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加法结合律的教案
加法结合律的教案
篇一:加法结合律教案
3.1.2加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
1.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结合律。
2.在探索中逐步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加法的另一种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
三、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
师:为了大家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8页的例2,重点看文字和算式,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会回答下列问题。
(1)说一说两种例式方法中每个算式的意思
(2)想一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的,你能二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比一比下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 (155+145)+207
(4)请用一句话概况你的发现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自学
(三)相互交流答案,教师引导
(1)第一个算式先求出前两天骑多少米,再求三天一共多少米,第二算式先求出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走多少米,再加上第一天也是求出三天一共多少米,
(2)相同点:两个算式数和运算符号一样,计算结果也一样。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关系:两个算式相等
(3)两组算式相等
学生举例
(4)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他们的和不变。
(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引导不同层次的先生参与对共性问题的更正,讨论)
四、当堂检测
(一)我会连 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6 +1 8 + 2 2 ( 2 7 + 7 3 )+ 4 6 4 2 + 2 4 + 5 87 6 +( 1 8 + 2 2 ) 3 1 + 1 9 + 6 7 2 4 +( 4 2 + 5 8 )2 7 + 4 6 + 7 3 ( 3 1 + 1 9 )+ 6 7
(二)我会选
1、下面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是 ( )
?19+8+12=19+(8+12) ?35+16=16+35 ?43+18+57=43+57+18
2.(56+89)+11=56+(89+11),运用了加法( )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和结合律
3、下面算式中,既用了加法交换律,又用了加法结合律的是( )
? 61+66+34=61+(66+34)
? a+b+c=(a+b)+c=a+(b+c)
? 72+36+28+64=(72+28)+(36+64)
(三)做一做
课本第18页2题
课本第19页1题
五(抽查清
《学习与巩固》第16页1.2题
篇二: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 )36+( )=64+( )
A +700=() +( )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 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
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10,(20,30),40
2.简便计算。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7,26,63=37,(26,63)
59,38,732=59,(38,732)
(88,104),96 88,(104,96)
加法结合律:(a+b)+c=a+(b+c)
篇三:《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科书第29----30页 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 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
2.初步 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
二 、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 1) 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
=192+96= 88+ 200
=288=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 怎么填,
(2)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用符号表示。
( ?+?)+?=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
(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三 、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1(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主题图(教科书27页图显示小精灵的话: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让学生回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然后课件展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引出例3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范文二:《加法、乘法的结合律》教案
《加法、乘法的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课件出示),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一)加法结合律
1、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如下:(48,50),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P14例1】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
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二)乘法结合律
教学例3
1、猜想:三位数相乘,是否有类似的规律,举例说明。 (让学生思考)
2、举例:12×5×2
(12×5)×2
,60×2
,120
12×(5×2)
,12×10
,120
(12×5)×2,12×(5×2)
3、小结
(a×b)×c,a×(b×c)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自学乘法结合律。 2、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P15习题2:根据乘法结合律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范文三:加法结合律教案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
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
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304+215=519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
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板书:(48+50)+49 48+(50+49)
=98+49 =48+99
=147(人) =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
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
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8+50)+49=48+(50+49)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32+40)+19?32+(40+19)
(75+25)+40?75+(25+40)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
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
第三个数相加.
?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板书: (a+b)+c=a(b+c)
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
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
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
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教学例3:计算480+325+75.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2)教学例4.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
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
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
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
的和.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
+(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练习十一第8~10题.
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
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
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
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
行简便运算.
例 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8+50)+49=98+49=147(人)
48+(50+49)=48+99=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48+50)+49=48+(50+49)
(32+40)+19 32+(40+19)
(75+25)+40 75+(25+40)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相同点: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
外面的.
例3
例4
范文四:加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你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哪些知识,能举例说说吗,(学生举例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加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加法结合律。
2、质疑铺垫:分组计算:要按运算顺序计算,看哪组算的又对又快, 男生组: 47+2+8 64+(36+27) 女生组: 47+(2+8) (64+36)+27 集体订正:为什么女生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3、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出示例2:
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学生可能列出多种算式,重点研究三个数连加的算法:88+104+96。
这个算式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先算104+96=200,再用200+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可以凑成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出示:(88+104)+96 88+(104+96),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同桌互相说一说。
4、举例: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5、用符号表示: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表示,然后集体交流,重点说说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并板书。
(a+b)+c=a+(b+c)
三、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 ? )
130+(70+4)=(130+ ? )+ 4
183+(46+a)=(183+ ? )+?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1)a+(20+9),(a+20)+9 ( )
(2)15+(7+b)=(20+2)+b ( )
(3)(10+20)+30+40,10+(20+30 ) +40 ( )
(4)96+38+72,96+(38+72) ( )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学生列举的符号表示方法 :(a+b)+c=a+(b+c)
范文五: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者:于泽恩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算比较,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应用加法结合律。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教学用具 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例1知识点。
(2)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谈感受。
(3)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三天的里程记录表。根据表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出示例2.
(2)请大家根据记录表,算一算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动手算一算,并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88+104+96 88+ 104+ 96
=192+96 = 88 + 200
=288(千米) = 288(千米)
?议一议:这两种方法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两种不同顺序的算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3)出示课本P29两组算式。
(4)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5)巩固小练习。
根据加法结合律,在下边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数。
(136+157)+143=136+(?+?)
(286+495)+105=286+(?+?)
304+(496+257)=(?+?)+?
267+(333+214)=(?+?)+?
(6)下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出示:(?+?)+?=?+(?+?)
+c=?+(?+?) (a+b)
三、应用反馈
(1)连一连,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76+28+39 45+54
45+63 256+(134+366)
134+256+366 241+(39+161)
241+39+161 63+45
54+45 76+(28+39)
(2)有三种水果,苹果重147千克,梨子141千克,香蕉259千克。三种水果共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加法结合律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 104+ 96
=192+96 = 88 + 200
=288(千米) = 288(千米)
(88+1040+96?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 (69+172)+28?69+(172+28)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 155+(145+207)?(155+145)+207 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