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班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两会”的学习,使我们对两会的基本认知有所加强,对于两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深入学习了两会的精神—幸福。
食品安全是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民生话题。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越来越要求生活品质,而与之矛盾的毒牛奶、膨大西瓜、带虫柑橘和地沟油盒饭却随处可见。因此,每天吃什么成了大家最爱讨论的话题,什么都不敢吃成了大家的通病。因此,食品安全完全有理由成为两会的焦点。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各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143.9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近14.3万起,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5万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除此之外,我国目前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进行约束和保障,有多达十几个部门层层把关,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是屡屡出现。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多头分段监管体制”。2009年《食品安全法》立法以来,这种监管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各种体制、机制问题从不同方面削弱了监管力量,再加上少数执法人员监管不严,无形中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和成效,往往成为食品安全失守的重要原因。
那么,解决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据质检总局统计,全国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80%为中小企业,其中40%甚至没有生产许可证。以生猪屠宰为例,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已整顿集中为10—15家大型屠宰企业外,其他城市,尤其广大城乡地区,生猪屠宰点数量多、乱、杂而规模小,缺乏稳定生猪供应来源,注水猪肉、瘦肉精等问题突出,质量难以保证,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监管。而鸡鸭鱼等肉类食品,基本来自遍及全国各地两亿多农户散养、敞放方式饲养而成,这种作坊式食品生产方式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食品生产体系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不仅效率低下,更是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源头。
因此,国家及主管部门亟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一批食品加工、生产领域的重点、核心、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此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强化生产管理,增加市场覆盖,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和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整体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2、引导强化公众品牌消费观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居民消费正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方向快速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手机、家电等大宗消费品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品牌消费意识和理念。但在面对我们每天要吃下肚的米、面、杂粮以及肉、禽、蛋等食品时,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还较为滞后。没有品牌的手机、家电、汽车、电脑等我们一定不会购买,但没有品牌的鱼、猪、鸡、鸭、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经常在农贸市场、商超买菜的大爷大妈没有品牌概念,也不在乎有无品牌标识或者是否全程可追溯,更关注的反而是价格的高低。所以,如何进一步引导、强化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消费理念,是目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媒体舆论等社会各界共同为此作出努力,进一步引导和强化社会公众在食品领域的品牌消费观。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须强化品牌意识,以强大的品牌信誉和品质承诺,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不同角度共同提升和促进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