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清风明月与茅棚蓑衣隐士寻访者张剑峰介,数千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1989年,比尔波特在北京、山西等地寻访后,才知道西安区以南终南山可能还士居传统,比尔波特探访发现终南山大约有5000位隐隐其中,年
全国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 过千年前生 二十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的问,很多西安人道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千位来自全
1
寻访终南隐士(2009-06-05 13:49:35)
文,张剑峰
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群山里,在白云升的地方着一群人,他们芒鞋、纳衣、饮露、食草,他们洞彻天地智慧;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过着一种与代格格不入的生活;他们“朝闻道,夕死可矣”;们待生和
终南山名片
终南者从长安南连接葱万里。俗云:万里终南八百秦岭。《西域记》云:终南山相属数千里未间断。其山为天下之祖。出
道家有人认为广义的终南山括昆仑,崆峒,太白、华山,武当,
终南上逼诸天,觉红日之近。下睹水,绕长
终南山也称太一、太乙、南、橘山、楚山、秦山、南山、地肺山,在道教典籍中秦为大地的肺。终南山诸峰中的华山,
《诗经》中有句子描述终南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如松
2
自古中国流行的一句祝福长寿话:“福如东海水流,寿比南山
南山就是终南山,南山本来长寿又生长一种不老松,也叫龙,它有个绰号叫不才树。它们才质疏松,树身中空,枝杆上都是窟,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烧柴,点着后只冒烟不起火,樵夫们砍都不会青睐们。它们几年长小,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它们是目前这个世界上被发现的最长寿的树。或初山里的修道曾
止语十年参大道
全真茅蓬在白云覆盖下的谷深,白云从那里升起来像一莲花,而那个山谷就像莲花的根。 茅由三水池、一棵树、一块石头、一
这里没有人类的声音,只能听到泉、鸟语
空气里有流动的花香,我将手杖插在篱笆墙边,在茅放下包。茅屋上面盖着草,三面是土墙,房檐下的木牌上用笔写着:“终南子午全真庵”。门口的墙是用茅草做成的,上挂着斗。 一道掀门飘然而出,也不说话只是微微一笑。他很瘦,目如黑漆,头顶巾,身穿道袍,
3
他拱手施礼请我进茅屋,屋子太小了,一进去是很狭小的厨房。他从缸盛满满一面粉出来开始和面做饭,茅屋中有个更小的屋子,门口放着大石头作为台阶,我脱下鞋子,踩着石头坐到了炕上。这个炕实际上是整个一间小屋子:屋子里有架小蚊帐,面是道士的卧榻;屋后墙开了窗户,从窗户望出去是我走过的山谷和河流;后墙上挂的木板上有诗句:“松带,野连根下。”这应
在炕上我发现一个笔记,其中有一些句子,我将它们
《居庵》
闲人相访有何妨,唯恐人短长。真乐真闲无议论,至微至妙绝商量。是非欲说气神散,名利言道德忘。不若澄心常默
——崇丹阳祖师迹
《归山操》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知兮无不知。知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兮贪痴。伤人世兮魂欲飞,嗟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
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
4
心灭兮那复为。天庭忽有双华飞,三宫兮
——丹阳祖师
马丹阳(1123一1183)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从,字宜,更钰,字宫宝,丹阳子。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即能做诗《乘云驾鹤诗》大人很奇怪,一个小孩子为何有这样的想。弱冠即中士,充本军吏,摄六曹,皆孚群望。虽登第,却不乐仕进,以浮沉浊世为耻,雅志抱元一,冀有所遇。浪饮之时,常说“中却那人扶”。金大定七年(1167年),他遇到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王重阳对他说:“不远千里,来扶醉人。”马阳然大,与妻子孙不二同拜为师,抛下
【山中问答】
一会道士也坐上炕,我们的对话从上开始,
全真庵中无事人,尊贫重闲居处。客至夜宿心碍,随闲随
我连忙道谢,打算在这里住一宿,第二天
问:师父为什么要止语,说与说又有何
答:止语闲人不相干,一心静悟太上。多言数
5
会得个中妙自知。
问:如何修炼,
答:每天吃饭,睡觉,鸟鸣起,鸟息而睡,闲来坐,有空闲走,
问:以什么为经
答:以《道德经》为专,依丹阳祖师诗言为行持。全真道初祖创立时,祖师行是最直截了当行持《
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已完全说明,大道要仅此而已,关
禅宗为佛门宗派,实际上若依佛观之无顿渐,一切皆顿法,这是《坛经》言,道亦如是。 龙门派丘祖所立(后人说的)当时无此分别,都依重阳祖师所教而行,重阳师羽化后将其正法眼留至丹阳祖师,并言“丹阳已得道”为授记,因此要真正了解全真脉,当依丹阳师诗词最明了。 截了最上丹法当追随全真道当初“全真七子”所承载,再往后则有许多参杂,各抒己见,我等学当最师心法方见正脉,若后来,难
“终南子午全真庵”依重阳祖师《立教五论》教化而来,亦是慢慢踪迹祖
6
教之。”贵在行,不在
问:得道的标准是什
答:愚未得道,也不知道,只知日日如
问:我看到一些大的道观里很多师们活于社会中,为人安家、看风水,这些是修行之一吗, 答:古仙师有言:“历劫度人”,道、用,体即全真初祖们所行持之道,用即你所等,是
问:听说终南山中有士气,过着“顶戴松花吃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已达到
答:“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南自古是仙乡,现在亦复
问:佛教修到能够入定时究“闭关”,与道的“闭关”
答:“闭关”亦是常事,平日用即是“闭关”。没区别,是你自己分别的,“闭关”全真教叫“坐钵”或“坐环”,或“
问:为何古代有很多神仙,到了近代却闻某人得
答:祖师悲心关怀众生,只因我人心求取,
7
化。“历劫度人”是仙道自然理,现世劫难正切,此至诚者自可
问:听说终南山五百多位住山修行人,每人每月八十元供养,都由港一位大居士造册
答:那是佛教,道教未听
问:你生活来源从哪里
答:损有余而补不足,携竹杖逍遥游。无则道长展乎,余则有施随难处。清苦大乐,末法时期,各有
问:你住山不觉孤独吗,如逢佳节,山下花花世界,热非凡,一人住山独坐对清影,情何以堪,(我问时道士神思悠远,望向门外
答:“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甘其,美其服,安其
【大道无形】
全真庵道士长于岭南,曾经学习气功,十多前他出家于华山玉泉院。在那里,他跟师父修道十多年。后来到了这里,他带我去看他开始来到这住茅屋,那是个四面走风的屋子,不同于旷野有个顶
8
弃的,后来他自己动手建造了这个茅,茅顶上是茅草和木头,木头被用树藤在了房子的檩条上。炊烟从厨房芦苇杆编织的天窗里出去,鸟从天窗里进来。 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决定止
他说在华山东峰对面的王刁岭,有道士住山,可以去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得遇。我想他的师父是谁,他只是告诉我道都是有师承的,道门中独特的传,人所能知。当你真心求道时师父会来找你,至,关键在
【全真庵邻居】
我们在纸上对话,抬头时已经到吃饭时间了,他说该去烧饭了,复让我去看屋的巢。那鸟巢建在树枝的最中央,这棵树不是很粗,山上的风很大,鸟巢在风中像一只风筝,看让人担忧。 一会儿饭就好了,放在院子里的凳子上,板凳是砍柴用的树墩。午饭是面,道士的面条擀异常劲道,调料没有,盐里也了,我们以吃米饭的方式开始吃面条。炒菜是道士自己种的莴笋,味道极好。道士看我饭大,我单煮一把挂面,结我惭愧地吃剩
吃完饭,道士带我看鸟巢,讲了他这个邻居
9
“这只喜鹊为了筑巢,花了半年时间还搭上根枝,所有枝都试过,就是搭不上。能因为这个椿树旁枝太少了,树枝又非常光滑,若在别处是易事。(它为何不选择别的树去搭,我想这喜鹊与
到去年过年后终于搭上了,不到十五已经大体完工了,第一步就样难,我们搭庵
巢搭好了,也有小鸟了,在地震的前一周,突然又始搭巢加固。他带我去看这只喜鹊搬的树枝,着他的手我看去,在那个巢下面又搭了几根拇指粗树枝,些树枝比喜鹊重倍不止,想象不出喜鹊是如何做到的。道士说,人不,人若能有
【“无心石”】
下午,道士在茅庵中打坐,见院子里有砍刀,柴已经烧完,便门外来几根树枝,开始劈柴。我的身边是那块挡在门口的大石头,士说这块石头叫“无心石”。这是地震前一周移下来的,很平坦的地但三个人到门口怎么移不了。地后,见本来要将石头移到的位置被震开了个大缝。如果当初把石头到位,石头岂不滚
【三个水池】
10
随道士去菜地拔草,草长得与菜一样高,菜地边是三个水池,饮水就从这里取。这三个池品形布,上下落。最上面的水池,有溪水从草丛中渗过来,水质清澈,能透视底,水池周围没有杂草,水中没任何虫子。第个水池低一些,第一个水池的水流满自溢,流入其中。第三个亦如是,不同的是水质依次同,第二个水池中几只蝌蚪,第三个更多,问道士水池玄机,他拿来一把锄头放在第一个水池里开始搅动,水旋转起来,过了一刻浑浊的水逐渐变清澈,恢复初。 道告我,这三眼泉犹如上(神)、
【归 去】
太阳收起翅膀,夜色开始进山,道士开始在院子里走动,他舞着手,抬脚,舒展手臂,像要飞翔,又像在步、在舞蹈,他的动作很优雅,如是
夜色彻底落下来,人似乎掉墨汁里了,茅屋里有点灯,我们
第二天早晨,我在满的鸟鸣声中起床,想道士平时不用依表看时间,就这鸟声和花香中与
他的蚊帐非常狭小,或许每天夜里都是这样
早饭是在瓦罐中煮出来的玉红粥,瓦罐下的炉子通向火炕,柴火的烟都进入炕里变成热量。 虽然向排斥喝粥,但这粥被我喝得干干
11
吃完饭,披上了挂在门背后的蓑和超大的斗笠,于是我成了一个“盗
他说这附近还有一位道也止语,我顺着他的手指看,满目青山,除了清风过处,林海如潮,什也看不到。他建议不要去打
临走,道士送我一双芒鞋,愿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如此下会生起光明。又送我一句话:如婴儿,看什么加意识分别,即是真。是日所见
遇隐士于清流边
凉水泉是一个地名,它一条山泉做了自己名字。这条清流日夜流淌在隐士的蓬旁,绕过茅蓬,从茅
这个茅蓬规模比较大,山门左右各有砖木结构两层僧寮和三间大殿。大的隔壁大师父茅蓬。 这里曾经是一座村庙,以前演理师住在太兴山的伏藏谷,村民们盖了这座庙请他来看庙。每年,这里定期举办庙会,山外的村民会将院子的两层楼住满。现在它空着,上面没有门窗,木的楼板年代比较远了。演理师睡觉地方用木挡了下了一个布帘,同样没有门。我不知道冬天当这个山谷里落满雪的时候,他是如何度过的。现他在里经住年了,如果有一山不让他在这
12
十多年前出家后,他去了藏地的五明佛学院,在那里住过段间。藏地,为了表示对佛法的崇敬,他燃掉了自己的食指。现他的左手上少了一根,他说看别人燃他也就燃了,手指燃烧起的时候也怎么疼,疼已麻了,别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舍弃生命,他可能做不到舍掉这条命,舍根头又算什么,
他是一位爱笑的和尚,的笑比他的话语丰沛,谈话时被笑声打断。他的语言很清新,而又有感,他的笑声与院子里的泉水相
天色将晚的时候他煮了面条端上来,这碗面条量太大,吃得感觉气都不顺畅了。吃完饭,我们坐在大殿的台阶上盘而坐,我占了他的大棕毛蒲团,演理师在小凳子上跌坐。天出了星星,夜风落在大上,树如水起伏。演理师披上了他从藏地带回的藏红色大袍,我围上被。演师说他平时
冬天的时候,夜晚坐在这,几十里以外的说声,这里听
演理师说:所有事物都是妄想先行,先有意识有质,比如现代科学证明树叶先有一个叶子的轮廓在虚空形成,之后叶子才长成那个形状,那个叶子的形状实是之前产生了的一幻。 现代的物质这么发达,为何人却觉得压抑难受,因绕类的都是
13
生长的了,比如屋子,古人只用头和石头,现在却全是工的物质化合
关于生死、人有无轮回,演理师:追生命的第一个瞬间,你的这个生命有过去,生命轮回的道理是:如果没有前一个哪来后个,死犹如昨天、今天、明天,像这样体悟
人们面对死亡总是无形的恐惧,其实死没有么可怕,小孩子都怕打针,其实打针没有那么可怕,要小孩子不要怕,那不可能,实际上这都是心理在怪。死犹如一个黑暗子,如果你熟悉它的内部,那么就不怕了,生死的道理就,我们要
在这个山谷,能看见的东西太了,特别是到冬天的时候。关于这些他不
到了冬天,大雪封山,这山里见不到一个影,静极了,雪围困着寒冷的茅蓬,我想象着住人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打坐,窗外雪下来,山更灵,让一切东西迷失了方向。但夜晚却能真切地听有
多年前,演理师住在五华洞,时值冬。大封山,他在洞内打坐,听见门外有响声,似有脚步由远及近,他心里打了个妄念,想这样的雪天动物也风,如果它进这山洞,自己在这打坐不方便,还有一
14
那里是可以避一避。正这么想的时候外的来似乎能通他的心念,脚步就移到路边小洞边去了。第二天,风住雪停,门前雪地上有脚印大如盘子,出是两条腿的动物,脚步间距有一米多,在的山梁
演理师当年在太兴山伏谷山时,常听到击鼓声,远时近,听很多在那里住过山的人说,一腊月能听到天鼓鸣响,声
山中的境界尤其多,人在境界里内
一。没有定力,没有恒要么被带入境界,乱心智修道不成反成癫狂,这是很憾的事,在这山中出
夜色在眼前淡下去,天亮起,讲了一夜故事的演理困了,爬在台阶下放满经书的书桌上打盹,我始裹着被子昏睡,这时已经
早上我在鸟鸣声中醒来,演理师已经起来做早饭了。他指着屋檐大三尺一个檐缝让我看,那里有一条大蟒蛇,是他和邻居大道师父共同的邻,它一直在屋梁上。有一次,它在大道师父的屋梁上露出胳膊粗的一点巴,演理师测说它可能有丈长。有,演理师在屋檐下读书,它就在书桌上面的檐隙里吹气,那个气吹的呼响,象个委屈的人的
15
鸟翅之上的大台兴
十多年以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曾经到这里寻访隐士,那时继诚老和尚还住这里。当时的路从寺院里穿过,从大殿后面的大石头下面去,那里有一个土木结构的小骑楼,从那里出了寺,前
后来,来到这里的慧坚师父后的门用柴垛堵上了,在山崖东面用水泥板重新修了一条栈道。 现兴寺的山门孤独地立着,院子左右
在正午时分,我和大道师父来到了兴庆寺,慕贤师父为我们开了门,是里一的一常住师父。大殿的佛像后是一个侧门,从那里进入到兴庆寺的后院。寺院的木的阁楼能住不少僧人,后殿的门锁着,正是慕贤师父的午斋时间,我和大道师父都有饿意,我们在一边,喝着的用水煮铁观,欣赏他吃饭。他坐在棕皮蒲团上吃得太香甜了,他吃面条就着碧绿的蔬菜,清脆咀像是的伴奏,这样个单的午餐
他说:“你看我在这里吃得很简单,是很美,营养并不会缺乏,我的菜都是我自种的。我在这里很自在,我需要的很少,每个月只需要一点点粮,用多余的东西,我的心上也没有事情。我住在里
16
这些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现在种了吃不完的菜,每天快要部绕吃过活了。住山围绕吃饭要用去很多时间,粮食要背上山,饭要用去大量的时间。” 住山要有对治人的方法和对治“人”的办。一天深夜,有伙敲进来,在寺院里行为不端,他上前干涉,他们叫嚣着要烧寺院。寺有一人,他说
对于非人,他倒没有碰见过。他认为一切魔障都是自己起心动念招,做到自其意,对于无始轮回以前的宿亲怨主,如果来找麻烦那也任其自然,怕也有用。人总是怕失去这个皮囊,如果你的道德好,护法天龙会保护你,如果连们都不护持你,那就是你自己问了。重的题就是自己容易放逸。在寺院有人约束,但在山上自己管自己,容易放逸。因为老来,睡得太舒
十多年前,他离家后到了扬州高冥寺。几年后,又那里去了藏地的五明佛学院,在五明佛学院他习了因明,因明帮你深刻认识一切,任何一种事物应该以量来衡量,此当中,驳斥非理、谬论、邪见,也即以正理来判断所,现代的语言
色法在心法在,有境有心,有心有境,诸法自性诸自性都是表月指,终指向根本自性。
他说一切都有因缘,出家人今天住里,明天
17
的地方。虽然目前这个地方很破败,但是不会意地去修建。对于修行来说,住在何处一样,修建道场是祖师慈悲,寺院的修建是表法。对于自己来说,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修行上,修庙如果因缘成熟会有人来
这些年来,他不断地不同地方出现,平不会与家人联系。其实做父母的子女要求很少,他
现在他觉得也不错,如果自己不出家,父母年龄大了还得为自己花钱结婚,买房子,然带孩。现在他过得很好,至少不再拖累他们了。当他们或许忘记自己还有这个儿子的时候,他出忽意料地候他们。父母人,他们迟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而他只是早一点离开他们。他对我说:“如果你要离世俗,要尽早,当然你现在已经成了这个说。如你家,不出一年半,你的爱人会重新找到合适的人过下去,他们不会因为你而使生活停下来。当然如果要离,最好个陌生的地方,不们知道,在
听过一句话吗:
“人生一场梦,人死一场,梦中身富贵,梦醒在穷乡,日日在做梦,不觉黄粱,梦中若不觉,
隐士已去箪瓢在
18
从龙口茅蓬的门前上去是观音的山顶,往西望去是雪山的最高处。
民国时,有天然比丘尼住山,她后就在山上的山洞里坐化,并成了肉身不坏,人们称她为天然尊者。**中红兵上,将她的遗体推下山崖,人们去
唐朝时,那里曾住一位僧人。大雪封山山上粮食快吃完了,弟子要下山去打禅七,父叮嘱米只剩下两碗了,禅七打完不要停留,带些粮食上来。徒下打完禅七,雪就封山了,山下的寺院留他住下,等来年开
第二年春天,冰雪融化,山路重新可以攀登的时候,弟才想师父下山的嘱咐,想来师父只剩两碗米,已经过去几个月,师父肯定已经饿死了。弟子号啕大哭,带上几个山民上山备给师父料后事。上以看师正在山上扫路迎接他,再一看米竟然还剩一碗半。老僧说见大雪送无望,就一
我登上观音洞的山顶,拍了一张龙口茅蓬照片开始往山谷里走,穿过似乎人迹踩过的灌木丛,
19
的山径。
山上有两块大石头,石头下面有茅蓬,茅蓬门大开着,生锈的引磬和已
院子里的草长得很软,四处生着野花,转过茅蓬有一个长深谷。这个深谷是两块巨石的缝隙,那里有个水池,池上的石头净发白,石头像一个大蒲团。三面是山谷,风从三面来,石头不着一尘,它竟比我的服清。坐上去,影子印在上面,对面青绿的山像透明的山水画,带着水气浮在眼前,我
一位老僧在我身边打坐,山洞篝火如梅花,周围春草、夏雨、秋,冬雪,树木在风中禅定,石头于枯木上敲木鱼,在里不知道坐了多久,起身一时不知道
四顾时一切都变成了金色,一朵莲一样云起伏在龙口茅蓬后面,我调了几次距都没能将它装在相机里。于是便从山道上反身退下来,走山路才叫走,一步一念,少一念就可能失足。修道
下了山身上的汗被山一吹,我觉得身被山风染透了颜色,现在是夏,如果是秋天的话可
赭色的天空中,山像刻出来的。大台兴庆寺有地方借宿,我重新回到里,在夜暮中敲开了
打坐之后,我在慕贤师父给的蜡烛诵完经倒
20
梁上的老鼠也许很久没亲近过访客了,它们很兴,在上跳了一夜的舞,而且还有伴唱。我管不了那么多,谁也不能将我从床上拽起来。 第二天看完出,我坐斋堂里拉起风。塘里的火像雪地上的梅花,灰尘洋洋洒洒飞起来,变成雪
这里海拔1800多米,很难烧开,吃饭是件不易的事,慕贤师父执瓢下厨,不久,我吃了他亲手种的碧绿的菜和
云的邻居狮子
狮子茅蓬是终南山众多茅蓬中的圣地,年虚云和尚在狮子岩下搭茅蓬,这里下山取水太,只有化积雪饮雨水,食物是种的洋芋,每年种三百十五棵,每挖棵,结多少就吃多少,随缘而食。他的床板只有尺短,想
在这里,他坐看对面岭云来云去而虚空不
一年腊月虚云老和尚洗洋芋下锅,柴火点燃禅,准备煮熟了再吃。茅蓬外万山积雪,山风彻骨,他身清净不觉进入禅定。第二年正月初六,附近茅蓬的戒法师、霞法师及复成师给他拜年,到茅蓬跟前,只见雪地上老虎足迹印满了,叫老和尚被
21
和尚仍在定中,叫几下没有反应便敲引为他开定,出定后大家问用斋没,老和尚说
该熟了吧,大家揭锅一看芋头的霉已经长到一寸,计时间二十多天
对于这段时光他曾经赋
秦山雪里梦惊回,拨尽寒炉不
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
虚云老和尚的舍利塔下有两茅蓬,一座是本虚禅的,另一座是
我正好赶上吃晚饭,晚饭比较丰盛,米饭和烧土豆,青翠黄瓜,菜都是师父自己种的。 本虚禅师清瘦而单,但他的目光清澈而淡定。听一位居士说,本虚禅师以前这破旧的蓬中打坐,山滚来一块巨石砸破了后墙,他没有动,那块巨石就在他贴身的地下,第二天清
饭后下起了小雨,本虚法师带我拜虚云老和尚舍利塔。舍利是从云居请来的,本虚禅师发动居士、僧人集资建造了这座,它永远与这满山的树一起站在这里,以有更
嘉午台后山名为狮子山,山体如一
22
狮子岩,高数丈左右。虚云老和尚的狮子蓬以是依岩石搭建的,本虚禅师来到这里的时茅蓬已经废弃,于是他们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茅蓬。在茅蓬后,禅师指给我看当年虚云老和尚茅蓬在岩石上搭的痕迹和
半个世纪以前老和尚还在里,风云变幻,一切都了模样,只有这山岩还是以前的岩石,不过白云还是老朋友,它们现
在一个连绵秋雨天,我又一次来到狮子茅蓬,我将这个山谷程想得太简单了,当我手脚并用在雨中爬上狮子茅蓬时,天色已经成了黛色,我的鞋子被露水打湿了。见到本虚禅师我长出了一口气,他正在听半体广播里直的国“神”上天的报道。我在火塘边烤干了鞋子和裤腿,本虚禅师的弟子用个为泡了满满一泡
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从容地坐下来与他详谈。十三年前他刚来到这里候,一隐士在这里住,虚云老和尚的舍利是那位隐士从云居山请来的,他将里留给本虚禅师便去云游了。那时的茅蓬是虚云老和尚当年住过的,在虚老和尚离开这以后的半个纪,里乎没修行人的身影。围墙是以前的,但屋顶已经由茅草换成了瓦,当时茅屋面漏。第三年冬天,
23
然爬上来一队人,其中位龄很大的老人一见他就起来。那位老人说自己生了绝症,生命时结束已经知道,但一场
在梦里,一位僧人为他摩顶治好了病,他很激问僧人住在何处,僧人回答终南山狮茅蓬。 几天以后病果真去除了,他向出家人打听后知道,山深处真有个狮子茅蓬。他终于找到了,老人梦僧人的
看到这里这么艰苦,老人又一次哭了,后来他带领众人翻修了这个茅,并重修了虚云老
在虚云老和尚舍利塔下一间闭关房。半年前,来这座关房闭关的修行人从来没有过,现在这个闭关房住
当我进入关房的时候,从炕上的被子钻出两只大猫,它们打量着我,神情孤傲,它们共同有十个孩子。这半年没有人上来闭关,这里就成了它盘,本虚禅师亲自为它们护关,中午的时候师为猫
本虚禅师的弟子圣德收了一些山中的异居士,它们冬天大雪之后才来这里
松鼠居士的法号叫安心,它们是一群,大清早在窗外敲玻璃窗,吃食的时候排着队。老鹰即使在冬天也不会
本虚禅师说,实际上人七天不吃饭
24
人的习气之一。人只要头净,所需要维持生命食物一点点就够了。在饥饿的前三天想吃东西的念头太强了,将
了三天以后就没有吃西的念头了,人也神多了,心再没有杂念,杂乱的念升不起来,再往后身
虽然七天不吃东西但排体的却是留在身体多年的物,比如小时候吃进身体里的不易消化的西都给剔除出来了。人的
本虚禅师说以前佛爷掌住一位道士每天吃二两黄精,已经有十多年不五谷,多年只坐不
坐禅有一种修法叫内视。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犹如浮尘,刻停,着身体以外的事物流转起伏,因而心思散乱。因为不确凿的物而喜怒哀乐,迷失在贪爱、嗔恨中却看不清自身的实相,有候自己也不道自己在些么。下一刻对我们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它已经消逝无踪;不能活在未来,
内视就是放松身心,放下心中一切情而注自己的身体内部,一意存想体内五,一个个如悬挂的古式钟磐,斑斓奇妙,最终可以了解自己内部丝丝脉路犹如看到别人。他曾经通过修种禅坐
一次走路突然看到自,就像看到别人那,惊异之下一切都没有了。本虚师说这种现象是神
25
心异常宁静的状态下,精神犹如水满器外出来,很多喜欢静坐的人也许都有似经历。当非常平静的状态下,人可以忘掉一切,包括自的这身体,那个时候你觉得自己无边大,很遥的方的风
十多年前,有一位修行人听说这山谷有茅,想上来住,当时这个山谷里也没有明的路,他走迷失了就在山坡上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听到木一忽远忽近引着他找到了狮子茅蓬,当时山谷几位师
有一次茅蓬里来了几位修行人。一来了修行人早上要上殿,第二早上三点多就听到有人上殿,钟磬齐鸣,有诵经嘹,起来一看几位师父都在睡觉,而些
佛教史上很传奇的民国高僧大愚师,的再传弟子听说有人在终南山曾经到大愚法师,曾来终南山寻访并在狮子茅蓬留下大愚法的片。本虚禅师说要见到他那是可遇不可求,即使
听有人说遇见过隐僧,相貌看起来有三十多岁,问起住山年,答了三十多年了。终南山宽四百多里,长万里,每个山谷都有居的人,还有一些常人到不了的山谷,在那里仍有隐修人。 在这十三,他曾经收了位子,们现在都云游在四方。终有一天他们最终会回到这里。 晚上在房,床背后隔
26
定的茅蓬遗址。我做了个奇怪的梦,见本虚禅师变成了虚云老和,与另外三位高
在虚云老和尚来到这里那年,狮子茅蓬正对面的山里的香炉峰上有三棵落叶松,它们长得笔直,犹如三根香插在香炉峰上,
虚云老和尚离开这里之后五多年,这里来来往往有不少行者的身影,只有本虚禅师住的时间最长了,本禅师说也许不久之后他也该离
下山的时候我将抄录本虚禅师的禅诗拿来轻轻的
有人来问法 无门自
言说绝有天 动契无为法 非非有处 时时并处处 鸡才啼晓 非是道玄妙 处事玲 动静有为空 如网罩松风 现前起大 手解
……
寻访终南隐士(2009-06-05 13:49:35) 文,张剑峰 在河和长江之间的群山里,在白云升起的地方住着一群人,他芒鞋、衣、饮露、草,他洞天地智慧;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过着一种与现明格不入的生
27
寻访终南隐士(2009-06-05 13:49:35) 文,张剑峰 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群山里,在白云升起的地方住着一群人,他们芒鞋、纳衣、露、食草,他们洞彻天智;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过着一种与现代文明
寻访终南隐士(2009-06-05 13:49:35) 文,张剑峰 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群山,在白云升起的地方住着一群人,他们芒鞋、纳衣、露、食,他们洞彻天慧;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过着一种与现代文明格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
28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古以来,仅士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献中有记载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高人、处人、逸、遗、隐、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以些名,最能代表其特征然是隐士,
隐居与隐士
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位高士的事,便从帝尧时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士是春秋时的老子。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义以其道。闻其,未见其人也。”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因此,就今天所能到的来说,早提出“隐居”一是孔子,他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一是隐居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据上面的两层思,并不是所有居的都是士,士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士”那些能、有德行、能,但又因某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荀子·》说:“子者……道纯备,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荀子称赞像尧舜那样的君时提到了“隐士”一词,“天下无隐士”的意思,就是说做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天下没有了怀才不遇人。按照荀子的说法,在个社会中,隐士多了,么这个社定是问题了。为士多,则怀才不遇的人就多,这说明贤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当然,其原因很杂,但无非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因为统治者没有“伯之才“、“贤之能”,者是为统治者昏庸无道,识不能用贤。不管以上哪种情况,这都是社会有
“隐士”这一术语出现于春秋时期,但隐士出现的可能更早一些。因按照事发的般规律,往是先有了这么一类人,然后才有对这类人的称呼,这叫做“取实予名”。孔子时候已经有了隐士,《论语》中提到的接舆、长沮、桀溺、荷蓧杖人、晨门、荷蒉等等,都是当著名的隐士。从《论语》记载来看,他们不是般人,具有很高的人生与政治智慧,但他们不出来做官,也不想拯救社会,而是选择了与孔子完不隐修。他们称孔子是“知不可而为之
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卫灵公》),若用《论语》中的话加以区分的话,孔子是“辟之
虽然孔子与这些隐士在人生态度与治观点上很不同,但孔子知道他们都是很有化、很有修养、很有智慧的人,所以对他们很尊重,并抓住一切机向他们请教,且在思想深受他们的影响。儒家典中有不的语句,显是受到隐士思想的影,比如,《语》中就有:“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冶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隐。”(《泰伯》)等等,以上都是孔子的话,以“有则见,无道则隐”一来代表,这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智慧,其中“无道则隐”一点显然是来自于隐士思想。后来,孟继承这一思想,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之类话。 《论语》中提到的这些隐士,与孔子都活于同一个时代,但思为什有这么大的差呢?因为他们与属于不同的学。我们,孔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他在战国时期最主要的继承者之一,他们都是儒人物。而这些隐士则是早期的道家人物,他们跟老子一样,崇自然无为人生态度,选择避世自修的生活方式。隐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是隐士,比,老、庄子、列子、河上人等等,都是一些有著作传世的隐士。当然,还有有留下著作,并不被我们所知的道家隐士,他们隐的更深、更纯,以致于我们无法
隐士是怎样的人物呢?《庄子·缮性》中对古代的隐士有过介绍,说的比较经典,也比较详细,可以供我们参考。它:“古之所谓者,伏其而弗见也,非闭言而不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而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之道也。”思是说,古人所谓的士,并不是自己要有意识地躲起来不让别人找到,也不是有意识的不发表言论,更不是有意识的隐藏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而是因为道顺,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只选择了隐的生方式。若到了道之世,自然会来大显身。与孔子所说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无二致。中国的士人,当他们处于顺境、治世时,就出来做官,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理想与抱负,这时他们就是家人物,是“显士”;处逆境、乱世时,为了自保,他就避世,成为“隐士”。因此,隐居是古人保存自身的一
隐士文化的兴起
按照《庄子·缮性》中的看法,隐居实际上是古代士人的一种在逆境、乱世存身、洁身好的“存身之道”,它并不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是一种人生的“权态”。从个的角度讲,当个人的人生出现了问题,即身处逆境时,或者是为了韬光养晦,或者是为避乱全身,或是真的对世事心意冷,然后产生避世的想法;从社会的角度讲,当社会出现了问题,为了自保,士人才选择避世隐,所世中产生大量的隐,士文化在
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隐士文化最为盛行的时,这时期产生了大量像嵇康、阮籍、陶渊明等各种型的隐士。正如上面所说,隐士文化在魏晋时期兴起,既这一时期的环有关,也与当时的隐士自身的遭遇以及生命气质有关。具讲来,原
其一,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司马氏所操控的曹魏政权,以下上,篡位权,大逆不道,为士人所不齿。有气节的士人都不愿意跟他们合作,但马氏集团为了控制士人,实行了高压政策,给士人们提出了两条路,要么跟合作,要么杀。面对受辱被的两抉,嵇康、阮籍等聪明的士人自己创造了第三条路,即逃避之路,通过隐居以避氏害。嵇康等人
不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坚。严格意义上讲,嵇康等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只是他们用来避司马氏迫害的手段,所以他们的隐居是不彻底的,他们并不是正看透了世,才选择了居道,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当他们走上隐居之路的同时,又不甘心就沦,处处以怪异之
其二,与当时的学术气氛有关。魏晋时期,玄风大阐,《老子》、《庄子》、《周》(被称之“玄”)盛行,老思想成为当时学术思潮的主流,而隐士文化的理论基础即是老庄道家想。众所周知,老子崇尚“自然”,把一切后天教的结果都视为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庄子崇尚逍遥之游,把一切执着与条件都视为对人性的戗害。信仰老庄哲学的魏晋学家们,其是嵇康、阮籍,受庄思想响下,崇尚“自然”和“自由”,反对“名教”与“束缚”。但是,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其崇尚的“自”与“”难得伸展,出于无奈,他以避世的方
其三,与当时的战乱环境有关。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在这样的环下,士人保持操,极为困难。仅如此,稍有不慎,还极有可能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生活于当时士人们,从身边不断发生的活生的事例,充分识到了自身生存的困难。许多隐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极为洒脱的道家人物,但实际上他们子里却深受儒家思的影响,名节极为重,视节为生,不意己以殉名。在这种状况下,在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影响下,择了“以求其志”的方式,
其四,与个人的生命气质有关。任何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除了上面提到一些外在因素外,也与个人生命质有。我们不得承认,人的生命气质天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随和,有的人执拗,有的人躁,有的人温和,有的人刚烈,有人绵软等等,而气质的因素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中有时候会产生重要作用。比如,“竹林七贤”当时所处环境相同,处境致,但后来却选择了同的人生路,得到了同的,这不用道品的高低去简单地衡量和评价,恐怕生命气质的差异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出来做官,只是天性淡,崇尚自,善官场之道,不得已退结庐,悠然南
真隐与假隐
以上提到,古代的隐士之所以选择隐居,是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与节操,也就是说,在人那里,居是种“身之道”。但魏晋以后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其实严格说起来,自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一些隐士并不是为了“存身”而居。正如《庄·缮性》中所说,古之隐士选择隐居这种生活方式是迫不得已的,并不是他们想这样,是外在环境使们不得不这样,所以们是被动选择了隐,魏晋情况是如此。魏晋中期开始,隐居、隐士慢慢变味了,这时兴起了一种隐士文化的自觉意识,即隐居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自觉的。居的目不再是“存身”,而是其他的一些东
这种风气发展到隋唐,愈演愈烈,于是就产生了“终南捷径”这样的说。“终捷”的人公卢用,并不是真的想隐居,也不是不得不隐居,他之所以自觉地隐居终南山,目的是想借隐这一形式来高自己的名声,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官位。假若说古人为了“存身”而居是“真隐”,么,卢藏用的隐居是“隐”,用我今的话来说,就是“做秀”。因此,“真隐”与“假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隐”的目的不。“”是“隐为隐”,即隐居身是目的,
因。“假隐”则是“以隐为饵”,隐居只是工具和手段,是获取其他外在目的诱饵。于“真”来说,“隐”就是他的存在方式或生命取向本身,不管他是因外在环境的影响为求存身而隐,还是因为对身生命气质顺应,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正因为“隐”是“真隐”真实生命的展现方式,是其生的本质追求,所以种“隐”能够得以久。于“假”来,“隐”是外在于其生命的,其生命的追求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所以这种“隐”就是“待而”的方式,它是能久的,只要达
古人隐居的目的,具体讲起来虽然有很多,但总起来讲,也无非两种以上所说的“真隐”与“假隐”两种。“隐”为“存身”“适”而隐。比如,古人犯了罪,逃进深山躲藏起来,这就是真隐,但这的人不是隐士。又如,每逢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前遗老、遗民,为了躲避迫害而藏进深山老林,或者,即使不躲起来,也终生不仕,这就是真隐,黄宗羲、夫之等就是这样的隐。而“假隐”却名目繁,五花,但是为了种在目的而隐居的皆为“假隐”,因为这样的人可以隐,也可以不隐,他们之所以隐,是为了将来不隐。有时候,我们通泛地隐者为士,因为里面有很多是士,们与古代的隐
大隐与小隐
对于这种说法具体出现于什么时候,很难确定。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大”、“隐”区分是晋代的王康琚,他有一首诗,名字叫《反招隐诗》,诗中说:“小隐隐陵薮,大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后来,唐代白居易又在一首诗中提出了“中隐”的法,他的《中隐》诗说:“大隐住市,隐入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士,吉且
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隐”、“小隐”这种观念应该产生于魏晋时期,而且与魏晋玄学有关。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盛行,儒道互补,玄学们流行儒释道之风,即儒家的念去诠释道家的经典。当时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孔老高低的问题。儒家创始人孔与家创始人老子,两个人都是圣人,他们的境界到谁高呢?魏晋时期,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高,按说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应该推崇老子。但自汉武帝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的地位经确,老子若是超过了孔子,那,孔子的位就受损。所以,是一个两。面对这样两难选择,玄们最终认为还是孔子的境界更高一些,原因是老子“有为”,而孔子“无为”,“有为”就完善,只有“无为”才是真完善。老子一方面说“道可道,非道”,但说五千言,是相矛;孔子则不同,他不仅“述作”,而且还“极高而道中庸”,真正做了“无为而无
孔子周游列国,汲汲于事功,怎么能说是“无为”呢?魏晋玄学家所说的这个“无为”,并不是指身体或行为而言,而是指心而言。在他们看,刻意追求无,实上就是一有为,论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不圆满的。只有既能做到无为,又能做到有为,即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才是最高的境界。他们把为归于身体或为,把无为归于心灵,孔子这样的圣人,是外有为而内无为,真正达到了“无为无不为”,当然界比老子高。西晋时期有一位玄学家叫郭象,他在注解《庄子》时一话,可以说是对以上说法的一种经典的表。说:“夫圣人,在庙堂之,然其心无于山林之中,世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在他看,圣人虽然日理万机,但内永远清静,任外在的琐,无法扰其内心的清静。这样以,在行为来看,圣人就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物,而从内心来
是一位永远保持清静的道家隐士,从而把道两家的圣人合而为一,创造了一个更伟大、更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儒、释、道三家都是这样,这就是重心而轻身。身、心两者比较起来,永远比身重要,当然心也于修身。按这样的种理论,“隐”就可以分为“身隐”与“心隐”两种。所谓“身隐”,是身体虽然躲进了人迹罕至、渺无人烟的深老林,但心里却一定能获得清静,对于这样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身隐者”。所谓“心隐”,是指身体并没有躲藏起来,仍然在朝,但心灵却达了清静状态,世间任何琐事都足以打心中的静,对这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心隐者”。藉于心重于身的传统,所以人们认为,心隐者高于身隐者,心隐才是隐的最高境界,所以之为“隐”,相比,身隐就低于心隐,可以之“小隐”。这就是“大隐”、“小隐”这种说法的
古隐与今隐
最近有消息说,陕西终南山兴起了隐居之风,有2000或5000居终南山。网上炒的很热闹,在此推动之下,隐士文化悄然成为了一种风尚。但我对个消息的可信度有所怀疑。终南山是一个道教圣地,自古就有很多道士隐居于,我也去过终山,但并没有现那么的士,只有一些佛、道教出家人住在山里。所以,我觉得这条新闻很可能是一种作,了旅游,或者为
退一万步说,即使终南山中真有那么多的隐者,他们也不可能是隐士,因为不符合中国传统隐士的准。前面提,隐必须足两个条件:是必是士人,二是必须是隐者。以这两个条件来衡量,终南山中的隐居者,恐很难说他们是隐士。首先,他们大多不是人。古代的士人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当然不完全是,但差不多。今天我们可以扩大这个范围,不只是知识分子,所有受过高等教的、有文化的人都可以作是士人。么,在终南的隐居,有多人受过等育,可以算得上是有文化的士人呢?可能有,但我想并不多。其次,隐士一是终生隐居,并不是暂时的隐居。古代的“真隐”一些生居不仕人,并不是在山上住几天、个可以称隐士,若样的话,全天下人都可以称隐
除此之外,终南山中居住的佛、道教出家人或修行者算不算隐士呢?按古代的义,他们怕不能算。刚才提到,隐士是一些有才能、有智慧、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他们般都是士人。而僧人与道士是出家人,是宗教信仰者,他们之所以隐居于终南山中,是义的需要,是行的需要,跟古的隐还是不同。他们只能被称为“隐修者”或“修行者”,而不能称为隐士,因为他们不是士,也正因个原,古代很少有人出
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要否定隐士文化,不赞成隐居生活。相反,隐士生,我个人非常向往,可能是因为研究道教的缘故,我总想脱离尘世喧嚣,到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深山中隐居,过一种真正的隐生活。而且,我相信,有种向和法人不在少数,毕竟崇尚自然是人的天性。同样,我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文将兴起,成为种
前面提到,隐士文化盛行的时代,往往是一个有问题的时代,可能是一个治制时代,可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时代,士人的生存才会受到威胁,才选择隐居,成为隐士。但我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盛世,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活富,但这并不意着我们的时代就有问,不有,问题还很严重。与以往不同的是,古人的问题往往是小范围的问题,小到一个区域,一权,一个邦国,但我天所面临
表面看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但实际上因为科技异化,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极为片面的社,我们也变成“单度的人”。我们只充分受到了物的满足,但我们没有享受到精神的真正充实,而且我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享受着因此所带来的各种富贵疾病拆磨,更严的是还受到科技异化带来的人类灾难的威胁。残留农药,转基因食品,制假造假,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核武器威;精空虚,道德失控,理想缺失,生活压力等等,不仅使我们生的幸福指剧下降,而且地球刻有被彻底毁灭的危险。我们曾经试图,或许现在还一直在努力,通过科技发展与经济飞跃解决这些问题,而最终带来的却更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很多人倦,绝望,走投路的情况下,就会像古的们一样,选择逃避,隐居深山,返朴归真,过起最简单
因此,古代隐士与现代隐士最大的不同在于隐居的目的不同。假若代隐士居的目的在于“存身”和“适性”的话,现代隐士隐居的目的也有“存身”的层面,但意义不同,他们不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或战争灾害,是为了躲避代文明。除此外,隐士化代的兴起,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们对现行生活方式的层,一种更简单、健
[幸福的句子]形容幸福的句子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享了多篇关于“幸福的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
相关资料一 : 容幸福
想你,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的甜蜜惆怅,心里面,却是一种用何语言也无法表
新新人类可爱的地方一,就是很坦率,坦率到连人们的尷尬都体会不出来。希望美意的通和真情的拥抱,能够让
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的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在你身。但幸福同时也长着一双翅膀,随时随地都会与擦而过。所以,我们要把握幸福,即它
1
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不需要
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秘诀是
幸福的秘诀之一,是抓爱的节奏感。随时提自己目前的节拍,踩稳步伐,该停停,该走时走;该进时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里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
幸福就像你身后的影子,你不到,但是只要你往走,它就会一
幸福其实是人的一种美好心态,只心态平和,心境好的人才
幸福是不断地努力,是不停地拼
幸福是冬天的时候不觉得冷,严热夏天不
2
幸福是健康长寿,幸福是事事顺
幸福是考个高分数,读个好大学,选个好
幸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收到好人的帮助,是?只小山羊新会到山羊妈
幸福是贫困中相许以沫一块糕饼,患难中心相映的一
幸福是平平安安,幸福是万事
相关资料二 : 表达幸福
表达幸福的句子
1、当一个深爱着你的人为而变,那是因为他爱你,当你遇一个人,他为你收起他的顽固脾气;也因为爱你,他把你的兴趣也变成是他的兴趣
2、不吃饭的女人这世上也还有好几个,不吃的女人却连一
3、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度,那只能说明对方
4、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
5、分手就是不爱了,那些冠冕堂皇理由,不
3
好过,而是想让自己好过
6、个人只有一个心,却有两个心房。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笑得太大声,不然会
7、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了一人,但更多的人,为错爱一人,
8、很多时候,幸福就这么简单,像野草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空间,只要你留意,得
9、你可知上天是不公平的你以选择爱我或者不爱我而却只能选择爱
10、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使人忘记
11、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短暂得你
12、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承诺同义词是束,奈何我们
13、人所处的环境不,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
14、如果你要考验我的耐心,请先你的耐心
15、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良就是
16、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小半源
17、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
4
18、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于你,也不
19、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长的树枝却无
20、我们都是远视眼,(经典语句 )模了离我们最
21、喜欢你,很久了,等,也很久了,现在,我离开,比很久
22、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无悔的
23、幸福不会时时等着你,你的和你爱的人不是随可以出现,请
24、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
25、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为自己是
26、一个人身边的位只有那麽多,你能给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有些人要进来,就有
27、一个幸福的人不由于他拥有的多,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且具有博大的胸襟、
28、原来那么爱我的你和么爱你的我都停滞在经的时候,爱
5
29、在我们的爱情里,我一直扮爱你的角色,分手时别我为什么分手,
30、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在地球上,就别把
31、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长;对身边的人好点,为下辈子不一
相关资料三 : 幸福短
1.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讲心里
2.听悲伤的歌,看幸福的
3.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4.这个冬天没有给我
5.有些事一转身就一辈子。
6.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
7.等待你的关心,等到关上了
6
8.他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而你还站在他下诺言的那
9.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
10.走完同一条街,回两个世
11.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得有些
12.你是我猜不到的知所措,我是你不到的无关
13.上一次微笑着入睡什么时
14. 什么叫快乐,是掩饰自己的悲伤每个人微
15.不幸的人才要更坚强。
16.幸福对我说,你还太
17.所谓最难忘的,是从来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
7
18.谁把谁真的当真,谁为谁心
19.多谢你的绝情,让学会死
20.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是另一种
21.你走的那天,我定不掉泪,迎着风着眼帘用力
22.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眼泪,却没有
23.有时,爱也是种伤害。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良的人,选择
24.鱼上钩了,那是因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生命来博渔
25.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
26.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弃了不该
8
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27.脸上的快乐,别看得到。心里的又有谁能感
28.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是欠下
29.不是不死心是死不了
30.痛过之后就不会得痛了,有的只会一颗冷漠
31.真心离伤心最近 。
32.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怎么留
33.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
34.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
35. 喜欢一个人没错,错就错在喜欢个不喜欢自
9
36.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
37.无法拒绝的是开始 ,无法拒的是
38.等待.....也并不容易;伤害......却轻
39.淋过雨的空气, 疲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童话已经慢慢
40.人生若只如初见,当只道是
以上关于“[关于爱情语,福的句子][幸福的句子]形容幸福的句子”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对就
10
隐士的隐衷
隐士的隐衷
——论白朴词隐逸倾向的文化
赵维江
提要:抒写避世之志与山林之趣构成了《天籁集》贯穿始主旋。白朴对隐逸的选择,不存在以此表示民族气节和欲仕无门问题,导致这一选择的最根本的原因当是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及与此相系的人生苦。其年乱失母的遭际与其人生价值的取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密切的。 关键词:白
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象在元代表现得如此烈和普遍,论是臣权,还是潦倒人,都吟咏着“归去来辞”;无论是在传统的诗词文中,还是在新兴的散曲杂里,处处都可看到“钓翁”、“樵夫”身影。白朴作品的林泉之咏便是这部交响曲中独特的一支。白朴一生未仕,他将艺术创作作为其生命支点,留下了《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传世名,还留下了部记录其生行迹和历程的集──《天集》。与时代的精神相一致,抒写避世之志与山林之趣构成了《天籁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白词中种隐逸的成因,对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白朴品至元代文学的基内容,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典范
一
在科举长期废止,一般士人入无门的元代,白朴曾幸在青年和中
1政者荐举入朝,但他都坚决辞了。王博文《天籁集序》谓白朴“视荣
是称美他这方面的品格。的确,《天籁集》大量内容都是表现词人对功名荣利的淡漠之情对隐逸山林的向往之志,由此,人们便很自然将白朴视一位绝尘超、高远引的古之逸士隐者,如明人陈霆作《酹江月》赞
2气韵真高洁。坐间抚掌,溪山是诗诀。?明人孙大雅《籁集序》称白
以忘天下”。然而,细读《天集》后,却使我们相信白朴并没忘却“天下”,也就是说其“避仕”并不意味着“避”。这是我们在探讨白词隐逸倾
从《天籁集》和已考明的白朴平行迹看,现实生活的白朴并不是
3而不问世事的隐士。他一生都上层官僚集团保持着密切联系,今存白
可确定为与官僚阶层交际有关的作品达30首,所占比例近三分之一。白朴定居金陵前的几次南游,均与、张集团的行有关,朴很可能是参佐幕身分随军前往的,也就是说,他虽未正式出仕,却已实际参与了现实政治。由可见,白朴生平的主要交际圈是在官场之中,他虽未居官,却也未离开官场这个“尘世”的中心要枢。 在主观意识上,白朴也始终未远离社会现实和时事政治,我们可清楚地在《天籁》中看到:词人有直接为世祖歌功颂,祝“皇祚绵”的寿《春从天来》;赞张柔“威震雄边”、“三军耀武”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有送史枢“镇西川”,以“八阵名成,七擒功就,南夷胆破”相期的《水龙吟》。元初多重大政件在朴词中留下了痕迹,元征伐广东、灭南宋一天下、征伐日本失败等。对
一天下”的战争和“升平”局面,白朴也总寄予望和称颂,如《西江月》(过隙光阴流转)篇。白朴对“现世”的关注,还表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能忘怀上。如首《朝中措》词中他写了一次蝗灾给“田家”造成惨损失,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与入仕朋友交游的酬赠之作中,白朴又往往达一明显的往和赞美功名荣利的思想,如:“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凤凰台上忆吹》)”、“喜气轩眉宇。□卢郎、风流年少,玉堂平步。车骑雍容光华远,不似梁逆旅(《新郎》)”、“门下英,策在平吴后。金符佩虎,青云飘尽,名藩坐守(《水龙吟》)”等,其中所表达思其词那些漠视功名的
对于词人作品中这类关心时政和称羡功名的内容,以往论者极少注意,或仅“不衷”概之。白词中这方面内容,主要表现在他与做官朋友寄赠唱和的应酬之作中,无庸讳言,中难免有言不由衷的成份,但从总体上看,若谓其中所表达的入世心态和功名意识全为违之语,则未免失简单化。白朴辞不仕选择其作表现的对人生出处毁誉的否定与对林泉隐逸的向往,的确表明了他对传统儒家人生价取向离倾,但并不能因此而认意识中传
元代社会,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异变,科制的长期置,儒士地位的下降等,由此而导致了士阶层对于儒家的价值信较之前代更多的疑和背离倾向(白朴辞荐及其词中蔑视功名的内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但其社会的官位体制并未改,士阶层传统的会作并未失,的人生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的迹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出自士人“身立”之本世之志和功名欲,不可能在
金源较南宋亡于元蒙要早近半个世纪,前金的士大夫和后来长成的北方士人很自然便成了元统治的主官吏源,就是说北方大夫之南宋遗民士人更容易认同于元蒙的统治,也少有南宋遗民诸如“夏之防”一类的心理障碍。白朴长成金亡之后,虽未心甘情愿于元蒙的统治,但也很难说对“故国”有多少记忆和感情,更不可能对南宋政权有任何理智上和感上的认同。此外,为“士大”的白朴,“治国平下”的条和“统”的国家观必然引导他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元军剪灭异邦,统一天下的战争,无疑与其实现政治国家统一与定的想契合,因若说白朴词中的这方面感不是其政治
白朴出身于前金显宦之家,其父白华曾任国枢密判官、右司郎中等要职。壬辰之变后,少白朴曾长期鞠养于其父执元好问家。特殊的家族背景父辈的教与不可能不对白朴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关资料表
4所提到的白华不希望其子入仕问题,也就是说白朴的归不仕与其家庭
恰恰相反,其家庭和教育所赋予他的士大夫身份,使他一生都无法消除其心理深层的“用世情结”。他虽未曾入仕,也混迹下层会的瓦舍勾栏中,但士大夫的身分及其相应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与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天然联系,只在这个群体中,他才能找到与其身分相符的神上的归属感。其中所表现的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功名的称羡,虽属应酬,但也未尝不是他力图否定但终难根除的士人本能追求的复现。白朴与些权要显贵的交往虽如有学者所指出那样可能出某种经济依赖关,但从本上还是一种基于“用世情结”的精神需要。词人所无法真正割舍的功名意识,在其写怀抱的词作中也偶有直接的表露,如《水调歌头》写:“天悠逆旅,月匆客,吾也岂瓠瓜。”表,避仕对于白朴,并是其本来意愿,其归隐是别有
二
白朴虽未入仕却也未曾避世,但如果将“隐”作为“仕”的对立面来理解的话,白朴所选择的仍然是一条隐逸路,尽管这条是尘俗之,但它所指向精神目却是对世事功名的超脱和否定,《天籁集》中有关隐逸的内容实际上表达的是人出世绝俗之境界“心向往之”的神追求,而非其真实生活的写照。由上节所述可知,白朴对隐逸的选择,不存在以此表示民族气节的问题,也不存在欲仕无门的问题。从归隐的动因方面来看,白在元代众多隐士中是独特一类,既不同仕进无望沉沦野的“”,也不于“耻周粟”,隐遁全节的遗民;既不同于绝尘超凡,“高蹈远引”者,也不同于厌倦仕途,退居园者。就其生平遭际和作品的关内容看,辞荐不仕对白朴,是种于理性考主动择。导致这一选择的根原因当是其思想中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
《天籁集》中有许多用到“人生”或“平”字眼的语句,最直接表了词人对人生的看
堪笑井蛙裤虱,不道人生能几,肝肺自相。(《水
对淡淡长空,萧萧乔木,慷慨吊今古。生苦。(《
人生几许,悲欢离聚,情钟难遣。(《水
人生何苦奔竞,勘破大槐宫。(《水调
人生何苦,红尘陌上,白头浪里。(《水
甚人生贫贱,刚求富贵,天教富贵,却骋奢。(《
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常不强。(《
算人生行乐,少住为佳。(《沁
很明显,人生短暂,人生悲苦,人生“奔竞”无意,这就是白朴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个题上可以说白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王国维之所以极推朴杂剧《梧》,认为它“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当与二人在观义人生
5王国维批评白朴词“粗率”,说其缺少艺术上的创造,而在主体精
曲是一致的。下面所录《水歌头》一词,集中体了作者的人
予儿时在遗山家,阿姊尝教诵先叔放言古今忽白首,感念,赋词云。 韩非死孤愤,虞叟坐穷愁。怀沙千古遗恨,郊岛诗囚。堪笑井蛙裤虱,不道人生能几,肝肺自相仇。政有一朝,不抵百忧。 叹悠,江水,自东流。红颜不暇一惜,白鬓忽盈头。我欲拂衣远行,直上绝,把酒劝浮
味词意此篇似为当年辞谢史天泽荐举后所作。在作品中词人感慨生暂,定对事功的追求,表达了他超然物外,远避世事的愿望。作品起提及五位古人,在词人看来,他们之所以穷愁囚死,就在于其对世事入不返,过于著,而且他为而付沉价的世事,就如同东流的江水转瞬即逝,变得毫无价值。这并非词一时激愤语,而是基于
这一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其怀古之作中。怀古是白朴词一项十分突出的内容。这类品大多作其居金后。在中古代文学中,金陵已不单是一个地名,一代又一代王朝在这里迅速走过了其盛衰兴亡的历史,并留一处处供后人吊的遗址。没有哪一座城市比她更能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所以“金陵”一词,在古代文人的下实际上已成了一象征历史变迁天下兴的文学象,“金陵”则成了一个长写不衰的主题。白朴可能是唐宋以来作“金陵怀古”词数量最多的一位,这些作品集中地现了历史真求索和对人生意义思。白朴初居金
苍烟拥乔木,粉雉倚寒空。行人日暮回首,点旧离。好在龙蟠虎踞,试问石城钟阜,形势为谁。慷慨一尊酒,南北几衰翁。 赋朝云,歌夜月,醉春风。新何涕,兴废古今同。朱雀桥边野草,白鹭洲边江水,时终。唤
作品的思路是由今而古,又由古而。眼前的“旧离宫”、“石头城”,将词人入已逝的往古,他于此看到的是“龙蟠虎踞”的雄险“形势”阻挡了一个个王朝的覆灭,留的只是没有“终”了的“恨”。史的流程盛无常,梦似幻,若有无。由古及今,他得出的结论是“兴废古今同”。既如此,也就无需为世事感怀“流涕”,而应超脱人的纠葛,投入自然的怀抱,“赋朝,歌夜,醉春风”,以此求得心的畅适。词中表达的这种史的虚无感、幻灭,词人金怀古之作中反复吟的一个主题:乌衣巷曾留下了他的无奈的慨叹:“刘郎只见惯,金陵兴废,赠得行人鬓白。又争如复到玄,葵燕麦。”(《瑞鹤仙》)南唐故宫前有他的怅惘:“南郊旧坛在,北渡昔人空。阳淡无语,零落故王宫。前日雕阑玉砌,今日遗台老,尚想霸图雄。”(《调歌头》)陈后主落难景阳井引起过思:“去去天地老,流无,落花藉。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对西风、谁与招魂,梦里行云消。”(《水调歌头》)在凤凰台上他曾追寻古人的行踪:“怅宫幽径,深花草,晋时高冢,锁尽衣冠。横吹声,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沁春》)这种基沧桑的虚无主义成了朴基本历史观,在其散曲和杂剧作品中也体得十显,如《梧桐雨》所写唐明皇帝王之业由盛而衰的过程,所表达的即是一种人类对历
6和掌握的幻灭和
7孔子曰:“士志于道。”士所建事功的意义在于“”的体现,因
了天地至理和人间正义,“道”是永恒不朽的,因而士人所立之“功”之“言”,也就有了不朽的意义。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人曰浩”,所表达的是一种对朽的正义之“道”的追求,这种对“不朽”之“道”的追求,便是正统的儒家人生观终极形而上的价值目标。白朴词中所表的历史幻灭,从根本上即是对这一生终极目标的怀疑和迷惘。他亲眼目睹了金、宋两家曾辉煌一时的王,在元蒙铁蹄下顷刻崩溃的过程。“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川流”(《满江红》),即是他的身感受。试从历史中去解现实的困,而他看的却是“固亡六国,楚复绝秦三世”(《水调歌头》)这样无终无了的兴立与陵替,在暴力面前,玉石俱,贤愚并戮,华屋顿成山丘,繁盛为烟云,一切都是速朽的,一切都是测。白朴词:“我欲天道,政在不言中。”(《水歌头》)历史的虚幻,人事的速朽,这便是词人所悟解的“
“天道”的幻灭感必然引发出人生幻灭感,这在其词作中可得很清楚,如《
朝花几回谢,春草几回空。人生何苦竞,勘破大槐宫。不入麒麟里,却喜鲈鱼江
既然士人殚精竭虑建立的事功并不存在“不朽”的意义,到头来只是一场“槐安”之梦,那又必为此而“奔竞”呢!显然,道家“虚无”、“齐物”等思想对于他这种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事功的蔑视,引起了对个体存在发现;对不朽的定,导致了对此生的关注。于是逃避尘世,倘徉山水,全身适意便成了其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他看来“山间终胜人间。风月琴樽应羡,尘土征。”(《浪沙》)设想“乡日月陵。管甚陵迁谷变”(同上)。由于这种厌倦人世和否定事功的思想感情,产生于对历史和人生意义理性的反思与求索基础上,所其人生路作用也就特别深刻。从论可知,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白朴心理中强大
世情结”,他之所以能从中超脱自拔,从本上,应是出于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白朴有着类似背景,同是元好问学生的郝经所选择的是一条相反生路,究其原因,殆因他与白朴对人生出处的看不同。他
与时而奋者众人也,无时而奋
8安于享利,乱而安于避祸乎,治亦无用,乱亦无,徒乐其生、
举郝经为例并不是说入之完全没有对历史和人生幻灭感,只是想说明一个人对人生意义理解于其进退出处的选择
由白朴与郝经的对比可见,相同的社会化背和类似的生活环境并不一定产生相同或近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形成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合,中个人特有的家庭背景、个人遭际及其个性爱等是必须
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早年验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王博作为白朴相交数十年的知友,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解释词辞仕的原因的,他认为,白朴直承遗山衣钵,
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山满目之叹。逮国亡,恒郁郁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公以所业力荐对于朝,再三逊谢,
这段话历来为论白朴者所必引,然对中“幼经丧乱,仓皇失母”后来“放浪形骸”和“栖迟衡门”的内在关系缺充的揭示。关于白朴“失母”事,
此虽未明言何时何事,然以?丧乱?、?皇?之辞观之,必汴京破后之事,或为元兵所掠也。观刘祁《归潜志》卷十一记汴京破元之掠夺云:?大臣富家,多被荼毒死者。?母之
么书仪先生进一步补充证实,朴确“失”于壬辰之变,或被崔党送
9元军剽掠、荼毒,或义不受辱自尽。不管哪种结局,朴从此失去了
珍贵的部分——母爱。这对于生于温柔富贵之乡白朴,幼小心灵所受到的巨大伤害是可想而知的,王文序中曾提到白朴“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我则如初。’”切心灵的创口,随着岁月的流逝,其表层可能会逐渐结痂,但其内在残
心理学认为,母爱是所其形式爱的基础,它除了有照料和保护儿童这一方面的意义外,重要的“是向爱的对象注
正是母爱的这个方面向人表了:?对我来说,你是特别的,……你不可替代。?能同时被赐予这两方的爱的个人必定是幸福的、顺应
10 情感领域。对领受到这种爱的个的影响是
无私的母爱,使儿童首次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自己对于母亲对于他特别意,这使他感到了报答母亲的责任,感到了以爱去对待他人的义务,对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欲来说,这一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深潜的动机。种母爱,在白尚未充分感的时突中断,其“心理哺乳期”被强行“断乳”,无疑使其由父辈教育和环境薰染形的责和功名意识,
白朴早年的经验,还直接影响到其后来“自我角色认同”(识自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同一性)的完成。据人格心理学理论,一个人早年心理发展阶段获得的是信任感、安全感、自感和勤奋,到了青年其人心和人格行为就会获得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发展。反之,如果早年获的恐惧感、失
期就容易出现自我角色认同的混乱。如上节所论,白朴的家庭背和受教决定了其自我角色认同的目标是以入仕为归宿,而其幼年经乱失母遭遇,则显然又成为这种认同的一种抵消力量。母亲的丧失,使他过早感到了死亡恐惧和人生无常;家和亡事实,残酷地击碎了他童年一切美好的梦想。这使他不能不对士大身体的社会价值取和
应该说,白朴词中所表现的隐逸倾向,与这种“混乱”是有密切关系的。按心理学的看法,其逃世隐遁倾向,所体现的即是由“角色混乱”而形成的一种“我萎缩格”。而这种格生恰与“母爱”有关,它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重返母”的
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不要我付出任何代价,只要她的孩子就行。母爱是快乐,是安宁,它需去争取,也无需被恩赐。但是,母爱无条件的性质有它的反面。无被恩赐,但它也不能被争取,被产生,被自由。有了母爱
12母爱,生活的一切美丽之光就消失殆——对此我
白朴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他无法理解的社会过早地进入了其幼小的心灵,其人格也由此而畸形地早熟,从而使感情领域出现一个少充分爱的真空。于,其潜识中对母爱的深刻记忆,便促使他到生活中去努力寻觅这曾有过的美好感情,寻这种感情所代表的安全、温暖、藉和依赖。际上,我们在白朴中所看到的其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对人事烦扰的倦怠,对山水自然的亲和,对享乐情爱的追逐,以至对醉境睡味的偏嗜等等,可说其情感指向无一不是对这“母爱”感受追寻和替代。曹楝亭藏《籁集》本金陵无氏在评白词“羡东方臣朔,从容帝所,西真阿母,唤作儿郎”几句时,曾特别指出:“兵燹失母,见凡有母,如见阿也。”他注意到白朴词中“寻母”深,无疑敏和深的。不过其论稍嫌坐,所说的对“母爱”追寻,主要是就其情感指向和性
当然,幼年经乱失母的遭际,并不意味着白朴一定归隐仕的道路,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但它起码表明白朴人格心理上存在着朝这一方向发展的然趋势。尽管词人归隐向成有着多方面的外部社会原因,但其内在人格上所特有的,则是决定其
1
211 见王博文《天集序》和《天籁》卷下《沁园春》(监察师巨源
3 如他在不同时期所交的史天泽、张柔、吕焕、吕师夔、卢挚、王博文、李元让、李具瞻、张大经等人均
4 《永乐大典》卷三存有白华写给白朴的《示恒》诗三首,其一云:?数元累深,学衣掖有青衿。蹉跎岁月成何事,锻炼文章更用心。多病应怜双白发,一经真胜万黄金。忍教憔悴衡门底,窃得虚名玷士林。?末两句曾有人引来作白华不欲白朴入仕的证据,4则不然。诗中?经?典出《汉书〃韦贤》:?少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显然,白华在寄于儿?学而优则仕?路。其它两首
5 见《人间词
6 李修生《白仁甫及创作》、么书仪《山川满目泪沾衣》,见《元杂剧集》,百花文艺出版
7 《论语〃里仁》
8 《陵川集》卷一九《厉
9 《白朴年谱补正》,《
10 《人生发展心理学》第354页。
11 参见李江涛、朱秉衡著《格论》第167页,
12 《爱的艺术》第45页,四川人
─────────────────────────────────────────
本文作者:赵维江 文学博士 南大学中
通讯地址:510632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 电
─────────────────────────────────────────
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隐士文的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
化文常重要的一部分非,古代,在人隐士居多是,因为的黑暗社动,如魏晋之乱际出了现竹“七贤”林“浔阳三、隐”均,是因为时官场当的黑暗。们他个才的得能统到阶治级可,排挤,受人个的社价值会无法现,便实愤远离世俗然,山林。却
。
有统计过人古诗中约,三成有诗的歌出隐士之手,正自谓所:隐于“,中野隐于隐,市大隐隐于朝”现在。多最说人的就是“大:隐市隐”陶,明渊应该大是家为熟悉最隐士了的。士看隐红尘破隐于居是只林是上式“的”隐而,正到真物两忘的我境,心反能在而世俗的市最朝排中嘈除杂的扰干自,得,因他们此隐居朝
华
士的三种隐界境
:
一
、看破人的人生才往往想隐居的生过活。无争与,
二隐居、喧在闹的市井中,视人与嘈于不见,杂从求心境得的静宁
三、
身隐朝野之于中,对面世的污浊、倾轧钩,斗心角能却持清保幽净的远境,心若智、愚然处淡之这
国历代隐中士,抵大分可
种
1
、隐真、全。如晋隐宋的宋炳间元,代镇等的从不,去做,官帝下令征也不去召也,
打
、2官先隐后。这一般种都是社会太,场暗腐太,士人不堪败,官辞居如陶渊明,,晋《》、《宋书》、书南史》三史《均之“隐中”逸明。的文代徵明只在京,当城翰林
。
、半3半官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怕了害,如果辞官但隐居没有薪,生水没活保有,于障是虽官做,不却政问,实事过隐居生着。这类活人名义上不能算从
4
忽、官隐。忽如末元明初王,蒙明董末昌,其做年几官又去,居隐朝廷,召,或征式有利,又出来做,做
阵
5假、隐如。明陈继代,不做官虽但,和家官打道,有交人写诗讥他“笑翩翩只云一鹤间,
相
6
名、实隐,如南官朝梁时齐陶,弘陶隐称士虽隐,居中山,中事还向大请他教被称,为“山宰中相”这。人种士为,实上际不具士思想,隐不
、以7求官隐。唐代卢如用藏。肃刘唐新《隐·逸》记载,卢用藏中进考,去长先南的终安南隐居山等待,朝廷召征,果然以后官被,官聘左遗拾。后,另来一士隐司马祯亦承召坚不
用送之,指终南云:“山中大此
”这就
是后的来终南捷“径。”这隐居手种段已求官者实非,
8
、无奈隐而此。类人实上最际热时,于明末清如初的顾炎,黄武等人宗他,们隐“”只是居为了表示不与王清合作,从事最际激烈的反斗争清他。
、9真而隐仕。类隐士此隐时本上都基真是隐,但时当来时临出山就没,时有机就下隐。去殷如时的伊,商周尹时的姜尚元末的,刘,
0、1所谓“隐于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隐士的生活寻访终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