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戏曲的消失
戏曲死了。这不是理论。这是我从生活中看到的真实景象。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勾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在当代的城市,勾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经不存在,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也已经不存在,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的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存在土壤。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乡村的主体,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多数的乡村都成了空置的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乡村人群,已经构不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活动已经不可能重现,既没有那样的人才,也没有那种心情了。外来的,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都不大可能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报酬。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庆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登场。以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戏曲的根在乡村。可是现在,乡村生活自身已经被消解了,所以戏曲也就没有了。至少,它们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了。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会的子里,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为村民们提供一种娱乐。它存在于乡村的精神背景是,提供“说古”和道德教化功能,通过戏曲演出,使人们知道历史常识,懂得是非、善恶,明白人生的价值和努力方向。
现在,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瓦解,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作为乡村经验暨乡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戏曲早已失去它的说古和教化功能,仅仅尚存一部分娱乐功能而已。比如说,以往人们是从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老莱子娱亲、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戏曲故事里去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的。可是现在,所有的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都上过小学,甚至还上过初中、高中。他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完成了以往由戏曲承担的启蒙教育(即“说古”的使命)。而且,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特别是近些年来公路和电视在中国农村大面积的普及,使得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变得异常地迅速和简捷,甚至国际最新的时尚也有可能在乡村同步流行。在这种精神背景下,原来戏曲最最重要的传播价值观,展示善恶、是非、成败的道德教化和精神导师作用瞬间瓦解。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甚至失去信赖性。所以,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迅速消失。
失去了生存背景的戏曲其实还在存活着,可是这种存活的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的戏曲,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当戏曲向观众描绘一种生活,讲述一种价值判断的时候,观众也在用惊叫、叹息和眼泪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很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可是现在,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殿堂艺术。为了取悦于不懂戏曲也不需要从戏曲中接受教化的城里人,戏曲被拆卸成一节一节的“折子戏”,甚至只是某个演员拿手的某个唱段。原本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精神沟通功能的文化活动,现在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剧本的内容被抽空,看戏成为(戏曲)音乐欣赏或技巧表演――唱段、水袖、帽翅功、辫子功、矮子功、武打技巧的欣赏等等。这样的表演也是表演,这样的存活也是存活。只不过,经由这样的生存形态,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中的艺术,一种博物馆的艺术。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戏曲已经死了。
范文二:浅谈对戏曲用景问题的看法
浅谈对戏曲用景问题的看法
【MEDIARESEARCHI文史艺术】
浅谈对戏曲用景问题的看法
戏曲的用景问题比较复杂,包含着戏曲
的演出形式,时间空间的处理,戏曲的特殊表
演以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等问题.戏曲
舞台美术家的艺术实践一直在进行之中.现
仅就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对戏曲用景的看
法.
我国戏曲艺术特点是分场(上下场)的演
出形式.虚实结合的表演手法,舞台时间空间
的自由处理.基于这些特点产生了戏曲舞台
表现景的特殊形式,演员的虚拟表演+检场
人十一桌二椅+砌末,可称为虚实结合表现
景的方法.解放后除检场人被废除,其它的手
段仍然在戏曲舞台上使用.虚实结合的原则
仍然存在.
时代的前进,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舞台
艺术的发展,促使戏曲表现景的方法向前发
展.解放后戏曲舞台布景的发展最为突出,
表现为多元化风格的布景在戏曲舞台上的
出现,有屏风式,帷幕式,大道具式,国画式,
图案式,剪纸式,绘画式等等.多元化风格布
景的使用丰富了戏曲舞台的色彩,有助于揭
也满足了观众视 示戏的主题,烘托剧中人物,
觉形象的美感要求,从而达到了较理想的状
态.
这里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
戏曲舞台上虚实结合表现景的方法在”实”的
那一部分得到这样广泛的发展呢?这里有外
因,也有内因,外因是西方艺术的引进,表现
为变化多端的灯光,透视空间的多层次的布
景的理论与实践,使中国舞台美术焕然一新.
而传统的”门帘台帐”,”一桌二椅”,则抑制了
观众的审美要求,构成了艺术家们吸收外来
艺术,改革民族艺术的动力.改革包括从剧本
文学到导演制的确立.音乐,表演,唱念,服
装,化妆等,几十年来都在改革中,戏曲表现
景的方法也在发展变化,首先向西方,向歌
剧,话剧学习,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兼容并
包,这是事物的永恒规律.就当前来讲,客观
的影响和主观的要求是促进戏曲布景发展的
外部条件.戏曲布景发展的内因就是虚实结
合的”实”字,它是发展景的内部根据.
戏曲舞台上对于门的表现是有虚有实的,
《柜中缘》剧中的门是通过许翠连的虚拟表
演,塑造了门的感观性存在,与实物的桌椅存
在,形成呼应,这是虚拟门的例子.还存在虚
李建甫
(许昌市曲剧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
拟表演加替代物的柜子,如《柜中缘》剧中一
场的柜子,是背拷前的一把椅子,放上椅披,
加演员的表演达成与前者的同一效果.由此
可以看出,戏曲舞台上表现手段基本上有虚
拟,实物和替代物,由于戏的要求不同,就产
生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为我们戏曲布景的继
承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戏曲舞台上表现骑马的手法可算是中国
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它为在舞台上表现广
阔的场景.武士的英勇善战,提供了表现力极
强的手段,它是借助马鞭,通过演员的虚拟表
演来表现马的.表现乘轿更是多种多样.《李
豁子离婚》剧中是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
现乘轿的.轿夫和乘轿人富于节奏的优美舞
蹈表演,令观众心花怒放,如醉如痴.表现水
的也有多种形式.有用抖绸子方法表现水的,
彩头班中是用”水辊子”造成波浪滔天的效
果.现在舞台上常用来表现水的方法有两种:
一
种是演员的虚拟表演表现的,另一种则是
用象征性的水旗来表现水的.
在戏曲舞台上,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手法表
现的例子是很多的,表现火,有火彩,有火旗;
表现船,有虚拟.有实物加表演的;对于景物
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虚拟,有实物,
有象征,有替代物,因此.戏曲使用布景不是
完全外加上去的,而是自身存在着可以用景
的因素,在外因的诱导下,戏曲布景才有今天
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形势.
戏曲剧团在全国文艺团体中占绝大多数,
接触群众面广,要有多种演出形式满足各方
面观众的需要,根据不同剧种,剧团演出的戏
和所在地区的不同,接触的观众不同,创造出
多种风格的演出形式,才有利于戏曲舞台美
术的发展.而戏曲布景则在虚实结合的基础
上发展.绝不是在”实”的方面可以无限制的
发展,这里有两条原则,一是从戏出发,二是
服从表演的需要.很多传统剧目场次多,时间
空间变化大.就宜搞中性景.有些新改编的传
统戏场次比较集中,景就可以是另一种搞法.
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一般很少有传统戏的
结构方式,更有搞景的余地,不管戏多么集
中,时间空间变化多么少.在表演区里与戏无
关的东西都尽可不要.戏曲的艺术性主要体
现在唱念和表演上,唱念一般与景矛盾不大,
表演却与布景关系很大,不管什么风格的布
景,都不能防碍表演;而应该烘托表演.为表
演提供条件.很多戏,舞台的表演空间都要求
开阔.戏曲使用平台一般比歌剧,话剧要少,
原因是戏曲演员的台步大多有锣鼓经约束,
节奏感很强,上下平台过多,往往妨碍表演.
不考虑戏,不为表演服务的布景是没有价值
的.
在创作中,设计布景重在抒情,要深刻,
准确鲜明地把一个场景中所发生的事情及人
物的思想情绪表达出来,从而为观众接纳.我
们通常把戏曲艺术的表现方法称为”写意”
的,是因为在戏曲艺术的各方面存在着”切
割”方法,割断了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使角
色A可以在众人面前,充分的表现人物的复
杂的内心世界,而角色B却可以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在表现舞台环境方面”切割法”的使
用是很多的.达到即点明主题环境又是写意
的效果.
戏曲布景的发展必然要与戏曲改革的步
调相一致,即剧本,导演,表演必需与布景形
成协调关系的统一.戏曲剧团当前所面临的
现实是演出场地多变,保留剧目多,剧目轮换
上演,每天都要拆台装台,外地巡回演出运输
也是问题,这种情况使布景的共用问题提上
了台面.戏曲的衣箱盔箱是不分朝代的,除现
代戏外什么朝代的戏都能演,我觉得这也是
对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其进
行总结评论的必要.戏曲的历史从宋朝算起
也有近千年,源远流长,在谈到戏曲舞台美术
的发展时,又不能割断传统,向外国学习的时
候只能吸收消化,变成发展民族艺术的养料,
因此,我们在戏曲布景的设计时,要看到它一
点一滴的创新.一些新编剧目革新的步子大
一
些是有可能的,在舞台美术上面革新的机
会还会有的,只要戏曲题材有变化,用景在后
期还会有发展的.
现在归纳一下我对戏曲用景的看法.戏
曲舞台表现景是虚实结合的,因而存在着使
用布景的基础:戏曲发展布景时必须从戏出
发.为表演服务:运用”切割法”为表演留出空
间,一言以蔽之,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是历史
的要求.
计
作者简介:李建甫许昌市曲剧团舞美设
时代报告2012年6月I185
范文三: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一、 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 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 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起。有了这些舞台上的灵魂人物,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才会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下去。
同时,戏曲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和戏曲爱好者的任务。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理当被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中推广。这并非是强迫每个人去喜爱戏曲,而是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名族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注入一种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戏曲文化才能真正地被传承和发扬。
范文四: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doc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一、 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
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
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 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 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起。有了这些舞台上的灵魂人物,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才会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下去。
同时,戏曲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和戏曲爱好者的任务。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理当被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中推广。这并非是强迫每个人去喜爱戏曲,而是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名族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注入一种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戏曲文化才能真正地被传承和发扬。
范文五:对现今的戏曲文化有什么看法
对现今的戏曲文化有什么看法?怎样振兴本地的戏曲文化,
与古时相比,戏曲已远远不止娱乐作用,戏曲常与“艺术”“文化”挂钩。
这是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在这个纷乱的竞争环境,为莫愁女的重情感慨流涕,在驸马的离奇故事中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在文龙的以德报怨中萌生起男儿刚毅决勇......一个个形象是路标,即使看不到人生的目标,也会有所依恃,一扫人们常抱怨的空虚与心的慌乱。
累时我觉得老人的胸怀更安宁,而戏曲和古文,就是老祖宗的胸膛。
一、戏曲这种形式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我们应该为此高兴。所以,无论它在变,还是守旧僵化,古老的故事有它不容置疑的力量。
其二,现今戏曲教化的作用尤为凸显,《拉荆笆》言孝,《梅花魂》言洁,《花木兰》忠孝两全(我却常记起“切莫要贪玩耍虚度光阴”一句)......警之戒之,戏曲里诗化的语句更有力量。自己有什么吃,首先敬上,“示其所啖”;回家后卸下行装,要先到长辈屋里问候。
之所以强调以上这两点,因为这是戏曲的“依靠与教导”作用,我总觉得,比娱乐更重要,因为我们不乏娱乐的方式。
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今,戏曲不能以迎合的心态来演,剧本也不该以迎合的心态来写。是观众想要寻古问根,想要受到熏染,而不是戏曲来迎合观众。
把帽子变高了,把长袍变暴露了,把眉毛花俏了,舞台更亮了......更可怕的是删改唱词,或是轻易出剧本。比较起来,好似“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与“弦已断,恨难抚琴酬知音”。看你费劲心思,观众不忍心说不好,“称赞”说够华丽,够漂亮。委屈啊,委屈了剧团让戏曲低下头,委屈了观众看了场时装秀。
不是不能变~至于变的措施,实在涉及颇多,难以尽述,我也不敢妄言。据我所知,大家都称赞cctv11的布景与造型,它充分运用现代灯光与美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典雅。换句话,cctv11给戏曲“配上了玉”,而不是“描上了金”。
至于振兴戏曲文化,我觉得各剧种是相通的,无“本地”与“外地”之分,因为大家面临同样的境遇,我也不相信多少戏迷只听一个剧种,而对其它剧种嗤之以鼻。方言或是性格不同,有所偏爱也有所兼爱。
振兴戏曲,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好在大家都感到了慌乱,一味抛弃,大家有一种心被掏空的慌乱。空荡荡,我们还剩下什么。甚至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古文化会有选择地复兴,而戏曲,会被青年再认识。
所以,我恳求并衷心期盼戏曲界人士不要忙乱,不要忙变。戏曲的危机不是因为其形式,而是前一段时间,整个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所以“变”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中国传统的雅与厚实,戏曲却把雅和含蓄丢了,恰得其反。
如今的传媒虽然先进,依然无法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富起来的农村,更有空闲看戏。前几天,村里两个庙宇相继唱了十几天戏,因为不需要太大排场,其中一个剧团分了两个班子,一个在邻村。演出的最后一天晚上,村民意犹未尽,团长在台上劝“大家不瞌睡吗,真的不瞌睡吗,还是睡觉吧,天不早了...”村民不
依,只是鼓掌。终于加了一段才作罢。结束时,团长说“明年再见”,原来,因为大家喜欢这个剧团,村里约定明年还请他们。
从农村走进城市,戏曲获得了荣耀,而更多的观众基础在农村。所以,灵活的,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不要把农村与城市市场隔离开。
我知道,农村演出条件苦,没有鲜花与掌声。可不苟言笑的他们,在演出结束后,总会和同伴谈论“唱的真不错,有劲儿。”“把式好”,“嗓子够亮”.....诸如此类,没有专家评委那些专业名词,但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不就想得到真心认可吗,
总结起来,大家不要慌,随着人们甚至政府发展观点的改变,我们处的位置不是等,而是练好本事,担起责任,整装待发。还有,放下架子,不是每个戏曲演员都可以开上私家车。无论如何,我们演员的地位今非昔比,还有什么比发自内心的赞赏更诱人呢~~~
还是强调,不要忙乱,不要忙变,药不对症。
可喜的是,心灵的回归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