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1----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一、要点梳理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章的主要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
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
中心思想。
(一)概括主要内容的原则
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
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
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三是“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析。
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 —— “去看社戏” —— “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
思全文。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如《范进中举》一文,以“中举”前后为界,第一部分(1— 2段)写范进中举前贫困
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3— 12段)写范
进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3)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地点的变化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 9
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 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 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2.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如《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教育、爱护和影响,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 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 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如:《我的国文老师》对老师的厌恶、对老师的敬佩、对老师的怀念这种情感变化, 可以据此分清文章的层次。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如《回韶山》一文,可按**回韶山在旧居参观的路线 —— “上尾场→父母卧室→自己 的住房→大弟的房间→晒谷坪”来梳理文章脉络。
(2)按景物不同类型,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分析
如《山中访友》,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 —— 树林 —— 山 泉 —— 小溪 —— 白云 —— 瀑布 —— 悬崖 —— 云雀 —— 石头 —— 落叶 —— 小花 —— 阵雨 —— 老柏树 —— 蚂蚁 —— 归鸟。
二、方法点拨
(一)“六要素”综合法
“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此方法可以表达为:主 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 (或说 ) 什么事 (或话 ) ,最终结果怎样。答题时,先找出六要 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
例如:《词典的故事》中“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 ) ”。
答: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 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二)段意合并法
----2----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3----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对于较长的文章,给文章分段,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
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
来通顺连贯,还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略的甚至可以舍去。
例如:《别让委屈再版》中“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
材料的‘类似点’是什么?”
答: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 (1-4)
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段(5) 我读
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 (6-9)
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
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 (类似点 ) ,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摘录句段法
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
殊句子,如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这些关键词句往往与中心、内容要点
密切相关。
例如:《词典的故事》里“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
出来。”
答:这道题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词。如“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
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但上面
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我的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
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为:盼望 —— 兴奋 (激动 ) —— 伤心 (绝望 ) —— 看到希望 —— 珍惜。
(四)去粗取精法
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用
“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
例如:《泰山之思》中“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
括。 (各不超过 2个字 ) ”
答:①自大 (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 ;②卑怯 (答自卑也可 ) 。做这道题就是
抓住“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这句话,可概括出“自大、自夸、自狂、
轻狂或狭隘”等思想;再从“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 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
是一种卑怯意识”这句话,可概括出“卑怯或答自卑”。
考点: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重难点:掌握记叙文文章结构,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易错点:概括题答题不全准确、不全面。
题模一:直接概括题
例 1.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最暖心的事
[美 ]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 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 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 5月份第 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 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 3点 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 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 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 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 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 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 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 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 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 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 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 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 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 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 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 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 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 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4----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5----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
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
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 “不要钱。”我答道。
?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
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
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
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
形呢?
?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 2014年第 11期,有改动)
(1) 本 文 记 叙 了 一 件 什 么 事 ? 请 抓 住 关 键 要 素 , 用 一 两 句 话 概 括 故 事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
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
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或者: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
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内容的能力。记叙事件重要的是讲明事件发生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本文讲述了“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的事件。
起因:菲奥娜太太由于患病必须要去敬老院,经过:在去敬老院的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小
事件,如我送她到她想去的每一个地方,我不收她的车费,我给了她拥抱;结果:她在生
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了温暖,而我也因为帮助了她而感到温暖。
题模二:细节概括
例 1.2.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邂逅 ① 霍金 ②
葛剑雄
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
《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
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
面坐的正是霍金 --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 ? 都是,或许都不是。在
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 , 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
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 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 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人家都尊 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 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 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 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 密的推理,直接挑战自己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
? 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 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 ? 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 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 IBM 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 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 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 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 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注 ]①邂逅:偶然遇见。②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 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 病;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首先要确定答案的所在文段,“去粗取精”, 提炼出切题的答案并概括作答。当然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原文语句。从第九段描写 霍金在重病的情况下,“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以及“他的轮椅上装满了 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 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中概括出他战胜罕见疾病的决心和顽强。从第十 段“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 的语句中表现出霍金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人格魅力。从“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 推理,直接挑战自己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概括出霍金敢于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结合全文可以看出霍金的超常魅力还在于他取得 了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如“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 了深深的敬意”等处。
例 1.2.2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红书包
秦文君
2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
----6----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7----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心里就发颤。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
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
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与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也要
有一只这样红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
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
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捂着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
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辆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
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就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
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妈妈摸摸我发烫
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
打烊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
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
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惴惴不安:
万一那店里的红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
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
高兴得打转。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爸爸擦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
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
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不是件坏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
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
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
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在何处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
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
录。
(1)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我磨父母买红书包;珍藏回忆红书包获得
教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把握关键词句。根据提示,
按照顺序写出即可。提示语分别从第四段、第十段概括得出,答案要从其他段概括得来。
从第一至三段中“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那天,我被这美
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也
要有一只这样红的书包。”可以概括出“我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从第五至九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段主要写我为了得到红书包,费尽心思,时刻想着它,根据题目提示,可以概括为“我磨 父母买红书包”。从十一到十五段写了我得到红书包后的感悟,可以概括情节为“珍藏回 忆红书包获得教益”。
例 1.2.3阅读《汽笛·布鞋·红腰带》完成下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①一个年过五十的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平生听到第一声火车汽笛时的情景。
②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年三 十晚上,母亲叮嘱他天明起来换新衣新裤时系上那根红腰带,他那时只是感到新奇,却不 能意识到生命历程的第二个十二年将从明天早晨开始??
③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 考的是一位 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他是同学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
④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⑤他和同学们谁也没出过远门,一路说说笑笑叽叽嘎嘎,激动不已。他和老师同学相 跟着走,走着走着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淌着血, 他穿的是一双早已磨薄了鞋底的旧布鞋。他心情坏了,步子也慢了,他看见杜老师向他招 手,他听见同学在前头叫他,他流下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 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 己的穷酸。
⑥他已经看不见杜老师率领着的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从路边的杨树上采下一把 树叶塞进鞋窝儿,走不出十几米就结束了短暂的美好和幼稚。他又从书包里摸出擦脸用的 布巾,用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 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 来塞进鞋窝??只要能走到考场,他自信可以不需要翻动它们就能考中。纸张更经不住砂 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 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他看见一 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 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 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 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 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 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 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似乎有一股无形的神力从生命的那个 象征部位腾起,穿过勒着红腰带的腹部冲进胸膛又冲上脑顶,一切朦胧的或明晰的感觉凝 结成一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 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 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 们看他惨不堪睹的脚后跟。
⑨在他正好勒上第二条红腰带开始第三轮十二年的时候,他所钟情的文学在刚刚发出 处女作便夭折了,家庭的灾难也接踵而至,很快便觉得进入绝境而看不出任何希望,给他 力量的便是他曾经听到的发自生命内部的那一声汽笛的鸣叫??
⑩在他勒上第三条红腰带开始生命年轮的第四个十二年的时候,又遭遇到一次重大的 挫折。他曾想告别文学,重新做一名乡村教师。在那个人生重大抉择的重要关头,他不仅 又一次听到了那声汽笛,而且想到了那双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跟的布鞋。有什么可畏惧的 呢?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已过“知天命”之年,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
----8----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9----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
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
(1)文中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请你阅读⑤~⑧段,填写表格。
(产生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根据文章的主要人物
所做的事情来把握线索,理清文章脉络。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所给出的句式和字数。“激动” 一次出现在第五段,第五段中写出“他和同学们谁也没出过远门,内心激动不已”所以根
据模板句式,激动的原因可概括为“和大家第一次出远门”。“鞋磨破了,又怕人知道”
这一情节出现在第五段,从文中可以总结出词语“卑怯”。“崩溃”出现在第六段,这段
写出他为了追赶“赶考队”用尽自己能想到的各种办法,但是“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
终于断灭了”根据句式可以概括为“尝试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看到一种崭新的生活” 指他听到了汽笛声后,发出“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
路!”的感悟,这使他“充满勇气”面对挫折。
随练 1.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
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
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
‘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
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
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
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
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
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
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 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 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 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 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① 小 学 三 年 级 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十 多 年 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 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②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 学生给我的评价。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作者情感 \心理变化的把握题。学生需要对 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通常是某人做了某事。情感把握题只要 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本题中提示要“按时间顺序”, 为考生降低了难度。
随练 1.2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 1978年 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 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 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 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 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 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 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 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 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 10人, 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 有来。下午 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 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 8点钟复试的,是 离家 20多公里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 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呆在 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 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 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 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 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10----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11----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
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
需要 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
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
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
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
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
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
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
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
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 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
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
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选自 2013年 6期《读者》,作者:徐小平 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
【答案】(1)收到电报,夜赴上海;再收电报,惊后庆幸;揭出真相,歌颂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
语言概括出来。“归待复试,托人看榜”的情节主要从一至四段概括得出。第五段讲述了
我收到复试通知的电报后赶去上海的情景,可以概括为“收到电报,夜赴上海”。第六段
写了我在小客轮上收到了第二封复试电报,并感叹如果只收到这第二封电报则赶不上复试, 根据模板概括为“再收电报,惊后庆幸”。“推测居心,感叹险恶”的情节从第七八两段
概括得出。第九至十一段写出是素昧平生的竞争考手王次炤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
喜讯,我得知后内心十分感激他,由衷赞颂他“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
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根据模板可以概括为“揭出真相,歌颂
真情”。
作业 1阅读下文,完成 9-12题。(共 12分)
紫色葡萄慈父心
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
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
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
的葡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
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
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 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 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 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 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 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 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 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 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 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 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 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 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 9.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想一想: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请在第一自然段的 破折号后面补出。(不超过 1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品读下面一处细节描写 ,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3分)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2.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9.(3分)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 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
(2) 10.(3分)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3) 11.(3分)因为父女俩曾在葡萄树前许下心愿,葡萄树发芽了,预示着“我”的腿 也有了希望,父亲自然很兴奋 ; 同时父亲用兴奋的表情激发“我”对腿好起来要充满信心, 表现深深的父爱。
(4) 12.(3分)实现了。因为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我”的心灵站立起来了,而这 一种站立更能升 起至高无上的尊严。
【解析】
(1) 9.阅读全文,找出主要情节,以“人物”“事件”为信息点,概括出什么人做了什 么事有什么结果即可。
----12---- 王昭君专属讲义
王昭君专属讲义 ////////////////////////////////////////////////////////////////////////////////////////////////////////////////////////////////////////////////////////////////////////////////////////////////////////////////
//////////////////////////////////////////////////////////////////////////////////////////////////////////////////////////////
----13---- 现代文阅读 --主要内容 (教师版 ) (2) 10.抓住第一句“我双腿瘫痪”理解即可,这一句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3) 11.结合上一题的解答内容,理解父亲将树与“我”联想在一起所表达的心愿和情感。
(4) 12.从文章第后一句“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
的站立!”来理解即可。
范文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那一束伴地莲 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送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然而正是那束伴地莲,使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本文写的是与伴地莲相关的亲情故事,请你阅读全文,简要说出全文围绕“伴地莲”行文的思路。(每空需有“伴地莲”三个字) (1) (2) (3) (4) 2.文中5、6两段重复写到积雪和明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段和第六段两次写到了母亲的“惊喜”,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母亲“惊喜”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惊喜”的是 第二次“惊喜”的是 4.结尾“然而正是那束伴地莲,使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句话中的“可以寄托的空间”指的是什么? 5.对于作者后来对那束伴地莲的认识,你是怎样理解的?
粽子里的乡愁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
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份。”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在端午节时,哪些事情诱发了作者强烈的乡愁?
2.母亲把布施给乞丐的粽子命名为“富贵粽”,这样命名表达了母亲怎样的祈愿?
3.第七段写到“心里就害怕起来”,你认为“我”害怕的是什么?
4.第十段写到“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这句话中两个“呆呆地”分别反映了我和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块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 5.阅读6——11段,说出“我”对乞丐态度转变的过程和你从中获得的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感悟。 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块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烧饼夹板肉,并刻意 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
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跟母亲以炫耀的口气说:给我 50块钱,让我买板
夕阳下的背影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地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小心。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我出去逛了一圈了,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再上缴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做法??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作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块钱的肉,有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
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父亲老了/站在那里/像一小截地基倾斜的土墙/??父亲对我的越来越像个孩子/我和父亲说话/父亲总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一时领会不出我的意思/便咧开嘴冲我傻笑??有一刻/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
父亲/给他买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如果有人欺负他/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非撸起袖子/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父亲正向街口走去,我赶紧走过去叫住他,
问他要去干什么,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着家走丢了。一种深深的涌上我的心头,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心想:你接我的方向都反了,自己都要走丢了,还挂
念着我,深沉的啊!我扭过脸,不让父亲看见我的泪水,让他带我回家。走着走着我停住了脚步,但父亲毫无查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背景,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1.“我”对父亲的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变化的内容写下来(每空两个字) 2.第六段中写父亲喜爱板肉夹烧饼,为写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最后一段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文中“我”的两次落泪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5.作者在文中引用云亮的诗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范文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示例: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
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
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 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 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 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 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XX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
、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1、文段作用: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2、顺序能否调换:(判断)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类型3、例子特点: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有说服力
●类型4、文段论证优点: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类型5、本文中心论点: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 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 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 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 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 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 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 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 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 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 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如何品味句子。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赏析句段
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5、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② 辞之美——分析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②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2)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6、矛盾句的分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句子和段落类
1、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先确认句子或段落文中的位置:文首、文中、文末。
(2)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A、内容上:概括该句或该段所表达的意义。
B、结构上:文首:①开篇点题;②为下文作辅垫;③渲染气氛;④埋下伏笔;⑤设置悬念;⑥总领全文??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③呼应前文;④为下文作辅垫??
文末:①照应开头,结构严谨;②画龙点睛,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上文,前后呼应;④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
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示例2: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2、段意的归纳:答题思路: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3.文章运用典故的作用: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4.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答题思路: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答题顺序: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5文章中心思想(主题)的概括方法:
答题思路: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题格式: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
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 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
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 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 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 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 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
的××特征
⑤ 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
××(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范文四: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i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5.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
6.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7.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8.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9.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红橘甜了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
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一。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0.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
11.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分)
(1)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1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6分)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7 .
13.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6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身后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雯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事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写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宝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奇,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饕餮。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一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15.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__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__ 场景四:_____________
场景一:深夜赏白梅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三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鸟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制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韧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8.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4分)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答: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中样,“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22.请在第④段文章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述“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2分)
5.(3分)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
6.(4分)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7.(3分)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内容2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
8.(4分)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9.(4分)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22分)
10.(6分)(1)态度:精心侍弄。 (2)心情:兴奋和渴盼。(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 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 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 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15:【参考答案】场景一:灵堂哭苦老 场景二:家中哭苦劳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 场景四:白梅赠爱徒
16:【参考答案】示例: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7:【参考答案】示例: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8:【参考答案】答案要点: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
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
19:【参考答案】答案示例: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20:【参考答案】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1:【参考答案】答案示例:
(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22:【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答案示例二: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范文五: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
2010年云南曲靖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童心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 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那天, 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 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 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 的印迹。 如果他穿红色衣服, 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 玛娅心想, 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 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 下它吗 ? 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 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 有啊 !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 农活。 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 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 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 妈妈说, 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 能值不少钱。 但玛娅只想用 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 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 ”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 ? ”货 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 求求您了, 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 说完, 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 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 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 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⑾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 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 这一切, 都是瞒着妈妈干的。 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 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⑿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 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 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 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 他只是想让你明白, 要想 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 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应该靠自己的双手, 而不是靠别 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
⒀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9.第①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 )
2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
(1)每次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 盯 .
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 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2) 说完,她可怜地 盯 .
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21.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 写方法 ? 有什么作用 ? (3分)
答:
22.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2分 ) 。
—→ —→
23.这篇文章刻画丁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 ? 请说理由。 (1分 )
2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3分 )
25.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80字左右, 3分 )
《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
19. (1分 ) 即 改为 及
20. (2分 )(1) 盯:喜爱(2) 盯:渴望
21.答: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1
分 ) 。作用:①因为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 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分 ) ;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 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热爱母亲,善良懂事的孩子(1分) 。
—→ ——→
23. 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能紧扣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①玛娅是一个热爱母亲、聪明善良、情感丰富、智慧执著、勤劳勇敢、 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孩子。②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道的慈 祥 老人。
24. 答: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 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言之成 理即可 )
25.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 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 “心 系一处”的人并不多。 “心系一处” ,难能可贵。
②做到 “心系一处” , 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 40岁时就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 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 ” 事实的确如此, 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 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 他在 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 ,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 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 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 心无旁骛。 作品 《妻 妾成群》 被改编成电影后, 他名声大噪, 上门的采访者、 崇拜者络绎不绝, 但是苏童很冷静, 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
..... 不是我的繁华
.... , 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 以前很安静, 现在更安静。 ”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 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 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 “心系一处”能让你 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 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选文有删改 )
20. (2分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1. (2分 ) 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 ?
22. (4分 ) 第③段中加点的“门外的繁华”和“我的繁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门外的繁华:
我的繁华:
23. (2分 ) 为什么说“ ‘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
《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
20. (2分 )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21. (2分 ) 做到“心系一处” ,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22. (4分 ) “门外的繁华” :世俗的功名利禄 (尘世的浮华或表面的繁荣 ) “我的繁华” :内心 (精神 ) 世界的丰富
23. (2分 )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心无杂念, 达到超凡的境界,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所以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意思相近即 可 )
云南省玉溪市
畜牧业界 化废为宝 管克江
①汽车尾气、工业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已被视为常见的气候“杀手”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 到吃牛肉、喝牛奶也和全球变暖扯上了干系。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 2006年底一份题为《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说,畜 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超过了汽车、 飞机等所有交通工具废气的总和, 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 的 18%。报告说,开辟牧场、生产饲料、加工肉奶制品和运送产品带来的温室气体,占全 球人造二氧化碳的 9%、甲烷的 37%和氧化亚氮的 65%;牧场是森林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过 度放牧导致 20%的农场退化成沙漠;养牛还消耗大量水资源,生产 1升牛奶需要耗费 990升的水; 肉奶制品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进入大海, 形成了大片生物无法生存的 “死亡地带” 。 ③畜牧业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动物 “排气” 问题。 所有的 动物都会排放甲烷, 这是动物体内的细菌消化食物的必然产物。 奶牛有 4个胃, 所以它排放 的甲烷更多,占动物排放量的 75%。全世界 15亿头牛加起来,便是一部庞大的“废气排放 机” 。 《农业体系杂志》 对爱尔兰的奶业进行研究, 并计算了从饲养奶牛直至生产牛奶各个环 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现每生产 1公斤牛奶,就产生 1.5公斤的温室气体。其中约一半气体 来源于奶牛的直接排放 —— 打嗝或放屁, 11%来自于粪便分解。卡内基·梅隆大学对美国的 家庭食谱做了类似分析,结论是每个家庭每年制造的温室气体是 8.1吨。
④养牛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严重, 引起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广泛思考和研究。 美国一个非政府 组织致信前副总统戈尔, 说既然主张环保就该停止吃牛肉, 改吃素食。 美国环保署正考虑一 项建议, 就是对每年排放温室气体超过 100吨的设施征税。 如果此举得以实施, 养牛场就将 被征税。
⑤虽然牲畜排出的气体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但是智慧的人类已迈出 “变废为宝”的脚步,一 些企业开始用动物的废气发电,这一创新之举令人欣喜。
⑥瑞典生物气体公司的发电方法, 就是从被屠宰的牛体内摘取肠胃等内脏, 然后发酵产生甲 烷和二氧化碳的组合体。 这种气体被用作公交车燃料, 也使得行驶当地的 “阿曼达” 号火车, 成为世界上第一列完全以生产气体为动力的火车。 美国太平洋煤气电力则建了一座沼气发电 站,用处理过的奶牛粪便发电,供加州北部和中部的家庭使用。
⑦美国农业部已同奶牛界签订协议,通过利用奶牛粪便发电等方式,到 2020年将畜牧业的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5%。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说,这是政府和业界签订的第一个类似协 议,具有历史意义。的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漫漫征途上,人类将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选自 2009年 12月《人民日报》 ,有删改)
15.第②段中列出了一系列数字是为了说明
(2分)
16.为什么奶牛业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3分)
17.第⑦段说美国政府与奶牛业界签订了协议,这个协议包含的内容有:
(2分)
18.面对养牛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们设想或采取了什么对策?(3分)
《 畜牧业界 化废为宝 》
15. (2分)①畜牧业排出大量废气,使全球气候变暖; (1分)②畜牧业消耗的大量草木和 水资源及生产肉奶制品的排放,使环境恶化。 (1分) 。
16. (3分)答案:①奶牛体内细菌消化食物产生甲烷,通过打嗝或放屁排放到大气中;② 奶牛粪便分解产生的气体;③加工肉奶制品、饲料和运送产品排放的废气。 (每 1点 1分) 17. (2分) 通过利用奶牛粪便发电等方式, (1分) 到 2020年将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5%。 (1分)
18. (3分)答案:①停止(或少吃)吃牛肉,改吃素食;②美国对奶业界温室气体排放大 的(或超过 100吨)的设施征税;③用被屠宰奶牛的肠胃、粪便发酵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做 公交车燃料、发电。 (每 1点 1分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 自己的伯乐! ”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 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 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 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 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 ”既然如此,我们 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 ” 也就是说, 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 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 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正 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 却果敢得令人钦佩, 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 他不顾旁人的鄙 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 ,说服楚王 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 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 “千里马” , 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 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 己的风采,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 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 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 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 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 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 常常嘴叹命运不公, 却很少发掘 自己的潜质。那么, 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理没, 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 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 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作者:赵锁仙,有删改) 15. (2分)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6. (2分)说出第④段运用的典故。
17. (2分)品读第⑤段,说说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8. (2分)第⑥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9. (2分)就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展开辩论,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提炼出来。
《 伯乐就是你自己 》
15.(2分)总分式或总分总
16. (2分)毛遂自荐
17.(2分)对比论证
18.(2分)不能,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加点词使论证更严密,有分寸。
19.(2分)参考 1:正:千里马,要做自己的伯乐;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参考 2:正 :发现并赏识自己就能做千里马; 反:要有伯乐发现, 才能做千里马。 (表述可以不同,观点相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