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论:职业伦理是看不见的力量
厦门,一场暴雨使马路上的坑坑洼洼被积水所蔽。 一位骑车市民,被水坑所陷,摔倒,人仆,车翻。 一名摄影记者,专门在此等候这一场面出现,完整地摄下了全过程。 又有一位编辑,拿这些照片编了半个版的报纸,主题是“马路陷阱”,提醒市民出行小心,督促市政妥善解决。 就是这样一件看上去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在本周舆论中引发了一场有关新闻职业伦理的激烈讨论。在新浪网上,网友的发言已超过3000条。 明知路上有陷阱,却眼睁睁看着别人踏入而不作提醒和警示,有人责问这名摄影记者:“假如摔倒者是你的亲人,你还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吗?” 与这些指责相比,辩护的理由和说法倒显得丰富一些。比如,有人认为,这名记者在狂风暴雨中苦苦等候了近1个小时,摄下了生动的新闻发生瞬间画面,忠实地完成了一个记者最大限度接近并纪录新闻事实的责任。对这件事情的争论,正体现了新闻职业伦理中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先去做一个好人,还是先去做一个好记者?有人举出了上世纪80年代获国际新闻大奖的图片《秃鹫与女孩》为例,试图证明这个问题在新闻传媒发达的西方社会解决得也不好。还有意见辩解说:“马路上的水坑陷阱不少,如果记者去提醒那位摔倒的骑车人,充其量只能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但他拍下图片拿到报纸上发表,促动了政府职能部门改善工作,实际上避免了更多的人落入陷阱,对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功德。” 在我看来,先做一个好记者还是先做一个好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要做一个好记者,恰恰要先从一个好人做起。如果把记者的敬业爱岗等素养,仅仅理解为准确及时地传递新闻事实,那就把这个职业完全等同于一种专业工具,而忽略了其职业在社会中更加关键和重要的核心价值内涵: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在职业行为中牢固地树立起这一信念,一名记者才有可能完成他的社会职责。 见死(伤)不救,正是社会难以容忍、遭到公众鄙视的一种冷漠行为。眼看无辜的路人可能要痛苦、受伤,自己也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去预防,却守候在一旁期待事情的发生———当这样的画面一路过关最后出现在了报纸上,这种行为背后的记者职业操守基础已经开始剧烈地晃动了。它的无言含义是:只要报道很出色,报纸有人爱看,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据网友披露,摄影者还不止拍下了一位市民摔倒的过程,最后发表的照片是从数个摔倒者中挑选出的生动画面)?但如果对一个普通人的感受也如此漠然置之,那平衡社会、关注公众利益的媒体天职履行情况,由此也要被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 职业伦理,是近年以来在不少新闻事件中频频出现的话题。本周,备受关注的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又传出找不到环评单位来出具评价报告的新闻。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为此公开点名,批评了一家环评单位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接下这份“烫手的山芋”。他指出,虽然环评单位可以自主选择环评工程,但为了一点经济得失和个体利益,就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信誉,理应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是的,伦理道德在法律、专业规范等强制性的制度之外,却又被公序良俗、社会舆论等组成的一种无形力量所管辖。但让我感到迷惑的是,在当前不少关于建设职业伦理的宣讲中,屡屡可见一种错位,即把应该归于法律管辖的现象当成伦理问题来规范,比如新闻界号召记者抵制有偿新闻,医学界倡议医生不收“红包”;而应该属于伦理范畴的是非,却被看作是“连外国人都迷惑”的争议。在网上为这组骑车人摔倒图片报道而开展的调查中,有超过40%的人认为,摄影者的行为无可厚非。这些,也许都从某个角度,提示着社会公众对于职业伦理认识的模糊状态。所幸,还有那些坚决的反对声音。
2.评论:传达新闻责任与社会公德心之间难平衡
昨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200多条,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问题。 笔者看了这组图片,心里也不舒服,既理解摄影记者的委屈,也理解网民的愤怒。再想一想一个不算新鲜的话题,记者舆论监督的职责真的距离社会公德心真的很远吗? 记者的职责在从业道德里面已经规定的很清楚了。新闻是处理真与假的问题,记者当然就是处理真新闻与假新闻的人了。忠实记录可以说是记者的本职工作。要忠实,就要客观,不能人为地干扰新闻事件的原始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本来就是有一定旁观身份的,暗中观察,伺机等待,不光是表现在揭黑、曝光等负面新闻中,甚至是有些中性的社会新闻,我们的记者都只是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干扰事实发生的人。 然而另一个问题是,记者也是社会人,人囿于生活环境,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讲求公共道德。新闻原则本来就是同社会公德存在一定距离的,甚至很多好新闻都是在记者权衡公德心与记录新闻之间作出的艰难选择,像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小女孩》的记者凯文?卡特,他并不是没有公德心,而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公德心,可能他也不会因为没有办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而选择自杀了。雨中摔跤照片的摄影记者也并不是没有公德心,他竖了牌子,提醒路人,这一切发生在照片拍摄以后也并不过分。网民所不满的是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似乎在眼皮地下发生这样的灾难是记者冷漠所致。 综合这些网民的愤怒来看,他们无疑又突出了一个社会问题,新闻写作手法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要解决记者新闻职能与公德心不统一的弊病,唯有颠覆记者的职业道德准则。1954年颁布的第一个全球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约《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就规定,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任何有违大众福利的私利,不论所持何种理由,均与这种职业行为不相符合。这本身就是有矛盾的,一方面要保证公众的消息绝对正确,一方面又要献身于公共利益,这本身就是很难两全的。中国的新闻理论里面规定新闻是自发的,不能人为地干扰,以笔者的理解,这无论如何都与公德心挂不起钩来,这也就是说新闻时间发生时,公德心对记者而言相对要弱化。 网民关于记者公德心的指责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但笔者以为,如果真的要给记者群体的公德心来个批判的话,莫如转向记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上去吧,因为记者们都是在忠实自己的从业道德,这一切都是拜职业道德准则所赐。只有这样,才能熄灭网民心中的愤怒之火,从而使他们对记者群体的公德心改善发出会心的微笑。
3.新浪网友:我认为做人比做记者更重要
我认为做人比做记者更重要。 在极端情况下,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一个可笑的问题。况且,这一事件还不是突发事件,记者本身完全可以预计到有人摔跤这一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下还拿“记者的职业”这个借口来捕捉这一原本就预见的后果,这也太过冷漠了。我只能说,记者职业责任感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冷漠的。 这个社会到底在倡导什么?什么是我们大家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不惜一切代价固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不管是什么人还是什么职业,也不要问这样做值还是不值,统统都要为此让路。固守道德底线,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远离物欲横流、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可怕现实。
4.新浪网友淡淡的云:反思抓拍骑车人摔跤
这段时间在新浪上总看到一则题目:“记者抓拍骑车人摔倒引发争议”,很多天了,总是出现在很显要的位置,这个一目了然的题目一直没有引起我的兴趣,今天下午我却由于好奇无意中打开了这个标题,想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大家如此关注。 我看到的是一个记者抓拍到的自行车人雨中骑车,遇到一个水坑摔倒的场面。。。。。。拍的确实很好,很真实,看了后让人不由对他产生了同情,但看完后更多的感觉是这个记者一点公德、一点良知都没有,虽然他的摄影水平确实很高!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说的是一个女孩在公路上被杀害了,这是一起杀人事件,有个摄影爱好者正好在远处看到了这个场面,他没有选择去制止这场暴力事件,而是马上把自己的摄像机拿了出来----摄下了这个女孩被害的全部过程,事后也未去向公安机关报案,而是为获奖把图片贴到了网上。。。。。。当公安机关破案向他求证事情真相时,他还在扬扬得意于自己的杰作,对那个女孩的死一点都不觉愧疚!! 今日的这个记者与这个电视剧中的摄影爱好者又有什么区别?!------幸运的是这个骑车人没有出现生命的危险,但雨中摔一跤总是件很狼狈的事情,却有好事者在旁边摄影,把别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欢乐之上!这能说这个记者是个富有同情心、敢于仗义执言的有良知的好记者吗?!
5.新浪网友:他就应该用记者的武器来证明事实
如果记者没有拍到骑车人摔倒的场面,就不能证明哪个坑一定会使人摔倒;就如同若没有记者拍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就无法证明日本人在南京从事了大屠杀。如果他正在从事记者的职业,他就应该用记者的武器来证明事实,如果他不是在从事记者的工作,就应该凭良心来帮助路人。请记住,记者不是什么上帝,更不是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安全,还要靠我们自己。 相关专题: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跤引发争议
6.一个暴风雨的下午,厦门的大街上有一个水坑,一个骑车的市民为此栽了跟头,一个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个场景。
照片发表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即记者该去提示行人还是该拍照片。(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伪问题。
正如报道中所提到的,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获得者。在他的获奖作品《饥饿的女孩》中,一个濒死的小女孩匍匐在地,身后不远处一只秃鹰似乎在等待她的死亡。
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首发后举世震惊,成为南非儿童苦难的一个标本。凯文·卡特名声大噪,同时又受到指责,有评论家称他见死不救,是另一只秃鹰。数月后,这位摄影记者自杀身亡。
国内媒体在提到这件事情时,大都不容置疑地在他被指责和自杀之间画上了等号,即认为他死于无法承受舆论压力,无法平衡“新闻职责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尖锐冲突”。
但我所看到的材料却并非如此。在一封遗书里,他把死因讲得很清楚:一是工作不顺,陷入物质上的困境;二是长期见证苦难之后的精神创伤,“我被这些记忆纠缠———杀戮、尸体、愤怒、痛苦……饥饿或者受伤的孩子,还有那些好战的疯子”。
在面对指责时,他谈到过同样的痛苦,然后说:“上帝啊,把这些问题暂时放到一边吧,你得工作。如果你不工作,就不要玩这个游戏。”作为一个见证苦难的记者,他有太多的精神痛苦,但并没有太多的职业困惑。他死于心碎,而不是(至少不主要是)什么舆论压力。
显然,国内的论者为了强调自己的论点,即新闻职责和社会公德尖锐冲突,而把凯文·卡特的死因做了片面化解释。
然而,我并不是要否认这种冲突的存在,它的确一直存在,而且在《饥饿的女孩》获奖之后成为美国的一个舆论焦点。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争论的前提是,新闻已经职业化甚至过度职业化。换句话说,这是西方社会的一个后现代问题,是在充分现代化之后,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普遍人性之间的矛盾,在前现代的中国现实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在于:怎样完善社会分工,怎样建立职业伦理、培养职业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的是道德伦常,缺的是职业伦理。学而优则仕,当了官就什么都管,而且重普遍性而轻差异性,重实体而轻程序(差异性和程序性都是职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古代,县官把宣教、财政、司法、行政集于一身;到现在,有人也分不清记者、警察、法官、政府官员之间的区别。很多政府官员把自己当法官,把真正的法官当摆设;很多民众又把记者当官员,找记者解决应该是官员解决的困难。
在厦门发生的这个案例中,有人要求记者做交警,去立一块路牌;有人要求记者做路人,一走了之,总之就是不能做符合他职业身份的记者。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管理模式已经坍塌,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彼时彼地,那位记者在摄影专业领域,对自己能做什么事情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假如他放下专业,先去做一个交警,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别人告知他路上有坑、他并没有目睹任何人栽跟头的情况下,他的专业知识是否可以判断那里真的有坑,那坑又真的会坑害行人?他是否可以随便在路上立一块警示牌?如果他立错了警示牌又将如何?如果人人都可以立警示牌,怎么防止恶作剧?等等。并不是这些问题都一定会发生,但是作为一个系统,都必须得到回答。
现代社会的管理系统建立在承认人的有限性(不能包打天下,只能各施其职)和人性缺点(不能指望道德完美)的基础上,所以强调分工合作和制度监督。
新闻传媒的分工就是舆论监督。
新闻记者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政府官员,所以他既不能做出裁决,也不能具体解决问题;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宣判者,只是报道事实,分析原因,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那位记者通过镜头监督了交警部门的工作,致使路面迅速得到维修,是一次完美的尽职行为。
人们因为对职业化的新闻记者还不够熟悉,在很多时候由陌生感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出了很多伪问题。比如,“新闻记者的成就建立在人们的难堪和痛苦之上”。那么,很多作家的成就是否建立在人类的苦难之上呢?法官的成就是否建立在社会的不公之上呢?又比如,“政府部门正在调查(或者法官已经判断)的事情,记者为什么还要干涉呢”?
事实上,职业化分工之后,新闻传媒并不从属于某一系统,而是和其他系统一起,各自运作,从各个方面共同支撑着整个社会。又比如,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建设性而不是批评性。这是一个广为传播的伪问题。事实上,“建设”和“批评”从来就不是一对反义词,就舆论监督的本质来说,批评性就是建设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前现代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可能并存,比如整体尚未职业化的新闻记者可能同时存在个别过度职业化的问题。无论如何,这还不是目前的主要问题。长平(上海学者)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能给你启示,关键还得靠自己,我相信你也有自己独特的精彩见解
参考资料: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闻批评是什么,概念及格式
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以及落后反动势力做的做揭露和批评。
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工作中的消极落后现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和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其格式一般是现首先提出问题,问题调查,揭露真相,最后一个短小的呼吁或意义分析。
新闻评论范文,要最新的~~~~
转发 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开始就要抓紧学习 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开始就要抓紧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十九2009年03月24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让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
目前,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启动,应当从一开始就把学习摆在首位,并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是把活动引向深入的前提,也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
要使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要靠学习。
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重要职责,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
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贯彻。
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存在偏差,理解不够透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强,根本原因是学习不够。
只有从一开始就抓紧学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也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学习首先是读书。
要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县处级以上干部还要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要坚持原原本本学原著。
对重点篇目,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学习理论,还要靠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
只有紧密联系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的实践、本地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和本人的工作思想实际,带着问题用心思考,才能头脑明澈,豁然开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大多工作具体、事务繁多,既要注意干中学、学中干,又要防止以干代学、干而不学。
学习抓得紧不紧,领导干部是关键。
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坚持率先垂范,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些。
要采取分散自学、集中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钻研,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少一些交际应酬,多一些看书学习。
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学习的热情和韧劲,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就一定能提升理论学习的新境界,取得科学发展的新成效,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新闻批评的含义
新闻批评就是就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则的虚假报道进行客观合理的评议和驳斥的一种批评方法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批评应该作到以下几点1、新闻批评应“处于公心,出于良心”。
新闻批评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应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应坚持真理,客观、公正、准确,不可偏颇,不可借助新闻媒体打击报复,应为营造安定、团结的稳定的社会局面做贡献。
2、新闻批评应“治病救人”,推动问题的圆满解决。
应当承认的是,新闻批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揭露”、“曝光”和“整人”,而应在于解决问题、“治病救人”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据报道,《长治日报》先后在头版大部分版面和二版整版反映本市的市区卫生问题,配发了大量现场照片,尽管促使市环卫处迅速做出反应,使市区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但报纸还是穷追不舍,终使环卫处处长被就地免职。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所曝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为什么“报纸还是穷追不舍,终使环卫处处长被就地免职”,置人“死地”呢?难道说我们的媒体就没有“治病救人”的责任吗?那种一棍子将人打死的做法还是少些为好。
3、新闻批评应方法得当、措施有力。
报道说,在媒体监督的态势下,长治市的一位副市长上了报,挨了批,另一位副市长被挂上了“黄旗”。
报纸一出街,顿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也引来这位副市长的强烈反弹:对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当面交流,也可以做出批示,“怎么不打招呼,就在报纸上公开点名批评?这是什么意?……”诚然,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多种,这样直接点名批评是不是最好的方式?能不能最直接、更有效地收到预期的效果?能不能做到切实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对于重大的批评报道能否在批评之前提前向有关单位和直接当事人进行说明,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核实相关情况?与此相关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4、新闻批评应善始善终,帮助和协助问题的解决。
诚如以上所说,新闻批评不能一“批”了之,应帮助和协助有关部门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绝不可半途而废。
...
新闻评论范文,越快越好!
1。
自主性。
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
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
新闻性。
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
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编辑本段]新闻报道的格式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
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
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
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
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
从读...
社会现象做新闻评论怎么写?最好举个例子
男子驾公车携女友撞死保安 逃逸后自首2009-03-11 15:17:56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跟帖 0 条 受害人:张爱文,冼村派出所下辖治安员。
结果:3月10日凌晨1时30分被撞身亡。
肇事者:王某,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结果:3月10日15时10分投案自首。
昨天凌晨1时30分,在黄埔大道谭村公共汽车站附近,一辆失控的吉普车冲向人行道。
在连着撞翻了十几个路障之后,越野车将路边的治安亭撞了个稀巴烂,亭内保安被撞飞十余米,送院后不治身亡,越野车随后逃逸。
14小时后,天河交警将肇事者缉拿归案。
记者赶到事发现场看到,距离公交站牌10米左右,靠内马路左侧的铁桩路障连着十几根倾斜倒地,有的被连根拔起,倒塌的治安亭已被清除。
据马路一侧的小区保安介绍,凌晨1时30分,只听到一声巨响,一辆越野车正急速驶离现场。
在对面的人行道上,多个路障被撞烂,治安亭支离破碎散落一地。
一名保安躺在十多米以外,头部流血,已经昏迷。
随后,受伤保安张某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往十二人民医院抢救。
但因张某头部受伤严重,抢救无效后死亡。
事故发生后,天河交警大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初步查明肇事车辆为川A2778Q吉普车,车主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民警前往车主单位调查,得知该车使用者是该公司员工王某,肇事车辆正停在海珠区某小区。
民警马上奔赴该址找到肇事车辆,经事故痕迹对比,证实该车是事故现场的肇事车,民警立即对车辆进行扣押。
由于肇事嫌疑人王某的手机一直关机无法联系,民警继续对车主单位的相关领导做思想工作。
在车主单位的协助下,3月10日15时10分,肇事嫌疑人王某自行前来公安交警部门投案自首。
据王某本人交代,当晚由他本人驾驶吉普车载其女友在事发路段行驶时,遇前方停有出租车在此候客,在向左打方向避让时车辆失控冲向北侧路边。
事故发生后他迅速逃离了现场。
据悉,身亡保安名叫张爱文,年近40岁,湖南益阳人,来广州已有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做冼村派出所下辖治安员。
本篇可以了解到:1、撞车事件已经发生2、车祸出现人命3、属于严重事故且情节严重(逃逸)4、肇事者自首本篇疑点1、肇事者是否属于酒后驾车2、凌晨一点半在街上干什么(第二天不用上班?)3、逃逸这段时间在那?(醒酒还是潜逃)4、是否属于替罪羔羊(替领导顶罪)5、是否属于超速驾驶(撞飞岗亭速度肯定超速)在评事件时应避开疑点中的2、3、4条,这事警察的调查范围(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要谈假设)。
可以以超速驾驶为切入点,可以把深夜人少有些人就存在侥幸心理,容易闹出事故为突破口去点评超速驾驶的后果。
(用作文中说明文的问题能体现出新闻的公正性,评论要保证绝对的客观公证可以考虑因素,但不能把没有证据的想象结果作为客观条件融入在内,哪怕假设符合逻辑,证据是第一要素)提纲都给了,文章的范围也定了,至于怎么写作文就不用我在教你了吧?字数控制在200-300左右,少了说不清楚,多了都是啰嗦重复,像是耍学问骗稿费的)
新闻批评的原则是什么?
通过新闻渠道开展批评监督的应遵循的准则。
新闻批评是舆 论监督的有效形式。
新闻批评对于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有着十分 积极的作用,但是具有敏感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如果批评失实也会 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
具体来说, 批评报道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严格区分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社会效果,特别是群众的心理承受能 力,保护知情人的权利。
新闻报道范文
LG杯,中国棋手会师决赛! 来源:体坛周报 记者谢锐顺义报道 当古力七段从对局室走出来,来到研究室后,大家都站起来为他鼓掌。
LG杯世界棋王赛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当古力淘汰韩国棋手李世石后,中国棋手已经提前包揽了冠亚军。
这也是继10年前的东洋证券杯聂卫平、马晓春包揽冠亚军后,中国棋手再一次会师于世界围棋大赛决赛。
前半盘李世石大亏10月19日,LG杯半决赛,古力七段VS李世石九段,陈耀烨五段VS朴文尧四段。
王汝南院长、华以刚副院长、马晓春九段、罗洗河九段、黄奕中六段等赶赴顺义比赛现场观战;常昊九段、俞斌九段、王磊八段、王檄五段等棋手在棋院训练室进行研讨。
这样的观战阵容已好久不见。
古力执黑先行,开局十几手几乎和他在围甲联赛中对李世石之局一模一样,那次交手古力半目败北。
此次再度交手,古力重演上次布局,李世石也气合一般,两人落子飞快,一个取地,一个得势,各得其所。
但这仅仅是大战前的宁静而已,以两人好战的棋风,激战迟早会来临,只是没想到的是,布阵尚未结束,决战已经来临,猛烈的劫争在棋盘上边出现了。
李世石决计要将劫争做大,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大转换,但他一贯“棋不惊人死不休”的过分此次遭到重创。
还在他没有在右上角中投入子力之前,他都不愿意与古力进行转换,现在他投入的子力越来越多,最终还是只有选择转换这条路。
“李世石在这里起码亏了半手棋。
”马晓春九段说。
但随后进程,古力在右下角为追求行棋步调,连下几步疑问手,让白棋得以在中腹成就巨空。
马晓春急了:“上边是他铁一样的厚势,他将白棋往厚势上赶,自己顺势往中间跳,消掉白棋中腹厚势就很好下了,白棋那几个‘破子’是盐碱地,理它干吗?”好在前面领先过多,古力依然优势。
后半盘古力打勺子下午续战,在摄像机和相机的镜头下,成竹在胸的古力落子飞快,局后他开玩笑说“表演一下”,但他为这次“表演”付出了相当代价。
他的一手“虎”大随手,让中盘嗅觉过人的李世石利用黑形纰漏,在黑空中活出一块棋来。
局后古力好不后怕:“那手‘虎’一出手后我就发现是个勺子,当时冷汗刷的一下就出来了!我还以为他马上就要认输了,哪想到被他活出一块!”古力这手勺子也让华以刚、马晓春吓得不轻,“黑棋会不会崩掉?”、“是不是要翻盘了?”这一句句疑问都让人心惊肉跳。
好在古力命大,辗转躲闪之中,棋形虽然难看,但好歹逃过一劫。
“古力还给了李世石半手棋。
”马晓春一声叹息。
好在古力此刻手中还握有争胜的筹码,那就是在白棋中腹大空中,他还有一个劫争没有引爆。
马晓春、罗洗河就这个劫争展开研讨,有说黑棋将半目赢的,也有说白棋盘面都不差的,莫衷一是,令人心焦。
此时韩国网上直播打出“黑棋领先10目”的评断,真是意外之喜,但无人敢信。
劫争中,李世石选择了最为简明的进行,局后古力开玩笑说“他选择了简明败”。
韩国网站更是打出了“子弹也完了,炸药也尽了,李世石正在倒下。
”这样让人惊喜的评断。
高手们飞快点目,但双方提子过多,目数始终点不清,马晓春索性亲自“上阵”数子,飞快数完后,黑棋186子,“果真是盘面10目!还是韩国人点得清!”马晓春乐了。
此时,李世石已中盘认输。
古力进入决赛!另一盘半决赛,一直无人观看,马晓春、罗洗河打了大半盘谱后,见朴文尧错失中腹凶狠反扑之机,就断言陈耀烨将获胜,结果果真如此。
LG杯决赛五番棋将于2006年3月6日起在韩国汉城进行。
冠亚军奖金分别为2.5亿、8000万韩元
求新闻评论的范文5篇
1、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但其实这一项技术已经没有含金量了。
别人都做过一遍的东西,再做有什么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航天,不是为了探索宇宙吗?而实际上通过别的国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已经超出绕着地球转几圈了,而这次神六发射,带北京学生的作文什么的,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 2、中国的实力,真的负担得起研究航天技术吗?在大家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人因为贫穷而冻饿致死,有多少病人明明可以康复却无钱看病,有多少孤儿流离失所,又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与此同时,国家却在花大把大把的金钱用在研究航天上,这对老百姓有何益处呢?那国家既然钱多得无处用,可不可以多为人民着想,给大家多一些社会福利,让为国家发展真正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能得到稍微安定舒适一些的生活呢? 3、最后,可能大家因为“神六”的发射而十分欣喜,觉得这是中国富强的标志,中国扬眉吐气了,云云。
但我要说的是,为什么大家都只字不提我上面所提的问题呢?我知道这么说很偏激,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以“神六”发射为代表的此类“面子上好看”的形象工程,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某些人乃至中国国民的虚荣心呢?中国表面上与发达国家都相差无几了,然而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正视这些差距,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呢?相反地,我们却总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总以为自己国家是“天朝”,不甘心落后为第三世界,于是做出种种假象,仿佛我们真的是一个世界强国,如南极科考,如神六发射。
实际上,这对国家真的有好处吗? 以上只是个人愚见,有许多不妥当之处,毕竟本人只是个初中学生,思想还非常幼稚…… 战争中取胜或起到威慑力主要是靠重工业,咱们重工业又不太好,出口都主要靠技术含量低、利润薄、全靠劳动力廉价赢得市场地位的轻工业,相比之下,国家还不如多投点钱多培养几个高级技师呢! 我只是觉得没意义啦!就像我没有必要去数自己的头发。
...
报纸新闻稿范文
新闻稿 新闻稿是公司/机构/政府/学校等单位发送予传媒的通信渠道,以公布有新闻价值的消息。
通常会用电子邮件、传真、书信(电脑打印)形式分发予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电视网络)、通讯社的编辑,亦有专业公司提供分发商业新闻稿的服务。
不少新闻稿是通知各大传媒有关记者招待会的消息。
新闻稿异于新闻。
新闻是由新闻记者撰写的事实陈述,并在媒体上出版;而新闻稿是鼓励新闻记者在该题材上撰写新闻的稿件。
新闻稿格式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
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
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
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
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
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记者坐等雨中摔跤人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