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33天影评
《失恋33天》火得有点离谱,投资不到900万,首周票房就过了亿,上映两周破两亿,而且场次没见减少,观众也是与日俱增,照此势头,票房破三亿指日可待。而这一战绩竟然是在前有《猩球崛起》阻击,后有《丁丁历险记》围堵,中间还有《铁甲神拳》和《惊天战神》相伴左右的残酷竞争环境下。可以说《失恋33天》上演了一出国产小片四两拨千斤完胜好莱坞大制作的经典好戏,其在制作和发行上的范例价值丝毫不弱于当年的《疯狂的石头》,值得好好总结。
电影的发行宣传并不神秘,无非是放映前要找好卖点,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首轮过后,要制造话题,持续发酵,靠口碑吸引观众有增勿减。《失恋33天》在映前宣传策略上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是有效地利用了粉丝效应。《失恋33天》本是一篇在豆瓣网上连载成名的网络小说,拥有大量的小说粉丝,选这个题借的就是这个势,路数跟张艺谋前年拍《山楂树之恋》一样,只是《失恋33天》的粉丝更年轻。当然片中明星们的粉丝也是必须召唤的对象,所以男主角文章的表演风格被一再拿来说事。谈到粉丝就不能不说到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说“粉丝”是网络时代特有的产物。粉丝与其前身“追星族”最大的区别是,后者表现为个体的疯狂,“粉丝”则是巨量个体有组织的集合,这其中,网络上的百度明星贴吧、QQ群、豆瓣小组和迅速崛起的微博功不可没。《失恋33天》的营销团队正是利用了这些网络媒介,使得宣传的有效抵达率大大提高。
宣传策略二是档期选择恰当,话题制造切合。2011年11月11日,由于这么多光棍放在一起,被网友和媒体戏称为“神棍节”,随着现实压力下剩男剩女的增多,光棍节经过了几年的发酵,成为年轻人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商家的跟进进一步炒热了它,爱凑热闹、需要放松的年轻人需要影院中提供针对性的“节庆产品”,《失恋33天》瞅准了这一点,迎合失恋的、未恋的、在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关注,把年轻人成功吸引到了影院。该片11月8号上线,仅11月11号一天票房就高达4000多万。
然而首轮映过,是否还有观众前赴后继,发行方的掌控力就没那么强了,话语权转移到了观众手里,口碑好坏成为后续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有些发行方会有意识地操纵一些网络意见领袖说好话,但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归根到底还是要作品过硬。《失恋33天》在某些专业影评网站上评分接近8分,算不上最好,但在国产片里成绩已然不错。这部在视觉上干净清新谈不上有多高艺术性的影片,能在好莱坞视觉系大片的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归根到底一句话,内容不再“假大空”。
不假,就是真实,就是人物说人话、办人事,过普通人过的日子,就是情节设计合乎生活,不过分,不做作。听上去,这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话,可是中国电影实现起来却总是那么难。就拿同一家公司制作的该片前集《非常完美1》来说,情节设计和人物表演,都搞笑有余、生活不足,有太过之嫌。
不大,就是选题要切身,切合主流观众群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要。与《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游刃于大公司的奢华和幸运相比。《失恋33天》中主人公婚庆公司小职员的身份更贴近草根。而且或许是小说作者发帖连载、即兴创作的方式所致,电影在情节走向上类型化痕迹不明显,摒弃了“重口味”的情节剧路线,而以心灵鸡汤式的情感关怀取胜。许多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来消费感官刺激的,而是来寻找情感共鸣的。
不空,就是情节要密实,既不能掺水,稀稀拉拉,也不能陷入类型化的俗套,产生不了陌生化效应。如同小说作者所说,为了与网友较量,自己有意增加了故事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失恋的黄小仙究竟是与前男友“重归旧好”、还是与别人的老公“节外生枝”、抑或是与身边的同事“日久生情”,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还算饱满。
《失恋33天》对抗好莱坞的成功之路并非首创,走的还是冯小刚贺岁片的路子。即不是靠好莱坞式宏大的场面来冲击观众的视觉,而是靠国内导演对民族语言和国人生活得天独厚的熟悉优势,通过紧贴生活、幽默时尚、心有灵犀的对白,通过对主流观众群体现实生活的及时反映来赢得先机。但是与渐活渐老的冯小刚、葛优、王朔和他们打造出来的中年爱情故事《非诚勿扰》相比,甚至与仍在扮嫩的徐静蕾、章子怡、高圆圆主演的《杜拉拉升职记》、《将爱情进行到底》、《非常完美》、《单身男女》相比,白百何与文章及其演绎的《失恋33天》都更清新、更年轻,更时尚,更贴近都市电影院里的年轻观众。
作为大陆青春时尚片的范本,《失恋33天》继续了《杜拉拉升职记》的题材定位,即关注大都市的职场男女,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台湾校园青春片,鉴于其对主流观影人群生活的贴近,作为一个类型应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毕竟,这些年来更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已经屡屡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导演滕华涛此前的热播剧《蜗居》就是一例。《失恋33天》在票房上的马太效应仍在继续,创作上的马太效应也应该会扑面而来,这过程中会有失败,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多一种类型,多一点生活,总是一件让人乐观其成的好事情。
失恋33天影评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故事很像是十年前的冯小刚和葛优这对老搭档的风格。虽然如今便肯定导演滕华涛和文章的组合是同样的票房灵药,并可以成为黄金搭档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对于这部整体质量不错,故事看似简单却让年轻观众有共鸣的爱情片身上,还是能看到华语片一种希望。即犹如《疯狂的石头》那般“出新”的,所谓依靠电影技法和镜头语言取胜的片子已不算稀奇后。这种依靠文学改编,依靠台词上来静态叙事的“推陈”电影再次回到观众眼前。这种复制冯氏喜剧的路子并非倒退,只是人民喜欢,而他自己又拍不出来,现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哗啦啦到了你面前,仅此而已。
文章同学是个好萌神,这是我对王小贱这个终极妖孽所有要说的话。实际上,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电视剧演员对于电影的一次逆袭。无论是张嘉译饰演的语重心长劝人时骂出花来的老板大老王。还是话里有话暗藏杀机的海清惊鸿一瞥亮相,甚至文章本人脱胎于《裸婚时代》和《蜗居》时期的傻劲和好男人范儿。都让人惊呼观众对于小银屏的认知时至今日已经到了可以左右大银幕钱途的境况。但是前提条件是,首先这个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文章的从量到质的转变是厚积薄发的典范。而与此同时,最关键的是需要适合大银幕的演员。大银幕的电影文化往往代表的是比之家长里短,要更高层次的潮范儿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真假之间要个度。而文章恰好用有点“GAY蜜”加“伪娘”的劲头唬住了很多人。再加上原著的那些金句一出现,好运自然来,挡也挡不住。
而为何是悲喜剧?实际上,对于一部爱情电影而言,喜剧的爆笑虽有当时的观影快感,却在力道上比之悲剧的杀伤差了一个段位。回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片尾杨立新走在雪地上感叹,如今《非诚勿扰》舒淇动不动哭泣。你便知道《失恋33天》后来那段老夫妻没有穿上婚纱的金婚的故事有多么必要,有多么关键。那是一种对于眼下这动不动便哭天抢地的爱的反击,不动声色,没有死去活来。因为在死亡面前,你宁愿用自己的长眠去换他活过来。没有眼泪的笑不算完美,同理,没有笑出眼泪也算是喜剧的倒退。
在夸奖了这个故事的悲悯之后,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文章”的好不仅仅来自于对于爱情刻骨铭心的描述,还在于只有大部分女性观众和失恋人群才能体会到的那种痛,以及对于爱情的探讨。这依托于作者自身经历的讲述与编剧的闭门造车是两回事情。黄小仙的大段独白,失恋后对于尊严的探讨,东方新天地那段校园爱情的追溯,如若没有生活基础打底,是完全不可能如此清晰的直入人心的。所以说,这种片子没有好文学作品改编,一切皆休。的电影导演,滕华涛显得技法上仍然尚需提升。简单的说,通篇线性叙事的直白,加之全片只有几个闪回的镜头语言依旧干瘪。至于老夫妻那段更是显得过渡上稍突兀,虽不算是刻意为之,却依旧比之前半部分有些不够圆润,整体而言达到大银幕上完美的标准尚需时日。不过,这已经不妨碍《失恋33天》的成功。之后,华语电影的那些让人笑着哭和哭着笑的片子可能会故态复萌。在有好“文章”的前提下,它们会纷纷来分一杯羹。而文章的小生之路算是彻底奠定,因为当他能不说话便让银幕下的所有人笑出声,一转身有女生啧啧赞许夸句真帅后。《失恋33天》的姿态完全是奔着黑马的路子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