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中的温暖,也许我们一时间很难想得到哪些温暖让我们感动。只要闭上眼冥想一番,那些心底的温暖便如泉涌般冒出。
然而,只有林语堂先生说得很确切:他说,中国人心中的温暖,大抵四个字便可概括罢,乃是温、饱、黑、甜,即吃饱了晚饭上床去睡的情景。对于这一论断,很多人作态鄙弃:这至多是餍足,与人生的精神追求判若云泥。然而,林先生的话略嫌刻薄却也不无道理。就是以快乐为民族追求的西方人,最大的享受也不过是一家人在圣诞夜,围坐在壁炉旁烤火罢了。
为什么温暖这么简单呢?简单得令人不齿。你说,温暖是内心的禅意触动,是世界与己相融的感怀,是红叶飘飞和月色盈柔,文人所悟,文人所抒,凡夫俗子岂能领会一二。一语未尽,已露三分冷笑。
那便是吧。我先反诘一句:温暖已如此微妙,那与之相对,冷是什么?
你说,冷便是抱膝灯前影伴身。昏黄的灯光摇曳在四面的墙上,空气的味道是秋天的腐坏潮湿;星点的萤火刚扑人黑夜便被压垮,孤单清冷,抱膝长坐,一个人守着一段人生的寂寞。可堪孤馆闭春寒,春寒料峭没错,可久久盘旋不散、长萦室间的,只是那一味孤独吧,倒怪春天!
是啊,孤单是冷的,月下独酌,无人陪伴的凄苦,酒意诗意也驱不散。可是,同是孤独,怎么渔翁就能欸乃一声,点亮山水的新绿呢?这种自在自适的温暖,笑看秋月春风,是凭空造出来的吗?你说,要是有人陪伴,便是更加温暖了。呵,就算处处有人,像张爱玲的那种“人与人的交接”,如“一袭爬满虱子的袍”,不也冷彻心扉吗?无人陪伴,无所依托,这是物质世界的潦倒,但暖的真意在于“我”的归宿。真我有家,无论外物狂暴,心内便暖了。
你说,还有一种冷,是无人理解,心情的枯索。壮志难酬,身心俱疲,贯穿着一股愤懑啊!凄神寒骨,这是他人无法温暖的,不是抚慰心中那个孤独的孩子所能解决的,这是自我的无依,无着。
是啊,不能实现自我是幽冷的。满腔的热血被浇灭,剩下一个消瘦的空壳,瑟瑟发抖。可是,“欢然处,有膝前儿女,几上诗书”,这怎么也充满了温暖呢?桃花源怎么也充满了春意呢?种豆南山下,怎么也充满了真趣呢?暖所在的,不是世人的承认,声名的炙烤,只是内心那一点恬然的满足,生活的实现。暖,是“人”的归宿。 你说,还有一种冷,是无助。乍暖还寒,世情险恶,沉沉浮浮,随时可能被击垮的脆弱。到头来,只有空床敌素秋,这般郁郁。
是啊,大病缠身,战事频仍,抑或妻离子散,总是灾祸,叫人意冷心死。然而,同是乱患灾祸,怎么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反而壮志沸腾呢?陋室陋室,怎么反而乐之成铭呢?明明有身外之威胁,人世之危难,被心中那份不灭的暖意甚至热意所支撑,反而比金玉门户更令人安心。因为,有大志,有天下之见所依托。暖,是“天下”在心间的归宿。
绿蚁新醋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久经沉浮的诗人,心中的暖也不过如此。
暖是心有去处的慰藉,是有人可拥抱,有所归宿,简简单单,如此而已。我能想见,千古以来无数又无数的人,在某个黑暗的冬夜,闭目轻悟,听见内心的声音,温暖微笑。
心中的温暖,来自于一个简单的问候;心中的温暖来自于一个轻轻地拥抱。紧闭双眼,感受来自心底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