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Ncnmpm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化学工程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本学科学术梯队整齐,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多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等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在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分子热力学与分子传递、化工传递与分离、环境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实力,在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超临界聚合物加工,纳米碳纤维催化剂,微反应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8项,“973”项目10余项,“863”项目1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了45项成果鉴定,获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授权93项。
化学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42名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重视化学工艺与生
物工程、材料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973”项目7项,“863”项目7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上海市“登山计划”1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元。本学科已在煤及CI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2004年—2006年获得了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项目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相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生物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化工学科对生物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进而通过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为应用与产品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发展。目前学科形成了七个研究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与能源生物工程、天然产物与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化工学科有专职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生物化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26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第七届亚太生化工程荣誉奖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至今唯一获得的国际学术成就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600多篇,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
应用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介观结构与精细合成、先进制备技术等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荧光分子传感器及分子机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流体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热力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有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000多万元,拥有“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获得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20多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大批企业
横向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亿元。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工业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催化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与英国牛津大学、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美国Princeton大学、Duk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德国马普碳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卢冠忠教授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本学科在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有机化工催化、理论催化和金属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创建于1952年,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位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先后有三位教授担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四位教授在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担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位。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现有在编教师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和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过程强化及微化工机械技术等。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2005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重要项目36项,总经费合计逾5000万元。“十五”期间,本学科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计4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委奖励37项。
近年来,本学科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Lehigh大学,日本
Ritsmeikan University,Fukui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国Nottingham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协作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际合作“软件与信息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中日校际合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基地,主编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学科围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中凝炼的、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优势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教授 25 名,博士生导师 20名,其中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 1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4 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人数的96%,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306项,实到科研经费710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5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建设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材料)共6个专业(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复合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现设有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现有无机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还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7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近五年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237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亿元,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809篇,出版了一批专著与教材,公开专利253项,授权专利10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材料学科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Akron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法国Jean-Monnet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定期互访关系。
发酵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98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研究中心。
发酵工程学科着重解决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催化等在内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形成了微生物技术、代谢工程与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等三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46位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863”领域专家。
发酵工程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近50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安全、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在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友好能源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与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十一五”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其它奖励6项。
农药学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学科于1997年获准成为农药学硕士点,2005年获准成为农药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入选者3名。在国家级和国际机构任职的有亚太化工联盟主席,863项目总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国洪保基金会大使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本学科主要开展昆虫行为调控剂、类新烟碱杀虫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植物抗病激活剂、农药先导结构的衍生方法学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药构效学与分子设计学”、“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学与农药毒理学”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研究、新先导发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创新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 “芳香杂环及含氟仿生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构效关系”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以来,获发明专利22项,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5项进入了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指定国。由本学科研究创新发现的“硝基亚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江苏克胜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0万元。“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 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上海泰禾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万元。
此外,本学科已建立了分析仪器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和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微波平行合成仪、高效液相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仪、LogP测定仪等从事农药学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本学科重视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已培养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包括国外的博士后与博士生,毕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进入国内外重要的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本学科还与包括京都大学Fujita研究组在内的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关系,与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冢化学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建设的还有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以及人口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立了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坚持坚持教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研究为主轴,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两翼的学科特色。目前,学科已有12位教授、18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以
曹锦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以张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带动人材培养,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应用。2004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其他横向研究项目21项,出版著作40部,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本学科已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十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接受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进行研究与人材培养工作。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大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http://www.ecust.edu.cn/
中文名: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外文名: and Technology 现任校长: 钱旭红博士
简称: 华理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主要院系: 创办时分子工程学院等 1952年 间: 硕士点: 121个
类别: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博士点: 50个
学校类院士: 2人 工科 型: 博士后流动9个 主管部站: 教育部 门:
目录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
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
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0日)
编辑本段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编辑本段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范文二: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化学工程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本学科学术梯队整齐,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多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等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在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分子热力学与分子传递、化工传递与分离、环境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实力,在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超临界聚合物加工,纳米碳纤维催化剂,微反应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8项,“973”项目10余项,“863”项目1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了45项成果鉴定,获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授权93项。
化学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42名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重视化学工艺与生物工程、材料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973”项目7项,“863”项目7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上海市“登山计划”1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元。本学科已在煤及CI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学工程与
工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2004年—2006年获得了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项目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相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生物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化工学科对生物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进而通过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为应用与产品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发展。目前学科形成了七个研究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与能源生物工程、天然产物与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化工学科有专职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生物化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26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第七届亚太生化工程荣誉奖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至今唯一获得的国际学术成就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600多篇,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
应用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介观结构与精细合成、先进制备技术等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荧光分子传感器及分子机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流体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热力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有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000多万元,拥有“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获得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20多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大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亿元。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工业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催化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与英国牛津大学、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美国Princeton大学、Duk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德国马普碳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卢冠忠教授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本学科在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有机化工催化、理论催化和金属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创建于1952年,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位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先后有三位教授担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四位教授在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担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位。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现有在编教师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和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过程强化及微化工机械技术等。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2005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重要项目36项,总经费合计逾5000万元。“十五”期间,本学科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计4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委奖励37项。
近年来,本学科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Lehigh大学,日本
Ritsmeikan University,Fukui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国Nottingham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协作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际合作“软件与信息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中日校际合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基地,主编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学科围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中凝炼的、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优势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教授 25 名,博士生导师 20名,其中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 1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4 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人数的96%,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306项,实到科研经费710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5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建设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材料)共6个专业(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复合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现设有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现有无机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还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7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近五年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237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亿元,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809篇,出版了一批专著与教材,公开专利253项,授权专利10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材料学科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Akron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法国Jean-Monnet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定期互访关系。
发酵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98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研究中心。
发酵工程学科着重解决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催化等在内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形成了微生物技术、代谢工程与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等三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46位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863”领域专家。
发酵工程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近50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安全、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在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友好能源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与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十一五”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其它奖励6项。
农药学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学科于1997年获准成为农药学硕士点,2005年获准成为农药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
头人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入选者3名。在国家级和国际机构任职的有亚太化工联盟主席,863项目总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国洪保基金会大使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本学科主要开展昆虫行为调控剂、类新烟碱杀虫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植物抗病激活剂、农药先导结构的衍生方法学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药构效学与分子设计学”、“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学与农药毒理学”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研究、新先导发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创新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 “芳香杂环及含氟仿生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构效关系”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以来,获发明专利22项,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5项进入了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指定国。由本学科研究创新发现的“硝基亚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江苏克胜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0万元。“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 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上海泰禾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万元。
此外,本学科已建立了分析仪器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和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微波平行合成仪、高效液相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仪、LogP测定仪等从事农药学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本学科重视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已培养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包括国外的博士后与博士生,毕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进入国内外重要的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本学科还与包括京都大学Fujita研究组在内的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关系,与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冢化学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建设的还有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以及人口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立了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坚持坚持教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研究为主轴,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两翼的学科特色。目前,学科已有12位教授、18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以曹锦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以张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带动人材培养,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应用。2004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其他横向研究项目21项,出版著作40部,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
本学科已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十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接受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进行研究与人材培养工作。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大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http://www.ecust.edu.cn/
中文名: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外文名: and Technology 现任校长: 钱旭红博士
简称: 华理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主要院系: 创办时分子工程学院等 1952年 间: 硕士点: 121个
类别: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博士点: 50个
学校类院士: 2人 工科 型: 博士后流动9个 主管部站: 教育部 门:
目录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
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0日)
编辑本段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编辑本段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范文三:Ikoyjs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
||生活|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郭敬明
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化学工程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本学科学术梯队整齐,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多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等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在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分子热力学与分子传递、化工传递与分离、环境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实力,在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超临界聚合物加工,纳米碳纤维催化剂,微反应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8项,“973”项目10余项,“863”项目1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了45项成果鉴定,获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授权93项。
化学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42名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重视化学工艺与生物工程、材料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973”项目7项,“863”项目7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上海市“登山计划”1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元。本学科已在煤及CI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2004年—2006年获得了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项目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相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生物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化工学科对生物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进而通过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为应用与产品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发展。目前学科形成了七个研究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与能源生物工程、天然产物与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化工学科有专职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生物化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26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第七届亚太生化工程荣誉奖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至今唯一获得的国际学术成就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600多篇,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
应用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介观结构与精细合成、先进制备技术等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荧光分子传感器及分子机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流体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热力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有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000多万元,拥有“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获得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20多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大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亿元。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工业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催化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与英国牛津大学、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美国Princeton大学、Duk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德国马普碳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卢冠忠教授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本学科在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有机化工催化、理论催化和金属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创建于1952年,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位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先后有三位教授担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四位教授在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担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位。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现有在编教师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和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过程强化及微化工机械技术等。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2005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重要项目36项,总经费合计逾5000万元。“十五”期间,本学科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计4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委奖励37项。
近年来,本学科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Lehigh大学,日本
Ritsmeikan University,Fukui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国Nottingham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协作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际合作“软件与信息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中日校际合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基地,主编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学科围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中凝炼的、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优势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教授 25 名,博士生导师 20名,其中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 1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4 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人数的96%,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306项,实到科研经费710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5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建设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材料)共6个专业(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复合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现设有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现有无机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还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7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近五年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237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亿元,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809篇,出版了一批专著与教材,公开专利253项,授权专利10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材料学科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Akron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法国Jean-Monnet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定期互访关系。
发酵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98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研究中心。
发酵工程学科着重解决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催化等在内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形成了微生物技术、代谢工程与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等三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46位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863”领域专家。
发酵工程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近50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安全、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在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友好能源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与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十一五”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其它奖励6项。
农药学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学科于1997年获准成为农药学硕士点,2005年获准成为农药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入选者3名。在国家级和国际机构任职的有亚太化工联盟主席,863项目总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国洪保基金会大使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本学科主要开展昆虫行为调控剂、类新烟碱杀虫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植物抗病激活剂、农药先导结构的衍生方法学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药构效学与分子设计学”、“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学与农药毒理学”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研究、新先导发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创新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 “芳香杂环及含氟仿生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构效关系”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以来,获发明专利22项,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5项进入了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指定国。由本学科研究创新发现的“硝基亚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江苏克胜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0万元。“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 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上海泰禾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万元。
此外,本学科已建立了分析仪器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和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微波平行合成仪、高效液相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仪、LogP测定仪等从事农药学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本学科重视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已培养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包括国外的博士后与博士生,毕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进入国内外重要的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本学科还与包括京都大学Fujita研究组在内的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关系,与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冢化学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建设的还有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以及人口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立了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坚持坚持教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研究为主轴,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两翼的学科特色。目前,学科已有12位教授、18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以
曹锦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以张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带动人材培养,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应用。2004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其他横向研究项目21项,出版著作40部,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本学科已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十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接受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进行研究与人材培养工作。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大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http://www.ecust.edu.cn/
中文名: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外文名: and Technology 现任校长: 钱旭红博士
简称: 华理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主要院系: 创办时分子工程学院等 1952年 间: 硕士点: 121个
类别: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博士点: 50个
学校类院士: 2人 工科 型: 博士后流动9个 主管部站: 教育部 门:
目录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
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
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0日)
编辑本段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编辑本段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范文四:Cawtmtu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类别 数量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1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国家重点建设二级学科 8个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培育)
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学、上海市重点学科 10个 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药学、社会学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化学工程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本学科学术梯队整齐,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多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等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在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分子热力学与分子传递、化工传递与分离、环境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实力,在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超临界聚合物加工,纳米碳纤维催化剂,微反应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8项,“973”项目10余项,“863”项目1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了45项成果鉴定,获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授权93项。
化学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42名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重视化学工艺与生物工程、材料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973”项目7项,“863”项目7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上海市“登山计划”1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元。本学科已在煤及CI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2004年—2006年获得了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项目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相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生物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化工学科对生物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进而通过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为应用与产品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发展。目前学科形成了七个研究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与能源生物工程、天然产物与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化工学科有专职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生物化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26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第七届亚太生化工程荣誉奖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至今唯一获得的国际学术成就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600多篇,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
应用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介观结构与精细合成、先进制备技术等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荧光分子传感器及分子机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流体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热力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有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000多万元,拥有“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
人才”计划资助。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获得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20多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大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亿元。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工业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催化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与英国牛津大学、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美国Princeton大学、Duk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德国马普碳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卢冠忠教授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本学科在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有机化工催化、理论催化和金属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创建于1952年,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位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先后有三位教授担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四位教授在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担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位。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现有在编教师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和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过程强化及微化工机械技术等。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2005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重要项目36项,总经费合
计逾5000万元。“十五”期间,本学科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计4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委奖励37项。
近年来,本学科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Lehigh大学,日本Ritsmeikan University,Fukui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国Nottingham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协作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际合作“软件与信息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中日校际合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基地,主编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学科围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中凝炼的、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优势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教授 25 名,博士生导师 20名,其中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 1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4 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人数的96,,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306项,实到科研经费710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5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建设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材料)共6个专业(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复合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现设有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现有无机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还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
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7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近五年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237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亿元,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809篇,出版了一批专著与教材,公开专利253项,授权专利10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材料学科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Akron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法国Jean-Monnet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定期互访关系。
发酵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98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研究中心。
发酵工程学科着重解决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催化等在内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形成了微生物技术、代谢工程与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等三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46位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863”领域专家。
发酵工程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近50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安全、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在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友好能源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与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十一五”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其它奖励6项。
农药学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学科于1997年获准成为农药学硕士点,2005年获准成为农药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入选者3名。在国家级和国际机构任职的有亚太化工联盟主席,863项目总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国洪保基金会大使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本学科主要开展昆虫行为调控剂、类新烟碱杀虫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植物抗病激活剂、农药先导结构的衍生方法学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药构效学与分子设计学”、“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学与农药毒理学”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研究、新先导发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创新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 “芳香杂环及含氟仿生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构效关系”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以来,获发明专利22项,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5项进入了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指定国。由本学科研究创新发现的“硝基亚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江苏克胜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0万元。“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 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上海泰禾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万元。
此外,本学科已建立了分析仪器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和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微波平行合成仪、高效液相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仪、LogP测定仪等从事农药学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本学科重视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已培养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包括国外的博士后与博士生,毕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进入国内外重要的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本学科还与包括京都大学Fujita研究组在内的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关系,与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冢化学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建设的还有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以及人口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立了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坚持坚持教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研究为主轴,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两翼的学科特色。目前,
学科已有12位教授、18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以曹锦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以张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带动人材培养,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应用。2004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其他横向研究项目21项,出版著作40部,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本学科已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十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接受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进行研究与人材培养工作。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大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http://www.ecust.edu.cn/
中文名: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外文名: and Technology 现任校长: 钱旭红博士
简称: 华理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主要院系: 创办时分子工程学院等 1952年 间: 硕士点: 121个
类别: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博士点: 50个
学校类院士: 2人 工科 型: 博士后流动9个 主管部站: 教育部 门:
目录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
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0日) 编辑本段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编辑本段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范文五:pogjts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华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化学工程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本学科学术梯队整齐,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多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等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在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分子热力学与分子传递、化工传递与分离、环境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实力,在分子模拟,计算流体力学、超临界聚合物加工,纳米碳纤维催化剂,微反应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8项,“973”项目10余项,“863”项目1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了45项成果鉴定,获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授权93项。
化学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42名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重视化学工艺与生
物工程、材料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973”项目7项,“863”项目7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上海市“登山计划”1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元。本学科已在煤及CI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2004年—2006年获得了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项目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相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生物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化工学科对生物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进而通过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为应用与产品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发展。目前学科形成了七个研究方向,即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与能源生物工程、天然产物与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化工学科有专职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生物化工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26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第七届亚太生化工程荣誉奖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至今唯一获得的国际学术成就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600多篇,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
应用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介观结构与精细合成、先进制备技术等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荧光分子传感器及分子机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流体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热力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有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000多万元,拥有“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5%,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获得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20多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大批企业
横向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亿元。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工业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催化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与英国牛津大学、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美国Princeton大学、Duk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德国马普碳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卢冠忠教授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正在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本学科在环境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有机化工催化、理论催化和金属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创建于1952年,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位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著名的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先后有三位教授担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四位教授在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担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位。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现有在编教师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程装备和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过程强化及微化工机械技术等。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2005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重要项目36项,总经费合计逾5000万元。“十五”期间,本学科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计4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委奖励37项。
近年来,本学科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Lehigh大学,日本
Ritsmeikan University,Fukui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国Nottingham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协作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首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际合作“软件与信息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中日校际合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基地,主编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学科围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中凝炼的、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优势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教授 25 名,博士生导师 20名,其中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 1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4 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人数的96%,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306项,实到科研经费710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5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建设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与信息材料)共6个专业(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复合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现设有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现有无机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还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7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近五年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项目237项,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亿元,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809篇,出版了一批专著与教材,公开专利253项,授权专利10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材料学科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美国Akron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法国Jean-Monnet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定期互访关系。
发酵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起源于1954年创建的抗菌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98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授予发酵工程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研究中心。
发酵工程学科着重解决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催化等在内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形成了微生物技术、代谢工程与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等三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46位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学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863”领域专家。
发酵工程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近50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安全、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在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友好能源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控制与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十一五”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其它奖励6项。
农药学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学科于1997年获准成为农药学硕士点,2005年获准成为农药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入选者3名。在国家级和国际机构任职的有亚太化工联盟主席,863项目总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国洪保基金会大使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本学科主要开展昆虫行为调控剂、类新烟碱杀虫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植物抗病激活剂、农药先导结构的衍生方法学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药构效学与分子设计学”、“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学与农药毒理学”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研究、新先导发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创新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 “芳香杂环及含氟仿生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及构效关系”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以来,获发明专利22项,申请5项国际PCT专利,其中5项进入了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指定国。由本学科研究创新发现的“硝基亚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江苏克胜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0万元。“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 专利的国内应用开发许可权成功转让给上海泰禾集团,转让合同经费为200万元。
此外,本学科已建立了分析仪器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和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拥有4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微波平行合成仪、高效液相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仪、LogP测定仪等从事农药学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本学科重视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已培养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包括国外的博士后与博士生,毕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进入国内外重要的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本学科还与包括京都大学Fujita研究组在内的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关系,与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冢化学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学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建设的还有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以及人口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成立了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9年建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坚持坚持教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研究为主轴,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两翼的学科特色。目前,学科已有12位教授、18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以
曹锦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方向,以张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带动人材培养,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应用。2004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其他横向研究项目21项,出版著作40部,其中,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目前,本学科已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十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接受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进行研究与人材培养工作。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大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http://www.ecust.edu.cn/
中文名: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外文名: and Technology 现任校长: 钱旭红博士
简称: 华理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主要院系: 创办时分子工程学院等 1952年 间: 硕士点: 121个
类别: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博士点: 50个
学校类院士: 2人 工科 型: 博士后流动9个 主管部站: 教育部 门:
目录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概况
校庆日
校标
校训
校歌
办学理念
652工程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
院士
双聘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奉贤校区
金山科技园区
原金山校区介绍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
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
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0日)
编辑本段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编辑本段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Ncnmpm华东理工大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