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分类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分类
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看,由于各国基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明显不同,使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使用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显然,日本的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最低,其次是美国,而英、法、德、瑞的给付费规模都比较高。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
《经济参考报》 2000年07月05日
范文二:省级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分类比较研究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省级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分类比较研究
寇浩宁 【内容摘要】中国省级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存在着类型化的可能。通过选取“社会保障公; 共支出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争“政府力量”三个变量作为分类框架和指标,弄ll用 2005--2008年度截面数据测算,可以将各省份区分为东中西三大类型区域。统计分析发 现,这三类区域不仅在省级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相对比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 各区域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机制。 {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省际分类;比较研究
一、引 言
“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它体现了社
会保障的“公共性”及政府责任,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发
展规模和水平。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跨国或跨地区比较中,这一指标往
往成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跨国或跨区域比较研究,在西方已经非常成
熟,尤其是基于欧美福利国家的分类比较,各种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从1950
年 代维纶斯基和勒博开启先河,提出制度型和补救型福利制度分类,到1970
年代 蒂特马斯提出经典的补救式、工业成就式和制度再分配式的三分法,再
到1990 年代艾斯平—安德森集其大成发展出社会民主主义式的、保守主义式的义式的三大福利体制“范型”,研究不断被推向前进。【lJ与之相比,对
和自由主 东亚国家和 地区特别是涉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比较研究只能说尚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本文并不准备进行基于中国经验的跨国比较研究,跨国比较首先需要
的是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全面概括与总结,为此,本文希望借鉴西方成熟 的研究经验,围绕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的省际差异和趋同展开分类比较研究, 以力图从内部揭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性。
作者简介:寇浩宁(19?一)。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lO?71)(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 策。
万方数据
、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二、文献回顾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比较,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分类标准和依据。从不同的
标准出发,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类型。
维纶斯基和勒博依据国家在其中所承担的功能,将社会福利制度划分为两种
类型——补救型和制度型,前者是指优先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满足人们的福利需
求,只有当二者都失效时,国家才承担起责任;后者则是国家全面地承担起满足
人们福利需求的责任,提供制度化的保障,不等家庭和市场的失效,国家就予以 积极介入。[1](346—347)
在此基础上,理查德?蒂特马斯进一步依据社会福利的内容和质量,区分出 三种福利国家:补救型、工业成就型和制度再分配型。补救型和制度再分配型与
维纶斯基和勒博的分类基本相同,而工业成就型则是指社会福利的提供与人们的
工作收入和缴费相联系,以社会保险项目为主,倾向于维持不同人群的地位差异 和不平等,同时激励人们的工作动机。[1】(蛳一348)
艾斯平—安德森则总结了在他之前判定和比较福利国家的常用标准。一是塞
伯恩提出的从国家行为的历史转变人手,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政府行为是服
务于公民的福利需要时,才称得上福利国家;二是蒂特马斯所运用的标准:国家 所承担的责任和社会福利的内容与质量;三是戴伊和迈尔斯主张的方法,从理论
上选择判定福利国家的标准,依据各国家在理论模型上的得分对其加以衡量比 较。[2】(19-22)安德森本人则在综合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去商品化”、“社会分
层化”以及“国家、市场与家庭的制度安排”三个标准。去商品化,是指基于公
民的社会权利,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 障程度。训2社会分层化是指福利国家对阶级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的形塑作用,是
扩 大了还是降低了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国家、市场与家庭的制度安
排, 则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过程中,国家、市场与家庭所承担的不同的责功能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体制。
任、 以上都是西方学者基于福利国家所做的分类比较,本文关注的问题是,这些 基于西方经验所提出的辨别标准和分类模式能否应用到东亚特别是中国社会保障 制度的比较研究上来呢?
KwonHuck—Ju(19,)认为,东亚国家(日韩)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与安
德森所划分的“保守主义福利体制”有相近之处,但并不能归为保守主义范畴。
因为,首先东亚对家庭责任的强调明显高于西方;其次东亚福利供给水平与西方
相比仍然较低;而最为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阶级政治的重大不同:
在日韩,并没有迫切的工人阶级的政治威胁,多数社会政策的创立是自上而下,
而非相反。因此,东亚构成了一种新的福利模式——“东亚福利模式”。[3]IaIl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Holliday(2000)指出,虽然认为东亚存在统一的福利模式是不恰当的,但东亚国 家确实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使得它们可以归为“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类型之
中。这种类型的特性表现在:社会政策依附于经济政策、最小的社会权、强调生
产性因素、国家一市场一家庭关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其有两个中心层面,一是
增长导向的国家,二是隶属于经济、工业目标的国家政策(包含社会政策)。HJ郑
秉文和史寒冰(2002)则提出,东亚地区的社会政治背景与欧美有着很大的区 别,以强势政府为特征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工人阶级组织的涣散和缺乏政治上
的独立性、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致使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因
较少受到外部压力而握有很大的主动权。因而,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 义”的表现。倒5中国虽然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相对分权的市场体制的为政府权威意志的直接产物,具有自上而下的主动型特征,这即是“国家中心主 改 革过程中,但政府强大的权威和公共部门的作用却一直延续下来,“国家中 义”显然是考察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征。 心主 三、分类指标、解释变量和数据 文献回顾启示笔者,应当从一个综合的角度,结合多种变量来展开分类比较 研究,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分类框架。
基于本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各省份的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笔者将首先选取
“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作为分类的标准。此外,参照上述研究所揭示的东亚
国家普遍以经济增长为重心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心主义”、强“国家力
量”特征,笔者也将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力量”作为辅助性分类标 准。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指标来反映。
相比于经济总量指标,人均GDP更能够代表一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最困
难 的是对“政府力量”的操作化。参照熊跃根(2007)的界定,政府力量是政
府对 社会经济的干预能力。考虑到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 财政行 为,因此,笔者在这里选取“调整后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百分比” (FEGDP)来作为其操作指标。为了避免财政总支出中包含社会保障
支出因而可 能造成该指标与“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百分比”(SSGDP)指
的百分比。 标的高度自相 关,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减去社会保障支出后剩余政府财政支出
本研究不仅仅希望对各省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做出分类描述,更希望能对这种 占地区生产总值 分类的成因和特征做出解释,因此,在参考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尝试性地 提出三个解释性变量: (1)人口老龄化水平,即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安德森在其经验研究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中多次指出,人口因素特别是老龄人口比重是社会福利支出跨国差异的最有力的 解释因素,[2](134(136)因此笔者也将这一因素作为解释各省社会保障支出差异的重 要变量。本文中对该变量的操作化测量指标是“6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
(OPP)。
(2)城市化水平,即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3)单位体制,主要是计
划体制延续或衍生而来的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 员规模。这两项因素是基于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主要项目和保障对象的经验观察
而得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主要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在国有和集体单位q)
内就业的人员。故而,在理论上可以认为城乡结构的变动和单位体制的演变会对
社会保障公共支出高低产生显著的影响。城市化水平,可以操作化为“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百分比”(CPP)。而对于单位体制,笔者选取“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 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百分比”(SCEP)指标来代表,因为传统单位体制的主体
即是城市中的各类国有和集体单位,其规模则主要通过人员的多少反映出来。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2008年大陆31
个 省区有关国民经济核算、财政、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统计信息,其
出处 均为《中国统计年鉴》。限于笔者的时间和财力限制,目前只能收集整理出
这四 个年度的数据,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尽可能的建立长时期纵贯数据库, 更为完善的统计检验。
以进行
四、比较、分析与讨论
(一)描述性比较
对各省进行分类,首先需要在前述“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百分
比” (SS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和“调整后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 值百分比”(砸:GDP)三个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性指标。 生产总 表1是对三类区域主要统计指标的描述性比较。它显示,在三类区域内部
确 实存在着趋同现象,而在区域之间则产生了较大的差距。首先是社会保障公
共支 出占GDP百分比,在东部地区均值只有1(2,在中部达到了2(59,而在西
部高达 3(6l,足足是东部的三倍;其次,东部的人均GDP均值高达36382
元,中部则迅 速下降为16215元,到西部只有12225元,反过来只及东部的三 分之一;第三, 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百分比的均值,东部为10(6,中部升高达25(08,是东部的两倍多。
为13(15,西部却高 简言之,三类区域的典型特征为:东部省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政 府力量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却是最高;西部省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最
高,政府力量也较强,但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中部省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
政府力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中等状态。也即是,从东到西,中国社会保障公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共支出水平和政府力量呈现出逐步增强趋势,而经济发展水平则呈逐步降低趋
势。
裹1三类区域的描述性比较
三类区域指标平均值标准差
1(2045 (48727社保支出占GDP比重(,) 东 36382(39 15049(27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部 lO(60r73 3(00797调整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社保支出占GDP比重(,) 2(5877 (63201 中 16215(3l 5524(392 人均地区生严总值(兀) 部 13(1481 I(9(而刀调整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1(27888社保支出占GDP比重(,) 3(6128 西 人均地区生严总值(兀) 12225(89 3513(449 部 25(0839 16(86359调整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誊2006—2009)。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类能有效地解释掉一部分省级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的 变异值(即差异)。表2是用三类区域的区分对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百分
比 变量所做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类区域的区分(三个组别之间的差异,Tg
差) 不仅仅对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的省际差异有显著的影响力(F分布为
72(57, 显著度小于0(01),而且可以解释其54(5,的变异。这无疑证明了 性。 分类的有效 表2 三类区域与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百分比的方差分析结果 组间离差和 组内离差和 E系数 Eta平方 F分布 显著度
114(9弘 95(814 O(738 O(545 72(" O(00 产保就逃驾觜? ) 敷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9)o
(二)模型检验与分析讨论 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水平在三类
区域内部的趋同性和区域之 间的差异性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决定和影响?建立并引入这三种类
别的区分后,能否有助于更加细致地揭示各省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差异的形成原
因,并在此基础上更为全面地把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性? 如前所述,在文献回顾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本研究已经尝试性地提出了可 能的解释变量:人口老龄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单位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政
府力量。这里,笔者将通过建立统计(回归)模型来验证这几个变量是否对社会
保障公共支出变量具有解释力,它们是否以及如何造成了三种类别的区分。 由于一元回归并不能控制其他变量的干扰或影响,因而其回归分析的结果很
有可能是虚假相关或被扭曲的相关。因此,为进一步验证和细化统计结果,笔者 将引入多元回归模型加以分析。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将五个自变量联立,可以得到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SCEP+e SSGDP=a+bl PGDP+b2 FEGDP+b3 OPP+b4 CPP+b5
为了排除在多元回归中因为自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而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 笔者在这里采用了最严格的自变量引入方法:st,州?Method(逐步引入剔除 法)。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见表3。
衰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0(939 —0(30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 不显著 不显著 调整后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百分比 O(5(42‘ 不显著 不显著 0(499 (耵砌 ) 6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OFF)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1(0晒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CPP)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O(724 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百0(314 不显著 不显著 分比(SCEP) O(465 0(789 O(648 0(23l 判定系数R平方6 54(53 66(32 40(58 13(93 F分布
困变量: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百分比(SSGDP)。显署度为
R平方为调整后的值。 数据来源:0(05。 a标准化回归系数值;b ‘中国统计年鉴2009>。 首先,在全国层面,只有政府力量变量和单位体制变量通过了显著度检验,
其他变量均被剔除。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值来看,政府力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最
大,其次才是单位体制。不过引入三类区域的区分后,情况又有了改变。东部地 区,经济变量焕发了“活力”,不仅通过了显著度检验,而且成为对因变量作用
力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单位体制变量,它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其他自变量则均
为不显著。在中部省份,城市化水平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变量,经济变量尽管仍然
显著,但其影响力相对较小,而且与因变量呈负向关系。(这就是说,人均GDP
越高的中部省份,其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反而会越低,这再次凸 变量通过了显著度检验,而其他四个变量都丧失了解释力。 现 了前期研究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保障的特殊性。)对于西部地区,则只有政府 在排除了政府力量、城市化、老龄化变量的影响后,经济变量在东部地区依 力量
然发挥着强大的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虽然经济变量再次成为负向影响因素,但
实质上其显著性很弱(显著度只有0(26,仅仅通过了0(05的检验,并不能通
过 0(01检验);而同时城市化变量具有正向影响力,成为解释因变量变化的首
要因 素。此外,引人注且的是,单位体制变量在全国层面尤其东部地区显现出 其影响 力,这或许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最“内在”的特性,即“国家中
心主义取 向”,优先保障的对象是公务员与公共部门就业人员。这种特性很容
易被经济发 展、城市化等变量所掩盖,当控制住这些变量后,它的影响力就会显
总结而言,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三类区域的形成或区分与各自不同变量的 现出来。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作用和组合方式有关。 东部地区,主要是经济变量和单位体制在发挥强大的正向
影响。这可能是因 为东部各省经济发展较快,经济规模较大(以GDP为代表,分母),市场化改革
进展深入,因而政府的经济活动能力(以财政支出为代表,分子)相对而言难以
凸现出来;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就没有影响力,相反笔者前述分析已经指出,正是
政府凭借雄厚的财力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公共支出,才推动了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 变量、单位体制等因素出现正向关系。 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变量构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这一
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中部各省份多为农业大省,农业人El居多,城市人口比
重 较低(如河南、江西),而现行社会保障的保障对象又主要是城市居民,因 此城 市人口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当程度的波动。此
外,归人 中部的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力量也强弱不一(如内蒙、疆等),因此在统计加总中可能相互抵消,所以使得城市化因素最终凸 辽宁、新 现了出来, 而经济变量尽管有影响,但也比较微弱。
西部地区,政府力量自身成为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这很可能与西部诸省份经
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规模较小,市场化改革较为滞后,因而政府力量得以凸现
有关。“庞大”的政府力量进而可能抑制或掩盖了单位体制、城市化等变量的影 响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定三种类型的提出和区分,并不是笔者纯粹的主观设
想,而是源自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及客观的衍生机制。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的省际分类与比较问题。笔者在对经
典社会保障分类模式及比较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省际之 间的分类框架与指标,并利用2005--2008四年度的截面数据,初步将各省份 分为三大区域类型,进而对各类型展开了深入地比较分析。 划 分类比较的结果,使笔者可以形成如下结论:(1)中国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存
在着以区域为基础的省际分类:东部(九省市)、中部(十一省)和西部(十一
省)。(2)各类型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社会保
障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却是最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而社会保障公
共支出相对水平却最高,中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上均呈中间状态。(3)三类区域内 部存在各自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机制,东部省份经济发展和单位体制因素是最明
显的推动力量,中部省份城市化和经济因素发挥着主要的影响力,西部地区政府 干预能力超乎其他因素之上,成为最显著的作用力量。
最后,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新的政策措施和影
万方数据
<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响因素可能会不断涌现,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发现与结论都只能看作一个阶段="">财经科学》2012,6总291期>
性成果,更深入地研究仍有待进行。?
注释: ?传统计划体制下。所有的城市就业人员基本被纳入到三类单位中:行政单位、企业单位、事业单 位。这三类单位按所有制性质又分为国有和集体两种类型。这种单位体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根据国家统
计局的解释,“单位就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 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秉文(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变迁与比较(译者跋)((丹)考斯塔?艾斯平— 安德森著,郑秉文 译,(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丹)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郑秉文译(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
嬲(
A痂m we,[f,ue [3]Kwon,Huck—Ju(1996,“Byound n玳】p嘲welfare弛gi蚺: petspec6ve8?eastcc蜘p哦正 ve Social of sys(am(”Joun_laI Policy(26( [5]郑秉文,史寒冰(试论东亚地区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吆(2)( Welfare Eeet Asia(”Political in SnIdi?,V0148([4]瑚li嘶,h(2000,“Ptoductivist Capitalism:SocialPolicy on of Public of Comparative Study Typology Spending
Social SecurityProvincialKou tlaoning
is 0f China’s social Ab曲m吐:It provincial possible tO?te础public 叩朗diIlgsecurity(Selecting the three level and variables,i(e(social spending level,economic security’s l曲lic development 80venenentdata from 2005 to divide western2008,we and eastern,middle force,咄croe8 一sectionalp胛ir岫into
the three a艘are at relative 0f aI髓$(Statistical di钗?恤 thatdistiIlctive the analysis significantly weights
diffe佗( ntalea$have formed di珏erent social social security’s pLlblic叩啊吐I唱,and s,curity provincial dcvel- mechanism( opment
words:Public Social Key SpeI血唱0f Security;h州I蒯 Typology;c0唧础Study
[收稿日期:2012(4(8责任缡辑:陈健生】
【中囤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 06一0089—08 12012l
万方数据
范文三: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分类指导原则
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分类指导原则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部分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将广大农村人口排除在保障体制之外。我们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 保障体系 分类指导
作者简介:黄丽华,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1)12-222-01
一、矛盾规律是分类指导原则的哲学基础
分类指导原则是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立足于农村的自有特点,综合农村人口构成的复杂性、社会保障内容的多样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坚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我们必须坚持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分类指导原则的现实基础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
消费差距扩大;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城乡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拉大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妥善应对各种矛盾,平稳度过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人口的分化
在城乡二元的结构制度下,农村的人口分化也日益明显。现在的农村人口可以分为:农村务农人口,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农村务农人口是中国农村的传统组成部分,也是留守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广大农村的人均保障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职工。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是重城市轻农村。在国家投入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有限而且在短时期内不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合理的使用资金。
(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就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水平来说,各地区差异也很大。面对巨大的差异,如果将全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械的统一起来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的措施
(一)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看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要求我们寻求一条与城镇社会保障相异的
道路来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我国农村而言,社会暂时无法完全代替家庭。但鉴于我国的传统及现状,在农村还是提倡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为好。这就是提倡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可以分散彼此的负担。
(二)从农村人口分化的角度看
我国农村人口可包括农村务农人口,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四部分,这要求我们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针政策。
失地农民的关键的问题是失去了土地,意味着失去生活来源。提供就业和收入机会是从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来入手的,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最终应该将失地农民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的网络中去。
农民工失业以后,在断绝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有可能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所以应当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乡镇企业职工大部分属农村户口人员,一旦乡镇企业破产倒闭或被企业裁员,则只能回到原籍土地重新从事农业生产或自谋出路。首先,对于在岗的职工,仍然要给他们逐步建立起城市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里需要重新定位国家、乡镇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其次,对于失业的职工,有必要先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以上三类,我认为,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城市化”,就是最终将他们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只是这个“纳入”的过程
是不一样的,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三)从社会保障内容多样性的角度看
1(农村基础保障制度系统。主要针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因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等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和农村居民生活失去自我保障而采取的风险规避项目。
2(农村基本保障制度系统。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
3(农村辅助保障制度系统。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民工权益保障;粮食价格补贴。
4(农村附加保障制度系统。包括:农村商业性保险;乡镇企业职工保险;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农民互助自救;农村社区服务。
5(农村社会扶贫制度系统。“八位一体”的扶贫机制。
(四)从地域的角度看
目前国家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沿海地区、城市郊区等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已具备了建立一定程度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和经验。在地区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建立全国性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不现实,但也不能否定已经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这些工作的积极努力。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由省、市、区甚至地级市或县市自主决定是否开展农村社会保险工作。
分类指导原则的提出,并不能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它只是我们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指导原则。当我们用该原则去思索和解决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所遇到的问题时,
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5]黄启臣,陈子匹(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保障(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
[6]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范文四: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T 4754-2011-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本类包括90~95大类
90中国共产党机关
9009000 中国共产党机关
91国家机构
9119110 国家权力机构 指宪法规定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 常委会机关的活动
912 国家行政机构 指国务院及所属行政主管部门的活动;县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活动;乡 (镇)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活动;行政管理部门下 属的监督、检查机构的活动
9121 综合事务管理机构 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活动,以及依法管理 全国或地方综合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活动,还 包括政府事务管理
9122 对外事务管理机构
9123 公共安全管理机构
9124 社会事务管理机构
9125 经济事务管理机构
9126 行政监督检查机构 指依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稽查、检查 、查处等活动,包括独立(或相对独立)于各级 行政管理机构的执法检查大队的活动
913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指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活动 9131 人民法院 指各级人民法院的活动
9132 人民检察院 指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活动
9199190 其他国家机构 指其他未另列明的国家机构的活动
92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9219210 人民政协 指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各级人民政协的活 动
9229220 民主党派
93社会保障
9309300 社会保障 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的各种社会保障活动 94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
941 群众团体 指不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群众团体 的活动
9411 工会
9412 妇联
9413 共青团
9419 其他群众团体
942 社会团体 指依法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单位的 活动
9421 专业性团体 指由同一领域的成员、专家组成的社会团体 (如学科、学术、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 的活动
9422 行业性团体 指由一个行业,或某一类企业,或不同企业的 雇主(经理、厂长)组成的社会团体的活动 9429 其他社会团体 指未列明的其他社会团体的活动
9439430 基金会 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 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国务院颁布的 《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的活动
9449440 宗教组织 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宗教团体的活动和在政府 宗教事务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的活动
95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指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性组织,该组织为本地 区提供一般性管理、调解、治安、优抚、计划生 育等服务
9519510 社区自治组织 指城市、镇的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 组织的管理活动
9529520 村民自治组织 指农村村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的 管理活动
范文五: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理论)
查看更多图片社保即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800万人弃缴社保,加大了个人账户空账压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