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大学的生活已经快要两年了。时间的跨度对于四年来说也许并不太长,但是,对于我们短暂的青春,谁又愿意让这一瞬毫无意义的流走?
如今,当我们一个个血气方刚地走进大学校园,看着他们的经历,我们的人生路口又在哪里?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压力相比从前只增不减,我们这一代人,从温室中走来,听着前辈的故事,却未曾有前人的经历,似乎他们都在怀疑我们---60后、70后、80后,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能量?人都是不服输的,只要没有彻彻底底地被摧毁,这正如现在的我们,尽管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始终相信自己还年轻,这便是我们的本钱。所谓年少轻狂,这不仅仅是看到了见证了这么多神圣的少年英雄梦,而这恰恰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基本体现。
现在看来,当我们80后的师兄师姐更多的在社会上挣扎,我们也在不止一次的拷问自己:他是他,而我,是否也会成为他?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是因为我们相信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最终我们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笔,不是么?你看,我们才不到20岁,就论三十而立,我们还有最少十年奋斗。可是,十年,真的就足够多么?
最早老去的80后已经30岁了,他们不乏有成功的典范,而更多的是那些仍然为自己的少年梦努力拼搏的人。还有一些,曾经和他们一样豪言壮语,如今,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已经等不到也等不起他们心中的彩虹,青春已经输了,信心已经输了,他们向命运屈服,做一个普通的人,过实实在在的日子。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在最阳光的季节洒过汗水,只叹机遇不同,结局不同,可是他们都在为青春埋单。毕竟用十年实现你的少年梦本来就是难事,这与用一百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不可谓不是异曲同工。况且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英雄,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成为前者,同样也在思考如果成为了后者又应当怎样!校园的生活与花花世界毕竟有太大的不同,至少这里还有我们最后的保护伞,让我们安心。只是,大学相比以前唯一的特点是多了一个窗口,一个可以窥探他们的眼睛,同样,也是多了一面镜子,一枚对比,学习的镜子。
人爱比较,人也怕比较。不过与其说爱比较,倒不如是被压迫后的习惯性思维。“你不想他。”这本身就是一个富含个人体验的哲学命题。显然,这多多少少透露着你不如他的内涵。再者说为何你怕比较,优越感从来都是少数人的特权,再公平的环境下也会给高贵和平凡划上分界线,这一前一后的比较无疑给后者带来了压力,而前者又得到了什么?一秒钟的饱足感后尾随来的便是上面的压迫感,于是,最后我们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又该是什么?“你不如他?"不应该就是这个哲学命题么?
从来都不否认自己的迷茫,一方面考虑人生的同时也在寻找人生的漏洞,给我一时的安全感,给我几分钟能过开怀大笑。不管是黑科比绝杀湖人,还是黑勒布朗的发际线。
最近,认真地品读了《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一书,不敢说书写的有多好,倒是在像这位的日记写的到底是有多真实。他是一位成功的80后(如果没记错),我倒希望他是一位失败的80后给我看反面教材。”学习,工作,研究,从政,这些看似矛盾的个体在他看来却是数不清的联系,取舍倒只是看心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你若不如他,便是细节输。”姑且这样给书下了小小的总结,不过有不少故事倒也震慑了我,比如爱情。而另外一方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化身一些亲身的经历相反是那么的印象深刻。
身边也算是经历了一些悲惨事迹,而更多的受害者便是大学生群体,相比小学生,我更能认同大学生才是弱势群体,小学生最多也就是受点外伤,在孩子间的一点小打闹,而大学生却是身心的双重压迫,不仅仅是自身原因,从家到社会的过度不够平缓,同样,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确需要强大的向心力,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强大的个体,便只能沦为游戏的看客,简单的过路人。
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如果我用四年的时光仅仅是去思考那么代价未免也是太大。青春也是需要汲取营养而并不是能够一味挥霍的。哪些需要拾起?哪些还得放下?哪些应该平衡?哪些是要坚持?应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没病?走两步。”我需要实践而不仅仅是思考。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人需要yy来调整心情,但过多的yy显然只会败人品、丧心志!好啦,该努力拉。
“伙计,好好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