大气不含水汽和尘埃 (这样的大气称为干洁空气),那么它对于太阳辐身十就近乎“完全透明”。总体来看,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作用
ACTIVITY 活动思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通常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将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它也属于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而地面增温又加强了地面辐射。
ACTIVITY 活动思考
1.读图2-24、2-25, 想一想, 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每年秋冬季节, 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
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从图2-26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越小,光热愈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例如,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READING 阅读
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常用玻璃温室来比喻大气的保温作用,将其称为“温室效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7%, 95%)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同时地面还可以靠吸收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的保温作用。
ACTIVIY 活动探究
读图2-27、2-28和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早春季节,正是我国江南地区早稻育秧时期,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或刚长出的秧苗被冻死。
材料二: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或种植花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1.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2.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从图2-29中可以看出,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当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出现弯曲。
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空气则由B、C两地流向A地;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ACTIVITY活动探究
图2-30表示某研究小组实测的上海地区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补绘35.0?、35.5?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3. P点夏季的盛行风向为 。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为 。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与低空风的最大差异在于,高空风的运动摩擦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里空气运动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如图2-31)。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READING 阅读
大气运动的方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图2—31)。如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决定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摩擦力始终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反,有减小风速的作用。在这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的风向,始终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指赤道附近因受热较多,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则因为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带。高空的气压形势正好相反,在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带,两极上空的气压则相对较低。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这种空气运动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就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南北极两个高气压带,以及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而在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以北半球为例,从图2-32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中纬环流与西风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
左)偏成西南(西北)风,最终偏转成与纬线基本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
平行的西风,称为盛行西风。西风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与高纬的极地东风相遇之后上升分流,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形成完整的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左)偏形成东北(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基本与纬线平行的绕极地流动的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流向高纬方向的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环流。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实际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风带和气压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图2-33)。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ACTIVITY 活动探究
1.图2-33分别反映二分二至时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2.假定图2-3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据图2-33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 40?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2.读图2-32、2-33,填表。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冬、夏两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ACTIVITY 活动探究
读图2-34,回答:
1.甲、 乙两幅图中, 哪一幅是1月, 哪一幅是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
2.甲图中, 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3.乙图中, 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遵循一定的规律,始终处于生成、发展、移动、消亡的运动过程之中,其中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天气各地大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是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不同部位的缘故。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READING 阅读
1998年长江洪水
1998年,受锋面降水系统和强对流天气的持续影响,在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普降大雨。许多地方多次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与常年同期相比,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要多出0(5倍甚至1倍以上。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水的影响,长江水位迅速上涨并长时期居高不下,沿长江的大多数水文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长江洪水,使长江中游沿岸地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气团 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按照气团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与经过地区的热力差异,通常将其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两大类。比下垫面(如陆地表面、海洋面)温度高的气团,通称为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通称为冷气团。
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沿锋面方向延伸可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冷锋是指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边缘的下面,使一部分暖空气被迫抬升,其中水汽凝结成云。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暖气团前缘的暖空气沿冷气团边缘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于是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也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1.读图2-35、2-36,填写下表:
2.冷锋和暖锋的主要降水范围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3.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天气状况如何?你能举一个实例说明吗?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向外逐渐增高。以北半球为例,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气流自外围流向中心作逆时针旋转。这种运动形式很像江河中的漩涡,故称之为气旋。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大气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因此,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高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向外逐渐降低。以北半球为例,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气流从中心流向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运动形式与气旋相反,故称之为反气旋。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大气是下沉辐散的,不易成云致雨。因此,当某地被高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晴朗天气。
1.读图2-37,填表:
2.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呈顺时针方向,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实际上,在陆地上空运行的气旋,受到地面起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封闭的等压线并不呈现为圆形: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常形成锋面。也就是说,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从平面看,锋面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低, 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冷暖锋之间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外(在北半球为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
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区。在该系统的影响下,天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ACTIVITY 活动探究
1.根据图2-38,回答问题:
(1) 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 ,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
(2)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3)A、B、C、D四地中, 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 。
(4)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画出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
3.连续收看并记录一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并在中国空白图上绘制出相应的天气系统。
4.就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天气系统的一周变化情况,对你所在城市或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并检验其成功率。
5.有条件的地区, 可用计算机将某种天气系统制作成动画。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干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水的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ACTIVITY活动思考
1.读图2-39,想一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2.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READING阅读
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长河,每年从黄河中游进入下游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高出两岸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造就三角洲,靠的是大量泥沙。据山东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1855— 1953年,扣除改道年份,黄河64年造陆面积达1 510平方千米。195个—1982年,黄河造陆面积达110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面积38平方千米,三角洲一带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0(47千米。现在山东省东营市的河口地区,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出来的“新大陆”。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海陆间的水循环,使大量水分以降水的形式进入陆地。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水体的势能,水力发电就是利用了这一能量。当水在较温暖地区蒸发成为气态水时,吸收了大量热量,而在降雨时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也形成了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说,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而水循环过程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又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有些地区淡水资源奇缺,我们必须很好地珍惜。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而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ACTVITY活动实践
1.画一幅表示水循环的示意图(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设计成动画)。要求:
?用箭头表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在图下用文字说明各箭头的主要含义,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3.调查家乡的河流。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对家乡的河流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山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
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在此基础上,对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对该河流治理和开发的具体建议。
注意事项:
?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二、洋流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围绕副热带高压的洋流称为副热带环流。该环流的中心大约在南北纬
30?的地区。在赤道附近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25?,
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来。西风带内持续向东运动的洋流称为西风漂流,它盘踞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宽阁地带。
ACTIVITY 活动探究
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 (用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设计成动画,并据图2-41回答问题: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顿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2.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3.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
READING阅读
世界洋流分布
沿低纬度大洋西侧,赤道海流转向极地方向,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暖流。例如墨西哥湾流(佛罗里达海流或加勒比海流)和日本海流(黑潮),这些洋流给沿岸增温增湿。
西风漂流在流近大洋东侧时,沿海岸转变为南北两个方向。流向赤道的洋流为寒流,伴随着它的是深处较凉海水的上涌。如智利和秘鲁海岸外的秘鲁海流、非洲西南海岸外的本格拉海流、美国西部海岸外的加利福尼亚海流、北非与西班牙海岸外的加那利海流。
在大西洋东北部,洋流在西风作用下转向极地,成为一支比较温暖的洋流,这就是北大西洋海流。它绕不列颠群岛散开,进入北海并沿挪威海岸流动。受其影响,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取道挪威沿海全年可以通航。在北半球,极地海洋大部分被陆地封闭,冷水沿着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海盆的大海峡西侧流向赤道。如拉布拉多海流,它从巴芬湾地区向南流动经戴维斯海峡到达纽芬兰沿海地区。
南极地区的洋流体系相对简单,它以一个大规模的南极环流为主体。
?,60?‘的广阔连续的洋面上,南极环流围绕南极洲大陆作顺时针在南纬50
方向动。
ACITIVITV 活动探究
根据图2-42,利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探究。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在图2-42中,用“ ”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 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
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
什么影响?
双语学习 选学
How water shapes the earth
Water changes the face of the Earth as it moves through the great water cycle. Water wears down mountains, carves valleys, and cuts deep canyons (峡谷). It also builds deltas (三角洲) and
straightens (弄直) coastlines.
During precipitation, some water falls on highlands and mountains. The force of gravity pulls the water downhill. As the water flows to lower levels, it erodes (侵蚀) the soil and rocks. In
this way, after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mountains are worn down. The water that runs off the land during precipitation cuts small channels. The larger channels drain into still larger ones, until finally the water empties into the main stream that runs to the sea. The water carries to the sea the materials it has eroded from the land.
Some of the precipitation that falls is captured in mountain glaciers. As the glaciers slide down mountainsides, they cut the mountains into sharp and jagged (犬牙交错的) peaks. The ocean also
changes the face of the land. As waves pound (拍打) against the shore,
they cut away land and leave steep cliffs (陡崖).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水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2.流水作用可以塑造哪些地表形态?
3.简述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