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的亮点
本次会课有以下主要优点:
1.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得到体现
主要表现为:(1)以“驱动性问题”引领课堂,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2)问题开放合理,结构完整,如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问题设计等。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得到落实
主要表现为问题设计弹性化,适度预设,适度生成,预设中潜生成,生成中显预设,放而不乱,有效地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
3.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得到重视
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课突出对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与基本原理等重点的强化教学,如重视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等。
4.解题策略反思教学得到强化
大多数课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与功能,而且突出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举一反三”,又能“反三归一”。
5.化学与STS的关系得到关注
几乎每一节课都注意化学与STS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让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6.各种教学媒体功能得到发挥
每位老师都注意各种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每位老师都精心板书,重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用好黑板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值得发扬光大。
7.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得到建立
每一位老师都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师的亲和力较强。
二、课的不足
1.少数课的课型特征不够明显
表现为课型特征介于复习课与新授课(或习题课)之间。
2.少数课的教学理念走入误区
表现为将化学课简单还原为常识,淡化了学科核心知识与知识结构的教学,脱离学科基础搞所谓“探究”,出现了化学课堂科普化、低幼化(弱智化)的倾向,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降低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品质。
3.少数课的问题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1)以大量选择题或琐碎的填空题等中考试题(含有过多提示性内容,开放度不够)代替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问题,导致问题探究的思维容量大大降低,思维品质的培养大打折扣;(2)将完整的问题“肢解”,使课堂变成“问题碎片”的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4.少数课的教学语言不太精炼
主要表现在:(1)教学语言的学科性弱化,非学科教学语言增多;(2)教师讲得过多。
三、几点建议
1.重视化学课程理念的学习
新时代的化学课程有两条主线:一是学科知识线,它遵循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二是STS线,主要为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两者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并行的,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融合的关系。应从整合的角度处理这两条主线,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2.重视化学常见课型的研究
中学化学的常见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单元、专题等)、习题课、讲评课和实验课等。教师要熟悉每种课型的特征,掌握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复习课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处理好知识结构的完备性和问题解决的针对性。)。这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妙方。
3.重视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
适用于化学课堂的教学的问题是围绕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而生成的,它是能够驱动和组织师生开展讨论、探究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特别要注意:
(1)问题的情境要有效。好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和内在需求。好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后才是有趣的和有思考价值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活动。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情境本身要有利于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
(2)问题的本体要充实。一是要突出核心知识,二是要强化思维力度。问题是思维活动有一个载体,离开了问题解决的过程,知识就失去了活力和光彩。而思维能力又是智能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应当成为知识教育和学生能力发展的中心任务。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通过知识与相关素材的有效整合和问题结构的合理构建来充分体现科学思维的作用,使教学问题成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进而使化学课堂成为“思维爬坡”的基地,成为“思维舞蹈”的中心。
4.重视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教学语言能力对于一名化学教师和化学课堂都十分重要。每一节课的教学语言应尽力做到精炼、准确、亲切、适时,课前要精心预设,课上如“出水芙蓉”。要尽可能防止过多的非学科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的干扰,但同时又不机械刻板,追求严谨与浪漫的有机统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