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行为作风。
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
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
④淫慢:放纵轻浮。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
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
⑦接世:接触社会。
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释义:
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他还阐明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诸葛亮还突出强调了“淫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家训
远观青山年月依旧,近看人情时日无同。花开时蜂蝶聚,人困时亲朋稀。茶朋酒友,月会三千,急难相求,万中无一。平生无志喜入桃源,不敢望声名动地,不敢望富贵惊天,不敢望七步成篇,不敢望一言定国,不敢望珊瑚成树高百尺,不敢望琉璃瓦盖千层。但愿家不乏米,灶不断烟,茅屋不漏,布衣常缠,无荣无耻,骨肉团圆。退一步自然幽雅,忍一时何等清闲。让三分依然自在,耐片刻快活神仙。青山不管闲世事,绿水何曾洗是非。饮清净之茶,戒乱性之酒,交有道之朋,绝无德之友。人有二三件之能事,平生用之有余,尔二三之子若能如此,志之足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