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辽宁沈阳)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居抚顺所”;曾祖名叫范鏓,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
希望能够帮到您!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辽宁沈阳)人。
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居抚顺所”;曾祖名叫范鏓,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
希望能够帮到您!
范文程后代是满族吗
是的,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辽宁沈阳)人。
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开始为后金政权效力,此后侍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四代皇帝。
隶属满洲镶黄旗。
范文程为什么恨明朝?
范氏历代名人古代春秋战国范武子范会(士会)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
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
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
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
秦汉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
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
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
东汉名士。
曾任荆州刺史、泸江太守等职。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
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
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
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
范迁(?-65),字子庐,沛国(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汉大臣,官至司徒。
魏晋南北朝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
西晋重臣。
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范长生 范长生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
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政权(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贲(?—349),范长生之子,十六国初期蜀地(今中国四川省)民变领袖,曾任成汉丞相。
347年,成汉被东晋所灭,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因此推范贲为帝,据成都。
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
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益州平定。
范汪(约308-372),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范稚之子。
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
著名东晋医学家。
曾任东阳太守。
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
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
著名东晋经学家。
曾任豫章太守。
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泰(355-428),顺阳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宁之子。
南朝宋大臣、学者。
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
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后加特进、王师如故。
卒谥“宣”。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泰之子。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
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缜(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
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
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
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
逝世后谥号“文”。
隋唐范履冰(?-689),河内人(今河南武陟)。
唐朝重臣、史学家。
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
后被诬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唐朝名将。
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及右金吾卫大将军,随即又拜检校司空,太子太保。
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赠太子太师,谥忠武,后又改为宣武。
五代宋元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临漳人。
后唐同光中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迁检校司徒,迁枢密使,出为成德军节度使。
长兴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晋祖入立,封临清王。
天福二年举兵反,寻败降,改封高平郡王。
以太子太师致仕,为杨光远所杀,赠太师。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
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
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国公。
范宽(约950-1027),字仲立,陕西耀县人。
著名北宋画家。
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
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范雍(981-1046),字伯纯,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
真宗咸平初进士。
历洛阳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右谏议大夫、权三...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
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
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
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
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
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
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
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
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
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
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
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顾忠义,为了个人前途,不去帮助国家抵御外敌,而是投靠后金,成为了汉奸,死心塌地为后金服务。
范文程 进入文馆 太宗谋臣 开科取士 加强集权 日理万机 出谋献策 功成引退 元辅高风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
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
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
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
范文程在那个时代,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
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巨大作用。
但同时他却对满清对汉人的屠杀和毁灭视而不见 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
范文程不愧为清初卓越政治家的称号。
但同时 ,他也是千古的罪人,他帮助满清毁灭了华夏的文化,屠杀了上万的汉人,
洪承畴降清的真正原因
洪承畴是经过心理挣扎才投降清朝的。
他儒学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纲常伦理,重视个人名节。
被俘之初,洪承畴不发一言,对来劝降的人闭目不见,只求速死。
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肯定不是皇太极和庄妃这对夫妻施展美人计的结果。
倒是比洪承畴早降清的汉人范文程抓住了洪的心理——这个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当初主动投奔清朝,引起了大明朝野不小的骚动。
范文程来劝降的时候,洪承畴根本就不看他,闭目养神。
范文程也没想一次就能劝降洪承畴,丝毫不提招降之事,反而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
洪承畴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竟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睁眼和范文程相谈甚欢。
谈话间,房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轻轻地把它掸掉。
范文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回去奏报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
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的确,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
他对人世有深深的留恋。
从小,洪承畴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从政后事业心很重。
他办事务实狠辣,涉猎广阔。
被俘时,洪承畴50岁,身体还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迎接事业新辉煌的关键时刻。
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洪承畴不甘心。
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希望招降为己所用。
良禽择木而栖。
崇祯和皇太极相比,崇祯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皇太极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
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再看看皇太极治下清朝百官的状态和前途,洪承畴的心理天平开始朝皇太极和清王朝一边倾斜了。
直到有一天,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
他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经验,就缺少需要皇帝支持的“天时”了,当即表示归顺大清。
皇太极喜出望外,宣布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导。
洪承畴为什么屈辱投降清朝
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
史料也证明这一点。
《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
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
《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
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
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
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
根据史料可以知道,洪承畴投降清朝的原因,异常复杂。
洪承畴在明朝官场二十多年,对明朝廷内部的腐败情况非常清楚,他也同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过,对农民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他又同清军作战,对清朝又有着新的认识。
经过对明朝、清朝和“大顺”这三种政治势力的对比,洪承畴从中看出,最有希望最后完成江山一统的是清朝。
这应该是洪承畴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
而皇太极能够亲自出马来劝降,更加深了他对清朝的这种认识。
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
因叛将献城而被俘后,清兵把他带到主帅面前,强迫他下跪,他轻蔑地说:“我乃天朝大臣,岂能在小邦王子面前下跪! ”摆明了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那么这个铮铮铁汉为何后来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桃色”的劝降幕后——庄妃色诱洪承畴究竟有几分可信度? 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关在皇宫内的三官庙里。
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每天披头散发,脚,不吃不喝,对皇太极骂不绝口。
皇太极不仅不生气,还动员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前去劝降,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畴以往在明朝的同事们,让他们现身说法。
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
在大多数人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范文程出场了。
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风度,他面对洪承畴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恼怒,反而和风细雨与之谈古论今,让洪承畴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人就怕冷静,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从牛角尖中钻出来,发现天地之大,就不会一心求死了。
恰在这时,积在房梁上的灰尘飘落下来,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由自主地用手轻轻掸去。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随即告辞出来,径直向皇太极禀报:“承畴不会死,这种时候,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洪承畴是经过心理挣扎才投降清朝的。
他儒学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纲常伦理,重视个人名节。
被俘之初,洪承畴不发一言,对来劝降的人闭目不见,只求速死。
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肯定不是皇太极和庄妃这对夫妻施展美人计的结果。
倒是比洪承畴早降清的汉人范文程抓住了洪的心理——这个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当初主动投奔清朝,引起了大明朝野不小的骚动。
范文程来劝降的时候,洪承畴根本就不看他,闭目养神。
范文程也没想一次就能劝降洪承畴,丝毫不提招降之事,反而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
洪承畴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竟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睁眼和范文程相谈甚欢。
谈话间,房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轻轻地把它掸掉。
范文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回去奏报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
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的确,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
他对人世有深深的留恋。
从小,洪承畴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从政后事业心很重。
他办事务实狠辣,涉猎广阔。
被俘时,洪承畴50岁,身体还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迎接事业新辉煌的关键时刻。
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洪承畴不甘心。
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希望招降为己所用。
良禽择木而栖。
崇祯和皇太极相比,崇祯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皇太极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
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再看看皇太极治下清朝百官的状态和前途,洪承畴的心理天平开始朝皇太极和清王朝一边倾斜了。
直到有一天,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
他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经验,就缺少需要皇帝支持的“天时”了,当即表示归顺大清。
皇太极喜出望外,宣布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导。
洪承畴是不是真跟孝庄睡过觉,才屈服大清国的?
佼佼者其中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少时贫困苦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世人奉为千古名句。
还有南宋的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清代有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近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等。
当代基督教的领袖人物范承祖 古代名人:范蠡、范仲淹、范会、范丹、范长生、范宁、范晔、范缜、范宽、范成大、范钦、范文若、范文澜、范瑞娟、范涛。
当下的姓范名人:范冰冰、范玮琪、范晓萱、范思威 、范学斌 、范琳琳 、范小宁 、范植伟 、范逸臣 、范明、 范伟 、范雷 、范文芳 、范志毅。
范晓萱 范玮琪 范伟 范冰冰 范仲淹 范文芳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