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不是谁的诗句,,就是结婚证上的
诗经
天津北方网讯:从上周开始,本报“今晚·喜满堂——婚庆产业文化探寻活动”有奖征集板块收到大量热心读者选送的收藏品。同时,一些热心的收藏家也主动联系本报,无私地向读者展示其关于婚庆历史的收藏。记者跟随史料文献收藏家李刚,探寻民国时期婚庆用品和民俗的特色。
婚庆藏品琳琅满目
昨天上午九点,记者应邀来到史料文献收藏家李刚的家中。“一听说你们办这个活动,我翻箱倒柜找出了好多和活动有关的征集品!”李刚激动地说。印刷精美的请帖、泛黄的结婚证、字迹斑驳的租赁单……在记者来之前,李先生就早早地将各种收藏品整理好并分门别类。“你们看这是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上面不但有新郎新娘的名字,连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的名字也都一一在列。”介绍起自己的藏品,李先生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自己收藏的各种纸制品已经接近“一吨”,其中关于婚庆的藏品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从这些婚庆藏品的印刷、做工和内容上的变化,依旧能看出本市婚礼文化和消费的演变过程。
记者在李先生的藏品中注意到。除了各个年代的结婚证书以外,民国时期订婚证书也十分正式,不但印刷精美,就连格式和内容丝毫都不逊于结婚证书。请帖方面,早年间以手写为主的请帖与如今的机打请帖比起来也更有“感情”。
早期婚庆雏形“亮相”
说到婚庆行业,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从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少读者也都表示,早年间从结婚典礼到婚宴大部分都是由亲戚朋友们一起帮忙,而且大部分从业者也都是“义务”性质。即使有收入的,也只是部分主家会准备一些红包或回礼。“其实经营婚庆生意的很早就有了,你看我收藏的这张《估价单》。”李刚边说边拿出一张边角已有轻微破损的“订单”。记者仔细观察了一番,这张名为“华东摄影公司礼服部估价单”的单子上,清楚地记录了当时新人从商家处租赁的新郎礼服、新娘礼服、新娘头花、耳环、项链、腰带、手花等行头,与此同时,就连婚礼当天所用的红布、花车、乐队、照相、礼簿、门彩等典礼用品和服务都有明确的记录。
对此,业内人士介绍,早期的婚庆并不是一个独立行业,而是寄生在照相馆等商家里的“增值服务”,这种帮助顾客搜罗道具、车辆、典礼工作人员的模式,也是后来现代婚庆行业的雏形。李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一般都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户人家才会选择这类收费的婚庆服务。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庆服务已经成了惠及大众的普遍服务。
婚庆典藏文化烙印明显
象征美好的牡丹、寓意喜庆的喜鹊、代表爱情的鸳鸯、情趣盎然的蝴蝶……在李刚向记者展示的结婚证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将一张普普通通的证件渲染成了一幅艺术品。与如今各种更加注重如何防伪、文字严谨的证件相比,早年间的结婚证更突出精致的文字和喜庆的氛围。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这一句句颇具时代特色的祝愿并不是出自什么诗集,也不是摘自哪篇名作,而是来自民国时期结婚证书。记者仔细对比了一下,民国时期前后的结婚证书、订婚证书等,在参加典礼人员的称谓、仪式用词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有着那个年代的深深的文化烙印。
欢迎讨论:1448735209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