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的教德育想思
Airtsolte 元公前843——前3年22年
平生
z
zz z
古希最著名的哲学家。腊公元 36前7年前至374年在拉 柏图创的办园学学并习任担教学 工作。 曾任马其顿王担国太亚历山 子的教师。大 在后雅阿波典罗神庙旁创设 所一学学校——哲克吕昂,讲 哲授。
学
育教思的想哲基学
z础 政社会治观: 奴–隶制的拥护者但既。反氏对贵族专制族统
治也反,商对业奴主的隶和共。制张中等主 阶的奴隶主层治统国。家
z
z
z
认为
富贫过分悬殊会引,社起会动的不安荡只。有中 等的裕富才能到得幸。 这福个层的人阶多,数可成为贫以富个两敌阶层 的对仲裁“者”这样,。家国能稳才定,会社才能安宁。 在多许题问上调强“庸中”“适、”度,反“过 对分”“、不”及
。教育
思想哲学的础
z
基哲
观
– 认学事为物最本的原因是“质质料和“形””。式料质是
组成个的体基材本,是客观存在的料,但“料”质只有得 到某“形种式才”变成物能体“。式形是”物事的 质本 – 。质料”是消极的,““形式”积极的是,只“有形式作”用 于“料质才产”现生的实物体 – “。质”料在取得形“式之”,还只前潜在是的东。西事 要从物潜能变为现,是一个运动实过程整。个自 界然处都运动变化于之中。“式形是”运动的原因一, 切运动化变都由于是形“式”的推动
。育教思想的哲学础基–
体物中“形”的式多少决了定体物宇在中宙从低级到级
高
不同地的。位处最高层的于是“无料质”纯“的式”,这形就 观是念理、性,际上实是就神。它是最的推初者,动 是“式形”的“形”,式绝是对精。神 –何事物都任其有本身所追的目求,低的级的事物以高较 一级事的为物发展的目其的最,的高的目是“就式形的 ”形“”式它,万被物所求企。 – 白“说”板:认为魂灵如同一空块无所有的板白,是感它觉 接受的。人的认识来源于器觉。感通但过感觉只能 识个别,不认能识事认物一的。般通过要思维深入到对象的 本中,质而了解对从的象般。一
教
思育的哲学基想
础z 心学理 观–人是 肉由和灵体魂两个可分不离部的分
构
成
z。
肉z和灵体魂于对个人来说一,正像质“”料“形式和 ”于对个一体一样物,既两是东种,又是不可西分地存 着在 。柏拉图与肉把看作灵魂体的狱不监,认为同体 身是灵不可魂少缺的要必件条。
–
灵三魂分理论 :z 不同的灵魂包含“质”和料形式”的分“不一量出, 现先后次的不序同出。早现“的料”质多形式“少,” 是级低灵魂最后;现表出来“质的料少而“形”式”,多是高 灵魂级。
教育思想哲的学基
础
按灵魂出现z先的后次,依次序为– 植物灵魂(低
级灵),魂表现在身体面的方养营、 育、生长等发 –。动 物灵(魂级中魂),灵现在本能、感觉、表感、情 望欲方面等– 理智 灵魂(级高魂)灵表现,思在维、理、解断等 判方面
z
z
据确此定者的发三展序顺为先身:体发的育, 继感的培养情,理智的锻炼。 后而因育的教序顺:先体为育,德育,继智育、后美 。
育育思想教z
z
教z育的终目最:发展的人的理智(魂灵最的 高分)部 把教与国育的家政治度建制设接直系联起, “忽视教来育就危会害政制。 ”调强教是育家的职国责,必由奴须隶主家统 国一理。
办–“教 育该应是公的共而是不人的;私不像要现在
这
样,每人个别地分顾自己的儿照,童予给自以为是 最合他们的教育适。
”教育想思
z
育的教年龄期分及谐发展和育教的观点–
首提次教出应“育效自然”的原法理 z 教“的育的目及其作,有用如一般的术艺,原就来效在自法 ,并对然然自的何任缺加漏以勤的殷补缀已而。” –首 次提出了育教的年龄期问题分即按,年划分龄受教
育
阶的。段
z
依
–据灵 三魂分理论– 对 儿童身心自发然特点的展察
观
–出生到 7岁发,展植灵物阶魂段 z 应。顺应然自,以儿童体身的发成育长为主。 重视对z婴儿抚育;5的岁前要通过游戏进行身体多动,活岁5后可 开课业始的习学但不宜过重,。z 在家进行。
教育
思想–
到74岁1,展动发灵物魂段阶 。 z以感情德道教育主为 z 。送国家到的办学学校。习 z 进和行谐育
–教 容:阅内读书写、体育、、乐音、道德育教– 音 教育是和谐乐发展教的育核心分部音乐不仅是。美 最有育的效段,而且手担负着育智的部一分能职又,是实施德 不可缺育的内少容。乐是一音“种由和高 自”贵的文雅学科是在,闲时暇理供的享受,能形智高 成自尚的由心灵,使其智部分理得发到展 。–德 方育,强调面必利用须儿天性童通过实,活际动 反复和练习养,成惯习使天性,得发到,展最趋于理 智的高终度。
教育思
想
– 1到214,发岁理智灵展阶段。魂 以z力智育为主 z教设 有艺科目,七重视学哲的探索
z 自
教育由理
论 自由教育:唯一适合–自人的由教,育充以分
发人的理展为根本目性,的从而人从愚使昧和 精神束缚中的解出放来。不进行职业准是 备应,避免机的械专业、的训化练
。
教
育想思
–自由育教的施实要具需两个基备条件本z 闲 暇
–只有 自当人由无需为生计奔、操波劳具有足够,的 闲暇时,才有可间能不去事从“业贱”,以免害损心。 灵只如此有,由人
自
才能专心事真从正崇、的高深活思动 ,发为展心的灵目而运的、发展理用。性
z
由自学
– 只有科不为何任功利的的自由学科,才目自由是所应人 学的习内。容 –所谓 的自学由主科要括包、读写、算、体操、音 等。
乐
范文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17岁求学于柏拉图,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一方面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论和培养哲学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总结了教师考试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考点。
一、灵魂学说
(一)灵魂的三个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一切生命都是灵魂和身体的完满结合。因此,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1.植物灵魂
植物灵魂是灵魂的植物部分,也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
2.动物灵魂
动物灵魂也称为非理性灵魂,是灵魂中的动物部分,是中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
3.理性灵魂
理性灵魂也称为理智灵魂,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也是最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
(二)灵魂三部分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
二、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都能得到满意的充分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
(一)合理教育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体育即体格教育,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满足植物灵魂的的发展需要;德育即情感教育,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满足动物灵魂的发展需要;智育即理智教育,要使儿童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满足理性灵魂的发展需要。
(二)教育遵循自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论,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来进行,先是体格教育,然后以情感的训练为主,最后才发展他们的理智。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为后代资产阶级的“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开了先河。
三、和谐教育
亚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提出了各年龄阶段教育的不同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0-7岁)
这一时期里,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要引导儿童多做适宜肢体发育的游戏和活动。
5岁之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同时要让儿童多听一些有益的神话故事,而不要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此外,还要组织儿童观察和模仿日后从事的活动,但要防止环境中的不良习气影响儿童的道德。
(二)第二阶段(7-14岁)
这一时期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办的学校中接受和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所以,他主张要让儿童多接触音乐,以去除人的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
(三)第三阶段(14-21岁)
这一时期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学科既能体现以智育为主的要求,又能进行纯哲理的探索,并进而发展理智灵魂,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
四、文雅教育
文雅教育,也称为“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理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科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
(二)实施条件
要实施文雅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
1.闲暇时间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除有政治上的自由外,必须具有经济上的自由,只有当他无需为生计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
2.自由学科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要进行自由教育,必须学习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
报班热线:400-6300-999
范文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855篇: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代外国教育家思想研究之三
逍遥行者
2011年6月8日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研究的领域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其著述涉及当时尚未分类的诸多科学部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诗学》、《政治学》和《逻辑学》等。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以及政治方面来探讨他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育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为城邦培养具有德行的公民,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他坚持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对象是将要成为公民的孩子们,奴隶们也可以教以有用的技术,例如烹调之类,但这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公民应该造就得适合于他自己所生存于其下的那种政府形式,因此就应该视该城邦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而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要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与柏拉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说教育是实现理想国家的途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因为哲学王是乌托邦的统治者,是乌托邦的实现者。因此,柏拉图反对家庭教育,主张要将儿童集中起来由城邦统一进行教育,实现教育的系统化、国家化。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吸收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城邦应培养具有德行的公民,培养有文化的君子。人的德行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道德的。理智德行得自于教学,伦理德行则得自于习惯。伦理德行没有也不能自然生成,所以人的德行与理智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由城邦统一组织,“一切能力和技术的个别运用,都需要预先的训练和适应,显然德行的运用也是如此。既然整个城邦有着惟一的目的,那么很明显对所有的公民应实施统一教育。对教育的关心是城邦共同的责任,而不是私人的事情,今天的教育思想情况则是各人关心各自的子女,各人按自己认可的准则教育。然而对于共同的事情应该实施共同的教育。同时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因而对每一部分的关心应当同对整体的关心符合一致”。
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反对由家长对子女分散地进行教育,即反对家庭教育,教育是为城邦培养有理性、有德行的公民,为了巩固城邦政治的长治久安,教育是一个整体,应由城邦统一施行。
亚里士多德还主张将教育立法。他认为,立法者的职务就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是公民们为善,通过立法——被迫获得善良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发现幸福。生活于这一城邦中的公民要具有善的德行。“一个城邦要想成为幸福而善良的城邦,那就必须具备节制、公正、勇敢和坚韧等德行”。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灵魂。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种:一是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包括思维、理解、判断等;二是动物灵魂,主要表现为人的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指人的感觉能力;三是植物灵魂,即人的营养、生长、发育等生理现象,属于人的营养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促进公民的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这三方面的能力,相应的就需要有智育、德育和体育三方面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庸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的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0—7岁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中,亚里士多德注重体育教育。首先,他主张胎教,强调孕妇的保健问题。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实践应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前,亚里士多德主张应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婴幼儿的体育活动很重要,可以帮他们做一些适合自身的活动进行锻炼。他同时指出,幼儿的锻炼要适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防止他们过度疲劳。从出生到五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强迫的劳作,以便面对他们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既然在教育方面习惯先于理性,身体先于思想,由此,显然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这些人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领。身体训练,能保证青少年拥有良好的体魄与勇敢的精神。体育教育可以通过简单的军事操练来进行。但是他坚决主张体育训练要坚持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反对以竞技为目标的过度训练,如受训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孩子们的健康是受到损害的那些幼时曾经是胜利者的人们成人以后建树很少。“运动员的体格对公民的正常品性以及健康和生育都没有什么好处,过于虚弱的体格同样不好,介于二者之间的体格最为适宜。”
7-14岁是少年儿童教育阶段。这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为使动物灵魂得到良好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德行的人, “德行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不论是从实体上说,还是从本质上说,德行都是中道,是最高善和极端的正确”。德行是不足与过度的中间。如勇敢在鲁莽与懦弱的中间;慷慨在浪费和吝音的中间等等。这种德行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完成。德育就是要培养人的伦理德行,做到“弃恶从善”,达到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培育德行最好的教育即是音乐,其次是绘画和雕刻。 “音乐教育的确适合于少年们的真趣,当年龄幼小时,儿童们都不愿接受辛酸而引不起快乐的事物,至于音乐则在基本上就内涵甜蜜而怡悦的性质。音乐的曲调和韵律令人愉悦,而且渗透灵魂,所以许多思想家把灵魂结合于乐调,有些人就只说灵魂本是一只乐调,另一些人则认为灵魂内含有乐调的素质”,“我们所定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是少年粗识某些动物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音乐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主”。“凡授予学生们的乐器应当是对于音乐方面以及其他学术方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音乐不仅是培养人良好习惯的主要方式,也是和谐教育发展的核心。音乐对于教育、娱乐和消遣都有作用,音乐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教育和净化人的情感。音乐教育也应符合上面提到的三个标准,即“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标准。 “不能为了参加竞赛而刻苦进行技术训练,也不能追求惊奇和高超的表演……应以青少年达到能够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的水平为限。”音乐教育以培育德行为主,因此所选的乐调应该是有助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乐调。绘画、雕刻教导他们能欣赏那些表现道德观念的绘画,加强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
14-21岁的青年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即知识与理性的训练。智育的目的是充分开发人理性灵魂的功能,培养人的理性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将其进一步升华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的高度。使求知识、爱智慧内化为人的自觉意志。而他自己则是集各种智慧于一身的典范,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根据他开办的吕克昂学园的学科设置如哲学、逻辑学等来进行推测,他的智育主要应该是加强对思辩科学与哲学的教育,开发人的理性灵魂,使其智慧和德行达到崇高和完美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成就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以后的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著名教育家曹孚所说:“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系的要求,以及他许多教育的见解,曾给予文艺复兴时代教育学以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育的顺序上,主张效法自然,认为应该依照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顺序,应当首先是体育教育,使身体健康、强壮;其次是灵魂教育,使人具有良好的品行、习惯与理性。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处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存在着普遍重智轻德轻体育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时间持续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断变短,学生是机械的学习,教师机械的教,都成了升学的工具。国家出台了给中小学生“减负”,提倡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反映,不可追求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而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但是,我们都知道,虽然,国家政策出台了,可是贯彻实施的情况往往不是很理想,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学校遵循智力培养的原则,学生的体育课也有,课外活动时间也有,可是每天晚上仍有一大堆作业等着去做,直至十一点都不一定能够做完,这严重损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思想对于当今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在学前教育中还分为学前前教育和学前后教育,这样会大大的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中国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以期中国真正素质教育的到来。
范文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父亲曾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但他自小就失去了双亲,由亲戚抚养成人。17岁到柏拉图所办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求学达20年之久,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随后担任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达十几年。最后,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吕克昂”,在此讲学著书。吕克昂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学术中心。亚历山大亲政后,对亚里士多德很支持,使他有条件研究很多学科。晚年由于政治上的牵连,被迫离开雅典,在异乡与世长辞。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学园中度过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既反对氏族贵族专制,也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因为这两个阶层统治国家使得贫富悬殊太大,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若由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来统治国家,就可避免走极端,可同时牵制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他主张走“中庸”之道。在哲学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先于形式而存在,质料只有得到某种形式才能变成物体。物体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形式是物体的本质,质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只是潜在的东西,经过不断的运动,潜在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整个自然界都是运动变化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形式是动力,物体的不停运动就形成了事物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追求的目的,包括人,动物和其他物体。低级的事物以高一级的事物为其发展目的。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
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在0—7岁时,父母应特别重视对幼儿的抚养,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训练。这里没有提到读写算的教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不重视,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惯例,把这些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中去了,这时期的体育不以竞技为目的,而是为人的健康发育服务的。他汲取了斯巴达体育训练过于严格的教训——学生流于野蛮、粗俗。他认为儿童应掌握必要的军事、体育技能,但不要求精于此道。这与雅典的教育风尚是相吻合的。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范文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智慧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有人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哲学精神,直接对柏拉图的理论理性提出批判,以“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取而代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师徒之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生命哲学内部冲突的第一次演示。
“实践”是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至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已经成为政治哲学的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实践主要是政治实践、公民生活。在他看来,虽然所有人都适合“求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实践”(政治实践)。“年轻人并不适合听政治学;因为年轻人对人生行为缺少经验。而政治学的诸般道理来自人生经验,而且论及人生经验。何况,由于年轻人受种种感情左右,听讲时恐怕会心不在焉,而且听了也没用,毕竟,政治学的目的并非认知,而是践行。一个人无论在年纪上年轻还是在道德上稚嫩,都不适合学习政治学。”莎士比亚在戏剧《特洛伊鲁司与克蕾斯达》中有一句名言:“年轻人并不适合于听政治学。”据说这句话是莎士比亚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汲取了柏拉图的理想,但更重视现实行动的复杂性而不得不采用更务实的态度。“尽管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那里受益良多,并且二者的思想颇为类似,但是亚里士多德仍将自己的政治学视为对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修正。”他将知识分为三种:理论、实践和技术(制作)。与之对应的三种哲学或三种理性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技术哲学。三者之间,技术的自由程度最低,实践高一个等级,理论的自由程度最高,它是纯粹自由的沉思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能够帮助实践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既不是理论也不是技术,而是实践智慧(phronesis,也译为“审慎”)。即便记住了大量的理论或者知道了大量的技术,实践者一旦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就可能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这并不是说理论或技术都没有意义,而是说,实践者需要根据具体问题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而迅速决策、当机立断并果敢地采取行动。实践者在采取行动时,他的头脑里原有的理论和技术都可能派上用场。可是,理论或技术是否能够派上,取决于实践者是否具有必要的实践智慧。
实践与理论都是智慧,因此可称为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指能够根据具体的复杂多变的事务做出“明智”的决断。实践智慧在必要的情境中甚至显示为某种“权谋”。而理论智慧是科学与灵智的结合,它只关注永恒的、整全的知识。因此,理论智慧虽然是最高级的智慧,但它既不关注实际的事务,也不显示出任何权谋。“所以,人们说阿拉克萨哥拉和泰勒斯以及像他们那样的人有智慧,而不说他们明智。因为人们看到,这样的人对他们自己的利益全不知晓,而他们知晓的都是一些罕见的、重大的、困难的、超乎常人想象而又没有实际用处的事情,因为他们并不追求对人有益的事情。”与理论智慧相反,实践智慧直接关切具体而实际的事务尤其是有关政治的事务,“实践就是处理具体的事情”“政治学和明智是同样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接近柏拉图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只是在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之间增加了实践知识。而且,亚里士多德明确将政治学称为实践哲学(他把伦理学也视为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由此而被视为实践哲学的创始人。或者说,实践哲学始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的差异
如果说柏拉图站在生命理性或理论哲学那边,亚里士多德则站在实践经验和实践哲学这边。按照康德的说法:“亚里士多德可以看做经验主义者的首领,柏拉图则可以看做理性主义者的首领。”
就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来看,有先验哲学传统的国家往往重视柏拉图而不那么看重亚里士多德。相反,重视经验哲学或实践理性的国家往往更重视亚里士多德。中国人看重经验哲学和实践理性,也因此比较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而对柏拉图敬而远之,“亚里士多德在我国学界受到重视的程度远远高于柏拉图。”不过,古今中外依然有大量的学者更愿意站在柏拉图那边。
立足于自然法的美德教育与立足于公民法的法制教育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都重视“自然法”及其美德教育。但是,柏拉图重视纯然自然法(或自然正确、自然正当、自然正义)。这种自然法追求至善的、正义的最佳政治制度。它与世俗的法律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与世俗的法律相抵触。也可以说,柏拉图式的自然法(或自然正确)“会成为公民社会的火药桶”。苏格拉底就死于公民社会对“火药桶”的警惕和干预。
与柏拉图重视纯然至善的自然法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权利是相对的、可变的,而且自然权利只有转化为公民法才显示它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因此而更重视非人格化的立法以及法制教育。鉴于“多数人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逻各斯,接受的是惩罚而不是高尚(高贵)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更重视通过法律的惩戒而不是道德说教来建立行为的规则、规范意识,通过立法和惩戒使公民们成为有德性的人。即便谈论自然权利,“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权利乃是政治权利的一部分”,或者说,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自然权利是“法律上的自然权利”。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理想总体上显示出精英教育的倾向,这种精英教育倾向既通过他的《理想国》表达出来,也隐含在他的《法律篇》之中。尽管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关注了平民教育的问题,但他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精英教育:先培养精英(立法家),由精英立法,然后通过法律去训练平民。而且,平民教育的目标不是提高平民的素养以便使之参与政治,相反,柏拉图坚信“哲人王”统治:平民教育的目标只是让他们学会“服从”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政治的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平民教育的问题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在于:柏拉图虽然重视平民教育,但目的是使其服从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的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其公民素养,使其能够参与“轮番执政”的政治生活。
相比之下,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却只重视高级公民(统治者和护卫)的教育,而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低级公民”(一般民众)的教育。他不仅相信一般公民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而且,他认为一般公民可通过教育而学会参与政治生活。柏拉图主张类似君主制式的“哲人王”统治,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民主制式的“轮番执政”。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主张民主制式的轮番执政,他不仅反对君主制式的“哲人王”统治,而且他对哲人的孤独的沉思生活保持了某种警惕。他认为孤独而自由的哲人虽然是“好人”却不是“好公民”。“凡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又说,“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o。”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要么是鄙夫或超人,要么是野兽或者神?o,唯独就不是好公民。
隐微教诲与显白教诲
柏拉图的写作处处布满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的玄机以及“高贵的谎言”,而亚里士多德的写作显得更直接、直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高贵的谎言”。他认为,治理城邦可以对民众说谎,但民众不可以对统治者说谎,因为那是有害的、低贱的谎言。“高贵的谎言”既是一种政治的技艺,也是一种哲学技艺。但是,亚里士多德较少使用柏拉图式的“教育隐喻”和教育故事,他甚至对某些“教育隐喻”(比如“金银铜铁隐喻”)提出直接的嘲讽和批评。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政治作品“是提供实践指导的政治论文,而不是一篇没有答案的对话”。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知识理应指导行动,并且政治并不需要建立在谎言之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