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严生和
【教材分析】:
《严贡生和严监》节选自《儒林外史》第5、6回。题目是编者加的。节选部主要描写严贡生和严监生兄二,他们代表了当时获取功名的两类读书人。作者运用描写、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地画了二严的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堕落的书的丑,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学习本文对于提学生的阅、鉴写能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流讨论,会本文刻的
【教学设想】
1、时间的选择:可以在学习了教材第三单元的《孔乙己》这篇反映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经典名篇之后进学习,有利于生系统地解封
2、教学策略的
(1)运用比较阅读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内容上先选取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的代表片段,让学生比较阅读,学习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会吝啬鬼的共同本质特征。然选取课本P126页《无声的教育家》武训乞办文
烂捐助希望工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成才
(2)运用“4+1动态组合模块”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的“读”“议”“练”为主,教“
(3)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等
(2) 感知文本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的形
(3) 感受细节描写和夸张讽刺艺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物
(2)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小说
3. 情感和价值
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价
【教学重点】
1. 把握人物形象
2. 感受细节描写和夸张讽刺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自学:
1、查阅搜集资料:吴敬梓、《儒林外史》封建举度
2、根据小说的特点自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自主
一、 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进了学爬上封建社会高层的知识分子又样的?这节课我们一来学习自读课194页《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学会比较学习,加理
二、 自学内容
作者、作品、科举
1.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号粒,清,
2.《儒林史》是由清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封末世和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教和腐败态的描,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目的是督促学生利用料网
习。)
三、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 带着问题,学生自读
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
2.严贡生和严监生各自有何
3.分析你最喜欢的细节体会运用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适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深入解文本,在此基上思
(二)“助”“议”结合
学生交流以上思考题。教师适
明确:
1.严贡生:两件事:抢夺别人家的猪。没有借钱却硬要人家还利钱。表了他欺、横和
2.严监生:赵氏提起送二位舅爷赶考盘缠严监生踢猫。临死看到点两根灯芯草不肯咽。表现
3.可重点分析“踢猫”和“临死不闭眼”这些细节。让学生重视节描和张讽
(设计意图:以学生交流对话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拨辅,到
四、拓展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
1、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的代表片段,让
问题:(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寻他
(2).找出最喜欢的情节,交
2、阅读自读课本P126页得到《无声的教育家》武训乞讨办义学的文章和网上流传的电子大学教授捡破捐助望工程的容。
(2).谈谈自己读后
(二)“助”“议”结合,交
学生交流展示,师适当
明确:自私、贪婪、狠毒是腐朽者的根源,是落后的价值观,最终害人害己,成为笑料。热爱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范,开生的视野。通过明的对比触动生的灵,
五、练习
写一个小片段运用描写和夸张讽刺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设意图:学以用,
六、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的习惯。提高生主
七、作业: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整理四大“吝啬鬼”知识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一课一结,强化学习效果,掌握知识点,累写素,提
清代举人、贡生和监生入仕初探
马镛
摘要:清代的举人、贡生、监生人数众多,清统治者为他们进入仕途分别设立了拣选、截取、大挑、就职、考职等多项制度。目前对举人、贡生和监生入仕制度尚少研究,本文尝讨清人、贡生、监生入制度的推行,并据对分历
关键词:清代举人??贡生??
在清代,竞官职大大多于可供安的职位,是一个常态。原因在于,全国的官职是个常数,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国“通计各省知县,共一千二百八十五缺。”[1]而作为官员主要来源的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其总量则个变数,随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进行,他的人必然越越。虽然他们的就业有设私塾、教书院、入幕等各种途径,毕竟以入为最佳,以形
在科举人群中,举人、贡生和监生的人数众多,清统治者为他们进入仕途设立了多种制度,以缓解壅积。目前对清代举人、贡生和监生入仕问题尚少研究,未有门的。本文尝试探清代举人、贡和监入
一、举人的入仕途径
清代举人人仕,主要有拣选、截取、大挑
其,拣选。在顺治年间,就有对第举人的拣选,顺治初“原定:举人会试下第后,愿就选者,考授推官、县、通判等官。”[2]随着举人数量的增多,顺治年(1652年)改为举“会试三科为,以官、知州、知县考用。”[3]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为:“旧举人会试三,乃拣选,就教者不拘年分。今将远省举人酌议仍旧,其余隶近省举人,会试五,方准选;会试,方准教。”[4]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吏部才恢复为:直隶九省举人,会试三科不中,准其拣选知县。一科不中,改就教职者,州学正、县教谕用。[5]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改为:“各省拣举,俱其考试,远省一,与近省五科者,照乡榜次先后挨,四科、三科,照其科分后。若相同,则照名次先后。若名相同,则照省分次序,逐科分榜注册挨选。嗣后与三科之人,俱照乡试名次为序。”[6]从此,对举人的选主要看科分和榜、省份的远近与次序,不进行考试。谓远、近省,以及省分次序,《钦定大清会典》中有具体的规定:“汉举人以福建、湖南、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为远省,余为近省。远省于会试一科后,近省于会试三科,赴部拣选注册,除国子监监丞、博士、翰林院待诏、知县、直州州同,远省率早省科。以分名次先后,名次者,以顺天、江
举人经过吏部拣,年力精壮者以知县册,年力就衰者以教职注册,此后还需在籍长期等候官职,多需等候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之久。许举人等到获官时,已年力衰退。如乾隆九年(1744年)吏部尚书讷亲奏言:“臣此次奉差外出,于经过州询以地事务,有尚能对者,竟有茫然不晓者,问其出身,多远举人,力,或见闻本陋,以该员等之材质之,即使勉强供职,其于地必多贻误。远科举需常
其二,截取。谓截,就是朝廷划定一个围,在此范围内的举人可以赴吏部登记候选。雍正元年(1723年)题:“现在截取丙戌科以前拣选举人,听赴部照例铨选。其余无论已未就拣选之员,除一科之外,行令直隶各省督抚,每于乡试事竣,会同主考官,将情愿就知县传集,公验看,年力精壮、可以作县者,令督抚据实照依分名次后,汇册,给各员,赴部铨选。”[9]自乾七年(1742年)开始,一般次截取三科:“远近省人县,届应截
其三,举人大挑。乾隆以后,举人数量庞大,候选时间漫长,经拣选和截取获官者很少,故商衍鎏先生说:拣选“乾隆间仅成虚名,廷臣屡言举班壅滞,疏之。”[11]在这背景下,清治者拣
乾隆十七年(1752年)八月乙卯,因皇太后六旬恩科,下拣
今岁万寿恩科,各计偕云集,而中额所,例有定数。其下第举子中,有年力才具可以及时录用者,予格加恩,拣选引见,分别以知县试,职铨选,俾得早列仕版。目今巡幸塞外,若俟回銮再行拣选,未免守候需时。著在京总理事务王大臣,及协办学士克敦、尚书舒赫德、刘统勋、孙嘉淦,于会试揭晓,即会同拣,大十人,中省三十人,小省二十,候朕回銮以次引见。其年在十以上,难复图进,并该部
当时虽未有举人大挑之名,但这种在会试后汇集下第举人,派王大臣挑选,分别以知县试用和教职铨选的做法,则是大挑的本内。因此乾十七年的挑,
举人大挑之名,官方记载首次出现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年奏准:“本年大挑,大省一百八十,中省百二十二,小
大挑最初是一种“格外之恩”,属偶而为之,但从乾隆中期开始逐渐制度化,至嘉庆初期,举人大逐渐形一套
大挑的时间: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每隔六年举行一次。一延续嘉庆期才
大挑的对象:乾隆时期定为把近四科举人扣除不挑,自嘉庆五年(1800年)后,改为扣除近三科举人不挑。[14]从此,挑一直以三科以
大挑的标准:以龄和体貌为去取的主要标准。由于参加大挑者都是多次会试下第举人,年龄大多偏大,精力不,所以大挑首重年龄和健康状况,其次则以相貌和言谈应对能力为挑选的重点。据商衍鎏叙述,挑合格者“须言语详明,于时事吏治能其概,素研者即挑取,所谓人文并选,身言之试也。”[15]这些大挑准的,能
大挑的任用:大挑入选者分为二等,一等者以知县试用,二等者以教职选用。一等者除了知县以外,还有多项出路,可以借补州同、州判、县丞历、库大使、河工官。道光、绪年
大挑优于拣、截的地方,就在于大挑一等者可以直接分发各地试用,不必到吏部去候选,减少了等候的时间。但由于各州官很有限,即使大挑一等人员也并非全都能立即分发试用,据吏部的规定:“大挑一等人员掣定省分后,科分名次,将名次在前者先分发一半,给照省,其名次者,令回籍,吏部将各员姓名、籍贯、科分、名次知照各,俟大挑班用一(连次大
大挑试用后的别:大挑一等举人分发各省,试用一年,须通过该省督抚对之进行的甄别,才能实官职。但督抚为图省事,或为取悦于人,往往不详加甄别。为此,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谕令各省督抚,将拣发举人详加甄别,其有实在胜民之任者,酌量改教、给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再次下,要省督抚对大挑一等试用举人察才具,严加甄别,“其人果胜民社之责,自应补县。拘执
大挑的人数:每次大挑的人数不等,乾隆中期人数最多,如乾隆三十一(1766年),一等人八百四十七名,二等举人一千一百五十一名。[18]两者相加近二千名。光绪被挑取的人数已大为减少。如光十年(1889年)大挑,一等者三百六十三名。[19] 其四,官
1、考试官汉教。清代为满族开设多种官学,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官学等。这些官学都教授满、汉语文和骑射,其中需用汉教习的,就从进士、举人等当中选取,尤注重录用举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议准:“嗣后咸安宫官学汉教习九缺,仍照例兼用进士、举。至宗教缺,觉罗学汉教习十五缺,景学汉教习十二缺,共计三五缺,专用人。”[20]述
2、考试内阁中。内中书,是内阁从事撰拟、载、翻译、缮写的官员。清沿明制,在内阁置中书若干名,为从七品,举人授,或由特赐。进士经朝考后也可任内中书,但大多从举人中选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议准:“例考试中书,阅字与阅文并重。惟本人书写迹涉嫌疑,嗣后即于会试卷中挑取,以四十名额,再备取二十名。考同知贡举各官,将拟取卷进呈,交与礼部,交衙传集,随同新进士带领引见,恭候钦,交与吏部照例选用。凡会试之年,内阁需人,即明礼部照办
3、考试国监正、学录。国子监是清代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学正、学录是国子监教学的低级。乾隆初,该员缺也从会试下第的举人试卷中选取:“学正、学录由国子监先期咨明礼部,于会试墨内不分呈荐,仍令主考、同考各官校阅录十名,随士引见记名,交与吏部,每一缺按名次先后传齐三人,带领引见授。”[23]到
二、贡生、监生的入
贡生、监生的入仕,有朝考、考职、考试教习、考誊
其一,拔贡、优贡考。拔贡,沿明代贡之制,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举行,顺天六,直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人。正年(1727年)起,每六年举行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帝以拔贡六年一举,人多缺少,妨举人选之路。且生员优者,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专藉选进。改十二年一举。遂为永制。”[24]拔贡朝考一、二等,分别以知与教用。乾四十
优贡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是年“令直省不拘廪、增、附生,文行兼优者,大学二人、学一人送监。”[25]由于只是选拔至国子监肄业,并不直接授职,所以其吸引并不大。同治二年(1863年)议,自子开始,廷试优生,“列一二等用知县、职,三等训
其二,岁贡就职。清初有廷试岁贡生之制,廷试录取者可以任职。康熙二十六(1687年)年停止岁贡廷试,为“其后但由政挨序考咨部,
其三,五贡就职。清代生中,恩、拔、副、岁、优贡这五种贡生被称为“五贡”,属“正途”出身。而捐纳贡生、监生(即贡、监)则属“异途”出身。嘉庆以后,“凡朝未录之拔贡及恩、副、岁、优贡生,遇乡试年,得具呈就职、就。”[28]五贡就职,不必通过考试,只需学政会同巡抚验看,要看年龄身体状况,如年力精壮者,即咨依照科分名次先后注册。、拔、副贡“俱以教用。岁贡亦照年分先后,系同年者遇缺部亦代为掣签,以经制复设训导选。优贡附于本年贡之末,系年缺亦
其四,贡监考。试之年的五月,进行生、监生考职,收考的范围包括正途贡生、监生和捐纳贡监,只要未就职、就教,都可以送考,按试成绩分为三个等次候选:“恩、拔、副榜贡生,考取一等者候选州同,二等者候选州判,三等者候选县丞。省岁、优贡生,考取一等者候选主簿,二等者候选吏目,俱照案年分另班,归于双月选用。”[30]各省捐纳贡监生,“考取一等候选主簿,等者候目,仍与
贡生、监生就职和考职的去向,都是州县的低级官吏,即所谓“佐贰”官员,但竟
其五,考试官学汉教习。与举人一样,贡生也可以考试教习,但捐纳贡生、监生不能应考。嘉庆十七年(1812年)定:“八旗官学汉教习三十二,用。至八旗官学习,专用正途生,
其六,考试誊录。清代续设置许书机构,如国史馆、实录、方略、会各馆,所需的书写誊录人员颇多。凡遇招时,贡、监、生员等可应考,举人如愿意也可应考。除了通过考试招誊录以,清代还多从乡、会试的落卷中挑取。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乡试落卷中挑选:“四库全书、荟要二处誊录,著京闱乡榜后,即落卷内择其字画匀净、可供钞者,酌取备用。交与吏部,按照名次拆卷填注,出晓示,注册挨补。”[33]此外,庆十三年(1808年)、十六(1811年)还巡幸召试的士子中招收誊录[34]。誊录并非正式官员,清代大部分誊录没有“公”,需要自备斧。但五年满后,可以通过“议叙”得官。实际上确有许多誊录期满后获官职,如光绪六年进士史继泽,在考取进士前是“试用训,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35]光二十年进安定,在考进士前“会典馆
从上述制度规来看,人、贡生和监生入仕所任的职位有多种,但主要集中在非正式职位和下级官职。如王德昭说:“清代入仕,进士和举、贡判若两途。士除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六部主事、内阁中书、鸿胪寺行人、大理寺评事、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太常寺士;外授知州、县、推官、教授等。举人经拣选、考职或挑,得任内阁、国学正、学录、知县、州学正、县教等官。优、拔贡生、荫生和其他监考职,比之人,更等之。以清
三、从履历看举人、贡生、监生的
上述清代举人、贡生、监生各种入度,其实施效果如何?清代各种乡试、会试年齿录中的履历,是反映举人、贡生、监生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现清代试会试同年齿与朱卷一样,多为晚清时期的,但历中有其祖、祖和父三代的简历,其中有一部分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仕宦的料,反映清代前期举人、贡监生的的入仕状况。笔者从21科会同年齿录[38],4644份进士履历所包含的13932名祖上三代资料中,查到举人、贡生、监生共4050人,约占13932人的29.07%。其中举人770,贡生1252,监生2028人。他们的简历中有少数注明考取举人或的时间,在曾祖辈中,康熙时期10人,雍时期11人,乾时期90人,庆期39;在辈中,康熙时2人,雍正时4人,乾隆时78人,嘉庆时63人,光时63人,咸丰时10人,同治时4人;在父辈,乾隆时65人,嘉庆时54人,道光时95人,咸丰时41人,治时37,光绪时10人。大部简历没有标
在统计中,本文未候选和候官员纳入有官职者的范围。清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出,以及原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赴吏部记注册,等候选用,称为候选。候选者由吏部汇名单,据他们的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分发到某一部门或某一省份,听候用,称为候补。候补官员中,有的实际上在职者,只因为官位没有空,所以或留任补,或已地方试用,或在部院行走,或署理某一职之事,或被上司“委用”于某一作。但有一些在各省部赋候。候选、候补官员有的后来获得官职,有的则终未获一职。所以本文未将候选、候补官员统进去,但候补官员中,有的或已署某职位,已得到
在曾祖辈中,举人166人,其中有官职者111人,占166人的66.87%;贡生320人,有官职者74人,占320人的23.13%;监生717人,有职者18
在祖辈中,举人241人,其中有官职者164人,占241人的68.05%;贡生386人,其中有官职者99人,占386人的25.65%;监生681人,其中有职20
在父辈中,举人363人,其中有官职者261人,占363人的71.90%;贡生546人,其中有官职者174人,占363人的31.87%;监生630人,其中官职47
如果将三代合起来计算,则举人770人当中,有官职者536人,占总数的69.61%;贡生1252人中,有官职者347人,占总数的27.72%;监生2028人中,有官者85人,总数的4.19%。显然,举人、贡、监的入差
清代监生多为“学生”或“国学生”,张杰指出:“'太学生’是清代捐纳'监生’的雅称。”[39]本文将太学生和国学生也入生之内。清代监生名义上虽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但多为捐纳生,文化程度不佳。如雍正元年(1723年)部尚书陈元龙在奏疏中说:“国子监生皆由捐入监,能文者。”[40]大多数监生并未入监习,而是通过捐纳获得监生份,作为应举考试取位的
如上所述,举人、贡生和生入仕时所获官职,都有体的规定,入仕起点都很低。他们的仕宦前景如?我们可从他们的的终仕时的职来究。笔者分别查了上述进士履历中曾祖辈和辈人、贡生和监生的终仕职位。我们之以不把父辈举人、贡生、监生包在内,是因为在进士书写履历时,他们的父辈有一部分尚在为官,未能体其终仕情。经查,发举人大多官至知县(84人)、教谕(41人)、训(23人)、知州(16人)、州学正(12人)、教授(8人)、知府(8人)等;贡生大多官至训导(39人)、教谕(36人)、知县(17人)、(10
总的来看,举人、贡和监生仕途上多止步于中低层次官职,但也有少数举人、贡生官至尚书、巡抚、营守备、总等级文武职。如咸丰二年进士胡履吉曾祖胡瑔:“雍正癸卯举人,原任河南巡抚,晋兵部尚书,谥恪。”[41]光绪十八年进士王得庚之祖金鎔:“道光丁酉科拔贡生,朝考一三名,刑部七品小京官,历官刑部主事,外郎,郎中,京察一等,记名缺知府,内阁读学士,充刑部提牢厅提,秋审处提调。”[42]即使是监生,也有少数官至知府、郎中等中官职。如同十进士增之祖孙有孚:“太学生,历任山西绛州、忻州直州、潞安府同知,平阳府知府,军功随带加一。”[43]光绪十四年进士应济祖禹:“太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统治者为举人、贡生和监生设置了多种入仕途径,使人数众的中低层次士子有上进之。因僧多粥少,和举人、贡生、监生各自文化程度的不同,入仕的机率相差很大,他们官职也呈层次性,但大多为中下层位,以知官为主。在仕途上,举、贡生和监生都有一的升迁间,数升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清代乡会试同年齿录研究》的阶性成果,目批准
注释:
[1]《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七,乾隆十年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光十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绪十
[4]《清世祖实录》卷—一七,顺治十年
[5]《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一,康熙三十年十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绪十
[7]《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光绪十五
[8]讷亲:《酌定举人拣选之法》,《皇清奏议》卷十,
[9]《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绪十
[10]《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绪十
[1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
[12]《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一,乾隆七年
[1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三,绪十
[14]《清仁宗实录》卷七十六,嘉庆年十
[1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
[16]《钦定吏部铨选则例》卷二,光十
[17]《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三,乾隆十
[18]《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九,乾隆三一年
[19]《清德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九,光绪五年
[20]《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三,绪十
[2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三,绪十
[2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三,绪十
[23]《钦定吏部则例》卷五,乾隆十
[24]《清史稿·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2册,第3106页。
[25]《清史稿·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2册,第3106页。
[26]《清史稿·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2册,第3107页。
[27]《清史稿·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2册,第3105页。
[28]《清史稿·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2册,第3109页。
[29]《钦定吏部铨选则例》卷四,光十
[30]《钦定吏部铨选则例》卷四,光十
[31]《钦定吏部铨选则例》卷四,光十
[3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三,绪十
[3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六,绪十
[3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六,绪十
[35]《光绪六年会试同年
[36]《光绪二十九年会试同年
[37]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第56页。
[38]这21科会试同年齿录为:嘉庆十三年、道光二年、道三年、道光六年、道光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咸丰二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年、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年、二十、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九、三十年试同年录。中绪
[39]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0]《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五,乾四十
[41]《咸丰二年年会试同年
[42]《光绪十八年会试同年
[43]《同治十年会试同年
[44]《光绪二十四年会试同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
谈严贡生和严监生的形象塑造.doc
谈严贡生和严监生的
摘要: 本文认为~吴敬梓以他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方塑造了严贡生的毫无人性~唯利是图~强横贪~投机钻营~奸诈而毒辣的个性,塑造了严监生的软弱的吝啬鬼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封建地主贪婪、鄙和虚伪。作者把语、动作、行动、情节、细节同讽刺手法结合起来~又用对比的手法行形象塑造。在写出人鲜明特个性的同时~还写出了人物形象所概的较为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即通过兄弟的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地的贪婪、卑鄙和虚伪,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揭露封建世某些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也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作者形塑造同自己的家庭身世结合起来~有揭示《
关键词:严贡生 严监生 讽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作吴敬梓生于显宦之家,长期厕身士林,对官僚子的各种心理、情态,深切的了解。因此,他在书中成功地造了这类人物。作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判了腐朽的科举度,揭露了封建社末期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击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严贡和严监生就是其中的两个成
人是社会活动的中心。作为叙学小说,其作用主要于表现以人物为中心的具体的生活画。塑造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儒林外史》的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动作将人物写,善于运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物的性格,写出了严贡生的毫无人性,利是图,强横贪婪,投钻营,奸而毒辣;塑造了严监生的软弱的吝鬼的形。在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个同时,写出了人物形象所概的较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即通过严氏兄弟的形象,深刻露了封建地主的贪婪、卑鄙和虚伪;批判了吃人的封礼教;揭了封建末世某些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也
一、用讽刺手法进行人
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一直塑造人物形象同写作意图结起来,他不单纯地去通过语言、动作、行动、情节、细节等来表人物性格点,而是把它们和讽刺手法结合起进行人物形象
1、《儒林史》所讽的种种人物和事情在封建社
存在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为谓讽刺。”《林外史》塑造人物形象的讽刺艺正好体现了个精神。它以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摹人物,从而达到讽刺事人情的创作目的。《儒林外史》具体讽刺手法千变万化,摇曳多姿:或冷嘲热讽,不动声色,或突出其外貌,或析其灵魂,或突出言不一,或描绘其为卑鄙无耻,在真的基础上加以合情合理概括和夸张??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核心即描写实。作品的件都是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作品中的场景也社会生活中的平凡画面,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样子,具有高的写实性。但是,作具有杰的讽刺艺术才能,他对生活反映不刻板的记录,他的讽刺也不是借助直接的议论和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是对常生活事件进行择、集中和概括,通过精心的安排没,使之成为典型的情,从而把那些假的、、恶的东西充分揭示出来,暴露出它们的不理,可笑、可鄙、甚可恶。如写严贡生,了贡生,就胆大妄为,公然强圈别人的猪、讹钱、抢夺财产、赖船资,来也没有受到罚。科举制度直接造就了一土豪劣绅,并给农民带来了压迫和剥削的特权。以科举身的绅起点,者把批的头指向农村的地主恶霸,反映出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某些矛盾现象,批判了科
2、吴敬梓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如:范张静斋到高要打风,汤知县不,只得暂居关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一瓶酒,并且自说:“小弟只是一个为
?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半粟的便宜??”正着,他家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来讨,在家里吵哩。”严贡生说“他要猪,拿
?小厮说:“他说猪是他的。”农村中猪走到别人家是常见事,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占人寸丝半粟的便”的,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不禁使人哑失笑。再如:严家养了一头小猪,一,小走错门,走到邻家了。邻家来了一头猪,不敢怠慢,一打听才知道严贡生家的,就将小猪还回来了,可严贡生不同意了,说是走到邻家
?吴敬梓:《儒林外史》,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2
不出去了,为了解决这一纠纷,邻家必买了。这头小猪就这样让居别选择地买下了;几个月以后,小猪长成大猪了,这次大走错门了,进了贡生家,严将猪扣下了,硬是不还给邻居,邻居上前理,严贡生就是不,后要求邻居以现在的市买回。此处已经不单单讽刺,更是揭露了贡生欺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使这个劣绅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
3、作者还常常抓住典型细节进行夸描写来提示人物的性格性。艺的真实并不排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必要的。合理的夸张,才取得更强烈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问题的质,起着深刻的批
例如,吴敬梓从千百个足以说明地主阶级贪婪吝啬的事件中,成地刻画了严监生这个讽刺典型。作家把严监生“着两个指头”的细,通否定大侄子、三侄子、奶妈的解释,造了强烈的悬念,由他的妾赵氏把谜底出,而造成强烈的讽喜效果,使这个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生多点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细节写,生动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爱
严监生这一形象,作者通过艺术典型化,已经不是简单的反典型,它变得不同于生活丑,从艺术效果来看,它已经为美学意义上的了。《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经过作者的典型,如同巴尔扎克的《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一样,成了有名反面型形象,具了不朽的艺术价值。难怪在现实活中,每每遇到特别吝啬的人,常有会想到见点着两茎灯草就闭不上
除此以外,还有:严监生的哥贡欺压良善、横行乡,连作恶多端的汤知县也动了怒,备传讯贡生,严贡生屁股一拍,溜之大吉,严监生就作了他的替罪羊。严监生赔偿了原告民王二的猪钱,替被严贡几个儿子打王大治伤,连同衙门费,花去十几两银子。严监生的妻舅王、王仁为平息官司出了意,监为感谢他们,也为了找个靠山对付直对他财产虎视眈眈的老大严贡生,于是宴二王。小说中写了这样个细节:严监生陪伴二位妻舅喝酒,行状元令,中状元喝一大杯,二王就“中了几回状元,吃了几十杯”,而监竟回未中,滴酒末沾。作者写道:“却又古
?严监生一回状元也不曾。”由此可见,严监生经不是一的吝啬,而是竟然对自己也十分的刻薄,平不敢随吃不敢随便喝的,真不知道他钱留着做什
再如: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程银子时,赵氏道:“你也别大娘的子没用处,我是看见的;想起一年到头,逢时遇节,庵里师姑送盒子,卖花婆换珠翠,三弦琵的女瞎子门,那一个不受他恩惠,况他又心慈,见那些穷亲戚,自己吃不成,也要人;不成的,也要给人穿;这些银,够甚么,再有些也完了~倒两位舅,从来不沾他分毫。依我的意思,这银子也不必用掉,到过了年奶奶大的做几回好事。剩下来的银子,料想也不多,明是举年,就是送给两位舅爷做盘程,
?不言,“桌子底下一猫就趴在他腿上,严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正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舅爷的心理
二、人物形象塑造中对比
对比作为写作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是指将两事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特,给人以强烈的感。因而,运用对比写人物,可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吴梓在塑造人形象时也不例,设制了多种对比手法,来塑造严氏兄弟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跃
1、人物与人物
严贡生与严监生都是封建地主,剥削阶级的本质是致的,但性格又各有特点。作者直接通过人物的比,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严监生本来家有十万银子,米烂,童仆成群,牛马行,却连肉也舍不买,吝啬成性;严贡生寸土也无,却买鱼赊、好吃无度,其结果只能是巧豪夺、坑蒙拐骗、强横霸道
再如,严贡强圈人猪、讹钱、抢夺财物,在汤知
?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到省城去了。”而严监生见差来了,不敢轻,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去了。忙著小厮去请两位舅来商议,一用了十几两银子,官司才了。后王德王仁严贡生说“前日
?吴敬梓:《儒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37页。 ?吴敬:《林外史》,光明报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第40页。 ?吴敬梓:《儒林外史》,光明日
汤父母着实动怒,多亏令看的破,息下来了。”严贡生说:“这是亡弟不济,若是我在家,和汤父母了,把小二、黄梦统这两个奴才也砍折了~
?人家由得百姓如此放~”通过对比,可见贡生奸滑、精于算计、强横霸道;严监生软弱,遇事主见。通过严贡生前后的对比,讽刺了他的
2、事件与事件
要塑造活的人物,离不开事件。为刻严贡生,作者首先让他的出不同寻常:范与张静斋到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知县下乡,二人权坐关帝。结果严贡命“严家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瓶酒,桌上放下,
?九个盘子,都是鸡、鸭、糟鱼、火腿之类。”再与后来的强人猪、讹钱、抢夺财产、白赖船资等事对比,可以看出严贡生精于投钻营,上巴结讨好,对下强横凶残,唯利是,人物形象跃
3、人物言行
在这一方面,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写义讽刺艺术。《儒林外》塑造人物形象以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人物,从达到讽刺事态人情的创作目的。书中所描写的儒林群丑,他们的丑恶行径,都是当时社会的实反映。取于现实白描直写,加任何说明,者思想倾向便通过情节人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达到讽刺事态人情的目。如贡的“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从不晓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与他的圈人猪、、抢夺财产、白赖船资对比;严贡生本来是被汤知县吓跑的,可是以后又偏偏吹嘘己跟知县的交情。通过这些对比,揭露了他的虚伪的特点。作者在文时未接说出任何褒贬,作出任何评价,但这些形象
三、人物形象塑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严氏兄弟的形象呢,我认为,作者造两个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关系紧密。一个秀的作家必然是有刻思人,他写人物,既能进入角色,体察微,有独到的发现受,又能跳出角色,描的对象放在广阔时代景中,放在漫的历史长河中,从而与历史、代、有关其他人物、特定自然环境的种复杂联系中,予以真切传神
?吴敬梓:《儒林外史》,光
其分的态度。吴敬梓塑造严生严生的形象,首先作者的身世有密切原因。作家郁夫曾说,创作是作家的自叙传。我们来看一下吴敬梓的情况:吴敬梓二十三岁时,亲去世,由于他“性耽挥霍”,连祖业能居守,为争夺田事,他的亲族长辈,叔伯兄弟一个个撕下“孝悌慈爱”的面,视他、唾骂他、并趁机侵夺他的产。没几年,他的奴仆逃散,田卖光,里豪绅把他“传为子戒”,亲友故交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因此,他严贡生想霸占严监生的家产的事件,不能不说与自的世况有关。作者把他的感情融入艺术形象
其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和《儒史》的主题相一致。《儒林史》以判科举制度为中心主题,描绘了封社会广阔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形象,从而向人们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而贡生严监生形的塑造,既与作者的世有关,又合《林外史》的写作意图。贡生在乡下横行霸道,他强圈了王二的猪,还折了其兄王的腿,他坐船给船钱,还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实际是云片糕)。他没有借别人银子,却向别人要利息,还抢物。他弟严监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产,是个无恶不作的地痞恶棍,死后竟被旌扬,赐第三甲同进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批判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津津乐的“爱弟”进揭露,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本质;揭露了封建末
第三,严贡生和严监生形象的塑造,也使我懂了:讽刺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说话带刺,挖苦嘲讽,而是调种艺术手段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尖锐犀揭露现实生活落以至反动的或事的可笑、鄙与可恶。从而了解了讽刺艺术应该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形象性,描写要
总之,吴敬梓以他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方法塑了贡生的毫无人性,唯利是图,强横贪婪,机钻营,奸诈而毒个性;塑造了严监生的吝啬软弱个性,深刻地了封建地主的贪、鄙和虚伪。同通过这两个艺术型,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黑暗丑的社会现象,抨击了封建
注释:
(1)吴敬梓:《儒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2月第1版,
(2)吴敬梓:《儒林外
(3)吴敬梓:《儒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第37页。 (4)吴敬梓:《儒林外史》,光明日报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40页。 (5)敬梓:《儒林外史》,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2月1版,第35页。 (6)吴梓:《儒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社, 2009年2月第1
7)吴敬梓:《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2月
参考文献:
1、吴敬梓 《儒林外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文学理论教程》,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
5、李汉秋《儒林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
严监生严贡生 严监生
导读:就爱阅读友为您分享以“严监生”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
罗才军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
(一)见文
1、读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
生:(读题,该生把“监”字
师:声音真听~但是“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
生:(再读课
师:真~这个“监“字啊,咱们还要
1
课本,就
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我觉咱们班的同学
师:眼睛特亮的同学
生: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
师:对,监生是古对读书人的一种号。就象秀才、进士之类的是吧,打个比方吧,(指着一生)你就是秀
生:我姓冯
师:我们就可以
生:冯秀才
师:么这个姓严的监生自
生:严监生
2
师:借助释能更好的读好课题,一起
2、严监到底是个么人物。读读课题底下蓝
生:(自由读
师:读就明白,严监生是
生:是《儒林外史》
师:是的,是一部于清朝的讽刺小说,它的作者
师:我还读明白了严监生在小说中是个
生:很有钱
师:下面让我们进课文。我知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课文语言和用字上和我
3
我们现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
?一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
?借助注,联系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
生:(自由读
师: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
出示句子:严监喉咙里痰响得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从被单里拿出来,
抽生读------齐读
师: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谁知道,
生:就是“一声连着
师:你已经学会用注释来理解。象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词现在不常用。但篇课文里还有,找
4
词,借注释,琢磨琢磨能不能
交流:
生1:莫不是:
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
生:就是“不
师:表疑问和猜测,对吗,难
师:你是怎么
生:我自己看
师:语文功底较深的人
生2:再不回头。就是病情
生3:不曾
5
师:“不曾”什
生3:就是“
师: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你在读“不见面”这个词的时候,你们是
生:句子中
师:联系句上下文来读。你们看,有注释的借助注释,没释的我们可以联
师:那,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
生:??
师:课文讲到的“其他人”可以用哪个词来
师:能把这样篇课文读这样一句话,真不错。我们也来学着个样子,同桌
(二)见形
6
师:我们来看临死的严监生到底是怎样的。
生:(读句子:监生喉咙里痰响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从被单里拿出来,伸
师:此
生:吝啬
师:(你还没
生:奄
师:能不把这些体送到句子里读出来,让我们
指名读 (评价:真是有水平,我们
师:已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
7
生:我读懂了他还有心
(三)见心
师:所以我们然的把目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根指头。请你把两个指
抽生上台板书:两
师:按一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
生:亲人朋友
生:还有金银珠宝么
师:是啊,监生身边人也是这么想。所以面对着两个
生回答并板书:
师:那二侄子
8
生回答并板书:
师:奶妈猜
生回答并板书:
师:这个人有没有猜中,我们能从哪些
生:读句子1:他把头摇
师:谁还有
生:读句子2: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很很摇
生:读句3:他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师:同桌合作:一人读猜测,一人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你的朗读是能让同学们仿佛
师生合作:
9
师:听大家读这么起劲,师也想跟大家一起读。我来当三人的猜测。你
抽生1角色朗读:(看谁的朗读能
师:叔,您莫不是还有两位
生:他把头摇了
师:临死的人能摇得这
(师生再次对读,生
抽生2分角色
师:二,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
生:他把眼睁得溜圆,把头又很很摇了几
师:读得很好,可是还没有读他的心里去。大侄子猜不着,二侄子又不着,你说他心
10
生:心理着急
师:着急着急,可
师:这
生:听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
师:我问一下,严监生这时候把眼闭着
生:稍微有点
师:只是稍微有点
生:他有些着急
师:只是着
生:他有些烦
11
师:非常烦了
生:已经到了绝望
师:已经到绝望的地步,。是这个意思,他听了这话。备读。(生齐
师:把三句子都到大屏幕上,你读着读着
师:读着着我们发,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
他就摇了摇头。
他又摇了摇头。
他还是摇了
师:既
师:(
12
吗,
生:不好。(举手争
师:不着急。头再来看作者写的这三个“摇头”,到底妙在里,咱们先把
师:然后你仔细地读一,比较一下,把你感受到的作者作
下来。就写在句子
交流:
生:他写得很详细,
师:怎么说,
生:“他把眼睁得滴溜”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如果只他摇了摇头。就
师: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
生:看到活生生的严
13
师:还有哪些不一样
生:写出了他
师:哪些地方
生:从三次的摇头我感受到他
:师:刚才那位同说的是把严监生样子写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他的情也描写出来,你们说
生:妙
师:谁还别的想法,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你可
14
明清时期的生员、贡生与监生
邓旺林
《明史·选举志一》:“选举之法,大略有四: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是矣。明制,科为盛,、相皆出;学校则储才以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通籍者,亦目之亚也,外此则流。……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也。”《清史稿·选举志一》:“有清学校,向沿制。京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
一、生员
生员是指经过童试取入地方官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俗秀才,也叫茂、博士弟子员、弟子员、庠生等。称庠生是因为上古曾学校为庠。在州、县学的叫邑庠生、县学生,
生员有廪膳生(廪生)、增广生员(增生)、附学生员(
廪膳意为公家提供膳食或享受膳补贴(称为食廪、食饩、食廪饩);增广意为增加名额;附学意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增加名额后,原额内者为生,增额者则为生;增生无食廪饩遇,但亦有名额的限制。附生原指在增生之外额外增加者,后则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附学员有数额的限制。廪生除食廪外,廪年久廪生可充岁贡。廪生也有一定责,如须为应考的童生作担,保证其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清代生员也要是生、增生、附生三大类。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纳得、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
府、州、县学的程度一样,但规模不同。明洪武年十月辛卯命郡县立学校,规定生人数: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明史·选举志一》: “生员虽数于国,未几增广,不拘额数。德中,定增广之额:在京府学六人,在外府学四十,、以次减十。”清代“顺治四(1647)规定,各省儒学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康九年(1670)改为: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十,州、县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
成为生员,便具有比一般平民优越的身份。《清稿·选举志一》:“凡优恤诸生,例免差。廪生贫生给学租养。违犯禁令,小者府、州、县行教官责惩,大学政黜革后治,方官不得擅责。”明英宗天顺年(1462)正月规定:“生员之家并依洪武年间例,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
童生成为生后,还接受诸多考校。对生员
一类由教官考校,有月课、季考两种。月课每月进行一次。考春、夏、秋、冬每季考试一次,内容同月课。并每月召集生员聚于伦堂,背诵顺治帝《训饬士子文》及康熙帝《卧碑》文。除丁、患病、外出从师以及可脱的事故外,一律许假。一年内有次不参加月课者予以警告,一内始终不参加月课、季考者革除名籍为民。月课、季考的试卷要送
一类是由皇帝特派的学(3)主持的考试。有岁试(岁考)和科试(科考)两种。一般在政三年期内,第一年进行岁试,第二年进
岁试对生员分优劣,酌定罚。岁试实行“六等黜陟法”,按成绩划分六
明代的“六等黜陟法”规定: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缺,依次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降为青衣,六
清代实行“六等黜陟法”,比明代实
名列一等者,无论是增生、附生还是青、发社者(4)都可补为廪生。如廪生无缺额,则生、青衣、发社皆补入增生。增生无缺,青衣、发补为附生;都以等待廪生缺额时实补。因过错停发廪饩或降等的廪生、增生,恢复其原有
名列二等者,增生补为廪生;附生、青衣、发社补为增,增生无缺时,青衣、发社补为附生;停发廪饩,降为增生者,恢复廪资格。增生降为附生者,恢复为生,但不能
名列三等的,原来停发廪饩者,待廪缺额时恢复其原来待遇。丧结束复学者、经考试复学的,因事降等而查清事予以恢复的,增生降为附者,都恢原来身份;青衣、发社可以恢复附生资格,廪生降为增生者则
名列四等者,廪生免于责打,但要停发廪饩;保留空缺(他人不可补),六个月内进行补考,原来受到停发廪饩和等处分廪生不许补考;增生、附生、青、发社者,
名列五等者,廪生停发廪,准其他人递补。原已受停发饩处分的,廪生降为增生,增生降为附生,生降青衣,青衣降为发社。原受社处分者革
名列六等者,有十年上廪生资格者发,廪生六年以上和增生十年以上者,罚充本处吏,余革黜为民。入学不六年的生
对于生员来说,岁试是至关重要的核。生员必须全部参加,无故不加者革黜为民。因故告假缺考者限期补考,不参加考者亦革黜为民。乾隆十(1745)改定:连续三次未考者革黜为民(后宽为五次缺考始革
科试主要是生员取得报考乡试资格的考试。岁试中四才有参加科试的资格。经科试,列入一等及三等前五名(大前十名)者才有资格报考举人。科试所考内容试基本相同。科结果报礼部备案。此外,科试也有“充补廪、增给赏”的功能,在这方面它与岁试相同。顺治五年起停直省科试,至康
“府、州、县学无固定学年限,多有白头至老,始终为一才者。生员的出路有二,一是通过荐举做国监贡监,一是通过乡试成举人,两
二、贡生
所谓贡生,本指地方进献给朝廷任使的员。据《明史·选举志》和《清史·选举志》的记,贡生在明代分为岁贡、恩贡、选贡和贡四类。清还有副贡和优贡类。另外,选贡和纳贡在清代分别称为拔贡和例贡。在清,贡生也称作“明
1、岁贡。岁贡是各类贡生中出现得最早的,初于洪武十七年。《明史·选举志》:“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例亦更。洪武二十一,定府、州、县学、二、三年为差。十五年,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定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一人,间岁一人。十九年,令贡照洪二十一年例。宣德年,复照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六年,更定学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间岁一人。弘治、靖,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
《明史·选举志一》:“岁贡之始,必考学行庄、文理优长者以充之。其后但取食廪年者。”洪武二十一(1388)九月明太祖令礼部申明“必资性、学问有成、二以上者”方选为岁贡生。历三年(1575)五月规定“凡起送贡生,必年六以下,三十以上,依补
《清史稿·选举志一》:“顺治二年,命直省贡京师。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二岁一人。一正二,学政严加遴选。滥充发回原学;五名以上,罚俸。十五年,令部时详查,年强壮者,乃许监。康熙元年,减贡额,府三岁二人,州二岁一人,三岁一人。八年,复照
因岁贡者往往是“较其廪浅深,挨次出贡”(雍正帝语),故有“挨贡”之称。“挨贡”听来多有些贬义,而“岁进士”是岁贡生
明代和清初,岁贡到京后一般都过试。经廷试录取的贡最初都先送国子监肄业。明初洪武年(1375)三月至二十六年(1393)十月,有设在南京的京师国子监(称国子监,也太学)和设安徽阳的中都国监。洪武年(1383)十二月“命生员中式上等者送国子监,次等送中都子监。”永乐元年(1403)明宗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九年(1421)迁北京后,以原京师国子监为国子监,简称南监;北京的国子称国子监(也称太学),是为北监。此后终明之世便有有了监、北监之分。岁贡生各随地方以入南北二监。顺治七(1650)二月裁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于
对考试不中式的贡生则给予一定的。代皇帝实录中对考试及格的贡生作何处罚有明确的记录。洪武八年(1385)正月规定:初试不中者令还原学读书,以俟再试,再试不中者罚为吏之。到洪武二四年(1391)七规定为“廪五年者为吏,及遣还读书,次年复不者虽未及五年亦罚为吏。”宣德十年(1435)九月改为“初不中者发原住廪业以待复试,再不中者发充吏役”万历二年(1584)七月放宽了要求,改为“岁贡廷试,文理十分纰缪者,姑量一二,小疵不妨尽留。岁考四等停粮,照旧例不作缺,五等缺递。岁考三等即准收复,廪生考贡及大比,文理不堪,止发回业,必行降黜”。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
据《永乐实录》第219卷的有记载,最迟不超过永乐十七年,已有贡生未子监读书便已授以官职。康熙二六年取消对岁贡生的廷后,“但学政挨序考,准咨部选授本省训导”(7),未提入国
2、恩贡。它是岁贡在特殊情况下的改称。明“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者充之,而其次即岁贡。”(8)清代“因明制,国家有庆典极,诏书以当者之。顺治元年,诏直省府、州、县学,以本年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历代恩诏
恩贡何时出现尚清楚。明万(1573—1620)之前的皇帝实中均未见到关于
3、选(拔)贡。明弘治十四年至年间因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弘治十四年起)言,“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不分廪膳、增广生员,行考选,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充贡(10),
“选贡多英才,入监课试辄居上等,诸司亦有干局。”(11)但“其始欲以补贡之乏,而其后遂至妨岁贡之途”,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后曾罢选贡。至崇祯时又曾举行。明代选贡生起入北监,后亦有部
清“因明选贡遗制,顺治元年举行。顺六,直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12)治十五年(1658)起至雍正五年,贡也曾多次停。雍正五年二月,定六选拔一次。至乾隆七年(1742)二月改定十二年选拔一次,
4、副贡,各省乡试除录取正卷外,另干名为副榜。“副榜入监。顺治年,令顺天乡试式副榜,增、附准作贡监。廪生及恩、、岁贡,免监,与廷试。五年,他贡,惟副榜照旧解送。康熙元年,停副贡额。
5、优贡,每三年考选一次,举送的次数比拔贡。对优贡的要求比拔贡的宽:“优生部向不朝考”。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后改为“俟到有四五时,由部奏派臣,试书艺一、,分等第进呈。明者劄监肄业,荒疏者发回原学。”(14)故优贡的位拔的低下。例如,同治年间(1862—1874)对于考取的贡生,有的“以七品小京分部学习”,有的“以知县试用”,有的“吏部询问,以教职、佐贰等官分用”;而对于考取优
岁贡、恩贡、拔贡、副贡和优贡,合称“五贡”。读书士子除参加科举考外,由此而入仕途的,亦谓之途。清初还有因立军功准作贡生所谓“功贡”。“未几例停,则开
恩贡、拔贡、副贡的地位均高于岁贡。这从任职排上可以看出。例如:乾隆元(1736)七月,乾隆帝曾批准吏部议准的御史夏之芳所提出的建议:“恩贡、拔贡、榜贡生以州同、、县丞分别考取,贡准以主簿、吏目分别考取。”另外,从对乡试落年老的恩赏中也可以看出恩贡、贡、副的地位比岁贡的高。例,乾五十七年(1792)九月,乾隆帝对于顺天乡试中年在七十以的落第者,原属副榜、拔贡、恩贡的,“俱著加赏举,准其一体会试”,而原属岁贡的
优贡的地位大致与岁贡的相当。乾二年(1737)月,对国子监所提“优贡一项,既优行保肄业,其期满铨选,尚无定例,可否亦照恩、拔、副贡一体选用”的问题,部认为:“应照岁之例。业期满,归于各本年岁贡分内,复设训导选用。如遇考职之时,亦准一体咨送,以主簿、目分考铨选。”吏部这一议复也得到乾帝的批。道光五年(1825)五在“定洲、蒙古考职例”时,也是将优贡与岁贡列为同类:由恩、拔、副贡生取一者,以州同用;二等、三等以州判、县丞用。由岁、优生考中监生、捐纳贡、监生考取一等者,
上述五贡之外有所谓例贡者(明代多称为贡)。“凡儒学中的廪、增、附生,政府规定报捐为的,称例贡。这是当时由捐纳入官的必之路。……例或监肄业,在籍,均可称国子监监生。”(16)例贡按其报捐前的生身份,可分为廪贡、
例贡不属正途出身,其地位自然低于上述五贡。康熙二十年六有旨:“汉军、汉人捐纳岁贡,俱不准作正途考选。”雍正年(1723)二规定:“各省教职,俱以举人、恩、拔、副榜、廪挨贡补用。其捐纳,教谕改以县丞用,训改主簿用。”例贡“于是资捐买而得,为一般人所蔑视。……乾隆年间准,例贡如果志在由正途入仕,准其辞例贡头衔,以原来的身份参加科举
三、监生
明清时期中官学、全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有“成
国子监的生徒除生以外,还以贡生的身份入监肄业的“贡监”和举人的身份入
举监早在洪武六年三月便已出现。年间(1403—1424),先是“会试第举人例送监”,永乐十九年(1421)六月因“国子监生益增,又学舍隘不能容”,令“下第举人发还原
监生在明代为荫监和监(也称“纳监”),清代
1、恩监。“乾隆年间开始实行,主要是选拔和照顾一些资历、身较特殊的士子,恩准入监肄业。乾隆二年(1737),准八旗文官学应讲史,每三年奏请钦点大臣考试,优者拔监生,与汉贡监等肄业。后又议准,八算学、汉算学生、钦天天生均准考恩监。乾隆五十一年(1786),凡祀孔庙的圣贤后裔,本人是武生、俊秀无功名、顶戴的俊秀,均恩准做
2、荫监。荫监分恩荫和难荫种。恩荫是按内外文武官员级,荫子入。“其得入监读书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亦有不限官品而特入监者,称之恩生。一般死节官员
3、优监。“与优贡类同,唯监条件略有降低。雍正十一定,在地方学为附生及武生的,可以选为优监生。”(21)“正间,析贡、监名色,廪、增准作优贡,
4、例监。“与例贡同,亦是条件更放。凡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士子,即俊秀,以通过纳而取得监生资格,
在清代,贡生的地位明显高于监生。例如:雍五年(1727)九月规定关人的帽顶,其中“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俱用金顶;生员、监生俱用银顶。”(24)雍正年(1733)十二月壬戌,雍正帝“谕内阁:省保送优生内,廪、增准作岁贡,附生准作监生,监肄。”(25)乾隆十年(1745)六月,监生尔禄因在出师义桑口等处立一等军功而授贡生。(26)而从《明史·选举志一》所谓“纳例监稍优”看来,在明代贡生的
注:
1、5、16、17、19、20、21、23.白寿彝主《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重印)第十卷丙编第七章第五节《(清代)学校与
2.见《英宗天顺实录》第336卷
3.学政:“提督学政”的简,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试和岁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一般由进士出身的“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担任(见《清史稿·
4.青衣:受处不许穿生员定蓝布长衫者,相当于留校察看。发
6.明经:本是代科举制度科目之一(与进士等科并列,主要考经义),清代用
7、9、12、15、22.见《清
8、10、11.见《明史·选举志一》
13.见《清史稿·
据《顺治实录》第41记,顺治五年(戊)十一月辛未(11日)规定:“各直省顺治五乡试榜诸生,廪、监准贡,增、附准入监
14、26.见《乾隆实录》第558卷、第242卷
18.见《永乐实录》
24、25.见《雍正实录》第61卷、第138卷
附记:
关于明代的贡生,《明史·选举志》未提副贡。而光浙《石门县志》(1)卷七“选举志”则记代有副贡:“天启间准乡试副榜充贡,谓之副贡”(天启: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并记录了石县的两名崇祯年的副贡:一是崇祯十二年(卯,1639)的陈之烈,二
嘉庆广东《三水县志》(2)卷之九“举”记明代的“贡途”时也提到明有副贡:“崇祯卯复以副榜准贡”,“明崇祯己卯以前榜仍与岁试,不准贡。己卯以乃与恩、、优、拔一体序铨。”但未记三水明代的副贡(“邑之副贡,前
又,光绪《石门县志》卷七“选举志”“目表”和“仕进表”。“科目”记录进士、举和“五贡”(岁、恩、选、副、例),“仕进表”记辟、例贡监、掾、封荫、职五类。“例贡监”反映的是“捐纳励异途之
该志说:“例贡,洪武九年贡二十五岁生员,十年贡二十岁上员,十一年贡人才生员;永乐四年贡楷书生员(3),正统、天顺间四十岁上生员。盖特开新例,以贡天下才俊之。成化后亦有以生员充贡者。纳粟生洪志(按:正德十二年县洪纂修)列例,靳志(按:万历三十七年知县一派纂修)、邝志(按:康熙十二
该志“科目表”所记的“例贡”,有洪武“二十五岁以上生员例贡”(3人)、“二十岁以上生例贡”(3人)、“人才生员例贡”(1),永乐朝“楷书生员例贡”(4人),正
可见光绪《石门县志》所谓“例贡”是朝廷“特开新例,以贡天下才俊之士”的贡生,与捐无关,因此与清代的贡属名同
注:
1.光绪《石门县志》:余丽元等修纂。光绪五年刊行。
2.嘉庆《三县志》:友榕、邓云龙等修纂。嘉庆二十
3.永乐朝初年曾征调善楷书者入朝参修《永大》。《永乐大典》“始于元年之秋成于五年之冬,总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永乐五年十一月底,“南阳等府、郏县县员高明等言:初以楷书选之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今书成,愿就学国子监。从
4.胄监:国子监,
说明:
本文初稿于2012.12.02发表于新浪网“芙蓉书阁的博客”。
后收入由中文史出版2015年6月出版的《
(作为附录二)
本文于2016年8月初作了一处修改——将 “明附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中“明代”二字删去。写作本文时,只知明附学生员没有限额,对于清代的附生员有无数额,尚未弄清楚。现知代对附学生员无数额限制(对次取录人数有限制,但对在、在册无限制)。可参见拙作《“清代全国秀才十年合计三万
芙蓉书阁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