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给下列语段断句并加上恰当的标点。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13、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凛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答案: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贱而后尊贵者乎?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答:现在您不问齐王却问年成和百姓,怎么把卑贱者放在先把尊贵者放在后呢?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
[注]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
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二.给下列语段断句并加上恰当的标点。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12.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
13.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
为下列各文段加标点。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试题答案】
为下列各文段加标点。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人何以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
范文二: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文言文学习小知识
一、古诗文翻译方法
1、加字法
古代汉语中较多的单音节词,翻译时要在单音节词的后面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单节词或短语。例如:
积(堆积)土(泥土)成(成为)山(高山),风雨兴(兴起)焉。(《劝学》)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但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不一样,翻译时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如:
谨(替换为“恭敬地”)拜(替换为“呈上”)表以闻(替换为“知道”)。(《陈情表》)
3、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句序再翻译。例如: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例装句,翻译时要将状语“于东山之上”提到“出”的前面。“于斗牛之间”提到“徘徊”的前面。
4保留法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可以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如: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并序》)
此句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以保留。
5、拆分法
有些词在古汉语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如古今异义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为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为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就可以用拆分法。例如: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烛之武退秦师》)
“夫人”一词与今义不同,要拆分翻译成“那个人”。
6、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句中“与”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将其译出来。
二、文言文断句顺口溜
主语宾语前后断,谓语不断“曰”、
“惟”“夫”“盖”“岂”“故”句首
“者”“也”经常表停顿,
“矣”“焉”“耳”后画句号,
“乎”“欤”后标问号,
“而”表转折前断,“之”作衬词后断
“哉”后是问还是叹,全凭语气来判断。
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附:强化训练题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 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 从 之 事 遂 定 。
3、其 父 讼 庸 者 杀 其 子 投 火 中 民 不 胜 掠 自 诬 服 震 视 牍 疑 之 密物 色 之 得 童 傍 郡 以 诘 其 父 对 如 初 震 出 其 子 示 之。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茅 子 受 读 而 题 之 曰 若 君 者 非 古之 志 士 之遗 乎 哉 孔 子 删 诗 自 小 弁 之 怨 亲 巷 伯 之 刺 谗 以 下 其 忠 臣 寡 妇 幽 人 怼 士 之什 并 列 之 为 风 疏 之 为 雅不 可 胜 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文言文断句参考答案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
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张淳说)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范文三: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孙柏青
古本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合称“句读”。
文言文断句主要方法是:
一、解读语言环境。必须读清“三境”,即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转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二、作出语法分析。一个句子,至少有主语、谓语。断句之后,要用语法手段对所断的句子作出分析,即解析句子的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确保句子完整。当然,古代汉语有省略成分,分析时,要注意这一情况,根据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原则,断句时要考虑补出省略的内容,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仍不完整,仍然缺少必要的成分,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断得很可能不正确,就要重新划分。
以上两点,是断句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辅助断句:
三、利用前后虚词。如:“夫、盖”往往用在开头,“也、乎、矣、哉”多在句尾。当然,要熟悉虚词用法,要加以区分。有一套口诀教我们如何利用虚词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读(,)酌情看。
四、利用语言标志。如:“曰、云”常常表示说话,可以断开。
五、利用句式特点。文言文中,行文往往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两两对称,据此可以划分句子。
请为岳飞的《良马对》断句: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这一段文字,人物有两个:高宗和岳飞,两人就良马问题进行了一段对话,特别是岳飞的回答相当精彩。他将自己过去骑的马与今天骑的马从饮食的数量、干净与否,上路开始奔跑的状态、百里以后的表现、停止后的情况,原因及其本质作了鲜明的对比,语言逻辑关系非常明确。文段中有“曰”“也、者”以及对称性的语言可以辅助断句。如果再能够用语法规则加以分析检验,就不难将句子断准确。
【参考句读】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下面谈一谈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在阅读基础上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他要求既要准确地阅读、理解文句的含义,又要把文句的含义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文言文翻译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所以,一时不会轮空。
一、文言翻译遵循原则。“信、达、雅” 是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的原则,“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讲究文采。其中,“信”和“达”最关键。
二、文言翻译突显重点。“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语法”是文言文翻译应突出的重点,因为将会在这几方面设立得分点。如: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在这句段话里,“何厌之有”是疑问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为“有何厌”,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东”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两个“封”字是重点实词,第一个“封”字是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边境(疆界)”,意译为“占领郑国”;第二个“封”字是名词,译为“边境、疆界”。“肆”是一个重点实词,译为“扩张、扩展”。 “阙”又是一个重点实词,读jué,通“掘”,由“挖掘”引申为“攫取、夺取”。“其、焉”为重点虚词,“其”是反身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的一种)译为“自己的”;“焉”既要表示动作行为涉及到的处所,又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情况,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于是”等,译为“从哪里、向哪里”等。这些关键点弄清了,整个句子就好翻译了。全句译文是: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向东占领了郑国之后,又想扩张西部的边境,假若(它)不夺取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获取它想要的土地呢,
三、文言翻译讲究方法。“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
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的翻译方法。直译应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强调“不衍不脱,字字落实”,即在翻译的语句里,不随便增加内容(不衍),也不随便减少内容(不脱),凡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虚词都要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之后,如果有词序不当的地方,再加以调整。如:
天下事有难易乎,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换——替换,强调“合成词语,以词换词”,即在已有的单音实词、虚词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建一个表义和原单音词意义完全一样的合成词,用这个词替换原来的单音词;或者,用一个意义与原词语相同的词,替换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翻译为“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
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3、留——保留,强调“古书留名,留今用词”,即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今天仍在使用的词语,如“兢兢业业”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为“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删——删略,强调“分析结构,删略虚词”,即对词语结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之后,4
将那些表发语、调音节、变结构的“夫、盖,之”等虚词删除不译。如:
夫战,勇气也。翻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战于长勺,公将鼓之。翻译为“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5、补——补充,强调“省略成分,补充完整”,即将被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介词、介词宾语等内容,完整、准确地补充出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6、调——调整,强调“该调必调,合乎语序”,即要将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需要调整的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翻译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授)。”
(二)、意译
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讳饰等可以意译。如:“金城千里”保留比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译为“坚固的城防”;“臣本布衣”用借代,译为“我本来是老百姓”;“权起更衣”用讳饰,译为“孙权站起来上厕所”。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郭原平,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篱外。邻里惭愧~无复取者。
(选自《南史?列传六十三?孝义上》)
根据人物传记阅读方法,首先要读清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这段文字写了郭原平与“邑人”及“盗者”的关系。写了两件事,一是卖物求价之事,一是处理盗笋之事。再对语言的各种逻辑关系作出分析,运用好以上翻译方法,不难将这段文字翻译得准确、通顺。
【参考译文】每次出外卖农产品,只收半价,,邑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情况),就按本价给他,彼此间相互推让,(最后,原平总是)要让(价钱)稍微便宜些,才肯收钱。原平的院子里种有竹子,夜里有人偷笋,(正好)让原平碰见了,偷笋的人在奔跑时掉到沟里。原平于是就在他种竹子地方的沟上造了一座小桥,让他通过,又采竹笋放在篱笆外,(让他带走)。他的邻居很惭愧,没有再来偷竹笋的。
文言文翻译其实并不难,只要作到“忠于语境,以词换词,字字落实,不衍不脱,该补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则补,该调必调”,大家应该能够将文言文翻译作得很好。
附《良马对》参考译文:
宋高宗问岳飞:“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完后称好。
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范文四:文言文阅读对策(六)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对策(六)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2009年语文复习攻略
文言文阅读对策(六)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古本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合称“句读”。 文言文断句主要方法是:
一、解读语言环境。必须读清“三境”,即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二、作出语法分析。一个句子,至少有主语、谓语。断句之后,要用语法手段对所断的句子作出分析,即解析句子的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确保句子完整。当然,古代汉语有省略成分,分析时,要注意这一情况,根据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原则,断句时要考虑补出省略的内容,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仍不完整,仍然缺少必要的成分,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断得很可能不正确,就要重新划分。
以上两点,是断句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辅助断句:
三、利用前后虚词。如:“夫、盖”往往用在开头,“也、乎、矣、哉”多在句尾。当然,要熟悉虚词用法,要加以区分。有一套口诀教我们如何利用虚词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读(,)酌情看。
四、利用语言标志。如:“曰、云”常常表示说话,可以断开。
五、利用句式特点。文言文中,行文往往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两两对称,据此可以划分句子。
请为岳飞的《良马对》断句: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这一段文字,人物有两个:高宗和岳飞,两人就良马问题进行了一段对话,特别是岳飞的回答相当精彩。他将自己过去骑的马与今天骑的马从饮食的数量、干净与否,上路开始奔跑的状态、百里以后的表现、停止后的情况,原因及其本质作了鲜明的对比,语言逻辑关系非常明确。文段中有“曰”“也、者”以及对称性的语言可以辅助断句。如果再能够用语法规则加以分析检验,就不难将句子断准确。
【参考句读】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下面谈一谈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在阅读基础上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他要求既要准确地阅读、理解文句的含义,又要把文句的含义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文言文翻译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所以,一时不会轮空。
一、文言翻译遵循原则。“信、达、雅”
是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的原则,“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讲究文采。其中,“信”和“达”最关键。
二、文言翻译突显重点。“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语法”是文言文翻译应突出的重点,因为将会在这几方面设立得分点。如: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在这句段话里,“何厌之有”是疑问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为“有何厌”,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东”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两个“封”字是重点实词,第一个“封”字是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边境(疆界)”,意译为“占领郑国”;第二个“封”字是名词,译为“边境、疆界”。“肆”是一个重点实词,译为“扩张、扩展”。 “阙”又是一个重点实词,读ju,通“掘”,由“挖掘”引申为“攫取、夺取”。“其、焉”为重点虚词,“其”是反身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的一种)译为“自己的”;“焉”既要表示动作行为涉及到的处所,又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情况,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于是”等,译为“从哪里、向哪里”等。这些关键点弄清了,整个句子就好翻译了。全句译文是: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向东占领了郑国之后,又想扩张西部的边境,假若(它)不夺取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获取它想要的土地呢?
三、文言翻译讲究方法。“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
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的翻译方法。直译应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强调“不衍不脱,字字落实”,即在翻译的语句里,不随便增加内容(不衍),也不随便减少内容(不脱),凡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虚词都要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之后,如果有词序不当的地方,再加以调整。如:
天下事有难易乎?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换——替换,强调“合成词语,以词换词”,即在已有的单音实词、虚词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建一个表义和原单音词意义完全一样的合成词,用这个词替换原来的单音词;或者,用一个意义与原词语相同的词,替换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翻译为“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
3、留——保留,强调“古书留名,留今用词”,即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今天仍在使用的词语,如“兢兢业业”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为“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4、删——删略,强调“分析结构,删略虚词”,即对词语结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将那些表发语、调音节、变结构的“夫、盖,之”等虚词删除不译。如:
夫战,勇气也。翻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战于长勺,公将鼓之。翻译为“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5、补——补充,强调“省略成分,补充完整”,即将被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介词、介词宾语等内容,完整、准确地补充出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6、调——调整,强调“该调必调,合乎语序”,即要将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需要调整的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翻译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授)。”
(二)、意译
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讳饰等可以意译。如:“金城千里”保留比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译为“坚固的城防”;“臣本布衣”用借代,译为“我本来是老百姓”;“权起更衣”用讳饰,译为“孙权站起来上厕所”。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郭原平)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篱外。邻里惭愧,无复取者。
(选自《南史列传六十三孝义上》)
根据人物传记阅读方法,首先要读清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这段文字写了郭原平与“邑人”及“盗者”的关系。写了两件事,一是卖物求价之事,一是处理盗笋之事。再对语言的各种逻辑关系作出分析,运用好以上翻译方法,不难将这段文字翻译得准确、通顺。
【参考译文】每次出外卖农产品,只收半价,,邑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情况),就按本价给他,彼此间相互推让,(最后,原平总是)要让(价钱)稍微便宜些,才肯收钱。原平的院子里种有竹子,夜里有人偷笋,(正好)让原平碰见了,偷笋的人在奔跑时掉到沟里。原平于是就在他种竹子地方的沟上造了一座小桥,让他通过,又采竹笋放在篱笆外,(让他带走)。他的邻居很惭愧,没有再来偷竹笋的。
文言文翻译其实并不难,只要作到“忠于语境,以词换词,字字落实,不衍不脱,该补则补,该调必调”,大家应该能够将文言文翻译作得很好。
附《良马对》参考译文:
宋高宗问岳飞:“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完后称好。
范文五:【高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4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4断句和翻译
第四节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 学 者 所 以 求 益 耳 见 人 读 数 十 卷 书 便 自 高 大 凌忍 长 者 轻 慢 同 列 人 疾 之 如 仇 敌 恶 之 如 鸱 枭 如 此 以 学 自 损 不 如 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 (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
??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一、文言翻译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1.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要脱离全文这个大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从原文找答案。
(2)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等现象,还要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3)要弄清代词的指代作用,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4)对复杂不好理解的句子,可以作句子成分分析,也可以抓关联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2.翻译要求:信、达、雅
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漏、不走样。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达”就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无法直译时,要灵活地进行改变或调整。“雅”就是要求句子生动、优美,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要考究,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能体现出译者的文采。
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3.翻译手段:直译与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意译”则是
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
4.翻译方法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补”“调”“换”等。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2)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①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
墟。 (《滕王阁序》)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
年。 (《陈情表》)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④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
(3)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①(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补主语)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补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补宾语)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鸿门宴》)(补介词)
⑤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游褒禅山记》)(补出分数相应的部分)
⑥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补出量词)
(4)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①何由济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安:安心)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一个单音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背)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余:我;自:从;适:到)
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6)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二、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脚)?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足够)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足够)。’非一足(脚)也。”
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足够),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1)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2)实词标志: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魏策二》)
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曰”字下,不必加冒号。“解”“不解”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如: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修辞标志: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又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列子·汤问》)
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_冀_北_马_多_天_下_伯_乐_虽_善_知_马_安_能_空_其_群_邪_解_之_者_曰_吾_所_谓_空_非_无_马_也_无_良_马_也_伯_乐_知_马_遇_其_良_辄_取_之_群_无_留_良_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答案】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臧 与 谷 二 人 相 与 牧 羊 而 俱 亡 其 羊 问 臧 奚 事 则 持策 读 书 问 谷 奚 事 则 博 塞 以 游 二 人 者 事 业 不 同 其 于 亡 羊 均 也(《庄子·骈拇》)
【答案】 藏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藏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3.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郁离子曰:“善_战_者_省_敌_不_善_战_者_益_敌_省_敌_者_昌_益_敌_者_亡_夫_欲_取_人_之_国_则_彼_国_之_人皆_我_敌_也_故_善_省_敌_者_不_使_人_我_敌_汤_武_之_所_以_无_敌_者_以_我_之_敌_敌_敌_也。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故敌不敌而天下服。”(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答案】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齐 人 有 言 曰 虽 有 智 慧 不 如 乘 势 虽 有 镃 基① 不 如待 时 今 时 则 易 然 也 夏 后 殷 周 之 盛 地 未 有 过 千 里 者 也 而 齐 有 其 地 矣 鸡 鸣 狗 吠 相 闻而 达 乎 四 境 而 齐 有 其 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1)将“[ ]”里的内容用“/”断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
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秦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
一、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篇,理解大意
对于一个句子的翻译,往往涉及前后文,要把这个句子放在大语境中去把握,只有形成整体认识,解决局部问题才有依据。另外,在一个语段中,词语有时是可以参照解释的,这就为合理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2.关注一句,标注要点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往往是按要点给分的,所以动手翻译前,要根据分值情况找出要点,如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不同义以及句式的特殊性,要按照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况分别对待。
3.译出要点,连缀成句
在对每一个要点处理后,大脑中就形成了整体印象,然后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连同其他词语逐一解释连缀成一句话。
4.检查对照,誊写答案
翻译完成后,还要将整个句子放在全文中对照检查一下,看是否协调,大意是否一致,检查无误后,将草稿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处。誊写要做到笔画清晰、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标点使用要恰当。
二、断句应注意的问题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确性:
(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做“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如: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如:
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有??者,译为“有个??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