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
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
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 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
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 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
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
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
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 有余.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
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 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
奖状,不仅有红包,还会有其他奖励.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外婆就分给我一份红包,还送给我一只精美的文具盒.鼓励我在
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露 出了灿烂的笑容.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 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
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 好!
如何写关于春节的论文?最好能有格式和范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有关春节安全隐患的论文!!!!800字左右!!!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
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论文范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范文进行分类。
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理论性论文范文、实验性论文范文、描述性论文范文和设计性论文范文。
急!今日以内!作文:新年里令我感动的人或事(500字左右)的范文
想到这件事,老爷爷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他是那样的和蔼,那样的慈祥…… 一天,烧晚饭时,妈妈让我去买酱油,我答应了,拿着钱飞快地跑下楼骑着自行车去了小店。
开小店的爷爷热情和蔼,谁都喜欢上他那儿买,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走到他面前有礼貌地说:“老爷爷,给我拿瓶酱油。
”“好。
”老爷爷笑着说,他快速地拿了一瓶“淘大”酱油给我。
我付了钱,美滋滋地回家了。
我又美美地看起了电视来。
突然,妈妈叫了起来:“哎呀!骑骑,你带去的钥匙呢?“我伸手摸摸口袋,没有。
“可能忘在车库里了。
”爸爸说。
我飞似的往车库里跑,可是我找遍了车,也没找到。
我哭着跑回了家。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原来是那位开店的老爷爷。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今天你……你女儿到我这买……买酱油,这串……串钥匙忘在我店里了……”说着,他把钥匙还给了妈妈。
“谢谢您,老爷爷。
进来休息一会儿吧!”我忙说。
“不,不用了,这么点小事么。
”老爷爷说完就走了。
我站在窗前,望着他一直消失在黑夜中,此刻,我的心里很难平静.
研究春节习俗的小论文。
【春节的作文】新年到了,我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到了! 以前过年都是在台湾过的,家里人不多,也不能燃放烟花,我觉得不够热闹。
但是今年,我和家人在长沙过新年,这里的亲人很多,大家都很和睦,所以我非常开心。
过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放烟花。
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在家里楼下放烟花,弟弟放了一包蝴蝶炮,点燃之后,烟花像美丽的蝴蝶在夜空中跳舞,非常美丽。
外公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放了一个轰天雷,巨响声把我吓坏了,我捂住了耳朵。
接下来,轮到我放烟花了。
我有些害怕,可是弟弟已经放了很多个了,妈妈也在一旁鼓励我。
于是,我鼓起勇气点燃了一个糖果炮,它像一颗小小的金色糖果,在空中闪烁,我觉得非常漂亮。
接着,我欢快地又放了好几个糖果炮。
我觉得与家人在一起过新年放烟花是最幸福的事情。
美丽的烟花照亮了全家人的笑脸!...
以春节习俗写一篇小论文
展开全部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关于安徽的春节习俗的小论文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
我们安徽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
舌尖体的关于春节的范文
展开全部 虽说《舌尖上的新年》把食物作为主角,但人情味依旧浓郁。
“恰逢新岁,人间复苏。
以民礼地,以食敬天。
”中国人重视传承,重视新年。
每家每户的游子都会在农历新年除夕之际回到家,同家里人团聚。
长辈小辈将溢于言表的心情化作一道道丰盛的菜肴呈现在家人、族人面前。
中国人过年的菜普遍很大很多,用时非常久,煎、炸、煮、烹、炒、汆、蒸、酿,那是人们对于幸福最含蓄最朴实的表达。
舌尖上的新年 武打场面中国人尊重神灵,满心感激。
化作食物,用简单的方法传达感谢。
举行祭祀仪式、祭祖、供奉神仙、土地,只为岁岁年年保平安。
当看到电影中,香港元朗的邓氏家族全族团聚之时,内心满是感动。
我深知这样的团聚在将来会越来越少,所以眼下的举杯更值得永远记忆。
而当看到咏春拳的那位师傅在大年初七迎来一帮江湖兄弟的时候更是感叹时光的流逝最后还会剩下些什么?重庆的那户人家,几盆腌咸猪肉唤回儿女子孙;陕北的那块芝麻糖瓜增加甜情蜜意。
食物维系着人们的感情,思乡、恋家。
电影中有两处让我差点落下泪来。
一是在东部沿海的那位捕鱼人一家,除夕夜里刚坐定吃了口热饭,又被人叫出去收货。
从家里往停在岸边的渔船走去,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的石子路被不远处绽放的烟花和炮竹照得亮亮的。
落寞的背影向着热闹的家,对比之下内心五味杂陈。
而另一处便是片尾电影中拍摄到的每家每户向着镜头说出自己方言的祝福。
看上去就是那么俗气,却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朴实。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农村流传的更久、更广,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大都市,就连平时的一餐可以三分钟解决,回家过年更是难上加难。
多年以后,西方的洋节日占领主流市场,春节可能会逐渐淡化,变作了符号存在农历日历上。
如果真的将来有一天会变成这样,相信最后消散的定会是那一道家常祖传的美味,妈妈的味道。
视线看向眼前的,想来明年我就要离开国内到国外留学,可能未来几年都无法体会家庭团聚的滋味,不用想就要流下不争气的泪来。
不管怎样,在此之前,今年除夕,让我们回家吃饭。
...
春节的文化风俗的论文啊,500字左右,速度点,好的加分···快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
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
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
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
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
它最初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
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
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
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
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
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
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是怎样产生的】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
洛阳春节习俗文化论文
展开全部 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有关于春节的作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