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2·学习文章“因事
【课时安排】:三课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宰,推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击,于1074年罢相,次再为。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法,王安石忧去世。卒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学常识】
“记”是一种文体,
分
本人尚理 ——严羽《沧浪
1·亭台楼阁名胜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
“”: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理问
【识记字词】
庐zhǒng 盖音谬也 miù 然yǎo 咎jiù 无物以相
何
【写作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在安徽省含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年)4月,34岁王安石辞职回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记形
那时已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世事民情已有定了解。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
登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
褒禅山亦谓之(huā)山,唐浮图慧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禅山也叫华山。唐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今所谓慧禅者,褒之冢(zhǒng)也④。【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距其院东里,所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⑤。【现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称呼它。】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识曰“花山”⑧。【距离山洞一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还以认出“花山”的名称。】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⑨。【现在把“华”
①浮: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词,也写作“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址:地基,基,基,
②
③以: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境界。后来泛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杖等。
④慧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为了表示孝敬父或尊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前的
⑤华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阳洞”,看正下出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乃:表示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
⑥
⑦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
⑧: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解释原因,“大概因
【内容分析】
第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褒禅
记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上环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名来由④→仆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其实作自己也犯了个错,“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留原,
其下平旷,有泉侧,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很多,这是人们所说“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穴(xué)窈(yǎo)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后洞。【顺山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的人不能走到尽头,们叫它“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越困难,然而见到的象也奇特。】怠而欲出者,:“不出,火且尽”;遂与俱⑥。【有松气懈怠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⑦,然视其右,来而⑧记之者。【大约我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壁,来到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时⑩,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当从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既其出⑿,则或咎其欲出者⒀,亦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⒁。【我们已经出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
①
②
③: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示肯定,相当于“就”。虽:即使。穷:形容词活用为词,走
④
⑤见:动词活用作
⑥怠:懈怠。且:
⑦: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还。不能十一:不及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之一
⑧而:表递进的连
⑨: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则:表假设的连词,那
⑩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
⑾: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心词。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⑿既:已经,??
⒀: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
⒁: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受尽。夫:,,
【内容分析】
第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可以分为两层。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山洞
先略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洞迥然不同环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则者
然后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人同游,这才有入以后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入之愈深,进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递进式因果关,为后借景
随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洞至
作者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方是时??而余亦悔之而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洞后的心情,突一“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游之乐”,由此“悔”,因“
于是余有叹焉①。【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鸟兽,往往有得②,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以近,则游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程远,到达的人就少。】而世之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的景象,常常在那险僻远地方,因人们很少到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是能达。】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达。】志与力,而不随以怠⑧,至于暗昏惑而无物以(xiàng)之⑨,亦不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⑩,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却没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尽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乎?⑿【尽了自己的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
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可不译。:得,收获。动词作名词 ③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有不
④: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词,
⑤: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
⑥而:因而。焉:兼
⑦: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⑨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
幽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昏
⑩:相当于“而”,连词,连接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而
⑾于人:在别人(
⑿: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
【文本解析·3】
第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
第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转入
作者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得”,是因为们“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面所要说的观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思
以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的内
“夫夷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窈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之,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罕至”,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观”比喻某种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界“人之所罕”,不
怎样才能呢?作者提出了三“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达到目的的个要条件:“”“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重否定,调“有”;在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示了三者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一理想追求的道理,说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至”的三层意思,是照三个条件的
这三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达到目的,会被人笑,
“尽
吾志也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能至和“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其欲者,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赴、坚持不懈的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归结到人的主能动性,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的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山川、草木、虫、鸟兽,往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所
王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
余于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书之不存③,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④,何可道也⑤!【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籍的失传,后代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不可以深思
【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①于:对于。
②以:“以之”的
③:感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
④后:后代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个成分。谬:形容词的使用法,??错,弄错。其:指“古书”。传: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而:因而。莫:否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没有任何人。名:动词,说出,说明,识其本名。是“名”在文言的通常用,不是
⑤何可胜道:那能
⑥此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断句。“此”是主;“所”,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这里表示原因。以:这(就是)??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现在说“学者”是指
第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
第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
这一段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可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出社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不以不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反:从反面加以定,批评“谬其传而能名”;从正
四
【同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玉;长乐人王,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④。【至和元年七月某,临人
①庐陵:现在江西吉
②
③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④至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号。临川:现在江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稿,写到自己的名,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留“
古代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贯,称
古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
【文本解析·5】
第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常用
【写作特点】
1.因事说
本文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说理,以说理为目,记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发议论,因事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完美的表现形与深刻思想
文章前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结构严谨,行文缜密。的记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论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概括和深化。前面的游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记游内容以特的思想意义。记和议论相辅成,互
2.重点突
本文的主在于阐述要“有”“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部分就写来似乎平无,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二段游华山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洞经过。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有侧重。议游华山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略。议游华山洞的
3.文笔简
本文的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极为简,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的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近,则游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焉”,“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矣”,都是
【优 点】
不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妙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
2.掌握重要文言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事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吾志”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
(三)情感
学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
【教学重点】
学“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
【教学难点】
课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应的写法,及“乃”“”“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的意
【教具准备】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理清课文前后两部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有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课件展示)
大都学过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 (明确)“悟物穷理”。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研其中
智利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佛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可能隐藏着很大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质,我们今来研读王
二、解题(简介
结学过的诗歌《泊船瓜洲》和《登飞来峰》,明确宋人喜欢说理这一特点。 再结合课件展示,让同学们先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激学生的
三、整体感知:
1、放音频,学生跟着阅
2、学生集
3、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快速疏
提问:本文各段
点
②(3~4):议
③(5):补叙同
4、此文既然为游记,那第几段真正写游?作者在记游时详写了什么
请学生读,再作答。
明确:第二段,详写后洞。
5、作者写游洞经过,主要写
明确:⑴ 前洞的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
6、从最后一点看出,他们游得尽兴吗?为什?面对一次不尽兴的游历,作者心情
找
明:“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请学生译:我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洞的
7、 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进一步问:这说明第二,第三
密,讨论一下二、三段
明:第二段的记游为
追问:议论得出
明确:“尽吾志”
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b、阐述“尽
出示组人物主要成就所用时间 :曹雪芹 《红楼梦》 10年 司马迁 《史记》 19年 司马光 《资治通鉴》 19年 达尔文 《物种起源》 28年 哥白 《天体运行论》 30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27年 徐霞客 《徐霞游记》 27 马克 《
名寄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四、拓展延伸
1、 本文和作
先看对王安石的
总结: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相,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言不足恤”的观点,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点的发展。安石被列宁誉是“中国一世纪
王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无悔
王石在诗文上也成就颇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与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维品质也不
2、请结合生活和学习谈
“游山洞”和“
五、作业
1、除了上述游山洞得出的人生道理,王安石从褒禅山还悟出什么
2、课文中共有十几个“其”字,请出来根据它们的用法分类、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想出现在—— 生(众):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重读第三段,再次会作者的观点。 (朗读课文第
师:作者从探险本身谈开去。一般人浅尝辄止,畏而退;王安石却认为要探险就去“险以远”之地,那里才有“奇伟瑰怪”之景。而要到达景之
生(众):必须要“志”“力”“物”三个件。 师:王安石对这三者的看法
生(黄):“志”“力”“物”都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志”,没有它就有志向和意志。是肯定不能成功的。但同时“力”和“”也不
师:嗯,“志”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力”是功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帮助也不可少,如果“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至。(
“立志” ?“
“物” 师:这是王安石的观,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志”“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样吗?请家讨
生():一个人应该有志向,从小老师就要求我树立远大理想,想,就是志向吧。 生(黎):“志”是一切行动动力,它最重要。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成功的。有了志,“物”和“力”的问题可
师: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这就是—— 生(黎):“有志者事
生(邹):那可不一定,因为其他因,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比如,项羽他最后不是失败了吗?他不是“有志
师:问得很好。
生():但是他曾经所向披靡取得过胜利,他即失了也是无怨无悔呀。 师:嗯,你意思是他尽心尽力去奋战过,所以他即使失败,也—— 生(众):“以
生(康):其实,我认为,外物也很重。《劝学》里面说:“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不借助外物的力量,将会寸
师:非常好,联系到已经学过的课文。才大家对“志”“力”“物”
2.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一句话来概括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可用一句
(学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确切的答案应作点分,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思而慎取之”一句就仆碑而言,不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主要受是
讨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概括。 3. 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
学
老
学生答:因为已
老师问:“尽吾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
小结:“尽吾志”
老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
学答: “而余亦悔其随
老师问:“极夫游之
学生答:
老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
学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这样
老问:你们能不能从**诗词中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
学生答: “无
老
学生答: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已经说,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六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点,这跟本文“尽吾也而不能至,以无悔
四、课堂小结
本记游程从什么地方
答:从“慧空禅院”开
(可见第1、2
问:作者发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问:前一点是由什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见第3、4段是议论部
一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
回归作者人生成就:
本文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不顾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不足恤”的观点,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的发展。安石被列宁誉是“中国一世纪
六、反复朗读第三、
七、作业布置
1、请找出文章带“其”(共20处)“以”“而”的语句,并进行
2、进一步朗读3、4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
3、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
游褒禅山记试题
《游褒禅山
一、语基落实
1.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bǎo) 庐冢(zhǒng) 奴仆(pú) 荒谬(miù) ((((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guī) ((((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
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全
B.则其好游者不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D.又以悲夫古书之
3(下列各句中的“然”意义和用
A(然视其左右,
B(由山以上五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A.以故其后名
后世之谬其传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此余之所得也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而世之奇伟、瑰
D.后世之谬其
此世所以不传也 (
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之庐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6(下列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
又以悲夫古
A(余之力
B(后世之谬其
C(不可以不深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
月考试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
二、阅读理解
8.阅读文本,完成
游褒禅山记
王
褒
所谓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里,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仆道,其文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其下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山以上五六里,有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谓之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火且尽。”遂与之出。
好游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亦悔随
极夫游之乐也。
于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之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而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之观,常在于
不足,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以怠,至于幽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余
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B.不出,火且
C.则或咎其欲出
D.于是余有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为褒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相对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人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有人后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得后人
月考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
(1)余亦悔其随之而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三、常识填空
1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封荆国公,世________。谥“”,又称________北宋________家、________家。 12(“余第安国
四、翻译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2.所谓华山洞者,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5.古人之观于天地??????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6.于是余
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9.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10.此所以学者不可
五、背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2.而世之奇伟、瑰怪、 ,常在于险远, ,故 。
3.志矣, , ,
5. , ,何可胜道也
六、解释下面加横线
月考试
1.于是余有叹焉( )
2.非常之观( )
3.至于幽暗昏惑( )
4.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七、解释下面加横线的
始
其
以其华山之阳 其文漫
而余悔其随之 其
以
以故后名之曰
余与人拥火以入 余
以
以
不随止也
然力以至焉 又
由
始舍其址 于余
古人观于天地 于人为可
余
而卒之
遂与俱出 古
以其求
月考试
《游褒禅山记》学案
高中语文读与写互促
《游 褒
读写目标:
1. 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知识。 2.理解作品的
3.了解课文即事明理的写法。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一、作者:
本
作者,安石(1021—1089), (朝代)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号 ,抚州临川人。神主持变法,两相两罢。封荆公,故世称“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 ,又称“ ”。被列宁为中国
王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派。他是欧阳修倡导北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不而
二、解释加点的字:
1.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 ....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 ....
3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
4. 不出,火且尽( ) .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 ) ........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 ........
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
三、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
A.今言“华(huā)”如“
B.由山以上五六里,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
C.余亦悔其随之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
A.夫夷以
B.秦贪,负其
C.余与四
D.以其求思
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
A.此所以学者不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C.所谓华山洞者,
D.至于幽暗昏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
A.其下平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
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
A.今所谓慧空禅
B.其下平旷,有泉
C.既其出,
D.然力不足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
A.后世之谬|其传而
B.嗟乎!师道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
D.此所以|学者|不
四、指出“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
3、自古有战,非乃今也 ( )
4、良乃入,具告沛公 ( )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7、日初出大如车盖 ( )
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
9、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
1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11、盖云归哉 ( )
五、阅读练习: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为之延誉。擢进士,授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舒州。文彦博为相,荐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高辞。修其须禄养,复于朝,召群牧判
安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有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其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法
也。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所改易更革,不乎倾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患治财
先,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无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节选自《纲易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
A.好读书,善属文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
C.风俗日以衰坏 D.患在不知法度
2.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
①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②议论高奇,能以辨博
③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④朝廷每欲升于美官,唯患其
⑤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⑥安石皆以祖母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各句对文意的理解
A.王安石行事果断自信,慷
B.王安石认为法先王之政,就是要效法先王那些治国基本原则,这样进行的改革就不会使百惊
C.欧阳修向仁宗介绍了王安石恬淡让的行为,请求对王安石破格
D.欧阳修认为王安石需要有官俸供家小,于是再次向朝廷推荐王
4、翻译下列句子
(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译: 。
(2)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译: 。
游褒禅山记答案
游褒禅山记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1.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 了解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当的方法解决阅、流中的问题; 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感、态度、值观等方面的素融汇整,切
2.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词、文言虚词、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文,背一定
3.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的准确性和速度。根代生的实际需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确的应用态度和必备的理解达能力。考察学现他人语言表达的语法规范、逻辑层次和修辞效果的敏感性,以及考察学生对己语言表达中维的条理和严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
2. 理解常见文言虚
3、理解并翻
【学习目标】
字词及名句等的
情境导入
齐背《游褒禅
自学、互学
内容: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
要求:
1. 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明确
默写句子
1.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往往有得,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过深而
2.“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者
3.“ , ”,照应“由山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游不能
4.“ ,常在于险远, ”,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强调了“志”的重
6.“有志矣, , ,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力”
7.志与力, , ,亦不能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助“”
8. “然力足以至焉, , ”,是说有“力”而“
问
设人:陈海英 审核人:刘正华 时
此达到目的,这会被
9.“ ,以悔矣, ?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
1、古人之观于天地、
以其求思之
2、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3、险以远 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
6、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自学 展学
内容:梳理重点
要求:
1.自主完成,查缺补漏。
2.小组讨论,共解疑难,代表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
古
2.世之奇伟、
古:不平常。 今
3.此所以学者不可
古
4.此所以学者不可
古
今义:常用来表示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
今义:合用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
有问学:效率最大化、
3 2014
7.至于幽暗昏
古:到达,达到,动词; 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示判断,可译为“是”“就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
③ 良乃入,具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
③是废先王之道,焚百
④何可胜道也
⑤策之不以
3.盖
①日初出大如
②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
③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
④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不以木为之者,
③属予作文以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穴窈然(形容词词
④视其左右,来而记
6.舍
①
②而操舍鞍马,仗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
7. 以
①山上以上五六里,有
②
③
④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
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
⑵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
⑶其院东五里。(代
⑷
⑸其文漫灭。(代
问
设人:陈海英 审核人:刘正华 时
⑹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⑺
⑻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然”的“穴”,译作“那个
⑼
⑽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
⑾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⑿其又深。(代词,
⒀其至又加少矣。(
⒁其出。(句中语气助
⒂或咎其欲出者。(代词,
⒃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⒄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⒅其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况,译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
2.名词作动词
①舍于其址。舍:名词
②之曰褒禅。名:名词
③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
②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
④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
2.形容词作动词
①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
②尚足以明也。
3.形容词的使动
①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
②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四)副词作动词
不极夫游之乐也。极:
当堂检测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判断
有问学:效率最大化、
5 2014
②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
③言“华”如“华实”之“华”
④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判断句,“此”是主语,“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助词,
⑤此余之所得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②唐浮图慧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
③于仆碑,又以(之)悲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之也。(这就是??的缘
展学、点学
内容:
阅读课外文言文,拓
要求:
自完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
先生姓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 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岁补诸生第一,尖籍。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钱自污。视如子,治行冠三。官咸宁半,入
是时,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与其友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下。生默,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旨。每过其居,绳床药
先生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则笑曰:“吾筹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孙忧,
在京师,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郎念董诗云:“燕台 奚被亲相送,个丘行脚”。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丞抚河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龙团,饮廷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子昂书《铁佛岙钟 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
先生明天启壬戌,卒
(自钱仲联主编《广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A .晏坐终日 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问
设人:陈海英 审核人:刘正华 时
C .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A .皙次其别号也 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 时则不
C .予皆
为武置
3.下列原文有
A .煕年少时本纯净,才思过人。出身世家而无富贵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
B .梁任职时清正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
C .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
D .煕深研佛,志愿清雅,对些佛经要义体悟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
4.把文划线
(1) 知西
译文:
(2)诸酒酣
译文:
(3)惧夫
译文: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第一句为代;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B 项第一句副词,就;第二句表假设如果。C 项都为介词,译为“替、
3.【答案】B
4.答案:
(1)(梁)出任西安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
(2)众人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
(3)我心这三
解析:(1)句的关键点有“知”(担任知县)、“以”(因为)、“自污”(玷
(2)句关键“酒酣而热”(形容喝酒得高兴的时候)、“蜂起”(很多人或物如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相下”(互相让),语句要通顺。第(3)关键点句“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完成
布置作业
1.A 层次完成整理文言知识点。
2.B 层次完成默写全文。
有效问:效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