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套
毕业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所在系部: 生态系
专 业: 生物应用与
二O一二年六月
目 录
摘要????????????????????????????????????4 关键词???????????????????????????????????4
1.绪论???????????????????????????????????4
1.2生态农业的意义 ???????????????????????????4
2.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5
2.1我国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联系??????????????????????5
2.2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5
2.2.1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多种
2.2.2生态农业突破了单一狭隘
2.2.3生态农业强调系统生产力
2.2.4生态农业通过多种物质产
2.2.5生态农业通过系统中有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
2.2.6生态农业可以再噶中不同
3.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6
3.1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6
3.2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果???????????????????????7
3.3我国生态农业现存的问题???????????????????????7
3.3.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
3.3.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
3.3.3科技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
3.3.4生产规模偏小、农业产业结
3.3.5理论基础不完善?????????????????????????7
3.3.6技术体系不够完善????????????????????????8
3.3.7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
3.3.8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
3.3.9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8 3.3.10组织
4.我国生态农业的措与对策?????????????????????????9 4.1深化改革,推动整体调????????????????????????9 4.2加大
4.3重点突破,加快科技进步???????????????????????9
4.4优化配置,保护生态资源???????????????????????10
4.5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软硬结合????????????????????10
4.6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10
4.7建设与管理并重??????????????????????????10
4.8生产和生态同时兼顾????????????????????????10
4.9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生态效益三统
5.结论??????????????????????????????????10
参 考 文 献??????????????????????????????11 致 谢?????????????????????????????????11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
摘要:我国自古就有“王者民为天,民以食为”,可见农业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随着国生态业近20年的发展,从观出种数据,让我国进一认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目前,我国各个省市的生农业体系初步完成,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想推进态农业建设必须与国外先进的生态农业接轨,把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对待,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宣传础建设投入、强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发挥区域优势,进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等对策,最终才能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保障农业的可续发展。最终形成适合我特的社会主义新生态农业的
关键词:生态农业 成果 问题 法制 生农业意义
一.绪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生态业发展都迎来了自的黄金时期,
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始不断的分析身现状结合国外先的农业经验,力求最合适自己的并有利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业生态农业道路,同时,政府续颁布了一些可实行政策文件。发展自己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和必
1.1生态农业的提出与
“生态农业”一最初是由美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于1970年提出的,指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法,把现代科学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生态经济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社、经济、生产三种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仿生学为根据的农
1.2生态农业的
我国倡导的生态农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种农业生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原理,利用动物、植物、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系,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并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方
保持并合理利用自然资,防治和减少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经发展良循环,达到人与自的谐统一,实现农业续发展。这是依据区资源优势潜力,开发业主导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业多样、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效、合理,获得废弃物最少化及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达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总之,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生态程化的过程。尽管目前中国生态农业的工程化水平都低,但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
2.1我国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的
农业的发展约有1万年的历史,漫长的农业发展史支撑着人类的明和发,然而们囿于认识的限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即“石油农业”阶段之后,资源坏、环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农业的发陷入新的困境。近半世纪以来,人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狭义“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以积极探索农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都因侧重资源和环境保,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和效,发展十缓慢。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精华,在不断提高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业生产体系,具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前景。生态是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我国国期的古农书在《齐民要术》中使天、地、人“三”的思发挥为“顺天,量地力,则用少而成功多”;还有阴阳五行说,因、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宜”说,明年间珠三角洲和湖流域即已形成了国初级生态农模式“桑基鱼塘”,使之到处是“池养鱼,堤上植桑,无废弃之地”,因而出现了“茂、蚕、鱼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兴旺景象;这些都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雏形,说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因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油农业之后,我国背景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用保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循环度和能流通量,产出、效益、少污染;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科学技术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境治
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的新型综合农业体
2.2我国生态农业的
2.2.1生态农业是一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的复系统 它强调系统分之间的互作用,并将们以一种较为谐的方式联系起来,也可以说它以生物组分为核心的生物-社-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农业的根本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效,而并不是某一单一组分的效益。 2.2.2生态农业突破了单狭隘的产业的
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努力将农业、林业、艺、畜牧业、产业以及其他生生产整合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统。 2.2.3生态农业强调系统生产力的
因为生产力水平是判断一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这一目标的实,将通过在时间与间上改善系统的结、增加系统中的养循环和强化对系的管理来实现,而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
2.2 4.生农业通过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管者的经济需求 它将努克服或转移单一植所可能带来的险,特别是因为降水异常、市场波、病虫害、杂草以及肥料成本较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生态农业比一般的生产类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为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或引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物种,为农民供一些额外的收
2.2.5生态农业还过系统中有机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环境益 在一般情,一个生产过程中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可以作为另一生过程的料。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使用更的是可新能源,加上节能技术的采用,可以补传统能源利用上的不足。另外,生态农业多使用有料,采用生物控制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需要说明的是,国的生态农业并不完全排斥化学物质的投入,而是将种投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2.2.6生态农业可以在各种不的水平上
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系统既有农户、农田水平上的,也有域、区域水平上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
3.1我国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试点示范、直到90年代作为政行为,以级为基本试点单元一扩大示范推广规模.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有不同类型、不同规、形式异的生态农业示范区2 000多个,其中30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现有9省份正在开展生态省建设。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和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可形成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益的统一,它具有如下特
(1) 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生态条件复杂样,而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础上的一种业生产体系,因此具有形势多样性的特
(2) 综合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定范围内的生体系,它及了农、、牧、副、的全面发展,注重到农、、商、贸的综合经营.要求人们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立系统观、全局观全分析各种关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而使生态农业系统得到协调发
(3) 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能高效利用农资源,通过改善种结构,在不增加它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断发展的各种态农业技术又使生态农业系统获得了较高的生产
(4) 稳定性 生态农业系统优化了的性循环系统,外界不良影响有较强的适性,在遇到界干扰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发
(5 持续性 由于生态农业重视内部各组分的互协调,注重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增殖,具有较高的我调节能力,能保持农业发展的持续
(6) 优美性 生态农业始终强调充利用农业生系统内部能源和资源,减少对外来入物质的依赖,保护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减轻了农用化学物质对生境的污染破坏,最终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保护和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
3.2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不规模的生态农试点达2000多个,其中试150多个,包括国家组织的51个县和省级点的100多个,生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1亿亩,占国耕积的7%左右,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农户更难以胜数。这些试点县经过多年建设,林牧副渔呈现全面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八”期间,生态业县普遍获得了四个方面的增长:一是粮食总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42%;是农业总产值年长率为7.9%,超过全国同期平均增长(6%)1.9个百分点;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业、业和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其中乡镇企业均增长率到40.6%;是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8.4%。与此同时,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各生态农县的生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与1990年相比,水土流失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了21%,森林覆盖率加了3.7个分点。可见,在我们这13亿人口的大国,生态农业才是农业可续发的道路,必须依靠发展生态农业来改变这种
3.3我国生态农业现存的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容视的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1) 缺乏相关的法、法规和生态发展规 截止目前,国仍没有部法律、法对发展生态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确要求,与此同时,大多生态农业建设都是在开始建设有工作大纲或工作计划,没有一个在深入查研究基础上编制的生态规划,最后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
(2) 农业经济基薄弱、农业生态环境护不力 我目前人口耕地之间的盾仍十分突,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备资源的缺乏,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施肥构的不合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内仍没有明显改
(3) 科技人员缺、资金投入不足 生农业是一种知和技术密型农业,需一大批科技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生态农业的需要对农业基础建设行一定的投入,这两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较稳定的政策与资金的扶
(4) 生产规模偏、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因域广,多数乡镇村散,农业产资料尤其是土地分布本就较零散,缺乏统一的理布局,形不成规模或规模大,影响集约化、产化进程,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结构年年调整,但调整的实效不太理
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仍较严
(5)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殖、生学、源科学、环境科学、工技以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种组分有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是对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作用还知之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的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业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学和经济学之间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
(6)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些成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为了在鱼塘中饲养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交换速、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温、鸭子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常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
(7)政策方面存在着需完善的地方 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到真的普和发展。而政府支,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政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非常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方。在有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对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激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
(8)服务水平和能力设不能适应要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技术同重要的。但目前尚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些地方,还无法向民们提供优质品种、苗、肥、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服务对于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
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高的经济效
(9)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展态农业的根本的是实现生效益、经济效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促进经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一项迫的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能满足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世界经济的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了新的机遇,也使之着新的挑战。为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极重要的方面。 (10)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过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的未》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比。因为这些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当前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
(11)推广力度不够 然生态农业有着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在全国围得到推广。101个国级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一个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程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此外 有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性的减少;水和能量的影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措施与
4.1深化改革,推动整体
生产关系中,人们的经济为总是在一定管理模式的运作产物。为获取眼前利,过量地使用肥与农药,不当的将土地挪作它用,常常会导开发与保护脱节,造成农业染、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生态受现象。要克服这种以牺牲态环境为代价的盲动之举,就必须着力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从根上解决掠夺性
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善以家庭联产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现代农地制度,积极进种形式的土地使用理流转,使每一农生产者都以长远的光经营土地;其次要逐实现农生产组织的创新,推进股份合作制、生产合社、家农场等各种应对市场经济体制运转的织建立与完善;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收益分配制度,理顺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也要协调业内部各业的价格比例关系,还要确保农业正当润能真正落到农民手中,逐步消除农民靠消费资源和损生态环境而获取利润的心
4.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我们长期以来的主要标。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每年从农业领域净转移250亿元投向工业化建设,约占产品销售额的1/4。它然一个国家工业化初期常常产的现象,但如此长期运作必然削弱农业展后劲,导致农民想方设法去挖然资源“潜力”而求得前发展,势造成对资源和生态的超量开采和使用。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国家之一,农民家庭的农业投入显然是十分微。为此,要着力改变投入结构,力求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农等联合投入的力量,强化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建设,治理大河以及小流域环,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完库、渠、沟、道等配套设施建生态环境恢复,增强农业发展
4.3重点突破,加快科技
就目前而言,要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突关键环节,时要注重生技术与实用技同推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代以就建立了为系统农学体系,以精耕细作为征的统农技术比较发达,但从农业技术发史来,常规技术仍属外延拓展型的范畴,而以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是节土地和资源型术,两类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联系。目前,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着退耕还林、耕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启动,以及在非农建设用地连年耗损的局面一还难以逆转的情况下,人多少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约型技术。采取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生物工程等高新研究与应用,改良种,增强抗逆能力,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同时要配套生态农业技术(如术、有机技术)系列,扬长避短,传统农业之精华与现高技术成果进行优化配组和综合应用,实向“既高又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
4.4优化配置,保护生态
代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业资源的政策保显得尤为突出。在农村各种资源中,力资是村经济的主体,没有力源就没有农业生产行;地资源是农业的载体,它是生产行为最主要对象;水资源农业的命脉,没有水资源就没有农业经济的循环;生物资源农业的灵魂,失去了生物资源,最后也必失去人类本身;财力资源是农业生命力的源泉,充裕的投入可育壮大的农业常青之树。有鉴于此,人们必须对种业资源的保护措施实行统筹考虑,而不能采取简的机械叠加,避免顾此失彼,繁乱无。只有合理的配置各类,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
4.5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软硬
态农业建设做为一个大系来整体考虑,搞好中生农业建设规划,在划指导下,合不同类型区的实际情况,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抓好示范目的建设,在加强基本农田、利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时,着力抓好科研、技术推和生态农业保护法规等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法规对生态农建设与保护的作
4.6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持久发展战,它的根本目标与广大农的利是致的,但在短时内、在局部利上在一定矛盾性.因此要按照产业化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管理,要推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要加强管理,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实行约经营,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稳定提
4.8生产和生态同时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做到生产发展、经济兼顾,且要以提高农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这就求科学的处建设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必须
4.9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
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品,同时不断增集体和农民的经济入和提高农民的化水平,以充分调农民的积极性,成生态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运行体
4.10建设与管理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业,都要把保护生态境放到首要位置,
能以牺牲环境。
五.总结
要想成为生态农业国,就必须真解决现在生态农业出现的种题。国务院总理**布了很多关于决国农业上的问的法律和法规,种数据表农业问题已不能忽视。国家必须在分了解生态农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并结国外生态农业强国的经验,认真、实事求是的问题,弥补不足,必须更有效有力加大我国生态农业相关部门的发展,进一步使我国能更快走出一天属于自己的特色的社主义新生态农业的道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
[2]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
[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与境[J].环境导
[4] 王跃生.制度因素与中国农业的境生态问题[J].经济
[5] 揭新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的最佳模式[J].上饶师
[6]童军等.对江西生态农业建设的考[J].农业网络信
[7] 胡银根等.循环经济型生态农发展探讨[J].生态
[8] 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业可持续发展[J].大连
[9] 王兆骞.试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J].中重季
[10] 史慧英.发展生态农业的
[11] 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12] 孙鸿良.生态农业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技术出
[13] 孔繁德.生态保护[M].京:中国环境科
致 谢
我从查阅的资料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国生态农业,感谢师给我这个了解
会,我愿以毕生的力奉献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中,愿我的国永远繁昌盛!这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劳,是所有指导过我师,帮助过我的学和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
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
这次毕业设计因时间较仓促,准备的也不十分分,所以,仍存许多不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
作者:
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1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在新世纪,要成建设社主义新农村及代农业的历史任,要依托信息技术、生物技等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尤是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但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很多问题。本文将在研究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相应对策和建
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人振奋的进展,但总体,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
1.1认识不到位,投不足 尽管多数方领导已具备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性、要的概念,但对具体施法和所需要的支撑系够了解。有的地方领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在所谓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网上有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地方领导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从造成本地与先进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力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
1.2网站集中度均衡 多数网站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并没真正深入基层农业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比例,为40%左
1.3网上信息重复现象重,实用性差 除了个影响的国家级网,一些地性的网站建设平还不够高,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置也都差不多。在内容上宣传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产决策的信息较
1.4信息采集、信处理比较落 目前,农业信息采集标准程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集方法还不够科,采集点不足,覆面不够,对农业信体系内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地整合和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问题。很多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
1.5信息发布、传滞后 一是信息传输络不够畅通,在着“最一公里”问。由于大部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建立起来,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网无缘,缺乏现代化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二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特点、现状和对策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特点?、现
一、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具有对象有?生命、区域性、复杂性、文字标准与?实物标
1、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是有生的?。农业技是?在不易控制?的自然境?中,通
2、农业标准化?的域性。农产品因地?不同,其品质差异?很,同一
3、农业标准化?的复杂性。表现在制(修)定标准的周?期,要考
4、文字标准和?实物标准共?存。文字标准?源于实践,是观实物?的文字表?。但是,文标准较?抽象,由人们的?理解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
我国农业标?准化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大致历了?建初期的?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普?及阶段、“**?”期间的停
目前,我国农业主?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门都设置?了标准化管?理机构,农标准化?工作主要以?建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地?、提高农产品?
(一)农业标准化?体系本形?成。目,我国已发布?农业国家标?准1500?项,农业行业标?准近200?0项,各省市制定?的业地方?标准700?0项,覆盖了粮食?、花、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林业、烤烟各类?品,贯穿产前、前中、产后的全过?程,及农业基?础管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动植物保护?、疫和检验?、农林机械与?设备等各个?方面,初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过
(二)农业标准?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主?管部门设有?门分管农?业质量准?化的机构(农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
(三)农业质量监?体系从无?到有。从十世纪?80年代中?开始,我国强了?农业量监?督体系建设?,目已有国?家级产品质?中心10?多个,部级质检?心180多?个,各
(四)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根据《华人民共?和国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律法规,结
(五)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参国际上?质认证的?通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认证中心
(六)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大?大强,农业标准化?受社会重?视。农
1
准化?推广工作进?一加强,先期第一批?117个国?家示范区?通过了验?,大大提高了?政府和群众?对农业标准?的认识,不少地方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农业?标准化?,出台了法规?性文
三、我国标准化?发展存在问?
总的看来,农业标化?体系建设尚?处在试点和?起步发阶?段,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业市场?化和现代化?
(一)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重视不够,宣传
(二)二是缺乏统?一规划。
(三)农产品质?标准和监测?标准尚未与?国际接,特别是部分?农品的质?量分级标?缺乏公正、客观、科学的依据?,标准的定?与实施、推
(四)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认证不
(五)农业标准化?重复交叉现?象突出。
(六) 监测手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化肥等农业?生资料的?质量的测?,多数还停留?
(七)农业标准技?术队伍薄弱?。
四、我国农业标?准化对
(一)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农业标准化?设是农业?生产的又?次革命,只有强领?导,引起各级政?的高度重?视,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农业标准?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涉及?农标准化?的有关部?有机地组织?
(三)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业标准推?广实施,才能变为?实的效益和?成果,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要针对目
存在的重标?准制定、轻推广实施?的倾向,着力抓好农?业标准的实?施。
(四)健全农业监?测体系。前要充实?、完善现有?级、部级质检机?构,加强地方检?验、检测机构建?,以满足各地?业生产需?要。重点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加强有关农?药留量的?检验手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健。择优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和能力?,填补少量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项目,
(五)完善各项?业标准化政?策。一是不断完?善业标准?化投入政?。二是认真落?实分调动?农业标准?人员积极性?。三
2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科理现状的阐述 , 对新形势如何构
关词 :农业科技管理 现
经过 20年的改革与 , 我国农村经济已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 高 , 农产供给由长期短转向总量大体衡结性、 区域性相对过剩。 这一面说明现行 农业经济结构难满足人民群众益增长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明农业发展正酝 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治久安战略目标的现 , 也关系 着中华民的兴衰荣辱 , 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 , 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 变 革传统农业产模式和管
一、我国农业科技
现代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技自身发展律和点运用科学管理论和方法 , 对各项农 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 , 求时间和经上最理、 最有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发展 目标。 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成部分 , 也是实现农业经功效最大化的效途径。 然而新 中国成立以来 , 为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我国实行的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 , 把业 中的金强制性地移为工业积累 , 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 张。而相比较而言 , 农业在相当长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 , 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 对新国际国内形势 , 国家大了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 , 加强了科研院所的建 , 加快了科 技成果的转化 , 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技专利成果交。 农业要发展 , 农民要增收 , 除对国 家政策需求外 , 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因制约 , 使得 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因有四个方。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 明晰。 现代业就是利高新技术和适用术统农业的旧四靠 变为一靠科技、 二靠人 才、 三靠投入、 四靠理的新 ‘四靠。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 级府纵向调控直接领导为主 , 农业科管机构的体位和作一直没有在法律上 到应有尊重。 同时 , 一分农业科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 , 产权关不明确 , 使生产者 经营者缺乏积极性 , 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 , 也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展。科技的发展 不以人的意志为移 , 也不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 , 农业科技管理需要者遵循科技发展 的普遍规律 , 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定自主权和灵活性 , 因地制宜地发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都会在政预算中拿 出相部分资金用农业科技的改和完善 , 同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政资金以 支持本地农济展。 但由于国实行的是中和地方两级预算 , 而地方自留可支配政资 金并多 , 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贡献不高、且见 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高 , 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 政的大力支而错过了良好发展机遇。 三足政府对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 , 农民对采用 高新成果缺乏热情。 农民是农业系的主体要素 ,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要有广大农民支持 和拥护。 而在现阶段我国农科技管理基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 ,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 乏力度 , 加之市场化业科交易体制没有全形成 , 农业科技成果转难。 同时 , 由于广大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 , 对采用高科技的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 械化水平不高 , 资金匮乏。 严重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 唰时也响 『 . 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 , 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转的现状严制约着农新技术规效应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
在知识济时 , 科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 降低成提高量、 减少损耗、 提高益、 占 市场的关键 , 因此高科技的研发速度 , 改革
(一 ) 完善技管理体制 , 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制改革我国经体制改革的重 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展需要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性的部 , 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 理制 , 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_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
我国业面源污染现状 、 发生
□ 饶 静 许翔
内容提要 :文章综述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义和发展现状 , 从宏观 、 中观和微观三个层 分析了国农业面源染生机制 。 认为 “ 追增长 ” 的发展观 、 “ 城乡二经济会结构 ” 、 农 业面源污染负外部性 、 治理成本高及多元化的农户生产行是造农业面源染的主要原因 。 分析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 “ 技术环境 ” 和 “ 制度环境 ” 基础上 , 提出农业
关键 :农业面源污 ; 发展观 ; 发生机
一 、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会首次提出业化 、 城 镇深入发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 对于我国 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具体应该怎么走 , 现在还存在很 大的争议 , 已成多共识 , 首先要保护好耕地 , 保护好水资源 (小青 , 2011) 。 而目前国农业 临的环境问题却非常严峻 , 特别是农业源污 (非点源污染 ) 问题 , 给水体 、 土壤和空气带来的危 日益严重 。 与点源污不同 , 农业源污染具有 散性 、 隐蔽性 、 难以监测 、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 点 。 控制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 也社会经济问题 , 更发展问题 , 需要多学科综
国内外最早关于面污染的定义来国 《 清洁水法 》 (The Clean Water Act , CWA ) 修正案 , (Lee. S. L , 1979) 将其定义为 “ 污染以域的 、 分 散的 、 微量的形式进入表及地下水体 ” 。 受其影 响 , 早内大部分学者将业面污定义重点 放在污染物对水环的影 。 全为 (2002) 认为 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 氮素和磷素等 营养物质 、 农药其他有机物和污物质通过农田 的表径流和农田渗而形成的水环境污染 。 张 淑荣 (2001) 认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由于大量的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 遗留在农田中的过量养分着 降雨和地表径过程而流受纳水体 , 引起地表水 体污
近年来 , 众学者逐渐认业面源污染的 影不仅局于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 还包括土壤 板结 、 空气等方面的影响 。 李秀芬 (2010) 认为农 面污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 氮素和素等 营养物质 、 农药及其他有机无机污染物质 , 通过 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环境污染 , 要 包括化肥污染 、 农药污染 、 畜禽粪便污染等 。 段玉 杰 (2010) 认为农面源污染是指在业生产活动 , 农田中的泥沙 、 营养盐 、 农药及其他污染物 , 在 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 、 壤中流 、 田排水和地渗漏进水体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 水环
还有学将农面源污染扩到农村面源污 染 。 王珍 (2006) 认为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地区 在业生和居民生活过程产生的 、 未经合理处 理的污染物对
— 8
饶
*项源 :得到水利部公益目 “ 集约种植区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及调
对中农村面源污染进行了社会学分
业源污染的内涵和外延随着
染的识而不断深化 。 二 、
农业面源污染要来自农业中广泛使用 的化肥 、 农药 、 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 、 畜禽 尿粪 、 农村生活污 、 生活垃等业农村废弃 物 。 中国统计年数据显示 , 2009年我国肥施 用量 5404. 4万 吨 , 2008年 底 国 耕 地 面 积 121715. 9万公顷 , 均每公化肥施用量 444公斤 /公顷 , 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 置的 225公斤 /公顷的安全上限 。 农药 、 薄膜使用 量和肉猪出栏量来年
表 11999— 2009年全国农用化肥 、 农药 、 塑料薄膜使用量及肉猪出栏量
年份 农使用量 (吨 ) 化肥施用量 (万 ) 塑料薄膜用量 (吨 ) 肉出栏
200816722595239. 0200692461016. 6
200716228375107. 8193746856508. 3
200615371034927. 7184548261207. 3
200514599454766. 2176232560367. 4
200413860284636. 6167998557278. 5
200313252264411. 6159167059200. 5
200213112594339. 4153075656684. 0
200112748204253. 8144928654936. 7
200012795334146. 4133544652673. 3
199913216204124. 3125867450749. 0
资料来源 :(1) 化肥施 、 肉猪出栏数据来 《 中国统计年鉴 》 (1999— 2010年 ) , 国家计局网站 ; (2) 1999— 2007年农药使 用量 、 塑料薄使用量数据来 《 改革开放三十农业统计资料编 》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查司编 , 中统计出版社 , 2009; 2008— 2009年农药使用 、 塑薄膜使用量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 环境
我国水体污染形势严 , 水环境深受农 业面源污染的害 。 2008年全国七大水系中 , 劣 V 类水质的断面超过 1/5。 国家重点监控的 28个湖 库中 , 部湖库和河流水华频繁生 , 甚至影响到 周边群众的饮水安全 *。 农业源污染已经成为 水体污染中氮 、 磷的来源 。 2010年 2月 6日环保部等三部委公布 《 第次全国污染源普 查公 》 显示全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 影响 较 大 。 2007年 度 化 学 氧 量 排 量 为 1324. 09万吨 ,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 43. 7%。 农业源也是总氮 、 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 , 其排放量 分别为 270. 46万吨和 28. 47万吨 , 分别占排总 量 57. 2%和 67. 4%(见
除水环境外 , 农业面染还对农业赖以生存 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产生严重影响 , 直接影响到 我国农未来的发展 。 农业生产化 、 农药和农 膜等使用的超量不合理 , 使目前我国至少 1300 1600万公顷耕地受 到 严 重 污 染 。 土 壤 酸 化 、 有机质降低 , 缺素面积比重加 , 土壤养分失 衡 , 使土地肥力降低 、 退化严重 , 造成耕地资源隐形 流失 , 最终危及到我国的农业安全问题 (张士功 , 2005) 。 农业
2 《 农业经济问题 》 (月刊 ) 2011年第 8期
*《 国院关水污染防治工作展情况的报告 》 — — — 2008年 12月 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务委员会六次会议 , 环境 保护部部
全 、 大气污染等 , 直
表 2《 第一次
项目 污染个数 化氧量 (COD ) (万吨 ) 总氮 (TN ) (万吨 ) 总 (TP ) (万吨 ) 农业污染源 28996381324. 09270. 4628. 47污染源总计 59255763028. 96472. 8942. 32注 :查对总数 592. 6万个 , 包括工业源 157. 6万个 , 农业源 289. 9万个 , 生活源 144. 6万个 , 集
三 、 农业面源
(一 ) 宏观层面 :“ 追求增长 ” 的发展观和 “ 城乡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
受到色革命和现代化的影响 , 国具有循 环性 、 生态平衡 、 对环境友好的传统农业被逐 造成为依化肥和农药来证产量持续增长 所谓 “ 现代农业 ” 。 舒尔茨认为 “ 发展国家的经 成长 , 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长 , 而传统 业不具备速稳定增长的能力 , 出路在于把传统 农业改造为现农业 , 即实现农业现代化 ” 。 而 现代农业是以工业化为支撑 , 建立大量技术 、 资金和物质投入基础之上的资源集约型农业 。 这 集约农业产模式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 使经济 成长过程伴随农业污染的增加 (万洪富 , 2005) 。 国政府近 10年来大力推行增产为核心的 业发展战略 , 提出了 “ 高产 、 优质 、 高 ” 的农业发 展方针 , 不断加大农业开发度 , 肥 、 农 药 、 农 膜等得到了泛应用 , 畜牧殖规模化水平 和产总量不提高 , 由此带来的环境题逐渐 显现并呈化趋 。 近来很多者对此发展观进 行反思 , 温军 (2007) 指我国农业是 “ 只 要增 长 不 要 发 展 ” , 中 国 的 耕 地 只 占 全 世 的 7%, 其 “ 水土光热 ” 等农业自然资源匹配的 占国土面积的 9%, 在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经 规是不可逆的 :越是业资源短缺的况 下追求农业的增长 , 其结果就越会导致化学品等 各种投入的增加 , 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 , 业和 农村也就越容易失去可持续的基础 , 从而使我国 农已成为 “ 面源污染广泛的行业 ” 。 洪大用 (2004) 认为在很度 , 中特定的二元会 结构的存在和作用是造成农面源污染题日益 严重的深层原因 。 首 , 大量农村口构成对 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 其次 , 多数农村居民处于 贫困状态 , 生存压力巨大 , 从而无力顾及染控 制 ; 再次 , 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 面源污染的控制难度 ; 第四 , 农村中从人员 素质较 , 掌握环境知识的能力较 , 环保护 意识较差 ; 第五 , 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 , 环保政策 、 环保机构 、 环保人及环保基础设施 均供给不足 。 可 , 二元社会结构的作用是农 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社会原因 。 同时 , 农 村面源污染的加剧又在某种度上再产强化 着已有的二元社会结构 , 进一扩大了城差别 削弱着村社
(二 ) 中观层面 :负外部性 、 “ 公
农村环境在经济学性上属准公共产品 。 农村境这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该资源使 用权是所有人同拥有 , 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 用 , 这就会导每个人都会产生快速消耗这种资源 的机 , 从而带来公众对 资 源 的 过 度 索 取 , 产 生 “ 公地悲剧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 在经济学 的析中 , 环境资源的会成本等人成本与外 部成本之和 , 即社成 (SC ) =私人成 (PC ) +外部成本 (EC ) 。 在现实生和策中 , 生产者往 往不考虑部成本存在 , 外部成本本应由生产 者承担转移到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身上 , 产生农业 环境资源过度利用 、 农业生污染物过度排放 、 有 污染的产品度产 。 农业面源污染像其环 境问题一样有很强负外部性 。 陈红 、 马国勇 (2007) 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会带来生 产过剩的问题 。 业面源污染治理实际就是对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 由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 法完成外部成内部化过程 , 会产生 “ 市场失灵 ” , 政府治
饶
灵 ” , 从而产重的农业环境滥和污染问题 。 这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农业源污染形机制研 的共识 。 如苍靖 (2006) 、 杨凤娟 (2007) 、 蔡新源 (2009) 和周弘 (2007) 等的研究 。 马云泽 (2010)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和管理成本高昂是 业面源污染产生重要原因 。 与通过排污口排放 的点源污染不同 , 农业面源污染是由分散的污染源 造成 , 其污染物质来自大积或大范围 、 缺明 定的污染源 , 污染排放点不固定 , 排具有间歇 性 。 这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物的 、 污染负荷均 在大的不确定性 。 同时 , 由于水的随机性和 土壤构 、 农作物类型 、 气候 、 地质地貌等其他影响 因子复杂多样 , 农面源污染发生又具有随机 和广泛性 , 不用常规处理方法善污染排放源 。 污染物缓慢不断地进入水体 、 土壤和空气 , 只有积 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 , 使其具有不易察觉性 。 上 述特使得面源污染难以行监测客观评价 , 使 面源污染的控制
(三 ) 微观层面 :农户生产行为
农户是农生产为主体 , 们持续增加的化 肥 、 农药 、 薄膜入及农养殖业的发展是造成农 业面污染日益重的直原因 。 农户坚 “ 投入高产出 ” 的生产行为的层原因来
1. 生存发展的 。 农户迫于生 和 发 展 , 需要从农业中获得较高的收 , 从不断增加 药 、 化肥投入 , 给农环境带来染 。 樊 岳 (2005) 认为农户的生态识较为理性 , 农户收入 减少是导致生态保护政策失败根本因 。 冯孝 杰等 (2005) 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分析表明 , 生产经 营私人利润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背离是生
2. 农业经营行为短视 。 农不管农业和环 境是否可持续 , 只保当年的收益水平 , 从而导致 化肥 、 农药的过量投入 。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 有两个 :一是因土地产权制度 。 何凌云 (2001) 研究了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 , 认为农民在自留地和口粮田上更愿比责任田和 转包地多施用对保持地力长期功效的有机肥 , 而 施用化肥比较 ; 土使用权稳定 , 对土地投入 的长期性行为越显著 , 而使用权越不稳定 , 短期性 行为突出 。 钟太洋 、 贤金 (2004) 探讨农户水 土保持行为与农地产权要素的关表 , 对农的 水土保持决策有显影响的因素村内转权 、 抵 押权 、 有无土地租赁 、 农户对水流失感知等 。 二是 因 为 兼 业 化 致 。 欣 、 王 绪 龙 、 张 巨 勇 (2005) 认为经营行为短期化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 恶化 , 农户的兼业行为导致粗放经营 , 小规模经营 制约了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 冯孝杰等 (2008) 为农面污染负荷总体上随农户经营粮食 、 蔬 菜规模的扩大而变 ; 粮生产模在 0. 2 0. 33公顷 、 蔬菜生产规模在 0. 12 0. 19公顷时 , 农业面 源污染负荷随经营规模的扩大不是减小而变大 , 污染负荷系数曲线在该范内出现一个波峰 , 主要 原因是该经营规模内农户投入的化肥 、 药相对较 大而田间管理足 。 适度经营规模可以通过提高 农精心经营程度促进肥 、 农药等对合用 及农户对农田的管理效应 , 进而减少农
3. 境识淡泊 。 张云华等 (2004) 发采用 绿色农药的农户寥寥无 。 可见农户对面源污染 的认非常淡泊 , 基本不认为
4. 缺乏公共务支持导致施药操作违 规 。 乡镇构改革后 , 原先的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 机构人员流失 , 功能瘫 。 农民得到细致的 、 护境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指导 , 导致用化肥和 农 。 诸培新 、 福田 (1999) 的析表明 , 农户没 有认识土壤侵蚀后果 , 加之缺少相关的宣传和 技术推广 , 使得农户不会有意识地动采取施控 制土壤蚀 ; 何浩然 、 张林秀 (2006) 分析非农就 业 、 施用有机肥 、 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等因素对化肥 施用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 非农就业 、 农业技
4
《
四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 技术环境 ”
国内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究 始于 20世 70年代 , 最初集中在污染源及污染迁 移的究模型模拟 , 20世纪 80年代后开始关 研究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方法 , 近年来多关注于农 业源污染控制与理的政策手段与经济手段的 研究 。 在污染控制技术和程方面 , 目前学者们普 遍认为由美国环保署 (U. S EPA ) 提出 “ 最佳管理 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 BMPs ) ” 是值得采 用的 (陶春 , 2010) 。 国环保局 (USEPA ) 将 BMPs 定义为 “ 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 、 措施操作程序 , 包括工程 、 工程措施的操与 维护程序 , 现已提出的最佳管理实践主要有少耕 法 、 免耕法 、 量施肥 、 综合病虫防治 、 防护林 、 草地 滤带 、 家畜粪肥大田合理施用 、 人工水塘和地 等法和措施 ” (明奎 , 2005) 。 们可分为三 类 :(1) 借点源污染控制中末端治段所采 用的工方法 , 如人工湿地 、 植被过带等 。 江苏 省在太流域建设水态防林体系 (薛建 , 2008) , 山省利用和湿地技术应用组合控面 源污染 (陈庆锋 , 2008) 等都是这类末端治理工程 方法的具体实案例 。 (2) 从态学的角度采取 免耕一少耕 、 水土持技术 、 减少化肥药的使 用 、 下水位的管理控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 施 。 美国的农田最佳养分管理就是过对水源保 护区农田轮作类型 、 施肥量 、 施肥时期 、 肥料品种 、 肥方式的规定行源头控制 。 在我国 , 浙江省在 南太湖区域运用 “ 稻养分管理技术 — 水溉 模式 — 降水资源效利用 ” 组合技术控制研究水 磷素流失过程及其截流机制 (李津津 , 2009) ; 湖省 、 江西省部分地区以 IPM *策略减少农施 用量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周早弘 , 2007) 。 我国 的大型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工 、 退牧还草工 程 , 农业部 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的土配方施 肥项目 、 生物药的广和使用等对面源污染控 制起到重要作 。 (3) 综合防治技术 。 将末端治 理 、 免耕少耕 、 农田种植和殖管理综合在一起实 施的综合防治技术 。 以清华大学为主的 《 滇池流 域面源污控制技术 》 课题组 , 历时 4年成了一 整套集成键制技术 、 工程与管控制源污染 的示范技术 , 是业面源污的合控制技术的实 例之一 , 对全国的面源染控制有一指导和鉴 意 (
可以说我目前采的面源污染控的工程 技术措施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 但由我国缺可 操作的 、 配套的 、 针非点源污控制的策 、 法 规 、 技术和管方案 , 因此无法推广与有效实施 佳理措 (BMPs ) , 各项工程和技术目前仍主要 处在科研试点研究阶段 , 尚未真正进入广
五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 “ 制度环境 ”
发达国家业面源控制和管理的点为 全方位立法为基础 、 财政补贴税收等济激励 段为工具 、 参与式管理体制广泛的指导育为形 式 。 而我国虽然每有大量资用于研发 、 推广农 业面源污染制技 , 由于立法不全 、 无良好的 经济激励手段 、 不注重农民的参与等各方面原因 , 难以实现
1. 立法 。 发达国家相 , 我国制定和实施 农业面源染控制政策和制度起步较晚 。 国家关 于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大多数针对源污染 , 极少 涉及面源污染 。 20世 9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台 地方性专农业环境卫生保护规 。 1998年农 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施统一管理后 , 农业污 染作得到进一重视 (李远 , 2005) 。《 秸秆焚烧 的管 理 办 法 》 (1998) 、 《 肥 料 记 管 理 法 》 (2000) 、 《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 (2001) 、 《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 》 (2001) 等陆续布 。 在 2002年
— 8
饶
*IPM , 对农作有害生物采取综合治理策略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IPM ) 。 综合防治措
提加强农业化学品畜禽养殖弃物等面源污 染管理 。 然上述法律条款都是原则性 、 概括的 规定 , 缺可操作性 , 在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 , 相关 法律规定分散而系统 。 行政性法规居多 , 符合市 经济原则的民事法律手段太少 (冬梅 , 2008) 。 2. 经济激励手段 。 政府控制农面源污的 经措施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奖励性的措施 , 即把 农业面源污染的制入政府的 “ 绿色出 ” ; 一种则是惩罚性的 , 坚持 “ 谁 、 谁治理 ” 的原 则 , 通过税 、 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 面源污源的放 (赵宏 , 2010) 。 从发达国 的实践来看 , 些发达国家采取化肥税的形式来控 制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 , (如挪威 、 丹麦 、 匈牙利 、 荷兰等 ) , 但实行的效果不理想 (书秦 , 2009) 。 而美国的绿色农业补 (徐晓雯 , 2006) 采正向 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的环保行为起到了很好作用 。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激 励措施 。 相 , 追求农业的增长 , 反而通过化肥 限价政策 (2009年已撤消 ) 和农补贴政策从供给 和求两个方面都对农民使用化肥给激励 , 农民 倾向大 量
2009) 。
3. 发挥农的作用 。 发达国家在面源污染控 制过程中 , 注重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 , 注重农民的 与 , 积发挥农民合作等的作用 , 广泛开 展各类导教育 , 供决策支持服务 。 而我国要 依各类行政规章和至上而下行政管理 , 不注重 发挥农户的作用 , 环境教育及科技支撑尚处及和 展阶段 。 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最目的是引导 微观层面的农户自觉调整自身的生产行为 , 采取对 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行为 。 与发达国家相比 ,
六 、 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染源多样性 、 特定性 、 不确定等特点 , 已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 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 首 先在宏观政策面 , 国家应该变城二结构 , 进行城乡统筹发展 , 加大对业环境保护的投入 。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 在保证农业量的同 重保护环境 。 这就要求及和用各项趋于成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 , 同时更应该完善各 项经济和政策措施 , 鼓农户采取环友好型农业 技 。 具体来说 , 应该完善立法 , 制定具有可行性 的法规制度 ; 对农户改变补贴方式 , 建议采用绿色 农业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 ; 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 和宣传 ; 重建农业技术广等农技术服务机 ; 探索农业合作社
参 考 文 献
1. 徐小青 .
2. 为民 , 严力蛟 . 业源污染对水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
3. 淑荣 , 陈利顶 . 傅伯杰农业区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的一种
4. 秀芬 , 朱金兆 , 顾君 , 朱建军 .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 .
5. 段玉杰 . 我的
6. 珍 , 王
7. 大用 , 马芳馨 . 二会结构的再生 —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
8. 士功 . 中国耕地资源本态势及近
9. 洪富 . 我国区业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 . 中国环境
10. 温铁军 . 新农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 环境保
11. 陈宇剑 , 丰卫东 . 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 1997(3)
12. 陈 红 , 马国
13. 苍 靖 . 现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其控制与管理的经济学
14. 杨凤娟 . 经
15. 蔡新源 . 村面源污染的特点和控制 .
6
《
16. 周早弘 , 张敏新 . 面源污染的外经济性及其对策研究 . 江西农业
17. 云泽 . 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题根源及对策 — — — 基于规制经济的究视角 . 广西民
18. 胜岳 , 周立华 , 马永 . 宁夏盐池县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响 . 中国人口 ·
19. 孝杰 , 魏朝富 , 谢德 , 邵景安 , 彭成 . 农户经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
20. 何凌云 , 黄季焜 . 土使用权的稳性与肥料使用 — — —— 广东
21. 钟太洋 , 黄贤金 . 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04(3)
22. 张 欣 , 王绪龙 , 巨 . 农户
23. 孝杰 , 张彭成 , 谯 华 , 杨 琴 , 谢有奎 , 张 伟 . 三峡区户经营规模与农业面源
24. 培新 , 曲福田 . 农经行为 , 土投入类型及土地续利用 . 中国农业
25. 何浩然 , 张林秀 , 强 .
26. 春 , 高 明 , 徐 畅 , 慈 恩 . 农面源污染影响因子控制术的研究现状与展
27. 明奎 , 李建国 , 边平 . 农业非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理实践 . 浙江农
28. 建辉 , 阮宏华 , 刘金根 , 周 焱 , 王邵军 . 太湖流域水岸生态护林
29. 庆锋 , 单保庆 , 马君健 , 高国 , 丁世刚 , 张 冲 . 塘和地术在面源污染控制中的
30. 津津 , 姚菊祥 , 郑洪 . 南太湖区域水管理技术与稻田磷流失控制的研究 . 环
31. 周早弘 .以 IPM 项目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探讨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a (2)
32. 周早弘 , 张敏新 . 防农业面源污
33. 李 远 , 王晓霞 .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 :背景及演变 . 环境
34. 刘冬梅 , 有
35. 永宏 , 邓祥征 , 战金 , 何连生 , 鲁 奇 . 我国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
36. 徐晓雯 . 美绿农业补贴及对我国农业污染治理的启
37. 金书秦 , 魏 珣 , 王军霞 . 发达国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经
38. Lee S. L. .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isheries , 1979(2) :50 52
(作单 :饶 静 , 纪晓婷 :国业大学人文与展学院 , 北京 , 100083; 许
责任辑 :李玉勤 — 8饶 静等 :我国农业面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