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是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进行有效抓捕的一种方法,只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就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通缉。
通缉令根据管辖分为A、B、C三级。
古代通缉令格式
展开全部 分为“A级”、“B级”两个等级。
“A级”是为了缉捕公安部认为应重点通缉的在逃人员而发布的命令; “B级”是公安部应各省级公安机关的请求而发布的缉捕在逃人员的命令。
“A级”主要适用于情况紧急、案情重大或突发恶性案件。
通缉令简介: 通缉令是指公安机关依法通缉本该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狱中逃跑的罪犯而制作的法律文书。
通缉令分成“A级”、“B级”两个等级。
公安部A级通缉令是为了缉捕公安部认为应该重点通缉的在逃人员而发布的命令,公安部B级通缉令是公安部应各省级公安机关的请求而发布的缉捕在逃人员的命令。
通缉令格式: 通缉令的内容和格式,公安部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譬如,应当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并附案犯近期照片,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
有条件的公安部门,还可以附上犯罪嫌疑人指纹及其他物证的照片。
通缉令发布: 2001年10月22日,公安部首次在其网站上发布A级通缉令,并公布了六名被公安部确定为A级通缉的在逃人员。
现在,公安部发放通缉令一般通过传真或者公安机关内部网络系统传送,一小时之内就可以将通缉令发至全国各省公安厅。
为了使通缉令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公安部还规定了“问责”制度。
各省公安机关在收到A级通缉令后,必须在12小时内将通缉令传到辖区各派出所、治安、巡察、监所等部门的每一个前方警员手中。
如果被通缉人逃亡过程中在某地方落脚,而当地的公安没有发现,事后将受到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某地又再次犯案,则将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给予辖区公安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警告以上的行政处分。
...
古人诚信例子
展开全部 1、曾子杀猪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
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
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
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世传颂。
2、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似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
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
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邱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望采纳,O(∩_∩)O谢谢...
游览顺序作文350字.
今天,我不姑姑一家人一起去江西旅游。
我兴奋地坐在车上,一直想问姑姑:那里好玩吗? 傍晚,我们来到九江,姑姑对我说:“我们今天先休息吧,明天我们去庐山。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坐着汽车一直到山顶,啊,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俯瞰足下,白云迷漫,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外,似朵朵芙蓉出水,美丽极了。
正当我们想到对面山头去的时候,缆车过来了,我们坐在缆车上,看见这山真陡啊,好像被刀劈斧削一般!苍翠的山群重重叠叠,像波浪起伏的大海一样,雄伟壮观。
导游带着我们来到漂流的地方,我看见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我们坐上一艘皮艇,皮艇先在一个在大池子中划来划去。
忽然,一道闸门打开,一个长钩子把我的皮艇钩到闸门口,我吓得赶紧闭上眼睛,激流把我们冲了下去。
“砰”的一声,我的心还悬在半空中,我们的皮艇却落在了一个大池子中,又一个长钩子把我们的皮艇钩到了闸门口,我吸取上次的经验,勇敢地把眼睛睁开,“哇,好惊险,好刺激呀!”我开心地跟姑姑说。
坐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远处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我和姑姑心情愉快地聊着。
我边 聊边想:要是爸爸妈妈也能来的话,他们就能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了。
...
令的组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1、朝令夕改[ zhāo lìng xī gǎi ] 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
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2、令人神往[ lìng rén shén wǎng ] 令:使,让;神往:心神向往。
使人非常向往。
3、从令如流[ cóng lìng rú liú ] 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绝对服从命令。
4、令人注目[ lìng rén zhù mù ]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5、令人莫测[ lìng rén mò cè ] 形容情况复杂,使人无法推测。
6、令不虚行[ lìng bù xū xíng ]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7、号令如山[ hào lìng rú shān ]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8、令原之戚[ líng yuán zhī qī ] 指兄、弟去世。
拓展资料:令[ lìng ] [ líng ] [ lǐng ] 部首:人 笔画:5 五行:火 五笔:WYCU 基本解释 令[lìng]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 :命~。
法~。
朝(zhāo)~夕改。
2. 古代官名 :县~。
~尹。
尚书~。
3. 使,使得 :~人兴奋。
4. 时节 :时~。
节~。
5. 美好,善 :~名。
~辰。
~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尊。
~堂。
~岳。
~郎。
~爱。
7. 短的词调(diào),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 :小~。
如梦~。
令[líng]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lǐng]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寻求公安局通缉令正规格式的例文
姓 名: 刘世波 方言口音: 江西口音 性 别: 男 现在身份: 出生日期: 1974-10-05 身份证号: 362203741005001 身 高: 174 其它证件: 脸 型: 下颚较尖 通缉日期: 2006-05-29 体型: 中等 通缉编号: 公缉[2006]59号 曾用姓名: 绰号“牛鳖” 户籍住址: 江西樟树市漉渚路59号 现在住址: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青年路格林小镇4栋2单元104号 身体标记: 该人还持有姓名为“付剑”的假身份证,号码为:360502197509170912 简要案情: 2006年4月,江西省宜春市公安局在侦办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发现,该组织头子刘世波自1996年以来,网罗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当地多次进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
对发现线索的举报人、缉捕有功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人民币50000元奖励。
http://www.mps.gov.cn/tjl/article1_tjl.jsp?code=176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如此抽象,罪犯为何还能被抓到?
展开全部众所周知,人物画像是古代官府发布的通缉令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古代人物画像主要以写意为主,力求表现人物的神态,所以古代的人物画像一般来说与真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既然如此,那么古人又是凭借什么抓到罪犯的呢?其实很简单,无非3个窍门。
一,保甲制度。
为了控制民众,中国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会施行类似“保甲”(连坐)的制度,即将一定区域的人划分为一保甲,如果这个区域发生犯罪,却没有人举报,这个区域所有的人都会遭到惩罚。
所以一旦有人发现自己保甲内有人疑似通缉令上的罪犯,就会报告给官府。
二,路引。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的身份证,但古代统治者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限制,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远离自己居住地百里之远,就需要“路引”,即当地政府签发的类似于通行证之类的东西。
因此古代的罪犯逃亡到其他地方后,一旦遭到盘问,身份得不到证明,又拿不出路引,就会被官府收押。
三,层层筛选。
古代对罪犯的通缉一般来说都是有悬赏的,所以人们一旦发现有人神似通缉令上的画像,就会报告给官府,然后将其作为嫌疑人收押。
当然,官府最终抓到的嫌疑人不可能只有一个,所以这些嫌犯就需要找人来给自己做担保了,对于那些没有人担保的嫌犯,官府就会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和审问,直到抓到罪犯为止(古代不乏冤案,因为古代可以对犯人用刑,因此屈打成招的事情时有发生)。
...
古代通缉令的渣画工,是怎么逮捕到犯人的
展开全部古时的通缉令又称海捕文书,上面的主要内容除了罪犯的姓名、性别外,最重要的就是画像了。
但是这个画像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画师一样,不可能正好看过罪犯的样子,只能通过描述绘画罪犯的样子,准确度很低。
如果遇到相貌特征不明显而且还故意调整发型和服装的人,基本是失效的。
所以古代的官府并没有打算依照一个画像就抓住人,而是靠一下三点:一、身份证别惊讶,古代其实也有身份证的。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推行了一种照身贴,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僧侣游方时用的度牒,商贾、学子外出用的路引等。
这些都是古代的身份证明。
没有这个东西,住店都住不了。
在讲究宵禁的社会,大晚上一个人在街上溜达,肯定一抓一个准。
所以那个画像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有人就有疑惑,那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造假哪?有的,但是在古代,这些东西制作的水平很高,难度很大,所以造假肯定有,但是不多。
二、保甲保甲依然是商鞅发明的制度,也就是以保为单位实行连坐制度,一个保里出了罪犯必须及时举报,否者全保连坐。
如果一个地方出现陌生人,马上就会有人围上去询问身份信息。
古代人口流动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个地方的人基本都认识。
如果有行踪不明的人,必须马上送到官府盘查,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三、悬赏既然有不告发的惩罚,那就有告发的奖励了。
春秋时,楚平王追捕伍子胥,就曾悬赏五万石粮食。
宋朝也有明确规定,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
明朝的规定更爽快,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可以获得罪犯的全部财产。
...
古代的通缉令画的那么抽象,罪犯为何还是能被抓到
1、因为古人未经允许是不允许离开家乡的,不允许自由旅行的。
路上外地人、陌生人很少见,很容易被识别2、一般人要离开自家家乡,要到县衙审批,开具“路引”。
路引上用文字描述了使用者的外貌(比如面白无须、身高六尺)、前往何地、时间、随行几人等等,任何一个地方的城门守门兵丁、城市中的坊丁(社区治安志愿者)、旅店老板、驿站的驿丁、乡村中的亭长,都有权利、有义务盘查陌生人的“路引”。
查验有问题就可以立即锁拿送官。
3、另外一些有权出门旅行人还有:官员要携带吏部开具的“官凭”、游学士子要携带学正开具的“文凭”,游方僧道要随身携带“度牒”。
一切旅行者都要有证件。
4、《水浒》中武松逃亡,孙二娘之前杀了带发修行的“行者”。
得到他的身份证明——“度牒”,给了武松。
武松就按照度牒上描述的外貌化妆,也才有了“行者武松”的绰号。
古代通缉令都那么丑,为何还能捉到犯人
展开全部 身份证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就发明了“照身贴”,后来又出现了度牒、商贾、路引等证明身份的文件,没有这些东西,是无法入住客栈的。
而且古时除了宋朝以外,每个朝代都是有宵禁制度的,晚上在街头见到闲逛的人,除了官府人员,大概率就是罪犯了,所以,在古代,身份证被通缉的人是根本没有去处的。
就算是现代的通缉令上,也会注明被通缉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
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保甲制度,相当于今天的居委会,古代由于人口流通并不像今天那么方便,大部分人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地方,如果在一个区域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那么势必会遭到别人的盘问,就算是再厉害的盗匪,也禁不住轮番的盘问,时间一长,自然就会露出马脚,从而遭到官府的缉拿。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范什么样的罪才能下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