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
若琛出浴也叫洗,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
如果是茶壶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
乌龙入宫:把乌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在盖杯泡茶里面
第一泡茶迅速洗,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一圈,以括去壶底之水,防
关公巡城:依次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
这些是茶壶
关公巡城、韩信点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意为铁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入公道
中国茶文化欣赏
在原始会,人类生活简单朴素。韩非子《遇》及《五蠹》等篇,说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菜根,饮食是土,才发明使用黑陶等。可见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大都是和其他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或陶制的碗,兼作为饮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关。而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是陶发展而来的。浙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夹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石器时代很早的陶
茶的烹用法,也随着茶叶牛产技术的改进和 茶类的发展而不变化。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 这时候的烹饮方 和器皿很简单。秋时代,叶为菜,与煮饭莱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方法器皿。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 阶级,喝茶有了发展,对具也有的要,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茶的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随着时代的演变,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式、茶具的配套茶的用料等,都不断发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饮已有简单 的专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着饮茶区域和习传 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器也已出现,具来越考究,越来越
茶具又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称为茶器了。了唐,羽《茶 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 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茶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
唐朝中叶。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
据陆羽《茶经》记载,当 时产瓷茶器的主要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江越瓷最为名。外,四 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 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且坚,扣如哀玉锦。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
据陆羽《茶经》“四之”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唐朝时茶的发展已可观。现分述
(1)风炉:铜或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鼎,下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 6分宽的部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 方的三只脚,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第三脚是“圣唐灭 胡明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个洞 用以风灰。3窗口上并有6个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一是“氏茶“,意为“羹,陆 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下为“木”)”,3,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 形,这是火禽,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巽; 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示风,离表示火,坎示水。风能助,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图案作为装饰。说此炉由
(2)灰承:接受灰烬的
(3)炭挝:六棱铁棒,一头尖,稍下较粗,长1 足。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金”
(4)火夹:别名筋,就是
(5)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在火上烤时,白竹 ,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纸囊:即纸袋。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做 成双层纸。贮烤好的茶,使不致失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最好用木,其次是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状内圆方,内圆以便运 转,方防止倾倒。内可放进碾轮,圆盘状,直径3小,中心部厚1寸,边缘厚0.5寸。盘中心有,中
拂末:扫茶末
(9)、(10)罗、合罗,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筛下的末用贮放。合,竹节制成,或薄杉木板弯曲成圆形,漆好。高3个,盖1寸,底2 寸,直
(11)水囊:滤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铜制成,因熟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便于清除茶中杂物,铁 则因锈而腥涩,影响味,不宜采用。住山村人,有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携带,用生铜较好。袋子用青篾丝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绢缝制,加上翠钿作装饰,直径5,构长1.5寸。又用绿油布袋贮放全部水
(12):锅,生铁制成,以坏了的农具炼铸。炼铸 时内抹土抹砂。里面因抹土而光滑,锅内面易于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锅的耳制成形,使平正;锅边较,使能伸得,锅要长,并在中心,使火力集中于锅中间,则水锅正中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可正。洪州用瓷锅,莱州用石锅,瓷锅、石锅都好看,但不坚固,能持久。银锅非清洁,但又过于奢侈华丽。从耐久着眼是快
(13)交床:十字相
(14)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或用木制成,叫牺杓。晋杜毓写《茶赋》,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瓠,就是瓢。它的状:口,瓢薄,柄短。晋永嘉 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他说,我 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牺里有多的茶,给我。瓯小瓦盆,牺就是木杓,常用
(15)木夹:以桃、柳、蒲葵、心木成竹制成,长1尺,两
(16)鹾簋:“鹾”即“盐”。盛器,瓷制,形,直径 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
(17)揭:取盐用具。
(18)则:量器,利贝壳,或用铜、铁、竹制的匙、箸之类。开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喜味淡的减少,喜浓的可
(19)碗:州产的瓷品质最好,鼎州、婺州产的较差,又岳州的好,寿
(20)水方:用青杠、槐、楸、等木制,漆内方及外缝,
(21)熟盂:盛开水
(22)涤方:用楸木制,
(23)滓方:似水方,容积5升,用以收集茶渣。
(24)畚:白蒲
(25)笤:竹子编成,圆形,高1.2尺,直径7寸。或先做笤形的木模型,用藤子编织,有六出的圆、盖和底箱子的口,削
(26)具列:木或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柜,有开关,上漆,长3尺,阔2尺,高6。用以贮
(27)都篮:装所有器具的竹篮,篾编成。内方编方眼,三角形交错。外用双,宽篾作经线, 篾编织,交替压作经线的双篾,编成方眼,要玲珑好看。篮高1.5,长2.4尺,2
(28)巾:类似布的粗绸,长2尺,应有两块交替使用,清洁茶具。
(29)扎:茱萸木夹棕榈
可见到了唐朝煮茶、饮茶的用具常繁杂,一般老百姓不
唐时,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茶具,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同时还有藏器具的精巧小,以携带,以便与人斗茶。当时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却以用瓷茶碗为主。那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
我国古代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人们把列为品茶必要的艺术条件,也是客来敬
潮汕功夫茶作文
潮汕功夫茶作文
潮汕的美食是最出的了,很多都喜欢潮汕的美食呢。那么潮汕的功夫怎么样的呢?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潮汕功夫范文优秀例,希望对大家有帮
潮汕
我现在可是冲汕功夫茶的能手,不管谁喝了我冲的潮汕功,都赞不绝耳。可一想起刚学冲潮汕功夫茶一会儿,觉得别有一番味
一年级时,我常常觉爷爷在冲时的姿势十分潇洒、好玩。于是就整天吵着爷爷教冲功夫茶。一,终于被我给吵得不耐烦了,说:好吧!就让我来教教你,怎么冲泡一壶真正功夫茶吧!于是,爷拿来功夫茶的茶具放在
一切准备完毕。爷爷
夫茶。爷爷说:冲茶共有七步,第一将水煮开,淋罐淋杯;第二将茶叶分粗细,各放茶壶里的各各地方;第三降水壶提高,揭开茶壶盖,高山流水环壶口,缘壶边冲入,所谓冲底洒;第四,茶壶满后茶沫浮起,用茶盖轻轻去茶沫;五先杯,手洗一杯两手可以同时洗两个杯,小心不要烫到,然再烫,使杯内热;第六倒茶,泡一至二分钟后,提起壶,将茶水从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个茶杯所谓关公城。七点茶,当茶水倒少时,一点点各个杯里其浓淡均匀,所谓韩信点兵。爷爷一说,一边起来给
按照爷爷说的做,先煮水,分茶叶,灌水入茶,刮茶沫,洗杯,倒茶可是,不是手被烫伤,就是把茶具给摔了,我的手都烫气泡来了,茶杯被我摔三。爷劝我: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坚持就是胜利。我觉得有道理,就继续练习,经过了无次的烫伤,摔茶具。功夫不苦心人,终于让我学会了怎样冲一壶真正功夫
过后,爸爸带来几个客人,他让我给客人冲功夫茶,客人喝声赞叹道:小朋友,你冲的茶不仅好喝,还很功夫。这我心里就象蜜一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
潮汕
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重的待客礼仪。清代人,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角度来看,工夫茶是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
工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一是玉书碨,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以生火烧水;三是孟罐,一种型致的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杯,只半个乒乓球大小,通四只为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四宝齐备,方可
工夫茶所用茶以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工夫茶冲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碨中水开,将孟臣罐、琛瓯一一烫过。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到去,用以再烫茶盅)。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碨沸水,茶壶上方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里翻动,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壶外。水至罐口,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气。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沸浇盖上盖的壶,俗称淋壶,以发性。壶在盘中,水满而止淋,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然后将四个小茶(若琛瓯)排方形,杯口
待片刻后,茶有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这种转着注的方法,传上称为关公巡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
时用三个手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后,不能上就喝,按工夫的规矩,应先举杯,置鼻端,闻下扑而来浓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让茶汤在口慢慢旋,辨其真味。为此,近年来港台一带的夫茶更配以径小壁深的闻香杯,以助细赏茶香。此,口鼻生香,喉吻生,周身舒坦。工夫茶,重在细细品尝。工夫茶可谓是中国种古风寸的茶
潮汕
今天,朱老师为了让我们学观察,给我们上了一节观察分
老师以泡茶为例,让我们更进一步学观察。老师先拿来一套茶具,摆放好,然后候汤,就是将煮开,候完汤,老师手茶叶包的封口,小心翼翼地将茶叶倒进茶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纳茶。接着,老师开始烫,他用中指和拇指夹杯,在水中转动,将茶杯洗得
准备就绪后,冲茶了,朱老师将水壶提到一定的高度,把水冲进茶碗里,这叫高冲,高冲是为了加速茶叶的分解,让茶更快溢出茶香。果真,一缕缕茶香慢慢从茶碗向四周飘,顿时,教室里充了香气。紧接着,就是刮沫,刮沫就是沫刮茶碗,再用温水淋罐,将泡沫彻底冲干净。然后,便是低,也叫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杯摆成一排,用大拇指按住碗盖,食指和中指夹住茶碗底,在茶杯上来回移动,每杯里的茶水都十分均。公巡城后便韩信点兵,将茶碗里的茶水倒干净,让香气浸透到水里,使水更加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品茶:是将工夫茶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再品尝一下茶水,我按照老师的方三口,茶水苦尽甘来,正像我们的人生,必须付出汗水,才能获得成功。想到,小小的潮工茶,竟然有这么大的
通过这节,我不仅学会了观察,还懂得了:在生活当中,只要多问,多观察,会发现
看了潮汕功夫茶
1.励志文章
2.关
3.中
4.关
5.简
潮汕功夫茶泡法
潮汕功夫茶泡法
潮汕功夫茶泡法
潮汕功夫茶独成一格,如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下面我一起来了一下潮汕功夫茶
第一:治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了,应立即将砂提起,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事开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为细未是最浓的,多了茶容易发,时容易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逐渐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味带苦涩,面且叶多是嫩芽,一泡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茶太多,水也
了。但太少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说》云:"汤者之司,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涌如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浮珠,声若松涛,是二沸,正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进跃为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冲入,切忌直冲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各角,可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洒"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溶解,所以茶叶才会有涩。至于走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维他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要见功效了,好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口轻刮去茶沫,然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用:一是使热气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水份全干,是熟;三是冲去壶
第七:烫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后说,功夫茶的特点是一个""。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谓得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手者
时两手洗两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看到洗茶杯的动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杂技团的夫还高明。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烫得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这时,茶壶的面水份也刚被蒸发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不差,便洒茶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人极不尊敬。"快"也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茶的热度。""是茶时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杯,因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留一点,二三冲切切可。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来,覆放在苛垫,使壶里之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就不能溶解,茶就不
以上就是潮汕功夫茶泡法的介绍,这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一
潮汕功夫茶
潮州工夫茶的
一、引 言
潮州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两者同源。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 市区潮安、饶平、澄海、南澳、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 岭县等。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 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刊或丛书。而在此前,另一重要 述,潮籍学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一件憾事。 近期有挺等位作者在专著引为附录,才为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 心著。编有乡土教材《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 物图志》、《州石考》等。《潮州茶经》,作于 1957 年清明,以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 以降历代先贤论茶苹, 大潮产茶铭区、嗜茶品、取掌火、 具、冲泡、饮、寻等基本容,总结成简洁 文字。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 “味云腴,食秀美,芳溢齿,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
二、潮州日
《潮州茶经》问世有 40 多年,它在总结和扬潮汕茶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 州茶俗文化的形 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 衡量,始终是开放、多元的,于放,就吸取相创。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 景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还有“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 一。饮茶的“品”,甚至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潮州工夫茶有它的 鲜明个,走家哪户,茶家伙一摆,不用问,便工夫茶,如翁氏所“潮人所用茶具 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有了“大相同,精粗有别”,就有“
的基础。翁氏在序言中说明白:“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至街边路侧,瓜 下, 每于百忙当中, 抑或闲情逸致, 无不借此泥砂挑, 擎杯壶, 长斟短酌,
乐人生。 ” 潮州工夫茶“精细”的工夫“收工夫茶之功”,明个中的“特质”。 州工夫特点之二,运用工夫茶追求“真美”。好茶好味,“酽、热、香、滑”, 各一杯,不玄虚,造作,平易自然。翁辉东《潮州茶经》对传统工夫茶艺的择茶、选水、备具 及冲泡法有如下概述: 1.茶之木质,(有名区、品种、制法之别)“潮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 奇种、铁观音”。 2.取水:(本陆羽《茶经》)“山水为上,江为中,井水其下”,潮人嗜饮之家…诣某山 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3.活火:“潮人多用绞积炭”(坚木烧的炭),“更有(用)橄榄核者”。 4.茶具:茶壶(俗名冲罐),盖瓯(代替冲罐),茶杯(小宜浅。径及寸),茶洗(一正二副), 茶,茶,水瓶(备烹茶),水钵 (贮水),龙缸(容多量水),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著, 茶罐,竹箸,茶桌,茶担(用于登山水烹茗),茶罐锡盒。(共 18 器)。 5.法: (1) 始器:器,候火。淋杯。 (2) 纳茶:先“淋罐淋杯令热”,再纳茶至罐约七八成。 (3)候汤:之《茶》“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沸,正好之候也”。 (4)冲点:“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又不迫。挑宜提高倾注”。 (5)刮:“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 (6)淋罐:“复以淋壶,以去其沫,壶外追,则香咪盈溢于”。 (7)烫杯:“盅罐,方能起香”。 (8)洒茶:“叶纳后,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洒则各杯轮匀, 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罐,俾滴尽之”。“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 缀而尽,三嗅杯底”韵,香。 近数来,翁氏时期相比,程式依然,茶、取水、火、茶具,均的发展。其 原因,是科技进步,汕单丛茶产区大扩大。茶品丰富多彩:电的应,茶具、制、花 色多样化;二是闽、台、潮交流,进人新的交汇融合期。闽、台、潮工夫茶,本是“同源分 流”,如今融汇,共创“中国工夫茶”。《潮茶经》“三嗅底”;钱塘陈于。……茎邑 露只闻杯演化为台式“闻香杯”;“漏”、“公道壶”加入潮州茶具的列;凤凰
式茶艺馆,潮汕人喜爱铁观音,顶乌龙。为何都属“中
三、工夫茶由来
探究工夫茶由来,一从茶茶具。一从泡饮方式,一从称谓。 翁辉东段很有意思的话:“工夫茶之特别赴,不在茶本质 (茶类),而在茶
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
致之烹。”因此,翁又说:“潮人嗜,在产区则为,在泡制法 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音。”翁氏似乎在有无意之间,说出了工夫茶的泡制 法的始,沿用了绿茶、焙茶的泡制法。 从工夫茶己有的茶具来看,其“萌芽期”似可追溯到明代后期,即 16 世纪下半叶。 明代是我国制茶技术有较多创新的时期,绿茶的制作由蒸、改为炒青,饮茶方法由煮饮改 为开水泡,随之适于冲饮的茶具型制也趋向小型、多样。 1597 年,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许纤撰《茶疏》有如下记录: 产茶……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亦非最上,惟有武雨前最胜。 炒茶 生叶初,香气未透,必借火,以发其香……旋摘旋炒……。以半熟为度,微似发 香,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焙)笼,纯棉大纸,底燥焙,积多候,入瓶。 秤量 茶注宜小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则易于散漫……独自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 者,量五分,余以是增减。 瓯注 茶瓯取建窑……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近日彬, 大为时人宝惜,盖皆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饮啜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小 则再已终。……巨器屡巡……何论尝。何知味乎。 这里,许次纾强调绿的品饮,茶注小则香气氤氲,茶瓯以自为佳,兼贵于小。点, 在后期工人茶的品饮中是一脉相承的。 《疏》问世 40 多,1642 。末冯可宾撰《岕茶笺》,则更为白,他在论 茶壶、茶杯时说。 或问茶壶大宜小,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斟自饮,方办得趣,何也,壹 小则不涣散,味不耽阁。 工夫茶品饮程式的“成型期”,应在乌龙茶创制之后才得以确。庄任《乌龙茶的发历史 与品饮术》文,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
18 世纪)阮晏《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 17 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 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见之文明确描述武夷品茶的, 是清代袁枚在乾隆五十一年 (786)武夷游寺道献茶的 记载,见之于《随园食单》: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逮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徐徐咀嚼而 体味之,果然请香扑鼻,舌有余甘。 但枚夷品茶, 并未提到饮“工夫茶”这目。 袁枚记载距乌龙茶创制已近百年, 期间有武夷茶的品方式的
待于考了。 工夫茶法之传人潮,当与茶叶商密切关系。武夷品茶艺。要集中在寺观僧道, 前述袁枚天游寺品即为一例。1804 年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转述崇安县令柯易堂的话: 言茶之至美,名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每岁广东洋商予以金定此树…惟寺僧乞得 一、二两,以饷富商大贾求檀施。 此前(约 1753 以后),清刘靖撰《片刻余闻集》论及武夷茶高下,分岩茶、洲茶二种,岩 茶由各岩僧道采制, 远近贾客于各寺庙求购。 洲茶中“芽茶为属真伪相参……惟粤东人能之”, 说明粤东人(广东人)也是评茶能人。它如《崇安县志》(807)、《崇安县新志》(1940)、《武夷 山志》 (1710)均记录了清至乾嘉以至民国期间,“潮帮”、“府帮”在闽北采办茶极为 活跃,工夫品饮方式传人潮汕,旅的作用应是主要途径。 但是,“工茶”这一名目,由“茶名”化为“品饮”名称,是武夷寺僧,抑或“潮帮” 还不清楚,而的品饮方式,源于闽北夷,是毫无疑问的。 潮州工夫茶品饮方式,至迟在 18 世纪下半就已确立了。据黄挺《潮汕文化》的述, 最先把“夫茶”作为一种茶程式的称载诸献的,是俞蛟的《厂杂著.潮嘉风月》。俞 于乾隆五十八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曲史, 《潮嘉》 记载了当时韩篷船上饮 习,从用茶,器具,茶呷等程和今天相。《潮嘉风月》最要的话是:“工夫茶 治之法……” 翁氏《茶》在出“工夫茶”的茶具之后,作出论: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 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哉?”,看来,具是“工夫茶”的要之一。 潮式工夫茶,简而言之,是:茶具器具配备精良和
四、潮人饮茶的历史
从潮人。识茶、茶,惟断潮人。饮茶。 潮人对于茶认识,经历了启蒙、普及、提高再普及三个阶段。 于岭东的潮州地域,与岭南韶州(东昌、仁化、南等)不同,岭东不属于茶树自然分布区,近 代的地方群体品种,丰顺乌图茶,大埔石筒茶,平远锅三茶,均带有“北种南引”的记:叶 小,抗,味薄。海阳(安)、饶平的栽培种则带有“闽种西迁”的印记。叶大,小乔木,厚, 耐性一般。茶树人工传播往往是与人口迁移同步,潮地引人茶种,早可能源于宋代中后期 (13 世纪期),所以潮人识茶相对较,自条件使然。潮人“识茶”“启”阶段。即 代至明代初期,由闽人移潮和人仕潮州的官宦阶层推动的。 茶树种,以饶平
广东叶》1987.10)调查饶待诏山下林姓谱, 林姓家族是在宋淳拓间(1250 年)从福建福清迁入的,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从福建人 “黄茶”(武夷茶?)种于沙米坝,此前,己有当地“土人”在待诏山种茶。又据饶柏峻乡刘姓 族谱第六代 (1684)后从台湾带回乌龙茶种籽种于柏峻。又据《饶平茶叶》(1988,末刊稿) 料,从 19 世纪下半叶至加世纪,仅饶平一地,从福建引进的品种,达 16 个之多。 这里,存在一个疑案,就是位于凤凰山“凤凰水仙”的来源,人认为是本地种,福建人认 为来自福建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拿出有力证据。但无论如何,“凤凰水仙”这个群体, 确是一个“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许多“单丛”,对潮茶叶贡献殊大,对“潮州 工夫茶”,是“锦上添花”。 16 世纪初期至、9 世纪的 200 年间,是潮人“识茶”的及期,表现之一是出产茶叶,见 之方志记载产地的如下: 桑山:1535 年《广东通志》初稿,1602 年《广东通志》 待诏山:1684 年《潮州府志》,686 年饶平县大 1709 年《潮州志》,1730 年《海阳 志》 凰山:1686 年、1935 年《饶平县志儿 1709 年《潮州府志》,1902 年《海阳县志》 惠来县:1687 年,1730 年《惠来县》 丰顺县:1746 年,1943 《顺县志》 揭阳县:1741 年,1779 年《揭阳县志》1890 年《揭阳县续志》 上,即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 年)“桑浦山有茶”为已知最早记录,但后期似已销声匿迹。 自 1684 (康熙二十三年)清末,潮州县有记
土茶,亦名炒子茶,揭阳。 喙茶,产凰乌炭。 潮产茶获得最评价的凤凰山岛缘。谓:“凤凰山有峰,曰乌岽,产鸟缘茶,其香能 肺脯(清光绪二十八年《海阳县志》)”。 潮地茶产和流遮记载,还见之茶税的记录: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川清会典》有一段潮州广济桥税的记载:“潮州府厂济桥,每百 细茶税一钱, 粗茶税一分五厘, 苦茶税九里, 汇大桥税内。 ”段记载说有“细茶”、 “粗茶”、 “苦茶”三种。 约 1780 年,清代嵇璜等撰《清朝通典》也似记录:“潮广济桥,每粗茶百斤,税银 五分,细茶百斤,三钱四分,人桥税内报。”“粗”什么茶?是否是早期“乌龙茶”? 是外茶输人是自产?留待考。 1864 年,清治三(1864)《广通》重刻本引述震芳《南杂记》(1705 前后), 有关于州灯节表演采茶歌的一段描述: 潮州灯节……采茶歌尤为妙丽……饰姣童为采茶 女……有曰,“二
芽,姐妹双双去采,大姐采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三 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茶人。”这“采茶歌”,是反映 当地的茶产现实?还是作娱乐从外地引入? 从语气分析似是引入的, 这里, 权作为一种潮人“颂 ”的“娱乐”吧! 潮地产茶的“提高普及期”在 19 世纪末至 20 纪 50 年达高峰。其现是 ①末至民国末期形成茶产名区: 凤凰名茶区--凤凰单挝 新塘深坑名茶区(山)--深单丛 石鼓坪名茶区--石鼓坪乌龙 西岩名茶区--小叶乌龙,种 岭名区--奇兰 ②1986-1999 年,成现代名茶区: 凤凰茶区--各高香 石鼓坪--坪乌龙 坪溪岭--岭头单丛 现代潮名品类,琳琅满,岭头单丛,凤凰单丛中的黄枝香、蜜兰香、八仙过海、玉兰 香、桂花香等,为乌龙茶中
潮人茶习俗的形成, 早期可能三个途径: 外籍特别是江南、 闽省地人员大仕潮州; 二是宋元时代闽人潮;三是潮人到福建贩茶人潮。 黄挺考述,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岩石刻,刻着北宋〔1012〕知州汉的《金 城山诗》,其中有句云:“茶灶香龛平。”引述潮州名士吴复古赠建茶给东坡,苏有书《答 子》以示道谢。“茶灶香宴平”是拟景抑或烹茶,不得而知。宋朱熹好茶,游武夷也有《茶灶》 诗:“仙翁遗石灶,茶烟袅细香”,是联系写武夷景色。上说明,北宋时代潮州己有喜茶的文 士官宦论及茶事。 明代有反映潮州茶俗情节的戏文如《荔镜记》(1566,嘉靖刻板)和《荔枝记》(1581,万历 刻),唱中有:“安排扫厝点茶汤”句。对白中有:“椅坐;讨茶食”,“客,茶请你”, “师父钟茶待你”句。可见明代潮州民间茶己经十分普及,这与宋末、元代福建移民潮州, 带入茶籽、种术和饮茶风俗,应有密关系。潮州凤凰山最出名的单丛名为“宋种”,不管 传说如何,真实反映当地茶民情结,以“”为。福建武夷有树名“宋树”(代陆廷 《续经》引自《随见录》)。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潮州饮茶达到盛期,成为官尚,贩茶大 潮及自产茶兼而有之。清代 绪 《揭阳县志》 : “山茶……惟山中人嗜, 所, 建茶也。 ”清代光绪张心 《粤 小识》称:“潮郡犹嗜茶,茶叶有大、小、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色。”其中有产 自饶平西岩、柏峻、深坑的茶叶。 此前,从福建贩茶人记载还见之清代庆《祟安县》。但也不尽是“建茶”,在官宦 人,如肖麟趾(《普宁县
泡的是阳茶。 民国期间,潮人嗜茶更为出名,蒋叔南游记第一(1921)中说:“武夷之茶,性温味浓,极 其消食,盛行于广东。而以潮州人为之。” 徐珂撰《可》卷十三(1924)说:“工夫茶,潮 州所尚。” 现今州、汕头人饮茶户年均消费巴达 3.6 千克,成为全国之冠。喜爱的茶品有乌岽单丛、 岭头单丛、石鼓坪龙,有、黄枝、蜜冬香、八仙过海……与翁氏时相比大大
潮汕功夫茶行茶法
潮汕功夫茶行茶法
潮汕功夫行茶法 潮汕工夫茶是我国茶艺中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泡法范畴,瀹法的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响早巳遍及全国,远及海外。潮汕功夫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做功夫茶了。所以夫茶之全在茶,冲茶之法。下面介绍潮州工夫茶表演
潮汕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为好。器,能容3-4杯的孟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烘炉(电炉或精)、赏茶盘、
(一)鉴赏香茗:主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干茶,介绍所用茶的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
(四)悬壶高冲:向孟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
壶顶的泡沫。淋壶可冲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
(八)玉液回壶:用高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
(十)关公巡城: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斟是为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些是全壶茶汤的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二)敬奉香茗:先主宾,或以老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以中指抵住杯,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动心”,茶汤醇甘爽,令人回
(十四)高冲低筛:冲
(十五)若琛复
(十六)重酌妙香:重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
茶。铁观音等乌
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谢茶敬:完成整套工夫茶的冲泡
潮汕工夫茶的表演以冲泡两次茶为宜,多不超过三次。这样既给来宾一个完整的印象,又不表演时间过冗。在生活中,则可以继续冲泡下去,且每一次冲泡,时间上应有一段间隔,不可壶泡完紧接着又壶,间隔时间大致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