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掌握中国南方和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的结构及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和建筑结构。 教学难点是南北方农耕文化和建筑风格的成因分析。 教法、学法:
设问式和分析探究法。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设问:你知道你每天吃的米饭、蔬菜等食物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它们的起源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内容。借助小组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我国农耕大约始与何时,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分别位于哪个地区,
?半坡先民会种植哪些作物,河姆渡先民会种植哪些作物,试分析南稻北粟”文化的成因。
?半坡先民的住所是什么样的,河姆渡先民的住所是什么样的,试探讨各房屋样式的成因。
?探讨原始农耕产生的意义。
3、教师补充
展示课件~针对学生自主完成的情况进行补充、加强。 ,四,巩固小结
1、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组为单位~列表分类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比较识记。
,五,拓展知识
聚落。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5、其他:河姆渡居民会制造黑陶、纺织、捕鱼、饲养家畜。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5、其他: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纺织、捕鱼、饲养家畜。
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 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
4、充分利用教材丰富图片资源,有意识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概括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8~1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 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 元 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
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 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个?
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半坡和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南北方的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比较南北方房屋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教育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分析比较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节课原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展示:分小组到黑板上展示
重点解析、展拓延伸:
分析南北方房屋建筑不同的成因
巩固小结、当堂检测:
1、已经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和半坡居民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天雨粟,……遂耕而种之。”下列古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可印证这一现象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半坡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可能的食物有①粟②鱼③肉④蔬菜⑤水稻(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铸铁器、发明瓷器(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的发展发达的耜耕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当时的人们使用大型磨光石刀、斧,垦辟耕地。他们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装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土工具。此外,还有改进了的骨耜和双齿木耒。
到龙山文化后期,又出现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各地还出土有各式的石锄、蚌锄和其它的耘田器,这是中耕锄草的农具,说明田间管理有了加强。在长江下游发现有水利灌溉的遗迹,这是适应稻作的特点,说明已经初步掌握水利和施肥的技术。收获工具也有比较显著的改进,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和蚌刀的基础上,还将石刀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增多。
南方的水稻种植更为普遍。今天南方各省区的许多地方都发现有稻谷或稻谷的遗迹。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有显著的发展。主要的家畜,除猪、狗、牛、羊之外,还有马和鸡,后来的所谓“六畜”,当时已经齐全。
渔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一定的地位。在北方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各式箭镞、网坠和鹿、麝、狐、虎、鱼等动物骨骼。渔猎仍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传统的出现
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传统的出现
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传统的出现
?
中国历史博物馆俞伟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王昌燧
(编者按:2001年3月I5一l7日,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15等单位主持的”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
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相关学科的学者5o余人出席会议,这是继去年4月香山学术会议之后
又一次有关科技考古和农业考古的重要会议,现选登几篇文章以飨读者.)
从二千多年前开始,直至今天,全球先后形成了三大文明圈;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是
其中之一.
这些文明圈,是因地理形势,生计方式,政治力量,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具体的历
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约在万年以前,西亚的两河流域及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始从狩猎,
采集经济逐步转变为农业,畜牧经济,全球明显地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圈.到了五千年以前.人
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相继出现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标志着以儒家思想传统为中心的文明圈的形成.公元前四世纪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公
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出现,八世纪以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从此.全球就出现
了三大文明圈.当今.为了沟通世界现存各文明,建立和平的秩序,寻找各地区的文明进程,促
进相互理解,成为科学事业(含人文和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从万年至五千年以前,是生计方式出现革命性进步,众多族群及其
文化开始形成传统的奠基阶段,需要探索清楚.这项探索,在文明最早出现的一些地区,应当
以了解其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心,同时寻找其原始畜牧业的发生和发展,金属冶铸业的
发生,不同族群的分布情况等内容.
根据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原始农业在中华
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有巨大的作用然而,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起源,因哪些自然和人文
的背景而发展和传播,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问题,目前还需要认真研究.中华文明的形
成已有四,五千年,在距今五千至一万年间则为这个文明形成的孕育期,而其最主要的基础就
是农业的发生及其发展.现在已有许多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浙江,湖南,
湖北,陕西,河南,江西,江苏,广东,广西l山东等地都先后发现了史前时期水稻的稻壳或稻粒,
其分布地区之广和时代之早,足以表明南中国地区是水稻种植的发生地.其中,河南舞阳贾湖
遗址距今九千至七千多年,不仅出土有世界最早的粳稻,而且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龟甲占b遗
存,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等.同时期的北部中国地区,从黄河上游至中,下游,则发生了以种植
作者:俞伟超,北京市,IO0006,中国历史博物馆张居中,王昌燧,安徽省合肥市,231~26,中国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5
粟类为主的早作农业与家畜饲养业.数千年期间南北两种耕作方法的扩大面积及技术进步
和
畜牧业,渔捞业的发展,使人口骤增,出现了很多不同生计方式的族群,形成了最早的文化传
统,又彼此发生接触和文化交流,为以后中华文明传统的形成,打下一个广阔的基础.
现在,通过多学科协作,以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为切人点,探明我国两种不同农业起源
的主要地区及其传播路线,进而探明相应的畜牧业的发生和发展,制陶术的诞生,金属冶铸业
的发生及族群分布的大致情况,寻找意识形态的特点,不仅可明显提高科技考古的水平,还可
说明我国古文化的历史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此项研究将兼有深刻的
现实意义与重要的基础理论价值.
一
,国际农业起源研究的现状
农业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柴尔德称之为”食物生产革命”(Childe,
1936),怀特(White,1959)称之为”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布雷伍德(BraidWood,196o)嚣为
“农业革命”.农业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农业产生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农业起源的原因和具体机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概话起来说,主要有:鲁姆佩
利?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伍蒋(BraidWood)的”核心地带
(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R?L?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论
以及海登(B?d廿1)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rHp)的人口压力论等等.关于农业革
命的影响,也有不同的认识.积极的评价如布雷伍德(BraidWood)所说:”大约公元前40OO年,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居民的粮食产量猛增,城市文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
出来,并且投人到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贾里德’戴蒙
德(J,dDiamond)则从环境,营养,病理,生理等方面论证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失
误”.史密斯(L-stII)则从环境,技术,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及分工,社会集团问的相互作用,
对人类健康及体形体质的影响以及认知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正反两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农业产
生对人类社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总之,研究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
对于农业起源地的研究,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讨论更为热烈.从十九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来研究农业的
起源,阿尔芳斯?德?康德尔(A?DeCANDOLLe)认为中国,西南亚洲,热带亚溯是农业的发源地.
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二十世纪初叶,前苏联着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ilo~)在康德尔植物
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与区域性,并对各种
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探索,发现世界上有八处栽培植物发源中心,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
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七十年代,美国植物学家哈兰(J?R?Harlan)运用考古学与
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C等新资料并吸收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洛夫的观点进行
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及南太平洋,南美洲三个拟
中心地.[995年,美国考古学家布鲁斯-史密斯(B-Senith)又提出七个农业起源中心:西亚,南
亚,中国,非洲,中美,中安地斯山和南美东部.主张农业起源一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地理学
者索尔(G?O?sauer)和卡特(G?F?carter),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
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16
一—蠢熙疆匿__-7
上述植物学和地理学家是从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来寻找结论的.但西方有一
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发掘成果出发而得出结论.如布雷伍德
(Braidwo0d)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
的新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是独立的)和新太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前苏联的N?C?瓦西里耶夫则认为,直到公元前四千至三千年间,伊朗农人向中亚强
烈渗透,引起当地大量居民东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
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的谷物,驯养的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等”.美国的费正清断言.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
东经由中亚路线传人的.凯瑟温认为,在所有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这些意见的出现,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外,还因为当时其它几个农业起源中心都做了大量
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所熟知.如西亚Emmer小麦,einkom小麦,大麦和燕麦
的起源,非洲稻,珍珠粟,塔夫稷和高粱的起源,美洲玉米,土豆,南瓜,西红柿和花生的起源等
等,都已被公认.
在史前农业对人类历史进程韵影响方面,大多都强调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西亚巴勒斯
坦耶里哥低地,一个公元前8500年的纳图芬文化农业定居点周围,为防御而建立了占地达l0
公顷的城堡(Kenyon,1961;Mellaart.1975),在安纳托利亚(Anatolia),土耳其南部的萨约诺
(Cayuera),一个公元前7500年的农业村社里,发现了铜制的装饰品;在安纳托利亚的加特尔,
胡育克冢土丘是一个公元前6000年占地13公顷的村镇,它因与周围农业村社贸易黑曜石资
源而繁荣(Menaart,1967).在它的神殿里发现了与繁殖和诞生有关的壁画,雕刻着生育的雕
像.费根(B?M?F)在他的《世界史前史导论》中提出:”美索不达米亚三角洲是世界上最早
的书写文明的故乡.但这一地区没有某种灌溉农业是不能开垦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
美索不达米亚三角洲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诞生了苏美尔文明,但”城市力量部分依赖于集约农
业”.由于复杂商业贸易的需要,公元前34OO年,苏美尔发明了楔形文字的前身——带有刻记
的陶筹.公元前41700年,铜在伊朗得到充分的利用.公元前36OO年以后,埃及人学会了书
写;公元前3000年后,灌溉农业的需要促使了统一的埃及国家的诞生.西方学术界对西亚,北
非的史前农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作用的研究比较深入,耳熟能详.但对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
与发展及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作用,尽管近三十年来我国早期农业及其背景的考古新发
现层出不穷,因各种研究尚未深入,还未被国外同行所充分了解.这与我国的实际地位是极不
相称的.系统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凸现在当前我国人文和自然科学界的面前
了.
二,史前农业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和世界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无论估计多
高都不为过份.?
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中国南北地区从一开始就有了不同的粮食生产
技术,而且陆续掌握了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驯养了多种家畜家禽.考古发现史前农作物的出
土地点,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农业的起始年代也位于世界上最早的行列.起源于我国的
稻,粟,黍,大豆等都出土有公元前6000年以前的实物资料.
l7
鞭玎疆露一?
出土年代最早的首推在世界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水稻,最早的标本现为湖南道县玉
蟾岩洞穴遗址出土的公元前12(X~O年的水稻壳,据称属有人工干预痕迹的野生稻.江西万年
仙人洞和吊桶环也在公元前12000,7000年间的地层中发现了野生的和栽培的水稻植硅体,
也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至公元前7000—5000年间的具有明显栽培稻特征的稻米标本,在湖南
彭头山,八十挡,河南贾湖,陕西李家村等地都有发现,其中贾湖遗址的标本不仅数量大,而且
发现了从收割到脱粒的全套农具,还发现了反映产生稻作农业的人文背景的以七声音阶骨笛
为代表的音乐活动遗存,以龟甲契刻为代表的原始文字和以成组龟壳及内装石子为代表的原
始占文化,贾湖和八十挡都发现了聚落周围的围濠,八十挡周围还有堆筑的城垣,舞阳大岗
遗址还发现了水井,彩陶和陶轮.这些现象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逊色于西亚早期农业文
化的发展水平,这是全人类都感到骄傲的历史遗痕.到了接近公元前5OOO前时,在河姆渡遗
址更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还发现了与之相应的农具,水井和干栏式建筑在公元前4OOO年
时马家浜文化的草鞋山遗址和大溪文化的城头山遗址,还发现了水稻田,表明此时人工灌溉农
业已经出现.目前,全国发现史前水稻遗存的地点已有100多处,遍布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
橱.?
此时,黄河,海河,辽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与淮河,长江,珠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同样在发展,早
在公元前6OOO年时起,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已掌握了粟,黍两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如磁山遗址的
粟,裴李岗遗址的黍,大地湾遗址的粟和黍等早于西亚,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发现的同类作物
至少千年以上.已有学者根据磁山粟的窖藏堆积体积计算,仅仅此种窖藏就大概储藏了69
万公斤左右,并推测当时亩产已达数十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100多公斤.这些数字也许偏
高,但在公元前6OOO年左右,我国粟产量已达如此水平,黄河流域粟的种植当已经历了一个不
短的时间段.联系到长江流域开始种植水稻的时间来考虑,中国北部种植粟的起始期.大概也
在距今万年左右.
关于另一重要栽培作物小麦的起源,大多认为自西亚传播而来,中国只是次生起源地.但
在陕西武功赵家来和甘肃民乐东灰山发现有公元前3?0年左右的炭化小麦,使有的学者认为
六倍体小麦也有在中国独立起源的可能.此外,对人类仍有着重要作用-的油料作物大豆的起
源+目前也有重要发现,河南舞阳贾湖,渑池班村遗址都发现了公元前6OOO年前的野大豆种
籽,表明当时人们至少已开始采食野大豆,并暗示着距离栽培的时间不会太远了.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公元前5O00—3000年时间,以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
的粟作农业为代表的中国史前农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这两大流域居民主要的生业模式,
农业聚落遍布各地,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古城,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矗立了起来,以伸
韶文化陶器刻符和大汶13文化陶文为代表的原始符号都为文字的出现作了相当的准备,以红
山文化坛,庙,冢为代表的宗教礼仪性建筑出现了,姜寨和半坡伸韶文化遗址还出现了我国最
早的铜器,此后不久甘青一带马家窑,马厂文化中的小铜刀(镰)更表明早期金属冶铸技术已经
出现.这些技术,意识,生活方式的新形态,已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着名考古学家苏
秉琦先生曾把这些现象称之为”文明的曙光”.长江,黄河这东方的两河流域,恰象两条巨龙,
在史前农业经挤的驱动下腾飞起来了!
l8
——了曩甄疆网疆?l
三,系统进行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尽管中国史前农业对了解中国文明发生的源头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远远
不够深入.如对粟,黍起源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发现的层面上,尚未从粟作农业的产生机制,
自然和人文背景,作物的遗传变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另如小麦的起源,因多数学者认
为来自西亚,故其起源和传播路线的研究几乎很少有人考虑.大豆起源的研究几乎还未提到
议事日程上来.至于对全世界影响最大,占当今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主食的亚洲稻的研究,虽然
一
直是世界农业起源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也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七十年代以前,国际学术界在
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是生物多样性中心理论的影响下,一直认为南亚是稻米起源中心,中国
稻米被认为白印度传播而来,甚至已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籼,粳稻之名,也分别被冠上印度稻,日
本稻之名.尽管中国学者丁颖,周振禄在四十年代已根据当今原生稻的分布情况而提出中国
栽培稻起源于本土的理论,但却长期无人理睬.直到七十年代初,因浙江河姆渡遗址公元前
5000年左右丰富的稻作遗存的发现,以及美国学者哈兰关于作物起源中心不一定是生物多样
性中心的作物分布起源论的提出,才把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中国.但栽培稻起源于
中国何地,也是众说纷纭.最早是丁颖提出华南说,日本的渡部忠世提出云南说,后来严文明
等又提出了长江下游说等.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长江中游的彭头山,八十当遗址和淮河
上游的贾湖遗址等丰富的稻作遗存的出土和研究,以及九十年代中期湖南玉蜡岩数粒稻壳和
江西吊桶环水稻植硅体的发现,将我国稻作起源研究更是推向了高潮,先后三次在中国浙江河
姆渡,江西南昌和湖南株}}}I召开国际稻作起源研讨会,加之分子生物学,植硅体,稻谷外稃亚徽
结构分析等许多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我国已成为国际稻作研究中心之一,初步奠定了我
国稻作研究大国的地位.特别是一向不被重视的淮河流域,竞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
900D年)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表明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研究稻作农业
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研究者各自所持理论不同,出发点各异,虽然都用了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环境
考古,分子生物学,同功酶等研究成果,但所得结论却相去甚远,如起源地有长江中下游说,长
江流域——华南说,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等.起源地的条件也有三条,四条,五条甚至七
条说.关于稻作东传的路线,也有南线,中线和北线之别.对稻作起源的气候环境,有的甚至
忽略了曾不断变化这一重要因素,误以现代的自然环境去解释古代;有的则忽略了稻种起源与
稻作起源乃是两个虽互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问题.有的混淆了古人对稻种的捡抬,收集利用
与驯化栽培的界限.有的则将栽培稻的起源与籼,粳两个亚种的起源混为一谈,等等.这当然
是一种学术争鸣的良好气氛,毕竟也反映了综合研究的薄弱和科研手段的使用不足.如果联
合更多的学科,增加投入,一定能够尽快弄清这些问题,对真正奠定我国农业起源的研究大国
和中心的地位.推进万年农业文化的研究,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研究目标
基本探明我国稻,粟,黍,麦,大豆等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地,起源时间,相互作用,发展历
程及传播方式,当时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即我国史前农业起源的原因和机制,农业起源在
l9
1f了蕊
诞生中国史前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基础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中国农业起源在世界农业起源中
的地位等等.具体目标有:
4.1.1创建东亚地区农业起源理论模式.调研驯化的几种主要农作物野生祖本的分布
范围及变迁规律,探索驯化的动机,途径和机制,分析现代野生种的分布以及与古代栽培种的
关系,稻作,旱作的不同栽培技术,生产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农业起源的生态背景和人文背景,
农业的诞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以后社会历史进程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原因及程度,借鉴
西亚小麦,美洲玉米的起源机制和历史作用的研究经验,创建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理论.
4.1.2农业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是以粟,
黍,麦等栽培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与发展地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南的长江流域至华南地区
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地区,了解这两个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变规律,探明稻作农业与旱作
农业起源的自然背景及其相互关系.
4.1.3以考古发现为依托,以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对原产或可能原产我国的
稻,粟,麦,菽,稷五谷进行植物学的系统研究,对其古代和现代的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同源性进
行对比研究.建立万年以来我国主要栽培作物的基因库,为我国成为国际农业起源研究中心
之一,奠定基础.
4.1.4以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为主线,结合早期作物生态环境及演变规律和农业发生阶段
的人文背景,弄清五谷的主要起源地,起源时问,结合古栽培作物DNA分析和其它考古资料,
探索稻,粟,麦的可能传播路线.
4.1.5以农业生产技术传播路线为线索,探讨古文化的传播路线.例如探讨淮河上游地
区贾飒稻作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路线;也可使用同样方法,探讨澧水流域稻作技术的发展与传播
路线.
4.1.6为探讨农业技术的传播路线,除进一步研究有关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外,尽可
能地开展对使用同类农业技术的人类群体的DNA比较,观察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族群的移动有
无关系.
41.7按照不同的农业区及其传播路线,同时寻找家畜,家禽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项工
作中,也要结合动物的DNA分析,比较.
4.1.8中国农业技术对周边地区国家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水稻
种植,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源于中国,但具体传播路线,目前有南线说,中线说,北线说.以
考古发现和古稻本身的研究为依托,探讨稻作东传的路线和机制.
4.2研究内容
4.2.1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之一,应以此两种作物的考古发
现标本为突破口,利用古DNA,植硅体,亚微结构等分析方法,首先对磁山的粟,贾湖,八十趟,
河姆渡的古稻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找粟作,稻作农业的发祥地,探索其传播路线,并建立古稻,
古粟基因库,以解决古稻,古粟DNA与现代栽培种的同源性问题,还可能将现代已丢失的某些
有利于当代农业的基因(如抗寒,抗病等)开发出来加以利用.
4.2.2以土壤学研究为主要手段,运用植硅体,P/H值,侵入物及炭片等分析方法,寻找
早期稻田及可能的灌溉系统,探索早期农耕的方式及规模,以及早期农耕产生的生态环境.
4.2.3通过人骨的DNA测定.寻找农业技术传播时人类群体的扩大或移动情况.这对
20
探明我国若干古今族群的源头也将有重要意义.
4.2.4通过人骨的”c15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古人类食谱.人和动物消化吸收食
物时,存在生物钝化现象.利用这一规律,探索古代人类群体食谱中植物类食品和动物类食品
的比例,以探明,Q类植物,陆生’水生类动物在各个不同时期人类经济生活在中所占比重,
用以研究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的扩大过程.
4.2.5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都会留下作用对象的残留物.通过对这些器具表面残留物
的提取和利用色质联谱仪,魔角白旋交叉极化”c核磁共振谱仪等技术,分析上述残留物内的
胳肪酸,酒石酸等,以探索古代群体的食谱和工具用途.目前,我们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McGovem博士合作,已从贾湖遗址陶器内发现世界最早的米酒和蜂蜜.利用这一分析方法,可
进一步探索我国酿酒,制蜜技术的起源与传播.
4.2.6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留下痕迹.不同的作用对象会留下不同的痕迹.从事
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劳动,工具留下的痕迹会有所区别.以此模拟试验和分析手段,并结合上
述几种分析方法,可望探明稻作与粟作农业的分界线及其变迁规律.
4.2.7利用地貌,土壤,沉积物,水文,孢粉,植硅体,炭屑,动植物等分析手段,研究全新
世气候演变规律,复原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农业起源的自然背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制约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现代环境的保护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
4.2.8运用c,释光测年技术,并相互补充,开展古栽培作物和古农业聚落遗址沉积层
的年代学研究,完善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年代序列,并与世界上其它几个农业起源中心进行
对比研究.
4.2.9利用古代DNA与古陶器,石器的产地分析成果,探索我国农业聚落遗址中不同地
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承继关系.
4.2.10利用音频分析,微痕分析,模拟试验等技术,探索贾湖稻作农业聚落出土的各个
不同时期的骨笛,汝洲中山寨律管,石固骨哨,河姆渡稻作农业聚落骨哨以及兴隆洼遗址骨笛
的音值,{6i作工艺,发展规律并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农业发生后的最初阶段音乐达到的水平,
并寻找我国史前音乐与后世传统音乐的关系.这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4.2.11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是我国考古学界普遍使用的一项理论.然而这一理论
是建立在稳定状态下的陶器类型与年代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容易产生静止化的理解.实际上,
古代族群的迁徙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用古陶器,古铜器,古玉器等矿料来源与产
地分析技术,以及古代人骨DNA分析技术,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承继关系,
可望建立距今万年至五千年期间各农业族群之问考古学文化的动态变化理论.古陶产地研究
还可为原始农业聚落社会结构与交换情况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4.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4.3.1首先是拟定一个适合我国农业起源研究的基本框架,用以规划我国农业起源的研
究工作,并在课题进展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我国农业起源问题的基本理论.
4.3.2建立古稻,古粟DNA的基因库,解决古稻,古粟DNA与现代水稻,粟基因的同源性
问题,既是此项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又可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成果建立在当今前沿科学的基
础上,可把我国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4.3.3通过若干不同考古学文化中人类遗骸的DNA测定比较,寻找出不同农业作物区
2l
疆飘蕊匿
的族群差别,把农业技术的差别同人类文化的关系结台起来进行研究.这同时也是建立我国
古代族群基因库的重大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内容.
4.3.4通过古代人骨中C,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古人类食谱的方法,国外早巳
开展,但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此项研究,可与国际接轨.其成果一定会受到国内外学术
界的重视.
4.3.5残留物和微痕分析手段,国外也早已开展,但在国内尚处于议论阶段,还未见运用
于农业起源研究的报道,因之具有国内创新性质.
4.3.6运用古陶产地分析手段,研究古代农业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制陶业发展水平和
聚落间的贸易情况,考古学文化间的交流与相互关系,进而推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动态理论
的建立.这个内容目前尚无他人进行,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五,研究基础和研究队伍
5.1研究基础
近三十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栽培作物及与史前农业相关的标本,如八
十挡,贾湖,河姆渡等遗址大量的栽培稻标本,磁山,班村大量的栽培粟类标本,民乐东灰山的
栽培小麦标本等,以及更大数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近十年来,国内有愈来愈多学科更
多关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以及面上项目”河南贾湖遗址在稻作起源与古
环境研究中的地位”等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科技考古若干前
沿问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香山科学会议关于科技考古的136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都为此研究
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几十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国内业已建立了许多较为先进的实验室,
有了较为全面的先进试验条件,许多自然科学手段都可在农业考古研究中得以应用,如人类及
动物植物DNA的研究,放射性同位素,释光测年技术,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技术,残留物提取
与色质联谱仪分析技术,扫描电镜与微痕分析技术,微量元素分析,结构成份分析与古陶,古
铜,古玉产地技术,孢粉与植硅体分析技术以及音频分析技术等,国内都已具备,只要有足够经
费支持即可开始运作.这是进一步系统进行农业考古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研究体现了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考古学,人类学,音乐学与农学,环境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
理学,化学的交叉,并将培植遗传考古学等新兴学科.
5,2研究队伍
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对农业考古相当重视,在国内各相关学科问建立了
较为广泛的长期密切协作关系.发表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积累了相
当丰富的农业考古经验,且已建立起一个结构台理,所需学科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农业考古》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他文物考古杂志对农业考古的内容也
都相当重视.我们与国外同行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着名大
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总之,开展此项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