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初次接触,你可以先对历年的申论真题进行练习和研究。通过在做题的过程中,掌握考试的主要题型,以及把握考试的难易程度。 另外,申论真题需要掌握两条线
申论范文格式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
它既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
但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申论考试的特点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
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形式,又刚刚开始实践,考试试题一般较为规范,不会出现偏差。
这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明确,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偏颇,没有争议,每个考生应该都能有论而发。
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
这样,考生在准备时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过多。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
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
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
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
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
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
申论考试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
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
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
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
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
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
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
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
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
我想背几篇申论的范文,大家说背那几个方面的?申论对我这样的理科...
现在网上申论范文有很多啊!华图、正灵、中公的都不错!你可以搜一下的!尤其樊政的范文,写得比较好!百度文库上有的是!例如: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社会有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交往人数不多的环境中长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是:重人情而轻规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中一些颠倒黑白的做法,也造成了对社会道德的一次摧残。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使少数人在极大的诱惑面前利令智昏。
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虚假广告、贪污舞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诚信的“绿洲”。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
社会诚信度不高,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诚信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社会基础。
诚信也是我们民族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基石。
****将“诚信友爱”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积极打造社会诚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对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
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虽是少数人的恶劣之举,但其对市场秩序、社会诚信的破坏却是不言而喻的。
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骗税逃税、虚假广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等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各类较为突出问题采取集中专项治理,对于“食品安全”等规则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同时,认真对待各类举报投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无藏身之处。
其次,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率先垂范,取信于民。
孔子曰:“言不中,民无以措手足”。
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纠正自身尚且存在不足,严厉查处少数腐败分子的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不法行径,严格履行好各项政府职责,以达到较高的廉政诚信标准。
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
再有,我们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和诚信系统,为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记载和查询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例如,高等院校学历网上查询系统,就为打击假文凭欺诈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工商、税务、金融机构、技术监督、劳动保障、食品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要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诚信监管体系,对企业和公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借贷还本付息情况、纳税情况等建立诚信档案,让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通过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示,使守信者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使失信者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使每个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都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实际价值及其对自己的现实利益,认识到失信对自己切身利益的直接损害。
诚信,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民素质的逐步提高,我们当代人打造诚信社会的不懈努力必然会逐渐彰显成效。
点评:这篇文章最为明显的一个优点是对打造诚信社会这一主题的分析比较透彻。
文章首先分析了造成社会诚信不够的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是重诚信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论述比比皆是,尤其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中相关的名言举不胜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即在有些问题上过于强调智慧的使用。
例如《三十六计》中的“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等等,削弱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的道德规范。
这些关于文化层面的探讨,实际上是繁琐而很难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的。
包括笔者在这里也很难用一、两百字的笔墨向读者交代清楚。
但是,范文却巧妙地绕开对传统文化繁琐的探讨论证,仅用短短几十字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我们“重人情轻规则”的这种并非以诚信为绝对要求的行为规范。
同时,范文对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造成了对社会诚信的摧残也进行了概括。
这是传统历史和近期历史对诚信文化的摧残,文章更强调了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已使少数人利令智昏,这一现实中造成了社会诚信度受影响的重大原因。
总而言之,文章对社会诚信不足的原因分析的简明恰当、深入、准确,而且,对打造成新社会的重大意义也用短短的几行笔墨分析得相当透彻。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
社会的诚信度不高就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这是经济层面。
同时,诚信是民族发展所必需的基石,这是民族发展层面的。
然后文章又提到****将诚信友爱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将打造...
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范文是什么样的?
【参考范文】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是作家冯骥才先生站在贺兰山岩画前所发出的感慨之言【观点引入法】。
这里的“石”指的是文化遗产,这句话的意思是,光阴荏苒,岁月无声,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告诉我们鲜活的历史【内涵解释法】,这是因为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同时,文化遗产的存在还推动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文化遗产之所以能言,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它承载着历史记忆,承载着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比如长城和莫高窟,他们虽岿然不动,却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烽火连篇的战争岁月与精彩绝伦的佛教文化。
以莫高窟为例,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写到的那样:“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正在于它是一千多年来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千多年来始终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何等壮观的生命啊”。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社戏、皮影戏、剪纸、刺绣、年画等,它们虽然很难以某种固定的形式定格在某个地方或某个瞬间,但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过去集市和乡村热闹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文化气息,栩栩如生,亲切自然,就在眼前。
正是因为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才能够告诉居住在大都市里的现代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为连结昨天、今天和明天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民族精神,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同质化是大势所趋,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提出“世界是平的”观念,在这种情境之下,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够标识我们的民族身份,才能够让我们炎黄子孙铭记华夏民族注重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生生不息(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精神,倘若没有文化遗产的存在,国人在海外就找不到精神的故乡。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文化遗产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这是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文化遗产,而人类出于好奇心的驱动,会通过旅游、探险、考古、求学等多种方式接触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化遗产便得到了交流、碰撞、传播、发扬。
正所谓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以阻挡。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本身不会诉说,能够诉说的只有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但是当前文化遗产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文化遗产进行做精做细、全民保护、科学保护、去粗取精、批判继承实数当务之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写作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入门储备之文章写作。
随着2019国考时间的临近,申论科目的复习也要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对于申论的学习,很多考生对于文章写作望而却步,在这里介绍一下文章写作入门储备不得不知的知识,帮助考生们提升分数。
一、关于文章写作的体裁申论文章的写作体裁为“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
在申论的文章写作中以考察“立论文”的情况居多。
二、关于文章写作的立意立意即文章的文意。
它包含了文章的全部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
对于申论文章写作而言,立意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正确且鲜明。
正确是指紧扣材料主题,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鲜明是指所确立的立意能够完整的表达出观点。
2、深刻且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立意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考生通过阅读给定资料自己产生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但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
考生可以在平时通过一些申论范文的阅读赏析,寻找范文立意,不断对比自己的书写,结合材料找出自己立意的问题所在,提升立意的能力。
三、关于文章写作的论据论据是指用来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依据。
一般按照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类进行划分。
1、理论论据通俗来讲是说理论据,其中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也可以是社会普遍承认的通过大量事实抽象出来概括的结果。
2、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在文章写作中一般建议考生能够做到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的方式,凸显论据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可以彰显自身知识储备。
显然,日常积累一些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十分必要。
四、关于文章写作的论证技巧对于考生而言,论证的技巧更多体现在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大部分考生写作之初以举例论证为主,略显苍白。
论证方式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可以选择自己使用熟练的三种以上反复练习,提升文章写作能力。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标题格式
你好,很乐意为您解答问题!申论标题的格式和位置安排可以多样化,阅卷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不必非要讲究工整对称,既可以参照我们在上学时写作文的题目,前面空四格开始写,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字数,均衡安排在一行的中间位置,或者采用其他的形式,也无不可。
但申论写作中,最常用的标题位置是居中式的,我们在各类图书或报纸中看到的标题,基本都采用这种位置。
建议大家在申论写作中也可采用这种形式。
标题居中,两端留空,其特点是标题的行宽小于下面正文的宽度,这样看起来,可以让人感觉标题与正文的均衡感强,可以保持卷面的视觉平衡,避免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格式是否正确,你可以到中政申论申请试卷批改http://www.zzshenlun.com/paper/,在作答时可以下载纸质版作答,通过拍照扫描进行提交,模拟考试现场。
在阅卷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会针对你的作答给出分数和点评,同时给出改进意见。
如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老师或者在线客服进行咨询。
希望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
请问申论考试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一下,最后几天复习申论是写几篇文...
我的想法是,多看看申论热点及一些优秀范文,并予以抄写.因为,在抄写的同时,你对文章的理解及记忆更加加深了,在写申论题时,或许能够更多的丰富你的素材! 若只是自己写的话,第一,不知写的如何,没有一个评估标准;第二,浪费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多接触一些文章为好! 意下如何?仅供大家探讨!
我不会写申论,无从下手
读懂主要矛盾,读懂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就必须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搞清楚新时代国情和世情究竟发生了哪些复杂深刻的变化。
**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量变引起质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对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重大判断,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
中共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历史。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判断,意义在于:第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意义非凡。
这一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这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鲜明深刻。
这一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第三,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历史性重大判断,是中共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读懂主要矛盾,也就读懂了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必将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老师讲的申论好,我该听谁的申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