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读者大都会为梁山好汉的那种豪迈折服,向往现实社会有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困扰每一个读者:假如宋江不招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详加分析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笔者以为不过以下两种。
一、推翻朝廷,打下江山,自己做了皇帝。
初读水浒传时常常搞不懂,梁山泊有战将108员,兵马十万,能“两赢童贯”,“ 三败高俅”,北战辽军,南征方腊, 为什么不揭竿而起,杀进汴京,自己做个皇帝,号令天下,勤政为民?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才发现宋江要夺天下其实很难,几乎做不到。仔细分析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可以得到答案。
从主观上看,宋江自己从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一是正统思想严重。他只反奸臣不反皇帝,他认为皇帝是好的,天下都是被这帮奸臣搞坏了,所以一心要辅佐皇帝整饬山河。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扬名立万、名垂青史,只有这样他手下那帮本领高强的兄弟才能有出路。可以说宋江有政治头脑。但他在政治上太过幼稚,他不明白,无论打出什么样的旗号,只要是跟朝廷作对,就是朝廷势不两立的敌人,势必除之而后快。二是宋朝统治相对开明。徽宗在位25年就有26次大赦,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次。所以,宋江犯罪之后,逃往沧州避难的目的就是等待大赦,因此他才不愿意应晁盖之邀入伙梁山。顺便说一句,梁山好汉中大部分人都有这个想法,像李逵、鲁智深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毕竟不多。
从客观上讲,梁山根本不具备夺取天下的条件。一是缺乏理论武装。正如书中所言:李逵初上梁山时就叫嚷着“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从这一番话中,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这一帮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根本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打土豪分田地,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而只是图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的快活而已。二是实力对比悬殊。梁山鼎盛时期不过十万兵马,其中还得算上老弱残兵和家眷伙夫。反观朝廷,徽宗时期单单禁军就有八十万,加上边关的蕃兵、驻守各地的地方军、运输的厢兵、保家的乡兵,总数不下二百万。兵力至少是梁山的二十倍以上。梁山108八将中武艺高强的也就三四十人,带兵打仗经验丰富的更是凤毛翎角。而朝廷不乏辛兴宗、折可存等大破方腊的猛将,更有像宗泽、李纲、韩世忠、岳飞等使金军闻风丧胆的名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梁山都无法跟朝廷对抗。三是奉行流寇主义。无大志不成气候。纵观整部水浒传,梁山攻下的州城都放弃了,打了就跑,丝毫不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想过对外扩张,打仗的目的就是掠夺一把,开仓抢粮后就走。成天龟缩在物产、资源、土地都极其有限的八百里水泊,仗着地利与官军相抗。很难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四是地理位置不利。北宋在重要的地方设立府。梁山的东面是东平府,西面不远处是濮州(今河南濮阳),再过西便是应天府,南面是济州,北面是大名府。濮州就是宋辽“澶渊之盟”的地方,宋朝统治者在那里设有重兵;大名府是汴京的北面屏障,自然有不少军队驻守(这从《水浒传》可以看出);宋江曾经打过东平府,宋朝必然有所防范。最保守的讲,梁山至少面临着东、西、北、三面的包围之势。梁山所倚仗的仅仅是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的地势,只要起义军有大规模的行动,必然会引起注意,失去地利的梁山义军,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二、一辈子为匪,终老梁山。
这种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无论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条件都不具备。从外部看,理由有二。一是没有经济来源。水泊梁山用于生产的土地十分有限,并且地形相当复杂。其鼎盛时期的总人口不下于十万,这十万人不事生产、贸易,却推崇“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吃饭成了头等大事。据统计,水浒中描述设宴吃食的场面共有140多处。宋江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法主要靠军事掠夺,抢劫是最方便的手段。从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到曾头市,再到东平府,交战缘由各有千秋,骨子里都是为了“食”。仅仅祝家庄据说就存粮五十万担,足够梁山三年之用。后来又趁着救兄弟的名义打好多地方。但是,打着忠义、替天行道旗帜的梁山起义军专门干山下抢劫,攻州掠府的勾当,怎么说得过去?二是缺乏群众支持。梁山好汉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到处胡作非为。李逵劫法场抢人,杀的最多的是那成排的看客;宋江三打祝家庄,仅仅因为其不借粮食;至于大闹曾头市,乃是为报晁盖中箭身亡的一箭之仇。更有甚者,为了赚取他们想要的人,不惜滥杀无辜、奸淫掳掠。这就是所谓的好汉干的事情!劫富不含糊,济贫却鲜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所谓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只不过是一个蛊惑人心的借口,放在今天,这帮人就是一黑社会组织。试问,这样一群缺乏政治远见,局限于江湖小天地的侠客大盗、祸害百姓的犯罪团伙,又怎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呢?况且梁山所处地区毗邻京畿,民众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只要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自然不会去支持那帮造反派。
再从内部分析,亦有三点阻力。首先是派系林立。梁山108好汉大致可以分为三派。一派是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一派是以李逵为代表的造反派,还有一派是以公孙胜为代表的中立派。从小说中描述来看,投降派大多是地主、降将;造反派大多是贫下中农;为数不多的中间派还是个招摇撞骗的魔法师。自从宋江放了高俅后,林冲已萌去意。鲁智深也把话挑明:“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公孙胜则更加彻底,谁也不支持,云游四海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假以时日,分裂是必然的。其次是晋升无望。宋江伪造了一块刻着天罡地煞108将座次的石碑,恰恰弄巧成拙。殊不知,这种用上天注定的方式,排定众位头领的座次,摆明是告诉他们,别去白费功夫瞎折腾,这就是尽头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动物,失去了进步的诱惑和安慰,谁还会去卖命?内耗的最终结果,就是整个架构的崩溃。第三是恩怨交织。如卢俊义、杨志、朱仝这等被宋江吴用使计赚上梁山的好汉,倘若他们知道自己落到今天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前程尽毁的田地,都是拜宋江这个带头大哥所赐时,焉知义气不会变成怒气?扈三娘被林冲活捉后,扈家庄全庄上下男女老幼数百口被李逵屠的一个不剩,自己也被迫嫁给如色中恶鬼的王英,毁了一生清白。此等深仇大恨实是不共戴天。再者,若宋江未能兑现当初许下的“将来招安共享富贵”的承诺,岂不又失信于众兄弟?这个大哥还如何做下去?怕不一下子便作鸟兽散了吧?
这样看来,留守梁山继续当草寇是死路一条,扛起造反大旗走出梁山打天下也是穷途末路,剩下也就只有接受招安这一条路了——虽然仍是死路,但对于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带着深刻忠孝情结的宋江们来说,被统治者当作杀人的工具,在杀灭别人之后再被人杀灭,仍是最好的归宿,因为这才符合正统。就如那大哥宋江,明明被奸臣毒死,最后还是获得了皇帝“修祠”的加封。
**对此洞若观火。他说:“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言外之意在于:一不要对老虎抱幻想;二不要跟老虎谈条件。要做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真可谓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要害。可惜这等道理,宋江那时还不明白。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骨子里就华夏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核心、灵魂俩字:“忠义”。与好汉交结是“义”,招安是为圣上尽“忠”,招安是宋江为了好汉、兄弟们的大义,是为弟兄们有个好的归宿,可惜好心办坏事,只是弟兄死得如此惨烈。假设,不招安战争会闹得动静大些点儿,激烈些,百姓的苦难、磨难甚至罹难多一些,弟兄们会死得壮烈、悲壮些。因为宋统治阶级还远远没腐到摇摇欲坠之时。事实上,原型的宋江起义没招安,结果还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