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小学数学教案评价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
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
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教学目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综合法: 分析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