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名渊源
简称“马里”。
“马里”原名为“苏丹”,是1960年9月22日改名为“马里”的。在曼丁哥语中,“马里”为“河马”之意。为取河马的“力量强大”之威,故以此兽命名。13世纪40年代松迪亚塔·凯塔在此建立了庞大的马里帝国,包括塞内加尔、苏丹、南毛里塔尼亚、几内亚的内地,以及象牙海岸和布基纳法索的一部分。1895年被法国占领,1960年9月22日独立,改名为“马里共和国”。
二、地理位置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是内陆国家。西邻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北、东分别与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交界,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
三、主要概况
马里全国面积124.1238万平方公里。人口762万(1987年)。主要民族有班巴拉人、富尔贝人、塞努福人、马林克人和桑海人等。
马里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46个省,18个市,285个县。首都为巴马科。货币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朗(简称非洲法朗)”。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班巴拉语。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四、社交习俗
马里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西非马里人刚强,性格坦诚好心肠;感情真挚持人暖,特别善于互交往;女性尤其爱打扮,喜佩饰物和染妆;对待左手极厌恶,认为下贱又肮脏;教规教义重恪守,待客注意切莫忘。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马里人非常重视礼节,待客十分热情。只要客人前去光临,主要总要端出一杯清香爽口的薄荷茶来殷勤招待的。若正赶上主人家吃饭,必留你一起共餐的。若遇到无亲投宿者,不管彼此是否相识,主要也会腾出一席之地,让你住下的。即使是过路人走到这里缺了盘缠,主要也会解囊相助的。他们在生活习俗上有五种较为特殊的习惯:其一是刷牙不用牙刷,而用柠檬树枝磨牙;其二是吃饭不用刀叉或筷子,而用右手抓食;其三是便后不用手纸,而用左手擦拭铸后冲洗;其四是一年四季晚上睡觉都不用被子,而且一块布盖在身上;其五是母亲不用双手抱孩子,而用布兜把婴儿背在背后。马里的加布古、莫普提和桑加等地方的人,有以部落为村,民风古扑,实行有饭大家吃的待客习俗。吃饭时,任何人都能去某一家吃饭,而主人不管对谁都主动分发食品。马里妇女不仅喜欢佩戴手镯、脚镯、项链,更讲究耳环和鼻环。一般她们的耳环又大又重,下边还有两个“洋桃”似的坠儿。由于耳环过沉,她们不得不用一条细绳拴在头上,两端分别与耳环系住,以减轻耳的负担,一般他们的鼻环都分两种,小的套在鼻翼处,大的夹在两个鼻孔的中间。马里的女姓一般都习惯染妆。她们常以染足、画手、梁牙龈等染妆方式来相互媲美。马里人对狗颇为喜爱。他们认为狗忠实可爱,是勇敢、无畏、神圣的象征。
五、礼节礼仪
马里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施用握手礼。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很特殊,熟人路上相遇,各自要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边走一边问侯,从不停步,两人虽已背道走出很过,问侯的话仍没完没了,直到彼此听不清话音才终止。
马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人,与客人见面格外亲切,彼此除了热情握手和长时间的寒喧外。双方还要互咬对方手臂一下,以留下一道痕迹作为纪念。分手时,双方还要相互下跪虔诚祝愿,最后挥泪道别。
六、信仰忌讳
马里人有一多半信奉伊斯兰教,信大体上拜物教的人占30.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共占1.5%。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和下贱的。使用左手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有的也忌讳“13”数。认为“13”是个不幸和不吉祥的数字。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七、饮食习惯
在马里,最著名的菜肴就是“沙烤全驼”。这种菜的制作,要经过一段复杂的过程。他们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去除内脏并洗净,再将事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净羊腹内再装一只烤好的全鸡,净鸡膛内再装一只煮熟的鸡蛋,然后封驼腹,不放任何调料,把全驼放入用干柴烧灼了的烤坑内,在驼身上埋一层薄沙,上面架好干柴烘烤,约两小时左右即可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