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意为消息、情报、知识、资料、数据等。”(《传播学概论》)“资讯(信息)是具有意义的消息、事实或知识。”(《英汉大众传播辞典》)“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预报。”(日本《广辞苑》)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8e)被看作同义词。其实,信息与讯息、消息、知识、数据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信息与讯息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译码)还原信息。哈特莱(Hartley)在《信息传输》(1928)一文中早就指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讯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载荷者;消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但是,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息。因为,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扩展资料: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万能单位是信息。
讯息,基本词意是权威信息、信息、最新消息、消息。中国古典中没有出现“讯息”一词,还包括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声、光、电的信息。
传播学中的讯息定义: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四、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展开全部 何谓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呢?难道就是我们在平常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进行教学吗?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
在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把教学学习资源整合转变为了有效的“资源”,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
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我们可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帮助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们英语教学来讲,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资源,诸如英语歌曲、故事、单词和游戏等。
虽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做一些课件来辅助教学,但是这些课件常常是围绕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和单词、句子为主,在刚开始以课件代替传统图片教学时,学生或许还比较新奇,所以还能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时间一长原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有好多网站上都有较多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们的生动、色彩鲜艳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了它们的帮忙就使我们教师在设计操练方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了便捷,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兴趣去说、去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譬如在家里他们可以在家长的从旁协助下,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网站进行预复习,预听课文内容、听读网上故事等。
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再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来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友的学习环境。
国际理解教育课就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知识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但我们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会把一些展示的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让他们上网查阅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可以在下一次讲课时教师可适当放手,让他们来谈谈他们所获得的一些资料,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至于使他们被教师的观点框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
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
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自已确认的主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小学信息技术用信息表达自我多少教学反思
展开全部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
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
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
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
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
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
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
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
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
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生命的壮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
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老羚羊怎样以自己的身躯搭建了生命桥。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
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
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
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仿生学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
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雷达吗?雷达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雷达就像铁锅,有的说电视天线……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雷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
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
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
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学生被影片中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深深的震撼了。
当看到艄公上驾驶着羊皮筏子如履平地学生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
小学信息技术算算知多少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三部分。
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整理的知识内容及练习的习题。
在进行《数的运算》复习这部分的时候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学生计算一道题,常常要综合运用几方面的计算知识。
比如计算76.5*0.62,就涉及到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乘法口诀、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不进位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多位数加法、运用小数的性质去掉得数末尾的零等计算基础知识,其中某一项计算的错误,就会影响整道题的正确计算,更谈不上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形成能力。
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抓住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例如:(1)要重视各种基本的口算训练,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法口诀等;(2)要重视除法试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等基础训练;(3)掌握1和0的运算特性;(4)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的单项计算……这样为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
复习时不要着眼于学生会不会做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应要着力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算理,指导正确计算。
比如,一个数乘以小于1的小数(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这样求得的数为什么比这个数小的道理。
要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规律。
例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后,让学生知道: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或相减。
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要重视比较,沟通联系 总复习是为了使学生重温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讲授。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师生一起把分散在一至五年级逐步学习的四则运算整理成表格,就可看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整数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乘法是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根据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减法和除法分别是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
分析比较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内容,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如,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三、要重视培养计算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反映在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以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上。
要举出实例授之以法,告诉学生拿到一道题目要观察题中各数有什么特点?数与数之间、运算与运算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运算定律、性质和运算技巧进行简便运算?(比如能不能凑整?能不能写成整百数与几的和或差……)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这是计算能力的突出表现),练习中要避免出现机械指令性的 “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而强调凡能简算的就要简算或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全部计算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中在计算的某一步如何合理地确定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算,直接反映计算能力。
这个关键问题学生往往不易把握。
复习时,要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规律: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题中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化成小数来算比较简便,题中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则把小数化成分数;在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中,一般把小数化为分数来算较简便,但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可以“约分”时,直接“约分”比较简便。
要选择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一步时都要瞻前顾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化”的意向。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
细心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运算符号,观察数的特点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考虑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能不能简便运算?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估计题目的结果在一个怎样的范围内? 2.认真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认真检查和验算。
抄题后要检查有无错误,计算后通过估算和验算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五、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 四则运算内容很多,复习时间又很有限,这就需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要对学生尚未确切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知识着重加以复习,学生已掌握的和比较熟悉的知识可以简略些,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所以,要注意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独立作业,老师及时检查...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反思
展开全部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成为主导我们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为了使学生了解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从而发展和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新世纪接班人,按照教育部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成为必设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个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是上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为教育目标,而应将提高学生能力做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致用,学习有用,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练习结合各级信息技术比赛活动,本学期就先后参与了西安市碑林区电脑制作活动、学校级别的电子科技报纸制作活动、廉政反腐电子小报制作活动,动员全体同学关注,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完成区、校布置的工作。
二、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去学习它、探索它,并以此为乐。
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实践等等。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已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就是陈旧的教育教学思维。
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难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自学后反馈,再老师引导”的方法。
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难点。
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以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任务”的设计很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需要分析每课的主要任务,怎样来执行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课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在本课上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实际上是给学生布置任务。
有时事先把总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把一个个小目标细划为一个个较为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知识、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知识”是指识记名词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熟练地操作,并能够举一反三。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象、图形、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六年级上“踏网无痕”教学过程中,我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美图片,在电脑展示出来,集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中了解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而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踪迹的。
隐私权应当得到尊重。
而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于社会之事。
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网络实践的兴趣、学习的热情。
2.要具有针对性 “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兴趣等。
要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
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四、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人的心灵深处...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展开全部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促使一线的教师努力学会反思。
但事实表明,老师们在反思的方法、途径、效果参差不齐。
怎样进行有利于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反思成为老师们关注的话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
...
信息技术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教学反思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教学反思本课是理论性与知识性很强的一节课,是继信息及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发展之后的后续课。
从整节课的设计到实施,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
存在以下优点:⒈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由于针对初一新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新课的展开奠定一定的基础。
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通过闻一闻和摸一摸的方式亲自参与游戏,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并体验获取信息的两种渠道:直接与间接。
⒉ 素材来源于且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是导入新课的素材,神秘的液体和神秘的物体。
液体分别用三种颜色的瓶子经包装后盛入,取材于生活必备的酱油、醋和香油。
物体分别用三种颜色的布袋子盛入,取材于生活中的球型物体:煮熟的鸡蛋、乒乓球和高尔夫球。
其次是用于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事例。
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皮的表皮细胞;收看《新闻联播》,得到许多新闻;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散文;拨打114查询某个地方的电话号码;用文曲星查英文单词;某个同学过生日,通过E-mail发送贺卡等。
这样便于知识的理解且记忆深刻,学生情趣高涨。
⒊ 分析典型事例,展开协作学习。
本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原则,搜集大量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激烈地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获取天气预报的方式,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方式,然后小组代表发表看法,引导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完整的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思想与方法的渗透,从而体验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性。
⒋ 注重思想感情的渗透,有助于价值观的形成。
关于幼儿园信息技术我学到了什么总结与反思心得体会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参加“2016年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省级培训”,培训时间是7月4日至7月13日,为期10天。
七月的天气格外闷热,一百多人坐在一起听讲座,上机练习,可想而知,每天都是大汗淋漓,但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却。
为什么?因为本次培训内容的安排非常丰富,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运用,并能指导我们实际工作的一些知识与理论,真的是给我们补充了能量,也开了眼界,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扎根在农村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地努力地学习。
经过10天的紧张学习,在倾听教授、老师们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全省各学校众位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
在几天学习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转变: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修收获或反思
展开全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的方式,也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1.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被改变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又能使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
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
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彻底改变了以往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信息”与“讯息”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