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布衣,京兆杜陵人,于南巩县。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时著名诗, 父亲杜闲曾兖州司马和奉天县,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的一生
(1)35岁前是他的书和壮游。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作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岁起,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 后北游齐赵。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大了视野,开阔了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杜甫这一时诗歌,《望岳》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不怕困难、敢于登绝
(2)从35岁到44,是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十年困守长安,过“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屈辱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各在腰。 耶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直上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收。新鬼烦冤鬼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诗中表达了他“年黎元,叹息肠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怀,揭露了盛唐
十年困守的结果,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
(3)从45至48岁是甫生活的三期。这是安史之乱 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长安城破,诗人陷落,后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 斥。这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的灾难。杜 甫的歌创
(4)48岁以后是甫活的第四期。这一时期,杜弃官到成,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直到去世。这期间, 他曾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这一时期是杜甫歌作的繁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期,杜对各种 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戏为绝》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诗歌同他的生道路密切相关。杜甫经了唐代的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全过,他用诗歌艺术地录他的感,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历。研究杜甫 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更确深入地认识杜甫各个埋藏作品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期不同创风格的内在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些诗的内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物与”一词出宋儒张载的《西铭》北宋张载的伦理思想。他为“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于天地万物的本性,从而提出“民吾胞,物吾与也”的抽象命题。要求爱切人如同爱胞手足一样,并一步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后人用概括的思想。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有生命或无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我先来看看杜
一、杜甫的胞精神:大致
1.对同胞生命的关怀。杜甫对同胞的生命的关怀是以人为本,关心他人的命安危。杜甫关心他人生命时,表现出了他深
如《悲陈陶》写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泽水中。野旷天清无战声,
同日死……?”对四万良家子作了荒魂鬼表示出无比的惜之情。再我们熟悉的《石壕吏》和《新婚》也是对人们个体命的关切与担忧,对个体情感的惨遭不幸而表示
在动乱的岁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他的中,对悲惨世界的之处还有很多,甫确实是倾注了毕生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他持久不懈地反对不义战争,即使拥护正义战,也反对其中的非人道行为,其出发点都是
2.对民众生活
对民众生活苦难的关切。这与当之政治密切相关,主表现为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心,这种关心中地体现为战争、反奢华和反诛求
①反战争。甫反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战。整个杜诗,没一首为战争呼的篇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满衣裳。却看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欢呼的战争之后的安定。他说:“下鼓角何时休?”(《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只见农器陈,何当兵休?”(《晦日寻崔戢李封》),“天下郡国向万城,
②反奢华:如我们讲过的《丽人》;再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肉臭,路有冻死”一段,集中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
③反诛求:求指的是府的横暴敛,而横征暴敛往往是一个王朝衰败的象征。杜甫对征暴敛的腐败政治的批判可谓是余。如他在夔州时所写的《遇》描写了一个采蕨女的悲惨遭,苛捐杂税的“刻薄及锥刀”已使其丈夫惨死去,然而她不得不承担起害死他丈夫的种劳役。再如 “哀哀寡妇尽,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征戍诛求寡妻哭,客中宵泪沾臆”(《
3.对无助弱者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援助之 手,是甫民胞精神的最特色。杜甫一生很少安定,更谈不上富庶之生,然而终一生,他却在时关心着那些比他为幸的人,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有件事情很
大历二年(767),甫漂到了夔州,暂住在瀼溪的一所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邻近的一个寡妇无以谋生,常枣,杜甫从不干涉。当时杜甫穷,也只好借此表示一点帮助。杜甫迁居,将瀼西草堂让给了一个亲吴郎居住。吴郎后,便将枣树围上了篱笆,举显然是针对的是老寡妇。知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诗题名《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西
不为困穷宁有死?
即防远客虽多事,
已诉征求贫到骨,
杜甫是经常这样,己非常穷,还在尽力帮助穷。他说:“枣熟从人打”(秋
一),“许邻人斫”(归溪上简院诸公),“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述东屯》),“时危赋敛急,脱粟尔挥”(《林》),他总是这样,尽力
4.对上人士的悲性处
杜甫在王公贵族骄淫佚之时,对他们的揭露批判是毫不留情的;而们一旦遭难,杜甫又寄们深切的同情。比如贵妃。杨贵妃及其姐妹奢跋扈之时,杜甫敢于写出《人行》、《怀五百字》这样的诗讽刺他们,而当杨贵妃死嵬,血污游魂之时,杜甫又为之为悲伤。《哀江头》诗
少陵野老吞哭,春日潜行曲
细柳新蒲为绿。忆昔霓旌下
昭阳殿里第人,同辇随君侍
白马嚼啮黄勒。翻身向天仰
明眸皓齿今在,血污游魂归
去住彼此无息。人生有情泪
黄昏胡骑尘满城,
杜甫对待李隆基杨妃的态度,随着他们的角色改变而改变,当他们身国君贵妃,其身不正时,胆批判;而当他们率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这并非杜放弃批判,而是面对不者而产生悲悯。再如《王》: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
屋底达官走胡。金鞭断折九
腰下宝玦青瑚,可怜王孙泣
但道困苦乞奴。已经百日窜
高帝子孙尽准,龙种自与常
王孙善保千躯。不敢长语临
昨夜东风吹腥,东来橐驼满
昔何勇锐今愚。窃闻天子已
花门剺面请耻,慎勿出口他
五陵佳气无时无。
同样,在《哀王》中被安史叛军困在长安之时,他在面对未得及逃离的李氏王孙,样生了悲怜之情,并恕了昔日耀武杨威的子龙孙,而是对“已经百日荆棘,身上有完肌肤”的皇子孙产生了同情,并冒命危险,在大街上站立以待,善言相慰,这都表现
二、杜甫的物与思想
杜甫的物与思想表现为对自然的歌咏与热,主要指的是他那歌咏自然界的诗歌。致包含了两个方面
1.对自然界
尘中老尽力,
毛骨岂殊众,
物微意不浅,感动沉吟。等,这些诗在哀物怜的咏叹中,流露出的是爱民
2.对自然美的歌咏
杜甫有着一颗博爱的心,他不能体会到人世间,自界的苦难,他也能品味到然的美与真。他的《江独步寻花七绝句》就是
其中一首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
留连戏蝶时时舞,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
晓看红湿处,
《三绝句》其二
门前鸬鹚久不来,
自今已后知人意,
再如:“仰面贪看鸟,回错应人”。(《成二首》) “自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中鸥”。(《江
诗史的涵义
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深广度是空前的。因此,其诗后人称为诗史。史的涵义有两
A有史的认识价值。常人提的重要历史事,在杜甫诗均反映。如至二年(756年)唐朝军队在陈陶斜大败,随后又在青坂大败,杜甫作有《悲陈陶》、《青坂》二诗记其事;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度使兵邺城,胜利在即,杜甫作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宦官吕太反于广州,杜甫写有《自平》。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历史。需要出的是,杜甫有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料记 载,还可以史之缺遗。如杜甫《三绝句》所写:“前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 。”诗里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而且,杜甫之诗不光是安史之乱的历史,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的行踪历,因此,前人又
B形象的历
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杜甫的诗不仅提了史的事实,而且为们述了更为广阔,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如他的《丽人行》就不仅仅是叙诸杨曲江冶游史事,更是用诗的言,铺张渲染,生动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面,突诸
杜甫的儒家思想
杜甫接受家思想,是有
①儒家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而杜甫不论达,都要兼善天下。 ②儒家云:“不在位,不谋其”。杜甫无论在位与否,
③儒家严夷之辨,杜甫
④儒家主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尊讳,但杜甫却不隐恶,胆揭露也大胆歌颂。 ⑤儒家讲忠君,杜也忠君,但更忠于广大水深火热之中
⑥杜甫发展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观点,张转益多师,古杰出人物都以成为学习榜样。其《戏为六绝句》云:“不薄今人爱人,清词丽句必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
当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时,这时他会显露出朗、幽默的本性,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如著名的《饮中
这是一首奇诗,它描写盛唐时期8位“酒仙”的生动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看“酒仙”醉后
第一位是贺知:“知章骑马似
醉后骑马,晃晃悠,如乘船浮水,那份悠然自得,非达到如此境界者能体味;醉眼昏花,跌落,却全然不顾,且在水眠宿。美哉,秘书监贺知——一副“乐”相。 贺知是否真因饮过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咱们无从考,两句诗却真真切切写出了贺知章那种刘伶式的“但得饮酒,何
第二位是汝阳王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
先饮酒三斗,然后去朝见天子,此人身份绝非常,非皇亲国戚不敢为。原
是唐玄宗的侄,爵封汝阳王。贵为侯王者,方敢醉“朝天”,而上的路上看见运车,禁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请求皇上将己改封到酒泉城中为王,因为酒泉即因地蕴
第三位酒仙是丞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吸百川,衔杯乐圣避。” 为饮,不惜日费万钱;开怀畅饮,犹如巨鲸张口,纳百川之;且只饮清酒(“”),不沾浊酒(“
第四位酒仙是士崔宗之:“宗之潇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青春年少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举杯痛,昂望天,白眼对人,皎如玉树,临独立。关于白眼,用的是魏晋时名士籍的典故。阮籍为人清高,又蔑视礼法,爱憎明,“能为青白眼”。本传记载,说他“见礼之士,白眼对之”,见志同道合的好友,“乃见”。所以“举觞白眼望青天”,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精。真可谓美哉,名崔
第五位酒仙乃佛信徒苏晋:“苏晋长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
苏晋以文章知当世,曾得澄慧和尚的绣弥勒佛像一面,非常爱赏,说:“是好饮米汁(酒),正与吾性合,吾愿事之,他佛不爱也。”可,酒肉穿过,佛祖心中留,姑且一醉方休,怕此而逃禅逃课。美哉,佛教信徒苏晋——
第六位酒仙则是李白李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家眠,天子呼来不船,自称臣是酒
不饮则已,饮则一;不吟则罢,吟则百首,斗酒诗百篇,诗酒自结缘。长市上,酒肆之中,醉卧着傲汉。哪管他皇上下诏,任凭他天子呼见,不上车,上船,这人道:“休怪为臣散漫,原是天上诗、酒仙下凡!”美哉,就是李白,一个傲岸不屈,“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一个飘然若仙的白!诗人李
第七位是大家所熟知大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传,脱帽露顶王公,挥毫落纸如
在唐代,张旭的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一起被称为“三绝”。一位书法家,三酒下肚,便豪兴发,宽衣脱帽,号呼狂走,泼墨挥毫,甚至以头发墨书写,见笔走龙蛇,纸卷烟。所以,张旭又“颠”的雅称。酒后的书法家,美哉,草圣张旭——
上面讲的七位酒仙,要么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要么是迁客骚人,风流名士。难道老百姓就没豪迈嗜酒之人了么?第八位酒仙就是一位叫遂的布衣。那些达官贵人和文雅士们可能为了显示自己亲民吧,也经常邀请焦遂共饮,而遂也乐得跟着去“蹭”酒。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
焦遂酒量极大,五斗以上无醉意。无奈囊中羞涩,每每酒都是别人埋单。既是“蹭”酒,喝人的嘴软,在酒友们面前自然有些自卑,所以平日少言寡语。但五斗酒之后,微醉意,便卓然显出辩才华。振振有词,高谈阔论,见解独到,出意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姓 名: 王 灿 灿
系 别: 音乐学院
双学位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21012069
指导教师: 韩 洪 波
2016年5月7日
目 录
摘 要 . ............................................................................................................................................................. II Abstract .......................................................................................................................................................... II
引 言 . .............................................................................................................................................................. 1
一、杜甫的生平 . ............................................................................................................................................ 1
(一)少年时期 . .................................................................................................................................... 1
2.游历时期(732——747) ....................................................................................................... 1
(二)长安落
(三)安史之
(四)老年漂
二、杜甫思想
(一)以《望岳》为例 ......................................................................................................................... 2
1.时代背景 . .................................................................................................................................. 2
2.分析《望
(二)以《石壕
1.时代背景 . .................................................................................................................................. 3
2.分析《石
(三)杜甫先
三、杜甫的诗歌
结 语 . .............................................................................................................................................................. 4
参考文献 . ........................................................................................................................................................ 4
致 谢 . .............................................................................................................................................................. 4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摘 要
浅析唐朝从世到落魄的背
关键词
《石壕吏》;《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Du Fu thought
In "Wang Yue" and "Li" as an example of this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hill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u Fu, a childhood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 but also because of social dark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of thought after the biggest difference, Du Fu's life has left many of the popular poetry," Wang Yue "and" Shihao officials "is the most prominent he thought two pieces from the Wangyue, it will be extremely temporary, a glance" daring heroism to the Shihao officials "for the runners of the cruel, old woman helpless, deeply saddened but helpless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both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prosperity to the abjection of Du Fu's thoughts change.
Key words
"Shihao official"; "Wang Yue" ; thought
引 言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公元770年,享年58岁。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风格也从前期的漫主义的萌芽演变到最后达到了现实主峰,甫的中年时期的作品多以写实主,对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概括并加以写。最能体现他带有浪漫主义,意风发的作品杜甫在游历途中经过山所作的《望岳》,而最体现甫写实的作品为三吏三别,本文以《吏》例探究杜甫究竟经历了什么?跟随笔者的脚步,浅析下杜甫风格转变以及原因。以当时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生于唐玄宗在时期,公元712年,号子美,河南巩义人,祖籍为襄。出生在一个严格遵从儒思恪守官职的落魄家庭,亲杜闲曾做过司马和县令,父则是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杜言。杜甫经历唐朝时期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他经历了开元盛世豪,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由于他生活经可以将杜甫创
(一)少年时期
1.少年启蒙期
四岁启蒙,生在儒学大亨的家庭,七岁开始写诗,多写凤凰神兽为主,年看的公孙大娘舞,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杜甫留下了深的印象。父杜审言在杜甫幼时起了重要的样用,加上杜甫本身的刻苦读书,在使他二十
2.游历时期(732——747)
杜甫的在二十岁后离开书斋的活开了行万里路的游学时,学长达十之上,游历过程中经吴、越、齐、赵,游历途中曾在洛阳应试,最后以落榜告终,但一时的失意并没有打击到杜甫的心情,之后又洛阳到李白,盛唐时期李杜二人的诗句中透露着浪漫色彩。这是“诗仙”与“诗圣”的初次见面并建立了深刻的谊,后遇到高适,因彼此的才华而心心相惜,迅速建立了深厚的谊,三人共游梁、宋(今封、商丘),后李白与杜甫与高适分别后,两人又同游齐州,后在东鲁短暂相见,而再次分后, “诗仙”和“圣”便没有缘分再见,杜甫在这个时期仅留下20多首诗,中以《望岳》最为名。“宗夫如何,鲁青未了”可以出在游历时期对自然以及自身的洒脱,意气风。杜甫青年时期为入世所做积极酝酿。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深情回忆:“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卷,笔有神。料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仇兆注曰:“此叙少年自负,儒冠之事。”诗句展现于我面前的正是位踌躇满志年英才形象,这表了年杜甫准备入世迫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时甫在安落魄时期,一时期的杜,怀希望想通参加科举而出仕,但在不料考试却失败了。年仅四十的杜甫只能通过多次向唐玄宗献自,在自荐失败,也和李白等人一样不得不走干谒之路,创作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诗,以得他人举荐,对象多是王公贵族,如西平郡、汝阳王等。最后得了以个看守兵器,库房钥匙的小官,近十年生活的磨砺使杜甫完成了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然而杜甫在仕途上不仅未能“立登路津”,反历经波。在遭了两次科举失利的打击后,杜甫经历了一段“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与冷炙,到潜悲辛”的生活,经过一番奔波游走后也仅仅只得到了河西的职。杜甫《官定后戏赠》中说:“不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由于不愿任职,朝廷就改授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是个负责管理兵甲器杖的低级官。安史之爆发后,杜甫又
空参军这样的官职,
(三)安史
执政者昏庸,不问朝事,奸臣当道以及节度的权利日渐大导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 代经到了极的冲击,战乱使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是一位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的人,因困于长安有十年之久,看到了天子脚下的人民的生活,加重了当时诗人们的创作方向。《春望》则真切的写出安史之给唐带来伤害。和达了作者浓的爱国之情。杜在潼关失守后,去奔唐肃宗的途中又被军擒住,后来逃出叛军手里,面见了肃宗北任命为左始,但又因谏言得罪了肃宗后别贬为华司功参军。在遍尝仕宦艰辛过程中,甫也对年的信仰产生了深深怀疑,在乾元二年(759)所的《立秋后题》中他说:“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亦由人,何事拘形。”由于从小便深受儒家“仁”的熏陶,对于当的社会风气以及对人民的的生的无奈。而在期间他有写了多篇讽刺官场腐朽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而《自京赴先咏怀五百字》则是标志着对长安以及场的失望。在任职过程中亲眼看到生活在生活层的人们的惨状让他向原那样将忧国忧民,著名的作品有“三”“三别”则是杜甫从洛阳到华州的路途上的所见,以短的几百个字便深刻的画出兵役对贫民的压迫,揭示了当时战乱人民的伤害。既具有现实性又具历性。其中《石壕吏》人触动较大。虽然曾朝廷征为官,已经绝意仕的甫再也没有在廷担任一官半职。在生命最后的十余里,杜甫辗转漂泊于秦州、同谷、成都、州、湖南各地,流落终生。在成都期间,杜甫度过了一段相对安闲的生活,浣花溪、黄师塔前、丞相祠都留下他流的,此期他的许诗作颇有陶诗闲逸的格。如《春日江村》:“农村村急,溪流岸岸。乾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昧生理,漂泊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759年夏,华州遭受天灾,《夏日叹》与《夏夜叹》的创更表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同年秋,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州任职期间创作大量诗篇,最后杜为节度使,举家
760春,武再次回蜀地,甫又重回草堂。杜甫被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给严武参谋,但不久杜甫便离开了。在的六年中杜甫的生活非常困苦。他经常用一些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困生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于杜的忠君思想,宋代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身不,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的话后来被普遍接受,“一饭未尝忘君”成
二、杜甫思感情的变化以《
(一)以《
1.时代背景
这首诗作于735年,朝的处于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都抱有雄心壮志报效朝廷。历之风较为流行。《望岳》 甫24岁时所作,这是杜甫第次赴洛阳考试失败后,开始漫历所作,由于父亲杜闲任官州司马一职,时急于省亲,到泰山脚下却没有游历泰山杜甫的一个遗憾,所以作下此,这诗是杜甫现存的诗篇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当时杜那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就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你是怎样的丽,横跨了齐国魏国的两个国家的领土。“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汇聚了千神奇的自然景色,南边和山的北边分割出了清晨与黄昏 看
使人心胸坦荡,看着旋的飞鸟回到林中,使人心神怡,赞誉了泰壮观秀美的气
祖国大好河山的。“当凌顶,一览众山小”总有一天我会登上它(泰山)峰, 可以一眼把附近的山无遗。表达了作者不怕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心。表达出作者当时对美好事物的欢之情和初出社那意气风发与年少轻狂之。全文没有一个望字,却整泰山的整个宏伟的气概描绘出来。流露出诗人怕困难,勇攀
(二)以《石
1.时代背景
杜甫在任职始遗期间多次像宗进言,但并没有得到肃宗的重用。公元758年,杜甫又因房官之事得罪肃宗,被贬到华洲功军。恰逢安史之乱最爆发时,胜利在望的时候史思明又增援军,寡不敌众,又因唐朝将领的不合,导致战况速反转,耗费大的物资、财力,以及大量的人伤亡。战争人员的锐减使得当不得加大服兵役的人数,《石壕吏》与《新婚别》前者以老人形象来反映,后则
2.分析《石壕
“暮投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短短二十个,作者非清楚的把时间、地点与情景绘出。晚上因为有到可以宿的客栈,投宿到了一个叫壕村的小村里,衙役趁着夜晚去山村里捉,老爬墙逃跑,老妇人出门去敷衍衙役,人配合井然有序,不难看出像这样的事情(夜半捉人)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以从侧面看出军事战事的吃紧“ 呼一何怒! 妇一何苦! ”一何既有达了役的千般丑态,也达了当时老妇人那无可奈,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呼”字直接表现出衙役们的凶恶嘴脸,直接表达了杜甫对衙役的厌恶。“啼”写出老妇人边哭边说又百般无奈的心,三个儿子全别抓到邺城去当兵去,只有一存活的捎信说,两个儿子都战死在了场,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了的已什么也指望不上了,就怕那个存活在世上的不知什时候也去了啊。杜甫以老妇人的口吻说出这些事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给人最直接的感官击,寥寥数字便把家壮丁去向表清楚。以小家看大家,以个体看群体,可以看出当普遍人民的情况由于战事的反战,唐朝队处于弱势的军队,急需大力的补充人马,所以使得家中壮丁全部别抓只剩些老弱病残之人。杜甫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人们大众的关心之情,忽然家中传啼哭声,役要门搜查时,老妇人又表“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在确实再也没有一个男人了,要一个尚在哺乳的孩子和他的母亲, 因为孩子在襁褓中,以孩子的母亲没有离去,但衣服破破烂烂,见不得人,“老妪虽衰.请从吏夜归。”妇人虽然年迈,但是如果衙门里一定要抓人去服话,妇人自请前去,虽然打仗不能顶一个,是在后方行军和做饭还是以的。因当时出官说,抓一人便人的赏钱,老妇人如此说是怕役把儿媳抓走,以自荐去服兵役。“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我连夜跟你去河阳,还能赶上做早饭。连夜催促役离开是为了保护出入没像样衣服的儿媳和尚在外面躲藏的老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前途,独与老翁别。”渐地夜深,慢慢的有妇与衙役们在说了,大概真的把把老妇人抓走吧。只听到了淡的抽泣声,天明赶路只有老翁我别。这两句弥漫着淡淡的忧愁以及对老人的情与对衙役的憎恨,却又是那样无可奈
本文是从人民的角度方面看问题,由此可见杜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的征,是实事求是的在写,所以杜甫的诗又
(三)杜甫先后思
杜甫出生在一个庭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接受良的教育,初出茅庐的甫满期待出仕谋生,洛的第一次想经过科考出失败后,坚强的杜甫并没有这个事故打倒,继续了他长达多年的游历生涯,期遇了许多的名人雅仕。虽然没有某得一官半职,但是
而在被贬为华州功参军的途中写出了史诗中的经典《石壕吏》。这时的杜甫经历过年长安的困顿生活,经将杜甫那意气风发的性格磨砺殆尽,剩下的只有官场黑暗失望,以及对当时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可心疼之情。杜甫的思想慢慢的也从当时的豪情壮慢
于农民阶级忧国民的诗人,为自幼所信的儒家思想,慢慢的也与道家的思想相融合。杜诗的沉郁,与当时的社环境有关,和诗人的遭遇有关,和诗人的情关,同诗人本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力、深邃的哲学眼光也是密切相关的。杜甫艺术创作,能高屋建瓴,鸟瞰世界,对物的分析细入微,鞭辟入里,入三分。别人不到的,他能看到;人能看到三分的,他能看到十分;别人到的脑儿说出来,他却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玩味体悟。这样,诗歌的沉顿挫,就含有丰富而刻的理,因而才
三、杜甫的诗歌对
杜甫的诗歌前后期的特征明,期的放荡不羁,后期忧国忧与民命相比,风多变但又能够运用自如,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文字提炼准明精确如《石壕吏》,中了数就把衙役丑恶嘴脸表现了我们的面前。所立的题目大胆直接。抨击中心里的不满以对官主义的批,如《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名“朱门酒肉臭,路有死骨”一扫了当时文坛那为了阿谀奉承的风气。现实主义的写法让我们真实的到了一千多年前历史情况,为后人研究唐朝由盛到衰,以及当时的会风情提供了有的真写照。对世现代主义的诗歌有着承前下的作用 杜甫对后的影响还包括了待人处事这一,一生的瓢不定,但他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在与民往之中没有所谓的儒士的节。与民往中怜爱与亲近就连二十世纪的个美国的现代诗人有说“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杜甫在诗歌类型上了五言七言的格式。艺术手法也是多多样,摆乐府古体的束缚,立了不少新的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望岳》《石壕吏》象的写出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动荡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影响,杜甫经历了唐朝盛唐到晚唐,由盛到衰的过程,所以杜甫的诗全纪了社动荡下社会与人民的生活,杜甫的博大精,闳阔陈雄,“诗圣”之誉当之无愧。杜诗的沉郁挫、深沉蕴藉,为历代诗家所推崇。正是在“郁顿挫”风导向下,杜甫穷尽毕生精呕心沥血留人间、留给后世一篇光辉灿的好诗。杜甫之诗,为沉之极致。其特色:厚为之根本;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淋漓畅快,笔饱墨酣。 杜甫诗歌的文化底蕴,得后人去剖析解读,给我研究代文明留下了
参考文献
[1] 赵晶晶. 《论杜甫的文化思想及
[2] 张梦. 《暮投石壕村》[J].青
[3] 周智文 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
[4] 陈啸. 《从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体现》[J].
[5] 杨凡. 《杜甫诗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致 谢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导老师韩洪波。由于我在写文期间,给予了
给我提供了一值得借鉴的意见。她那严谨的作风和别心裁的思路令人赞不。我从中也受到很大的启迪。总之,由于大家的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同学朋友,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摘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主要体现在他对百姓疾苦的切。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刻露。杜甫的诗学思想风主要体现在沉郁顿挫、兼容蓄,练字对仗内容深远,杜甫诗歌创分为“言志抒”和“感事写意”两个段,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尧舜上,再使俗
【关键词:】家 仁政 沉郁
正文:
(一)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籍湖北襄阳,生河南巩县。初
孙。唐肃宗时,官左遗。由于家庭原因他深受儒家想的影响,他曾豪的说: “
祖诗冠古,诗是
杜甫是伟大的现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首。其经历和诗创作可以分为
一、读、壮游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与为官(44-48岁)
四、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
(二)杜甫的诗
综观杜甫一的诗歌创作,其思想特征始终是国爱民。他的歌有丰富的社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乱前后一个历史时的广阔的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这继了汗魏乐府“感丧事,缘事而发”特点,开创了新乐府。如“三吏”、“三
杜甫的诗歌中有相当一分是有“雄奇俊逸”特色的。雄是诗歌风格雄伟奇壮,俊逸是说诗歌语言的俊逸秀美。杜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与他所处的代有切的联系,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正是唐帝国的上升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有一种开疆臣,极进取雄心壮志。虽然杜甫自幼就成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素业”的家庭,儒家的思想观念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但是,他毕竟不是生在与世隔绝之中,初、盛唐那种特有的“盛唐气象”实际上还是多或少的感染杜甫。他诗歌的那种蓬勃向上,激昂进的精神还是打着鲜的时代烙印的。特别是他青时代的诗歌,就很明显的流露出了一股积极向上,勇直前的“盛唐精神”,是种代的精神使得他的诗歌有了雄俊逸之气,而且在诗学的思想上与儒家诗学思想在契合的同时又呈现出了某种疏离的状。进而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的色彩。早年的《房兵胡
杜甫在诗中用以表现自己浪漫情怀物也很有特色。如果说李白诗歌中总是借大山,大河之的雄奇壮美之物来现自己的浪漫怀,那么杜甫在他的诗歌中
描绘骏马和老这类雄壮激昂之物来抒发这种浪漫之。为什么要单单描两种动物呢,可在杜甫看来,要显示雄浑的气势和“雄笔千古”(《别唐十五诫,因礼部贾侍郎(贾)》)的浪漫之情,大概没有比骏马和老鹰
事实也的确如,“苍鹰”,“骏”总能给人一种刚劲、勇猛、不畏困难,不畏凶险,一往如前之。当人们看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描述“飞驰”,“万马奔腾”的雄伟景象,“鹰击长空”的壮阔场景,心中就会不自禁油然而生一种雄伟壮阔之情。如“竹批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骁腾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马》)。诗人眼中之马是何等矫健,四蹄飞奔似乎随着风声就能“横行”了。这怎不令
(三)杜甫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会随着生活阅历,社思潮的变化而变化的,杜甫不例外,由于他生于一个儒家思想占主流位的社会时代所以他常用儒的思想来求自己,从多方面展了自己在儒家传统文之形成的人格特征儒家文化对于杜甫诗学的影响主要
第一:儒家“忠君”与“仁政爱”思想的影响,在杜甫看来“忠君”与“爱民”两者并不矛。他认为所有的“君主”都是好的,民子,所以他认为“忠君”就是民。他的诗歌无论是揭露上层社会黑暗还是反映下层人民的困难,无不都是想“惟歌生民病,愿得子知”,想营造一种“君爱民、民爱君”的理想局面。杜甫在高“忠君”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需要,若不是如此只是空喊“君”想必他的诗也不
需要说明的是杜甫诗歌中也有一些看似否定儒家的诗句,但这更多的时候仅是一种姿态。如“纨绔死,儒冠多误生”“儒木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唉”类诗句并不正真代表杜甫对儒家统的否定,而诗人因在现实中坚守儒信条而屡屡碰壁后的牢而已,刘熙载说:“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这反映了杜甫爱
第二:“入世思
杜甫诗歌中的那种积极为国力,为君出力的思想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句“致君尧舜上,使风俗淳”便是最好
当然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甫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特是那些希望“贵人”举荐当官的诗作表现的尤
(四)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学思想格可以从他的诗歌理和诗歌内容两方面去了
从理念而言,如《望》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为杜甫落第后的作,当表现出他不为困难、积的精神,已经初具了“云健笔”之风;再如《房兵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娆腾有如,王里可横行。”借咏马接诉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这诗歌都构筑了雄浑与刚健的“凌云健笔”之风,更透露出当时扬
从内容言,杜甫的诗歌学习和继承了《诗》中的现实主义想。“凌云健笔”的诗学内涵与杜甫注重学习《诗经》有很的关系,他深受《诗经》“风”“雅”影,因此他的诗歌中多表现了对穷困人
杜甫对于诗歌创作着通达的见解、阔达的气魄,治与艺术并重,艺术性极高
干预社会生活、讴歌崇的理,这可以说是杜甫诗学思想的特色。杜甫的诗歌十分注民生问题,同情下层人民的苦不,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名作《丽人行》、《哀江头》诗作直接社会现实,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官贵人,甚至当朝天子,这些都是受《诗》中“风”“雅”的影响。“年黎明,叹息肠内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也完全可看作继承了《
当然,杜甫在关人民的同时也在关注着自己,他正是通过自己黑暗现实中的不幸遭遇,把己视为贫穷苦难中一员和代言人,自然而的发出即是为自己也是为人代言的“不则鸣”之声,借诗发泄着自己和人民的怨与满。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为我们树立了一面认封
杜诗中的议论,并不简的抽象说理,而是与生动的象有机结在一起。同时,将议论与叙事结合,议论与抒情结合。使得他的诗歌既叙夹议,又情理理兼备。从而更具有振奋人心的艺术力量。如《醉时歌》篇是叙述友广文馆博士郑虔的悲惨境遇(“诸公衮衮登台,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接着就对此发出悲愤的议论(“德尊一代常坎坷,垂万古知何~”),议论完后马上又转入自己不和两人“苦中作”的叙述(“杜陵野人更嗤,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两人举酌之时,杜甫忍不住朋友也为自己的现实困境大抒其情,又大发议论来结束全诗(“儒术于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闻此意怆,生前相
伴随着杜诗议论与抒,议论叙事溶为一体的言说手法,是一种夫子自道的“沉郁挫”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艺法他的叙事长诗中体现的尤明显。在诗中,他那悲天悯人情怀,蓬勃愈发的激情总是在将要爆发变成了低吟的唱。悲怅之情变得缓慢,低。好像是压下去了,实际上使读的心灵的更加悸动。我们试以下列几首诗歌为例,这种顿挫的艺表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处不难看出对祖国命运关切和忧虑,如《兵车行》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丽人行》揭露权贵的荒淫腐化。晚漂泊时,他仍然留下“沾血流依旧,君生动至今”诗,表对祖国和人民的最后哀念,其一贯的忧时爱之前,可为老而弥坚。 在反应生活方面,甫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将爱国与爱民统一起来。安史之乱定的史条件下,要忠君爱国就须支持平叛,救百姓出水火,就须罢兵。在这两难之中,杜甫只有一面批判统治者的残虐,满热泪,同情苦难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劝勉人民身赴国难,参加拯救祖国的正义战争。正是杜甫诗学思想最感之处,是他最高明
通过以上的分,我们不难看出杜甫诗歌中的“挫”的艺术特色相突出的。杜之所以能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应说和“顿挫”的艺术表现法是有直接关的。同时这些也构成了杜甫诗学理论的重
参考文献:
? [1] 少康 刘三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史:上 北京:北大出版社,1995.281. ? [2] 葛晓音.盛"文儒"形成和复古思的滥觞.诗国高潮
? [3] 廖仲安.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萧涤非.杜甫研究.济南:
? [4] 张忠刚 赵睿.21世纪杜甫研究略.中国杜甫研究会.杜甫研究论集.香港:天
? [5]仇兆:《杜诗详注》,中华局1979年版,第174
? [6] 李道英 中国古代文学(二)讲义:京师范大学继续育与教师培训
本文由论文天
浅论杜甫的爱国思想
摘要:杜甫是继屈原后中国文学史又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爱国想表现在他生命各时期。也表现多个方面。不论是早期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时局、关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前后唐代会的真实生活画,表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关键词:杜甫 诗 爱国思想 杜甫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与艰辛,细数他生命的59年岁月,从7岁做诗,到生命的最后,1400余诗歌作品是他给予人类最宝贵精神富。这些诗,有的表达对国的无限爱,有的表达的切情,有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 一、拳拳的报国之心 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家思想。这想模式的核心便德政,即以德治国。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元年间维持了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赠韦左丞二十二》)就是很好的例,这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想。青年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憬着未来,并为之而努力着。24岁的杜甫,开元二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当绝顶,一览众山小”,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杜甫在他漫游期洛阳应举不第。36岁时人长安次应举,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惊人死不休”,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后来向皇帝献赋,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是看守兵甲仗。库锁匙)的官。安史之乱爆发,他潜到凤行在,任左拾。从漫游时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的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终没感受到大唐土地上留给自己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片不定的云,一片写满诗云。一腔拳拳国之无有施展的天地,真让人遗憾。 二、山河无限美丽 杜甫热爱祖国河,热民,贯穿了他生命的全部。从7岁时的《咏凤凰》到游吴越归来、开元二十四年《望岳》的咏山,再到后来的咏秦陇、夔巫两处的高山巨川,命后期的抒写荆湘美景,无不表达着杜甫祖国壮美河的满腔热爱。 杜甫是写山水田园的老手,他承了王维、孟浩然写山水田园的优良统,而代之以浓浓个人情感的山水田园诗,彰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广德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初回草堂写《绝句》,这是诗中写景的佳作。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这首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犹如一幅绚丽生动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有动有静,视角由及远,再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之后的《登高》、《岁晏行》、《登岳楼》,越写内容越丰富,越写境界越开阔,“其身世之悲,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霍松林语)。 三、乱后的心理阵痛 唐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范阳、平、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内部空虚腐,联合同、、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兵,号称20万,“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阳兵,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后世称之为“安史之乱”。这次战乱,使强大的唐王朝至此盛而转衰,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可想而知,国家在痛哭。人民在流泪。 杜甫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至德二年(公元757年3月),居长安的杜,面明媚的春光,香鸟语,触景伤怀,感伤国家亡,欣然命,绝世的佳作《春望》应而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千古传唱。 杜甫对这场战乱的反映是敏感的。他看到山河破碎的祖,看到了四处逃难的广大百姓。他的心隐隐痛――也许这是一位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职业敏感。据笔者统计,杜甫写安之乱的诗歌有300多首。他的这些诗歌,就像一本安史乱的编年史,象地展现了八年战乱的广阔画面。这期代表性诗歌还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字》等。 四、黎的心底挂念 杜甫的一生,始终牵挂着普通的劳苦大众。特别是乱开后,他的每次出行,都不程度地记录了人民的悲苦现状。天宝十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几乎就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甫回奉先看顾妻子,作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震撼古的名句。诗中,作在仇剥削阶级奢靡生活的同,更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了黎民百姓,体现了诗歌的人民。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岳州写过一篇《岁晏行》,现全文如下。 岁晏行 杜 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中。 天寒网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 往用钱捉私铸,今许锡和青铜。 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蒙。 万国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写这首诗时,杜甫57岁,诗叙写了靠猎织以谋生的人民的穷苦。不论岁丰歉,老是一例吃苦头。诗自己着孤苦伶仃、衣食无着的漂泊生活,却依然在暮年垂之时“至死不忘忧黎民”,情其意是何等令人感动。 五、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年轻时怀信心、憧憬未来,有着远大的政抱负。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俗淳”。达此目的,杜甫不懈索、勤奋努力,但生颠沛流离,壮志莫伸。虽然现实未能成就一位享高官禄的杜甫,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人,一“诗圣”。 杜甫的《蜀相》、《八阵图》、《登》等几首诗最能反映他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生平最敬仰诸亮。他对于这位“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能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长使英雄泪满”(《蜀相》)的名句。《古柏行》中由明庙而想到身世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不遇的悲哀。《八图》以洗炼语赞颂诸亮一生的功业,其中有对诸葛亮壮志难的深切叹惋。 “风三尺剑,社稷一戎”,“健儿可,壮士耻为生”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他与后世的苏东坡、陆游在展示壮志难酬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杜甫一生常综复,但表现在他诗歌中具有高度价值的,则是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和民一道,在离乱途中体验了民的苦难生活、国家的不。这种现实的真实反映,恰恰表明了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应有的范。我们崇敬他、钦
杜甫的思想境界
杜甫的思想境界
丁启阵
一般认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字》诗中“窃比稷与契”一,奠定了杜甫一生思想的基础。换言之,上古尧帝两位贤,教民种植五谷的稷和掌管教化的契,杜甫自定学习榜样。 因为年代久远,文献漫漶,稷与契的事,我们所知不多,大概“饥己溺”之类。但是,读杜甫诗集,感他“穷年忧黎元”的悲悯情怀,可以定,杜甫的思想境,决非一般王朝贤臣所同日语。王朝贤臣,充其量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发挥聪明才智做了点有于社稷苍生的事情而已。而甫杜子美,分明是“出的是白粉的力,拿的是白米的钱”,或曰“吃地沟油的
杜甫一生,只做过两三年八品芝麻小(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操的心比一二品的宰相尚书多;自家妻儿女饥交迫之,小儿子因饿而死的时候,他仍然有忘记替处不如自己的“失业徒”“远戍卒”们忧虑呐喊(《自京赴咏怀五百字》);自家屋夜不成眠,想的却是“天下寒士”能够进“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八月茅屋为风所破歌》);身为制内的朝廷官员,他却姓能居乐业,胆敢讽刺皇帝,批评体制(《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吏”、“三别”等);政治理想已经灭的晚年,他却身在湖心存魏阙,一刻也没有忘记社稷苍生,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托付给年轻的朋友(《可叹》“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
杜甫的心肠,不是一般王朝官员所能日而语,也不一般诗人所可相提并论。跟杜甫一样,亲眼目了李唐王朝因遭受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诗人,浩然、王维、李白等,他们留下的诗中,基本上都没有留下记录实、反应民的什,只有杜甫一个人,在那里揭露实黑暗,批评制度不公平,同情包括妇女、戍卒在内的穷苦百
根据杜甫后生的漂泊轨迹和诗歌作品,说,杜甫的思想境界,不但已经超越了王朝贤臣,也超越乱世圣。圣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而杜,无论自己达是穷,是定居一处,还是漂泊四方,念念不忘的都兼济天下——就他自己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白居易新棉衣,发出的感是“安得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布裘》),这是推己及人的圣贤境界;而甫,家屋漏偏逢连夜雨,整夜冷难以入眠,却梦想着能有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倘若能够“眼前突兀见此屋”,他是“庐独受冻死亦足”(《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这是投身饲虎的的境界,这是为了帮助人们进入极乐天国不惜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默思失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已诉求贫到骨,思戎马泪盈巾”??读着这些惊心骇目的,想象诗人天悯人的怀,我们不能不承认:古往今来的文中,没有第二个能像杜甫那样,给予遭遇不的底层百姓如此深的同情,对不利于穷姓的度、官员甚至皇帝进行如此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一言以蔽,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为人民说话最、呐喊最响的诗人。“诗圣”、“人民诗人”之类的桂冠,其实都不足以充分表扬
综上所述,杜甫的境界,是忘我利他的境界,是牺牲自我在不的境界,是坎壈终身矢志渝的境界。杜甫的思想界,已经达到了救世主
2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