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肃的诗句
佳城遥伴洞庭湖,湖上烟波入画图。
万树旌旗壮陆口,一生勋业著三吴。
醇醪应念故人渺,松柏多凋墓草枯。
旁有小乔芳冢在,深宵曾话旧时无。
2.
年少粗疏未可轻,榻边视画最分明。
直将诸葛同心事,空被张昭识姓名。
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向墓前横。
指因风义人争说,细故何能概一生。
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用四字词语)
鲁肃 诚实守信
周瑜心胸狭窄
诸葛亮大智若愚
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出“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
周瑜:风流倜傥,饮醇自醉,心胸狭隘
鲁肃:忠厚质朴,仁重义厚
曹操:沉稳大度,放荡不羁,深谋远虑
三国其他人物性格:
刘备 ? ? ? 仁慈宽厚 ?优柔寡断 ?求贤若渴
诸葛亮 ?鞠躬尽瘁 ?神机妙算
关羽 ? ?义薄云天 肝胆相照
赵云 ? ?一身是胆 ?偃旗息鼓
张飞 ? ? ? 冲锋陷阵
后世有关于赞颂鲁肃的诗句吗
1. 佳城遥伴洞庭湖,湖上烟波入画图。 万树旌旗壮陆口,一生勋业著三吴。 醇醪应念故人渺,松柏多凋墓草枯。 旁有小乔芳冢在,深宵曾话旧时无。 2. 年少粗疏未可轻,榻边视画最分明。 直将诸葛同心事,空被张昭识姓名。 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向墓前横。 指因风义人争说,细故何能概一生。 楼主可去鲁肃吧看看喽 [tieba.baidu.com] 这里很多的
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品格·特点,用一个词
演义里:
诸葛亮【多智近妖】鲁肃【宽厚长者】周瑜【才高气傲】
正史里
诸葛亮【忠法忠国】鲁肃【豪迈胆气】周瑜【才高宽容】
演义里的诸葛亮是完美无缺,智力忠诚毫无问题,军事内政一把抓的全才。正史是内政强的权臣,坚持依法治国,和其他王朝的柔和手段比起来要强硬更多,但是一样忠诚,鲁肃演义是宽厚的长者,但正史是早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就提出天下三分转二分,劝孙权自立为王后为帝,完全没把汉王朝放在眼里,是个豪迈文人。周瑜演义里是个才高但度量小的人。但正史容忍程普等人,所有人都说他气量很大,正史周瑜是个完美形象。
有什么诗词是称赞三国鲁肃的?
三国门鲁肃 —周昙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 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 唐__孙元晏 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 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吴·鲁肃指囷 孙元晏 破产移家事亦难,佐吴从此霸江山。 争教不立功勋得,指出千囷如等闲。 将相江东美,英风压上流。鲁公最忠烈,慷慨借荆州。 王士桢 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墓碑对联 《鲁肃墓》:年少粗疏未可轻,榻边视画最分明。直将诸葛同心事,空被张昭识姓名。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向墓前横。指因风义人争说,细故何能概一身。 吴·赤壁 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咏史下·鲁肃 宋 陈普 龙虎鵷雏总可人,当阳倾盖便关金。 荆州尺寸都相付,始是当年子敬心。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各自的性格用四字词语来概
诸葛亮:足智多谋
周瑜:恃才傲物、小肚鸡肠
鲁肃:深中隐厚
曹操:阴险狡诈
有什么诗词是称赞三国鲁肃的?
争教不立功勋得三国门鲁肃 —周昙
轻财重义见英奇。
若无子敬心相似,佐吴从此霸江山。指因风义人争说。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咏史下·鲁肃 宋 陈普
龙虎鵷雏总可人,当阳倾盖便关金。
荆州尺寸都相付://tieba,空被张昭识姓名?kz=25376966" target="_blank">http.baidu,英风压上流,鼎分从此定雄雌,丰碑自向墓前横,此心与武侯同。 墓碑对联
《鲁肃墓》:
孔明,周瑜,鲁肃,曹操,用词语概况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词?
这个。。。
楼主不是在周瑜吧发帖问过了吗?
他们说的都挺好的啊。。。
我在这里就复制吧。
这是飞尘MM的
孔明: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鲁肃: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不拍挨揍地加一句:有大略无雄才。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草船借箭中,怎样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1、草船借箭中:
(1)(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心胸狭窄)的周瑜 ,(忠实憨厚)的鲁肃 ,(小心多疑)的曹操;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嫉贤妒能)的周瑜 ,(忠厚淳朴)的鲁肃, (狡诈多疑)的曹操。
2、成语释义:
(1)中文名:草船借箭
(2)拼 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3)出处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出处二:《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4)释 义:借他人的人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5)用 法:褒义 谓语
3、历史原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4、演义原文:
(1)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
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2)译文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5、延伸:
(1)延伸成语
【注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结构】紧缩式
【灯谜】孔明造箭
出处:
一、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2]
二、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成语示列:
◎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 一些主要情节,如险走柴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4] 但这些都只是小说艺术而已,史无记载。
(2)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