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自我理论:
詹姆士的自我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
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詹姆士划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并对这两个方面的自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他认为,所谓经验的自我,就它的最广泛的含义上来说,指的是一切一个人要呼之为“我”(Me)的或“我的”(Mine)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一种被知的东西,也可以叫做被知的我或被动我。其成分有三种: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所谓纯粹自我,也可以称之为能动我或主动我,指的是一个知晓一切(其中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
埃里克森赋予自我以特征和它自身的需要。他认为自我以为本我服务为出发点,但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出它自身的各种功能。强调自我的自主性。
并提出自我发展的8个阶段: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虽然是简述,但是该写的还是得写。
三个心理学家对自我都有独到的观点,具体言之: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自我必然是多元的、变化的。我们始终能够直接感受到机体的某种程度的激动。伴随这些感受,我们目前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温热和亲密之感”,使我们觉出“精神自我的内在核心”,这就是纯粹的自我。所以,个人同一也是实际存在的一种感受。所经验的世界始终伴随我们“活的”身体一起出现,把我们的身体作为它的中心,观察的中心、活动的中心以及兴趣的中心。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危机,而是否处理好危机关乎自我的健康发展。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