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小学生质量综合的实施是一次通过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正确地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有利于干部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 综合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评价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学校育人活动始终。思想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1、 思想品德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
(1)要为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礼仪常规》、《校规》、《校训》等教育活动相结合。
(2)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三月五日“学雷锋”,三月八日“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进行兴趣特长关心集体的教育)“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热爱党、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教育)等。
(3)要与学校的各项传统教育活动相结合。如:“五自教育”、“争做先进集体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针对班级品德发展的弱项精心设计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之向着评价目标发展。
2、 操作方法:
首先复习评价方法,接着可让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议论,近期学校中班级所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标准相对照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最后集中进行小组、集体评价。在教师、同学、家长,本人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全面、客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评价实效。
(二)如何开展知识能力评价
1、 知识能力评价做好几个结合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A:诊断性评价,指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了解,进行情况分析,指出主要成绩和不足,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的现状,并对自己制定小目标,师生共同的增设学习质量而努力。
B形成性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使计划和方案不断得到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C总结性是指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成绩和发展水平。
2、 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1)教师安排:学科评价工作要有一定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到里,从能够接受到乐于接受,到主动参评。
(2)学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优势,对于重点的评价要做到重点带一般的作用,重点评价的内容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校教学重点的转移而变化。
(3)对于学科重点评价的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操作内容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 学生评价和广大教师参与相结合
实施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任务。
(1)广大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抓好“两头”的学生,并以“点”来推动“面”的工作。
(2)在学科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使学科评价更有实效性。
(3)形成评价网络,调整评价方案,对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的确定,集中评价的时间、频率、随机调整评价方案。
(4)各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师的记分办法,使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4、 知识能力评价和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
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全貌。从而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考试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内容上:既要考察知识,又要考查多种能力,对学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够反映出来的质量,也要考查试卷上难以考查的质量(如:朗读、演讲、动手操作、创作等多种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视期末成绩,又要重视平时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优劣的现象。
(3)与教学改革同步:在学习活动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将学习习惯,上课听讲,发言等学习习惯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没有特点是趋势.
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追求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尤其是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学生才会凝聚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更好地积累终身学习的经验,做到“学会学习”、“自我发展”。因此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历时4年的个案研究我们对小学生学科学习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和指导策略有了一些独特的认识。
一、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和心理机制
1、小学生学科学习自我评价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小学的各学科学习,对学习的内容、结构处在懵懂状态,他们的学习带有较大的被动性,主动性、自觉性、自我调控能力很弱,作业也主要放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刚入学的小学生,有学习的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自我评价能力几乎极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学习的判断上,要么是觉得自己很好,要么不知道,对自己以前的学习情况的记忆也很淡。随着学习的深入,经验的积累,低年级学生逐渐懂得学习是有优劣之分的。他们的判断评价能力开始增强,能够对同伴学习的情况提出粗略的评价,如:他(她)成绩好,朗读好。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则滞后于对别人的评价。
小学中年级学生则处于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优秀的中年级小学生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再进行分类评价。例如:写字可以从笔画的位置、长短、结合得是否匀称来评价;朗读可以从正确、声音响亮、是否连贯、是否有感情等方面来评价。他们用这样分类的方法评价他人,也会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自我评价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但是总体上看,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情况较多。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并缓慢地逐渐提高,这种形成与提高的过程可以通过与低年级课堂学习的比较感受到,但是较难用精确的数据表示出来。
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课题组进行过一次调查。在六年级一次期中考试过后,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试卷,从“对自己成绩的满意程度、自己学习水平在班中的相对位置、存在问题、改进办法”四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约有86%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恰当或基本恰当;约有83%的学生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法(如:词语默写、课文背诵要下功夫;阅读短文能力不强,以后语文课上要多动脑筋,多回答问题等)
高年级学生学科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初步形成,还可以从课堂上反映出来。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办法,例如:朗读课文不流畅,分析后认为预习没有做好是主要原因,还有朗读基础、胆量、性格等原因。只要坚持按老师要求多朗读,早准备,就能够读锝比较好。
2、形成小学生学科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基础因素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缓慢地逐步地形成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能力的形成呢?
一是外部评价。学校、教师、父母、同伴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低年级学生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几乎就是学校、老师评价的翻版。被学校、老师反复肯定的小学生,他们会很快地被其他同学肯定,他们自己也会坚定地肯定自己。一位在校、市、全国都得过绘画奖的同学,就在作文里认为自己 “有绘画的天赋”。小学生在外部评价的影响下逐渐把握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学习结果也是促成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因素。如:当学生完成一次书面作业,尽管老师还没有批阅,但是,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作业有优或劣的自我评价。当看到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整洁的作业本,美观的美术作品时,成功的快乐便油然而生。这时自我评价的萌芽也便产生了。
二是学习的过程。有些学习的过程很有特点,刺激强度很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认识了学习的内容,而且记住了整个学习环节,这为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方便。如:作文教学中,反复地修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逐渐使习作规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把握了习作优劣的具体标准,评判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也于不知不觉中形成。
三是在自我反思。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小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判断,并在与他人不同的评价碰撞中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眼光,自我评价能力也随之提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