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学反思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
《西山怀古》苏教版选修教《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唐诗”专题中一首,如何教这首,我动一脑筋。既然是选修教材,我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将书中诗的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选一两首典型进精读,例如咏史怀古诗,我选择《西塞山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从意象、手法、情感等方行解读,总结诗的特规律,再选择同诗人相同题材诗歌行阅读训练,通过专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是我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具体做
这次教此诗,我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引导,特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
课前,我收了学生的问,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围“为什”“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此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诗所写的史实是么?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等。力求与学生一起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当之处点拨,让生的维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与学生一起研文本后,学生能明白作者的写
西塞山怀古教学案
《西塞山怀
一、学习目标 :
1、了解诗人刘
2、了解咏史诗
3、理诗中借古喻今的写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
2、鉴赏诗中借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
2、咏史诗
古写咏史诗,往往将史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史作冷的性思考评价,或仅是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在其中,诗人感慨
读史诗,首先要弄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法上,咏诗常常运用典故,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
四、学习过程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词科,监御史。因参加“永贞革”,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
礼部郎中。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
他是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想家和哲学家。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练委婉,韵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等,清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
2、重点字词
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即“帝王之气”,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
枕:贴,靠。
寒流:指深
四为家:四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 故垒:过去修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
3、整体把握
刘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古今,诗人借追怀西晋吴的史实,抒发感慨,提唐朝统治者不要
4、赏析
⑴、“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⑵、颔联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
⑶尾联含蓄地表达
五、课堂延伸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
鉴参考:《石头城》,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的江山胜,素有“虎踞龙盘”之,是东吴、东晋、宋、齐、、陈建都之地。
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朝”。但由于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来了。刘禹于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空城”,感慨万分,于
开头句写江如旧,而城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就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打空城”,石头城西有长江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打空城”。这句意说:潮水拍打著「空城”,虽巨响,却显得分外凉,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极
后两写月空城。“淮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深意的。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旧时月”即是见。然而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然从秦淮河东边,来照著这座“空城”,在深的时候,“还女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
答案:
1、“下”:一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又有晋攻下了东吴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
益州金陵,相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字对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
2、形象上看,一横一
从彩上看,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白旗;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
②对比的手法。
在比中写出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拉朽、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
3、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威胁着唐朝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哪天会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
曾经“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荒之地;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对重新抬头的据势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统”,民心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美容院
一、教学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2、了解咏史诗的般特点。3、理解诗中借古今的写法。4、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重难点:1、了解咏史诗的一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史作冷的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中,诗人感慨只是
读咏史诗,首先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法上,咏史常常运用典故,或景,或对比,或衬托,抑扬,或讽刺,
四、学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
(二)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此即"帝王之气",
黯:暗淡无光。
降
寒流:指深
四海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统
萧:秋风的声音,形容
2、名
人世几回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
今逢四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读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二) 诵
学生交流
1、刘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博学词科,监察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时杰出诗人、进步的思想和哲学。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出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绝,其《竹枝词》、《淘》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
2、诗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而下,讨伐东,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生中有几回感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在长江。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
3、整
刘禹锡是一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阅读应注意诗人名为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
今逢四海为家日,
2、思
这是一首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慨,借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
3、艺
借古喻今
的前四以豪迈的笔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东吴皓投的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以个小朝廷的破灭,提统治者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人过问的故垒,在瑟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给唐统治者指出历的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
(四)课
课堂训练
阅
雨霏霏江草齐,六
无情最是台城柳,
【注释】庄(836-910),唐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人为
2(有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的感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
考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已如梦远逝,而台柳依旧逢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如斯和六朝繁华梦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此时的唐王全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回顾六朝旧,今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的命运使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 西塞山怀
教学设想:
《唐宋词读》第五题是“创新求变的中诗”。中唐诗坛流派多,风格多,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主要解决三大问:1.了解怀古词的特点;2.体会诗歌的情感思想;3.赏析诗中妙的词句。学习中以诵读为,在多读中逐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
2 .体会这首
3. 赏析诗中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这首
2 .赏析诗中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同欣4幅西山的图片。刚才我们一欣赏了四幅西塞山图,西塞是湖北著名的历史名山,这座山以其崖陡水急、易守难攻成为扼守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历史经在这里发生过100次战争。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为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慨万千,写下动人心的诗篇《西塞山怀古》。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怀古诗
怀古:古,是指一种古迹,“怀”是指登临游,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起感慨而抒情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结合在一。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
怀古诗的特点:
形标志:标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诗内容:诗歌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写欢快的物来衬托内心
思感情:多感慨个人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统者——庸朽, 骄奢淫逸; 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
五、简介作者及有
刘禹(772—842)字梦得,阳人。他是中唐期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柳”。与柳宗元并“刘”。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讽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
太元年(280)晋武帝命王率领高大战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再加以千铁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炬烧毁铁链,径造(直
六、朗读这首诗。
七、学自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
王率领高大的战船,从益州下讨伐东吴,国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被烧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世屡经兴盛,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在长江上。如今天下统一,旧日的垒长满了芦荻草,在秋
八、学生浏览诗
前4句怀古,
九、考:孙皓占据形胜之地,又有大防御工事,为会灰飞烟灭呢?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设。就孙浩而,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固,但由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或剥之,或凿人之眼”“是以上
十、体会情。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结
相背景:唐宪宗时期,唐王取得了几次平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来看,人所处的时代是一权贵荒、宦官专权、藩镇割
“人世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
“今四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有赞颂,有庆幸更层次的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全。眼前的升景象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故垒,不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作者对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
总结:感人世的盛衰变迁。希望国家统一。对
十一、赏析
1. “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然
“下”和“”字用得。“下”既符合地理形,由上游向下游进;又合历史实的意思,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 “黯然收”一个“收”字,表明吴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又预示吴向失败的必然运。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
2. “千寻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将晋吴战的形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
从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高扬;从色彩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无限凄惨。 对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的强弱,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然失
十二、课堂小结。
十三、布置作业。
(一)比阅读《西塞山怀古》和《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
同:怀的情伤是一样的,情
不:主要意象一样,《西》是“萧萧芦荻”《石》是“潮打空城”夜深之“”;《西》有接抒情的句子,《石》全部借
(二)读下面两首同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
注释】①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
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特
韦庄诗:借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柳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繁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
2(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歌
3(把握怀古诗的特点并学会品读鉴怀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歌
【教学难点】
把握怀古诗的特点并学会品读鉴赏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课件展示)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头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乐天扬初逢席上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龙则
以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卓有成就的诗人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来学习他的《西山怀古》。 二、
1.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
刘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中唐文学家、哲学家。贞元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失败后,贬连州刺史, 又朗州马,时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后以裴度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尚书,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刘柳”,晚年与 白居易和甚多,
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他的,内容多抒写内心苦闷,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风格雄豪苍劲,语言净明快。竹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中最有成就的作品。有《刘
2. 背景介绍
安之乱前,唐朝处完全统一的状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使历尽了魏晋南北朝分之苦难的中华大地,得以重整雄风、长足发展,无是在政治、经济、文还是在其他上建筑方面,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终缔造封建王朝历史上一个不朽的闪神话。在安史之后,各军阀兵割据,霸一方,唐王朝的君权一如周王朝一般,在无奈中日渐削,盛世不再。苦难随之潜滋暗长,终于成了五代
3. 解题
西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险峻,是六朝有名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
1. 重点字词
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即“帝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
寒: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全国统一。 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风的声音,形容荒
了王濬: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全之,谁王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毁铁链,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
王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回伤感往事,山形依没有改变,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得凄
四、深入解读诗歌
1(怀古
【问题】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用得
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解析】诗歌前两句西晋王率领着
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
“”和“收”用得好。“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历史事。同时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之感;“黯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失败的
【题】颔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的描绘,用了什么手法, 【解】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锁的冲天,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败无
手法: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更出了胜利
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
【问题】颈联应该怎样理解呢,
【析】“人世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不居,“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作为那些匆匆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表达了作者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说,山地形然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事的治乱才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前朝失
【问题】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
【析】尾联是诗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深感大唐二百余年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芦荻”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见证,
这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平景象不道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成战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地方割据势力,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
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的效
五、总结
思感情: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追怀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治者不要忘记历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而是怀之情、兴亡
二、咏史怀古诗简介
咏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事的诗歌。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
怀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抱负的诗。古,是指一种古,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忧思。因此,怀古又往跟登临主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较苍劲悲凉,以并称咏史怀
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古人名,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古”、“咏
2.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史事件的过,抒发
3.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4.描写的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
名——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忧国伤时,孤失意。 5.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情,情景交融,
6.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阳、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江亭、琳墓、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7.风格:或浑壮阔,或
四(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情;表建功立
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难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过江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的不满甚至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后庭
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者的昏
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途命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观评
? 题乌江亭 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卷重来未可
(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作者跳出,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历史事实的特观点,启迪
五(鉴赏方法指要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史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或是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出什态度或感
悟原因、感情)
这种态度或感情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析技
六、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问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依烟笼十
台城 刘禹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奢。万户千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六朝王起居临政的
?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感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景物,渲染出一幅凄而令人伤感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限伤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写今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