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分别在该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答: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为常规、快速大运量、辅助和特殊系统四类。
2、 我国目前主要存在哪几种行业管理模式?试举例说明。
答:“公司型”行业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协会型”行业管理模式。其中“公司型”行业管理模式有烟草、石油行业;“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有电子、民航、交通等行业;“协会型”行业管理模式有企业自主组织的行业协会。
3、 我国城市公交行业管理属于哪种类型的行业管理模式?
答:“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
4、 构成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四大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线路的首末站、具体走向、中途设站和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则是构成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四大要素”。
5、 常见公共汽(电)车线路网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一类城市?试以你所在城
市为例进行分析。
答:①直线形线路网,适用于道路网呈棋盘状的大、中、小城市;②放射形线路网,适用于中、小城市;③环形线路网,适用于大城市;④方格对角线形线路网,多见于历史遗留下的古城,也适用于一些呈棋盘状线路网的现代化大、中城市;⑤混合形线路网,一般适用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6、 运营线路长度和运营线路网长度这两个指标的区别在哪里?
答:运营线路长度是指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运营线路的长度,不包括临时行驶的线路长度。它与城市的规模、城市居民的平均乘距大小有关。运营线路网长度是指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线路所通过的道路长度的总和,或是运营线路总长度减去并行重复线路的长度。
7、 城市公共车辆的运营方式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
答:①定线定站式,乘车经济性较好,并可采用大型车辆;②不定线不定站式,满足乘客“门—门”的运输需求,可在任何线路上服务,但其乘车费用较高;③定线不定站式,其运行线路固定,但乘客上下车地点可不固定,实行“招手上车,就近下车”模式,其经济性、方便性介于前两种运营方式之间。
范文二: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师
2013轨道运营管理师A、B卷
名词解释
1、道岔:引导列车由一条线路转入或越过另一条线路所用的设备。
2、节能纵波:有利于列车启动加速与进站减速制动,降低运行成本和设备损耗。
3、全日行车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全日分阶段开行的列车对数计划。它决定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输送能力和设备(列车)使用计划,也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依据。
4、共线车站:两条运营线,在某一段范围内,设置成共线的形式,在这一范围内所有车站均为共线车站
5、轻轨:一种中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每小时客流量在1-3万人次之间。
6、正线:贯穿区间与车站供列车日常运行的线路。
7、列车运行图:又称时距图,是维持运营秩序,保证行车安全和协调轨道交通各部门工作的综合工作计划,是行车调度员指挥列车运行的基本依据。 简答题
1、地铁的特点。
(1)一般线路全封闭,在市中心区域大部分位于地下隧道内;
(2)容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舒适;
(3)单位能耗低,建设成本高;
(4)适用于出行距离较长,客运量需求大的城市中心区域;
(5)一般认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就应考虑修建地铁。
2、简要说明移动闭塞系统的特点。
(1)线路没有固定划分的闭塞分区,列车间隔是动态的,并随前一列车的移动而移动;
(2)列车间隔是按后续列车在当前速度下所需的制动距离,加上安全余量计算和控制的,确保不追尾;
(3)制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动态的,轨旁设备的数量与列车运行间隔关系不大;
(4)可实现较小的列车运行间隔;
(5)采用地-车双向传输,信息量大,易于实现无人驾驶;
(6)安全可靠,维修量小,成本低,节省人力,办理闭塞速度快,效率高,可避免因线路中断而引起的闭塞失效;
(7)提高了区间行车密度,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
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目标是什么?
(1)线路要尽可能直接地与交通目标一致;
(2)尽量经过闹市车站,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3)在相关的交叉点与其他轨道交通线有良好的换乘设计;
(4)尽端折返点的设置或线路外围分叉点的设计应有利于增加线路的吸引能力;
(5)线路与巴士和其他轨道交通有良好的接续,以利于扩大需求;
(6)外围车站要适当地设在与居民区相关的地点,并设计好换乘设施;
(7)战略上为私人小轿车停车换乘预留场地,尤其是在市区边沿的尽端车站;
(8)要考虑残疾人出行通道。
4、站前折返及站后折返优缺点。
(1)站前折返方式:列车在中间站或终点站经由站前渡线进行折返作。站前折返时,列车空走少,折返时间较短,上下车乘客能同时上下车,可缩短停站时间,减少费用。但列车折返会占用区间线路,从而影响后续列车闭塞,对行车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客流量大时,可能会引起站台客流秩序的混乱。
(2)站后折返方式:站后折返避免了进路交叉,安全性能良好,而且,站后列车进出站速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旅行速度。一般来说。站后尽端折返线折返时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最常见的方式,站后渡线方法则可为短交路提供方便;环行线折返设备可保证最大的通过能力,但施工量大,钢轨在曲线上的磨损也大。主要不足是列车折返时间较长。
5、试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特性。
(1)系统联动;(2)时空概念;(3)统一指挥;(4)高效管理;(5)优良服务;
(6)其他特性如上下行分线运行,折返不调头,客流有高峰低谷分别,养护困难。
6、车站设计原则。
(1)符合规划:站址的选择应满足轨道线路设计及运营的要求,并且同时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组织和城市规划的要求;
(2)满足客流:车站规模并需满足元气客流的需要,保证乘客安全,迅速疏导,布置紧凑,
并且有良好的乘车环境;
(3)换乘便捷:与其他轨道交通线交会的换乘站应选择便捷的换乘形式;
(4)合理布局:车站布置要方便乘客使用,迅速进出站,做到无障碍通行,且要求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火等设备条件,以提供旅客安全和舒适的乘降环境;
(5)适应环境:地面、高架和地下车站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建筑设计应各具特色,因地制宜考虑建筑风格,力求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应用题
1、某城市市中心区面积为80km2,全市远景面积600km2,线网规划密度市中心区为1.5km/km2、城市中心外围区为0.25km/km2,试计算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解:L=S中*m中+S外*m外=80*1.5+600*0.25=270(千米)
答: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270千米。
2、试说明道岔、进路的联锁关系(以图表示)。
道岔有定位和反位两个工作位置,进路则有锁闭和解锁两个状态。道岔位置正确,进路才能锁闭,进路解锁后,道岔才能改变其工作位置,这就是存在于道岔和进路之间的基本联锁关系,这种关系用图表方式表达出来。
图中进路1是I股道下行接车进路,进路2为II股道下行接车进路。进路1要求1#道岔在反位;进路2要求1#道岔在定位。从表中看出带括号的,代表道岔在反位,不带括号的则表示道岔在定位,表中的意义是,进路1与1#道岔之间有反
位联锁关系,即1#道岔不在反位,进路1就不能锁闭,反过来进路1锁闭后,把1#道岔锁在反位位置上,不准许1#道岔再变位。进路2与道岔1存在着定位锁闭关系,即1#道岔不在定位,进路2就不能锁闭,反之当进路2锁闭以后,把1#道岔锁在定位位置上,不准许1#道岔再变位。
3、下图为某城市最大断面客流量,满载率取1,采用4辆编组方式,列车设计实际满载量为632,列车周转时间为66min。
计算:(1)早高峰小时所应开行列车对数;(2)运用车辆数。
解:①n高峰=pmax,i==19.99≈20对 cp*β)*1
Ii=②i=3min N=n高峰*θ列*m=20*4*60=88辆
论述题
1、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大气遭到污染等问题。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论述:交通拥挤带来的不利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及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方法。
答:交通拥挤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拥挤使客货运输的费用增加,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拥挤也导致交通事故增多、驾驶员心理负担加重。
产生交通拥挤的原因主要有:(1)城市化进度的加快。由于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剧增,人口出行数量与交通流量也随之大大增长;
(2)城市内部的专门化。这反映在人们为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活动而出行。这些活动尽管是相互独立的,但人们必须要为之而旅行;
(3)供需的时间匹配问题。大部分城市运输设备的运输供给能力很大,但相对固定,而交通需求是每天每时变化的,这导致了高峰期的交通问题;
(4)供给对需求的刺激。城市运输能力的增长具有自败性,即运输能力富裕所产生的交通服务的改善将导致更多的需求,从而使系统重新处于拥挤状态;
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方法:(1)控制城市人口增长;(2)新建或改善现有城市道路以扩大城市交通运输能力;(3)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增长,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4)合理科学地对城市进行规划;(5)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等。
2、试论述: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如今“行路难,乘车难”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学习生活,长期下去将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现状为:
(1)交通阻塞,行车速度慢
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连新兴城市也出现类似问题;
(2)交通秩序混乱
我国城市传统的混合用地模式,即步行等低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为主的出行方式限制了城市客流的疏散,各种车辆在道路上混行,交通次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
(3)能耗多,污染严重
我国一些大城市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大气污染严重,北京等城市被列入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而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有:
(1)道路面积少
交通阻塞的关键在于城市道路面积和城市面积比例以及人均道路面积太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才有较大发展,但仍远远低于国外大城市水平;
(2)人口密集,客流量大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大城市、特大城市增多,人口密度较大。而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交通主干道的高峰每小时客流量均超过3万人次,有的高达8万~9万人次,低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很难适应客流增长的需要;
(3)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
路网规划不合理,各种交通工具换乘、联运不方便,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点配套不齐,现有的道路、高架、地铁使用效率不高,居民利用机动车出行的程度低,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和交通法规有待提高和改进;
针对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客流量越来越大,道路面积较少的现状,尤其是针对交通主干道的高峰每小时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有的甚至高达8万~9万人次这一情况,单单采用运能较小的公共汽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而自行车与步行方式只能作为短途客运的补充,发展大量的私人轿车与国情不符。而地下铁道与轻轨交通作为能大量、快速安全的运送乘客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安全、高效、有序、经济、环保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逐步使城市交通供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轨道运营管理师A、B卷
填空题
1. 车辆保有数计划包括 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备用车辆数。
2. 运行图编制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包括 商业需求、基础设施能力、列车性能与运行时间、 随机干扰、不停站运行。
3.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包括 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计算机连锁设备。
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有 减少加减速时间、减少列车运行时间、减少列车停站时间三种途径。
5.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主要用于对列车驾驶进行防护,对与安全有关的设备或系统实行监控,实现列车间隔保护、超速防护等功能。
6. 地铁车站按运营功能可划分为 终点站、中间站和换乘站。
7.设备维修一般有 全部外协、全部自修、部分外协三种形式。
8.目前在世界的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中, 香港地铁能做到投资回收,汉城地铁的盈利能弥补投资新加坡地铁和莫斯科地铁能够收支平衡运营。
9. 列车运行图上每个列车均有不同的车号与车次。
10.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分为 列车运行系统 、 客运服务系统、及检修保障系统。
11.地铁运营主要指标及信息包括:运营数据、设备维护、安全运营、服务质量。
12.主要采用的票制方式有 单一票价制、分段计程票价制和综合票价制三种方式。
13. 全日行车计划编制的依据包括:营业时间计划、全日分时最大客流断面分布、列车运载能力、设计实际满载率。
14.我国平常工作日列车非高峰小时段为6:00-7:00、9:00-17:00、19:00-21:00。
15.列车开行频率取决于:列车的加速能力和制动能力、信号系统、停车精确性、列车长度、 列车停站时间、端点站。
16.线路能力主要由 最小列车间隔 和 车站停留时间决定。
17.四显示固定闭塞信号灯光显示包括 红、黄、绿及黄绿,一共为四个闭塞分区。 名词解释
1.长交路、短交路:长交路是指列车在全线各站间运行,为全线提供运输服务,列车到达折返线/站后折返;短交路是指列车在某一区段内运行,在指定车站折返,它可为某一区段旅客提供服务。
2.线路能力: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列车数。
3.移动闭塞:闭塞分区长度与位置均不固定,随前方目标点的位置、后续列车的实际速度以及线路参数而不断改变的,与固定闭塞分区相对的移动的闭塞分区。
4.运用车辆数:是指为完成日常运输任务所必须配备的技术状态良好的可用车辆数量。与高峰小时开行的最大列车对数、列车旅行速度及折返站停留时间有关。
5.全日行车计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全日分阶段开行的列车对数计划。其决定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输送能力和设备(列车)使用计划,也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依据。
6.客流计划:客流计划是指计划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客流的规划,它也是其他计划的基础和编制依据。
7.备用车辆: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应可能的临时或紧急运输任务、预防车辆故障而准备的技术状态良好的车辆。
8.列车运行图:又称时距图,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计划,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部门协同工作,维持全线列车与旅客组织的秩序,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和旅客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9.技术速度、旅行速度:技术速度指不包含停站时间在内的列车在站间平均运行速度;旅行速度是指列车从始发站发出到到达折返站时的平均运行速度。
10.车辆定员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额定载客量,由车辆的座位人数和站位人数组成,为车厢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
简答题
1.加强列车折返能力的措施。
答:(1)改变折返方式;(2)折返线的配线形式,包括增加发车线,改造混合折返配线及在终点站修建环形折返站;(3)改变站台结构;(4)改变折返站控制方式,压缩进路时间;(5)在实际运行中,由列车调度员调整发车时间,将一部分列车提前发向区间,腾出发车线;(6)调整列车乘务组劳动组织。
2.ATP系统功能。
答:(1)停车点防护;(2)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3)列车间隔控制;(4)测速与测距;(5)车门控制;(6)其他功能,例如:紧急停车功能,给出发车命令,列车倒退控制。
3.简述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系统的种类与功能。
答:有人工售检票和自动售检票两种系统。人工售检票系统是单一的采用纸质车票作为介质,通过人工出售、人工检票、人工统计的一种售检票系统。虽然设备比较简单、车票单一、投资成本低,但是分段计费效果差、不利于在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应用,运营成本大,而且不利于统计和分析。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逐步被自动售票检票代替。
自动售票系统是通过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以磁卡及非接触器或IC卡为介质的一种售检票方式。它是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实现票务管理自动化的基础,贯穿了城市轨道交通票务运营的全过程。自动售票系统可对客票跟踪记录,采用弹性空价收费的办法引导客流,促进客流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些优惠政策,自动售检票系统在技术上完全能够适应这些措施。因此,它又在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的同时,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4.从时间阐述车站客流分布特征。
答:按时间分布可归纳出5种类型:(1)单向峰型:线路所处交通走廊有明显的潮汐特征或车站周边地区用地功能性质单一时,客流分布集中,有早晚错开的一个上车和下车高峰。
(2)双向峰型:车站位于综合功能用地区时,客流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一致,有两个配对的早晚上下车高峰。
(3)全峰型:线路位于用地已高度开发的交通走廊或车站位于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高度集中的CBD地区时,客流无明显的低谷,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很大。
(4)无峰型:当城市轨道交通本身运能较小或位于用地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地区时,客流无明显上下车高峰,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较小。
5.如何确定列车交路计划?
答:首先,区段客流分析是列车交路计划确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根据客流在时间上,空间上所表现出的不均衡性加以研究分析,作为列车交路计划确定的依据。
其次,行车条件决定了列车交路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设置由于其运营特点,不可能在每个车站设置具备调车作业功能的线路,交路的实现智能在两个设有调车或折返线路的车站之间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列车交路是否会影响到行车组织的其他环节。
第三,客运组织是列车交路确定的必要客观条件,由于列车交路计划的实现可能导致列车终到站的变化,相关车站的乘客乘降作业、列车清客、客运服务工作都会随之不断调整,对客运组织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6.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答:(1)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缩小列车的运行时分;
(2)尽量方便乘客;(3)充分利用线路的能力和车辆的能力;(4)在保证运量需求的条件下,运营车底组数达到最少。
7.影响运输能力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1)线路;(2)车辆;(3)车站;(4)列车运行控制;(5)运输组织;(6)其他交通。
8.列车交路计划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列车交路可分为长交路、短交路和混合交路三种类型。
(1)长交路是指列车在全线各站间运行,为全线提供运输服务,列车折返后返回,具有对中间站折返线路要求不高,行车组织运行方式简单的优点,但不考虑区段客流量不均衡的因素,合理运用方面有所欠缺;
(2)短交路是指列车在某一区段内运行,在指定车站折返,可为某一区段旅客提供服务,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除特殊情况下一般不采用;
(3)混合交路则是指线路上长短交路并存的情况,是比较经济合理的一种运行方案,特别是在区段客流不均衡程度高,造成某一区段运能不能满足运量的需求时,混合交路运营组织方式尤其适用,但这种方法行车组织相对较为复杂,同时对客运你组织也有较高的要求;
9.从空间阐述车站客流分布特征。
答:纵观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可归为四种显现空间分布特征:
(1)均等型:当线路成环线布置或沿线用地以高度开发成熟时,各车站上下客流接近相等,不存在客流明显突增路段;
(2)两端萎缩型:当线路两端深入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城市或郊区时,线路两端客流量小于中间路段客流量;
(3)中间突增型:当线路途经大型对外交通枢纽、高密度开发地区或者车站利用常规公交线路辐射吸引范围广阔时,该区间车站客流量明显偏大,线路存在客流激增路段;
(4)逐渐缩小型:当线路首末车站位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附近或城市中心CBD时,随着线路延伸客流逐渐缩小;
论述题
1.试阐述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模式分为哪几类,每种模式分别适用多少客流密度。
答:(1)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可分为:
①有竞争条件下的官办官营模式:线路为政府所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运营单位通过招标方式获得经营权。
②无竞争条件下的官办官营模式:线路为政府所有,一家单位独家经营,或两家
以上单位按行政区域划分经营范围。
③官办半民营模式:线路为政府所有,交由政府股份占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经营。 ④官办民营模式:线路为政府所有,交由民间股份占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经营。 ⑤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模式:即公私合营,线线路归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所有,同样由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共同组织人员经营。
⑥私办私营模式:线路由私人集团投资兴建,由私人集团经营,政府无权干涉私人工作。
当客流量在0—1.5万人/km·日时,适用官办官营的管理模式。
当客流量在1.5—2.5万人/km·日时,可考虑有竞争条件下的官办官营模式、公私合营、官办半民营的模式。
当客流量在2.5万人/km·日以上时,可采用官办半民营、官办民营的模式。
2.某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密度为1.9万人/km·日,且轨道线路分布于市中心,城市强调公共交通出行的福利性,则适用哪种运营管理模式,该模式的利弊如何?
答:该城市客流密度为1.9万人/km·日,并且轨道线路分布在市中心,综合客流密度和城市中心建设的难度,可考虑的运营模式有官办官营、官办民营的模式,但由于其强调公共出行的福利性,因此适用模式为无竞争模式下的官办官营模式。
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带有极大的福利性,政府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但由于其运营收入不能抵偿运营成本,存在后续资金投资困难的危机,且日常开销主要靠补助金支持。
范文三: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
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
1. 城市水系统概念:在一定地域空间内,以城市水
资源为主体,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过程,并随时空变化的动态系统。
2. 城市水系统由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等
四大要素构成。城市水系统存在的基础是城市水资源。
3. 城市水系统供排水设施包含有:水源取水设施、
给水处理设施、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系统、废水处理设施、排放和重复利用设施。
4. 城市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水量保障;水质保障;
水压保障。(城市水系统还要从用水需求、环境污染、减少渗漏、节水措施和加强补给等方面进行调控,保证其功能的发挥:节制需求;控制污染;减少渗漏、增加补给。)
5. 城市水资源特征:水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本要素,城市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之一。
? 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多样性; ? 数量上,具有有限性;
? 从系统而言,具有有限的循环再生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
? 作为城市水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水资源还具有时空性、社会性、环境性和经济性;
? 在缺水地区,城市水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
? 具有社会及环境属性,表现为取用集中,用水量大,水质要求高;
? 水环境脆弱性,表现为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饮用水源水质下降、地下水超采且污染严重、城市环境地质灾害频发。
6. 城市水务管理:以水的社会循环为主要对象,以
水为原料,实施取水、净化、输配和污水收集、处理、回用、排放等职能,为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消费需求,提供以改善水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水产品和水环境服务,并治理在用水过程中形成的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 7. 城市水务管理特点:城市化高速发展是基本特征;
统筹规划协调实施是关键;标准规范和技术管理是基础。
8. 合理水费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节制消费者(居民
或城市)对水的需求,既节约了用水,又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程度。建立并推行以需求管理为目标的城市水价体系,对促进水的可持利用、综合节水、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拓展水污染治理资
金渠道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是城市供水、节水与污染水处理决策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城市水价体系的制定应充分体现水资源及水产品
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0. 合理的水价的构成:由非市场调节的水资源税,
市场调节的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构成。 11. 我国城市水价的组成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开
发费、净水与输配水费、排水与污(废)水处理费用、再生水生产及输配水费等。
12. 给水处理技术分类:常规处理;预处理;深度处
理和特殊处理。
13.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使用的处理技术有混凝、沉淀
(或澄清)、过滤和消毒等,主要去除对象是水源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病原微生物等。 14. 预处理方法有化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和吸附法。 15. 深度处理技术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
活性炭、膜分离技术等。
16. 污水预处理的目的和作用:城市污水预处理的主
要目的是去除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降低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减少后续处理设备和管道的磨损。预处理的作用主要通过栅网拦截、重力沉淀、旋流分离等物理作用去除污水中悬浮物质。
? 格栅——拦截污水中体积较大的大块漂浮物,以防水泵和管道堵塞。
? 沉砂池——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以防对后续设备和管道造成机械磨损。
? 初沉池——○
1去除污水中的可沉淀的有机悬浮物质SS ;○2降低污水的BOD 5含量,以降低后续
生物处理的负荷;○
3均和水质的作用。 17. 预处理影响因素:影响预处理单元运行效果的因
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污水水质的影响,主要包括悬浮物的含量、密度、化学性质、粒径分布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水温、粘度、腐化程度等污水理化指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二是污水水量变化的影响。
18. 预处理工艺监测指标:
? 格栅——每天栅渣量;栅前、栅后水位。
? 沉砂池——每天测除砂量;定期测排泥中含砂量、沉砂池和洗砂设备排砂中的有机物含量(曝气沉砂池还应测每天曝气量)。
? 初沉池——○
1进出水测:不同时段SS ;24h 混合样的BOD 5;1h 可沉固体;每天测pH 、TS 、TVS 。○
2排泥测:每天排泥的含固量;每班测排泥量、记录排泥次数、排泥时间、排浮渣次数、浮渣量、
温度和pH 值、刮泥机和泥泵运转情况。
19.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指城市污水按照一定的水质
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净化处理,并使其恢复特定使用功能及具有安全性的过程,包含水量的回收、有害和影响使用功能物质的去除以及病原体的有效控制。
20. 城市再生水系统的组成:一般由水源工程、再生
处理工程、输配管网和用水场所组成。
21. 再生水的蓄水包括运行性蓄水、季节性蓄水和紧
急蓄水。
22. 城市给水管网信息系统: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计算机技术和给水以及其他专业技术采集、管理、更新、综合、分析与处理城市给水管线信息的技术系统。 23. 给水管检漏的传统方法:音频捡漏;区域装表法;
质量平衡检漏法;水力坡降线法;统计检漏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检漏方法。 24. 管网漏水的处理方法:
? 直管段漏水处理:将表面清理干净停水补焊; ? 法兰盘处漏水处理:更换橡皮垫圈,按法兰孔数配齐螺栓,上螺栓时要对称紧固。
? 承插口漏水,承插口局部漏水:将泄漏处两侧宽30mm 、深50mm 的封口填料剔除,注意不要动不漏水的部位。用水冲洗干净后,再重新打油麻,捣实后再用青铅或石棉水泥封口。 25. 给水管道防腐(P240~242):
? 外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覆盖防腐蚀法(金属表面处理、覆盖式防腐处理、铸铁管外壁防腐处理)、电化学防腐蚀法(排流法、阴极保护法);
? 内腐蚀:金属管道内壁侵蚀、水中含铁量过高、管道内的生物性腐蚀——传统措施、其他措施(缓蚀剂、水质稳定性处理、管道氧化法)。 26. 排水管渠的基础:一般由地基、基础和管座3个
部分组成(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带型基础)。
27. 排水管渠的清通的主要方法:水力方法和机械方
法。(P273~277)。
28. 停泵水锤:指水泵机组因突然失电或其他原因,
造成开阀停车时,在水泵及管路中水流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压力递变现象。
29. 企业运营的内部管理:(了解)(第11章概况)
? 供水排水企业的运营管理特征:规模经济效益、
价格受政府严格管制(还有: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生产具有连续性、社会服务性、适度的超前性);
? 企业的组织设计: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现代供水排水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事业部制、矩阵制;
? 供水排水企业计划体系及生产计划流程(P322); ? 财务管理:P323-328
? 生产管理:水质管理、设备管理(设备使用、维修和保管的组织管理、制订设施和设备的维修计划并组织执行、制订维修制度、设备维修目标管理、设备仪器的保管)、生产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企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获取人力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的管理活动。包括聘用、整合、奖酬、调控和开发五个环节的管理。
30. 城市水系统的调度工作主要是掌握个净水厂送水
量、配水管网特征点的运行状态,根据预定配水需求计划方案进行生产调度,并且进行供水需求趋势预测、管网压力分布预期估算与调控和水厂运行的宏观调控等。
31. 现代城市供水调度系统:就是应用自动检测、现
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影响供水系统全过程各环节的主要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提出调度控制依据或拟定调度方案,辅助供水调度人员及时掌握供水系统实际运行工况,并实时科学调度控制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
32. 城市供水调度SCADA 系统的组成:设备层、控
制层、调度层、信息层。
33. 水价制定的基本原则:成本补偿和合理收益原则、
公平负担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原则。 34. 水价基本结构(P397):折旧费和大修理费、工资
和福利费、原水费、燃料和动力费、药剂费、试验费和水质检测费、管理、销售和财务费,输(配)水环节的水损,税金等其他应计入成本的直接费用,污水处理费。
35. 深化水价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并完善以节约用
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水价,使水价趋向合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改革水价管理体制,实行灵活管理水价的模式。
范文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Regulations fo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管理制度 ........................................................................................................................................................ 2 5 运输组织管理 ................................................................................................................................................ 2 5.1 行车组织管理 ......................................................................................................................................... 2 5.2 调度指挥管理 ......................................................................................................................................... 3 5.3 客运服务管理 ......................................................................................................................................... 3 5.4 票务组织管理 ......................................................................................................................................... 3 5.5 列车运用及乘务管理 ............................................................................................................................. 4
5.6 车辆段及停车场运用 ............................................................................................................................. 4
6 土建设施运营与维护管理 ............................................................................................................................ 4
6.1 一般要求 ................................................................................................................................................. 4 6.2 线路管理 ................................................................................................................................................. 5 6.3 桥梁、隧道管理 ..................................................................................................................................... 5 6.4 车站建筑与土建工程管理 ..................................................................................................................... 5
6.5 保护区管理 ............................................................................................................................................. 5 7 车辆及其设施管理 ........................................................................................................................................ 5 7.1 一般要求 ................................................................................................................................................. 5 7.2 维修保养管理 ......................................................................................................................................... 5 8 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 ............................................................................................................................ 6
8.1 一般要求 ................................................................................................................................................. 6 8.2 供电系统 ................................................................................................................................................. 6 8.3 通信系统 ................................................................................................................................................. 7 8.4 信号系统 ................................................................................................................................................. 7 8.5 自动售检票系统 ..................................................................................................................................... 7 8.6 车站机电系统 ......................................................................................................................................... 8 9 人员管理 ...................................................................................................................................................... 10 9.1 一般要求 ............................................................................................................................................... 10 9.2 运营管理从业人员职责及培训 ........................................................................................................... 10
9.3 维护从业人员职责及培训 ................................................................................................................... 11
9.4 特殊工种人员职责及培训 ................................................................................................................... 11
10 安全隐患排查管理 .................................................................................................................................... 11 10.1 一般要求 ............................................................................................................................................. 11 10.2 排查内容 ............................................................................................................................................. 12 10.3 安全隐患管理 ..................................................................................................................................... 12 11 应急管理 .................................................................................................................................................... 12 11.1 一般要求 ............................................................................................................................................. 12 11.2 预案和演练管理 ................................................................................................................................. 13
11.3 应急处置管理 ..................................................................................................................................... 13 12 宣传管理 .................................................................................................................................................... 13
I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制度、运输组织管理、土建设施运营与维护管理、车辆及其设施管理、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人员管理、安全隐患排查管理、应急管理和宣传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运营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2 轨道交通 牵引供电系统电压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0411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GB/T 12758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18574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
GB/T 22486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T 50438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
GB 50490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CJJ 49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3.2
运营管理 operation management
运营单位实施的维持正常运营秩序、保障运营安全活动的总称。
3.3
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为调度人员使用信号、电力监控、防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自动售检票和通信等系统中央级设备对全线所有运行车辆、车站和区间等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调度和管理的场所。
1
4 管理制度
4.1.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社会公益性服务,运营单位应从“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制定完善的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制度。
4.1.2 运营单位应建立下列规章制度:
a) 岗位责任制
应规定各部门各岗位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质量标准。实施岗位责任制,应因事设岗、
职责相称、任务清楚、要求明确,应纳入个人绩效的考核内容;
b) 安全管理制度
应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等制度;
c) 行车制度
应制定行车管理办法、站场工作办法、车辆段、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调度工作规程、
检修施工管理办法等;
d) 客运服务制度
应制定客运服务质量标准、运营服务质量检查管理办法、车站客运组织方案、各类
客运服务事件处理办法、票务管理办法、车站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制度;
e) 运行维修制度
应制定各专业系统设备的运行规程、维修规程和维修管理制度等;
f) 事故处理规则
应制定事故等级划分、事故调查处理流程等;
g) 客伤事故处理办法
应制定客伤事故发生后的处置办法;
h) 操作规程
应制定各专业系统设备的操作手册、列车驾驶员操作手册、故障及事故处理规则等
操作文件。
5 运输组织管理
5.1 行车组织管理
5.1.1 行车组织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坚持“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各工种应紧密配合、协同工作;
b) 应制定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下的运输组织方案;
c) 应根据行车线路的具体条件和设备条件,制定相应的行车组织规则;
d) 应根据客流情况及其分布特征,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
e) 正常情况下,应坚持“按图行车”的原则。非正常情况下,应及时调整列车运行方
案,维持正常运营秩序;
f) 行车组织工作实行24小时工作制。
5.1.2 运行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根据线路设计运能和客流需求,结合设施设备的技术条件,编制运行计划,并定
期做好客流数据统计,做好运行计划调整工作;
b) 运行计划应明确线路运营里程、开行列车对数、运营时间、区间运行时分、列车停
站时分和列车折返时分等技术参数,以及列车运行限速、列车运行交路等技术要求;
2
c) 各职能部门,应根据运行计划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
d) 应建立运行计划执行确认制度,保障运行计划的严格执行。
5.2 调度指挥管理
5.2.1 运营线路应设置控制中心,线网应设置统一的调度指挥中心,以保证在紧急状态下实现指挥协调功能。
5.2.2 应根据运营业务需要,设置控制中心的调度员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5.2.3 应根据线路运营特点及相关业务部门工作计划,制定调度工作流程。 5.2.4 调度指挥中心或专设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承担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服从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协调指挥。
5.2.5 应制定运营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和规则,明确调度指挥职责和权限,确定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
5.3 客运服务管理
5.3.1 运营单位应制定客运服务制度,提供“安全、准时、高效、便捷、舒适”的服务。 5.3.2 运营单位每年应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运营服务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书。 5.3.3 运营单位应在轨道线路、隧道及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并定期对各类安全标志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完好,并符合GB/T 18574的规定。 5.3.4 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保障行动不便人士的无障碍乘车。
5.3.5 运营单位每年应委托第三方进行乘客满意度调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5.3.6 车站服务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车站客服人员应做好对车站管理区域的巡查,维持乘车秩序;
b) 遇有突发事件或有危及乘客安全情况时,车站客服人员应采取措施,确保乘客安全;
c) 高峰时段或突发大客流期间,运营单位应调整运行计划或采取限流措施;
d) 车站的售检票、自动电扶梯等设施设备,应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并应明确显示使
用说明或设置必要的咨询服务。
5.3.7 乘客投诉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运营单位应设置专职机构和人员,负责乘客投诉处理;
b) 运营单位受理乘客投诉的程序和规定,应告知乘客;
c) 乘客投诉事件,应及时反馈到运营单位相关部门,受诉单位应及时认真处理乘客投
诉问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投诉处理意见反馈给当事乘客,必要时应进行公示。 5.4 票务组织管理
5.4.1 应设置统一的票务管理部门,当线网由多家运营单位共同管理时,应设置具有票务清分清算功能的管理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
5.4.2 当有两条以上线路运营时,应具备乘客一次购票(卡)连续乘坐不同线路的功能,实现线网一票(卡)通用功能。
5.4.3 车站的购票系统,应具备硬币和纸币现金支付功能,宜具备电子货币支付功能。 5.4.4 票务管理部门应制定票卡寿命周期内各环节的处理程序。
5.4.5 制票中心的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制票中心应负责车票初始编码、库存、分发、数据统计等车票管理工作;
3
b) 车票宜采用可回收材料,提高车票重复使用率;
c) 对不能继续使用的车票,应回收销毁。
5.4.6 车站票务服务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车站应提供自动售票、半自动售票和人工售票的服务;
b) 车站应提供自动和半自动充值服务;
c) 车站应提供乘客进出站的自动检票或人工检票的服务;
d) 车站应提供乘客退票、补票和故障车票处理的服务。
5.5 列车运用及乘务管理
5.5.1 运营单位应按照列车运行计划,制定合理的乘务组织计划,保证运营线路的列车服务、工程车辆开行、列车整备等各类作业需要。
5.5.2 当运营线路长度大于35公里或全程运营时间超过1小时,宜在中间车站设置驾驶员轮乘休息设施。
5.5.3 列车在包括投入运用、维修、改造、报废在内的寿命周期内,应确保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
5.5.4 应急情况下,列车应具有对乘客、运营人员的救灾、避灾、防护和救助功能。 5.6 车辆段及停车场运用
5.6.1 车辆段及停车场应满足运营线路配属车辆的检修和停放功能要求,负责承担车辆的定期检修、日常维护保养和列车停放作业,并承担运营列车故障时的救援任务。 5.6.2 车辆段及停车场设施、设备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车辆段及停车场应按设定的维修模式,配置相应的设施和检修设备,设施设备的平
面布置,应与车辆检修工艺流程相匹配,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
b) 车辆段应根据配属车辆的技术特征,制定检修制度,严格规定各级修程;
c) 应保证车辆段内试车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满足行车工作需要;
d) 车辆段应配备全线运营防灾所需的救援设备和器材,包括救援专用轨道车辆,并保
持设备和人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e) 车辆段及停车场宜设置大型物件运输出入的通道和装卸场地,并保证其通畅。 5.6.3 检修施工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车辆检修设备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设备台帐、操作手册和各级检修保养规程;
b) 车辆检修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并有专业人员保养维修,特种设备应由具备资质的
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并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测。
6 土建设施运营与维护管理
6.1 一般要求
6.1.1 土建设施管理范围应包括线路、桥梁、隧道、车站、车辆段、停车场、控制中心及主变电所房屋建筑等。
6.1.2 应建立定期检测和日常检查制度,保持土建设施状态良好,保障列车安全运营。 6.1.3 应建立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建筑竣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工程维修竣工图纸、房屋建筑维修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等。
4
6.1.4 应制定非正常情况下的处理程序和措施,发现异常时,应进行专项检测和技术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处理方案。
6.2 线路管理
6.2.1 应设工务维修部门,负责线路保养与维修工作。
6.2.2 保养与维修工作,应保持路基和轨道设备的可用性,不得影响列车正常运营。 6.2.3 线路维修班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根据线路技术特点分散设置,以维持列车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缩短设备故障抢修时间。
6.2.4 工务维修部门应配备修理和辅助加工等设施以及轨道车、养路机械和起重设备等。 6.3 桥梁、隧道管理
6.3.1 既有桥涵结构的承载能力、动力性能等指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时,应评估其承载能力、技术状态并制定运用条件。
6.3.2 隧道内作业照明设施、安全空间、救援通道以及其它相关设施的设置等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6.4 车站建筑与土建工程管理
6.4.1 保养和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预防与整修相结合的模式。 6.4.2 维修班组应根据维修场地和维修损坏地段情况灵活设置。
6.5 保护区管理
6.5.1 下列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
a) 地下车站与隧道周边外侧五十米以内;
b) 地面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三十米以内;
c) 出入口、风亭、车辆段、控制中心、变电站和集中供冷站等建(构)筑物结构外边
线外侧十米内;
d) 过江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一百米范围内。
6.5.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下列可能影响安全运营的作业:
a) 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建筑物、构筑物;
b) 敷设管线、挖掘、爆破、地基加固、打井;
c) 其他大面积增加或者减少载荷的作业。
6.5.3 确需进行前款规定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案,征得运营单位同意后,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手续。
7 车辆及其设施管理
7.1 一般要求
7.1.1 为保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态,应有具备进行定期检修和整备作业等能力的车辆基地。 7.1.2 车辆基地应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和材料总库等设施。车辆段主要承担车辆的停放、检查、维修和清洁整备等任务。
7.2 维修保养管理
5
7.2.1 车辆维修工作,应根据车辆特点,制定适宜的维修流程,并参照维修手册及供货商建议,编制具体的维修内容。
7.2.2 车辆应实行以走行里程为主的定期检修,具体应以车辆走行里程和时间间隔为衡量标准制定。
7.2.3 根据车辆检修修程的情况,设置配套的车辆维修班组,满足维修能力需要。 7.2.4 应有充足、完善的技术资料储备。如车辆维修与保养手册、零件目录、部件功能描述、车辆电路图、车辆部件拆装工艺和流程等。
7.2.5 应根据车辆修程、场地、人员等条件编制各类车辆维修操作文件。 7.2.6 应建立车辆维修的各类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和作业记录制度。 8 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
8.1 一般要求
8.1.1 本章规定的设施设备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和车站机电系统等。
8.1.2 应建立设备台帐,应能反映出设备名称、数量、分布地点、接收时间、预计使用寿命和备品备件清单等内容。
8.1.3 设施设备保养与维修,应具备必要的基础资料,包括维修保养手册、操作手册、竣工资料、采购合同技术内容、安装调试验交手册、图纸和培训手册等资料。 8.1.4 应建立日常巡检制度与定期检修制度,并制定维修计划。
8.1.5 应制定设备维修作业流程,确保维修质量和安全。
8.1.6 应及时填报维修记录,并有专人负责整理、归档。
8.2 供电系统
8.2.1 供电系统应配备电力调度指挥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管理。
8.2.2 牵引供电系统应为一级负荷,变电所应有两路独立进线电源,故障情况下每路进线电源的容量均应满足变电所全部一、二级负荷的供电需求。
8.2.3 供电系统应24小时正常运行。
8.2.4 供电系统的容量,应满足线路最大高峰小时列车运行对数的用电需求、车站动力照明设备最大用电需求和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要求。牵引供电系统应符合GB/T 1402和GB/T 10411的规定。
8.2.5 供电系统应具有完备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
8.2.6 对杂散电流防护系统,应进行实时监测、数据上传和定期分析,并按CJJ 49的规定,对杂散电流防护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8.2.7 应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机制,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测,对电度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 8.2.8 常规照明和应急照明,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凡有人员停留、通行和工作的场所,应设有常规照明及应急照明;
b) 低压AC380/220V插座的电源应与照明电源分路供电,不得超负荷运行。 8.2.9 供电系统的保养与维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保持变电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质量可靠,具备保证列车不间断运行的能力;
6
b) 应建立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供电系统维修与保养手册、部件功能描述、
配线图、设备台帐和供电设备易损件清单等;
c) 维修班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供电设备沿线分散设置的特点,并根据供电专业作业
性质,满足快速反应、降低故障延时的要求。
8.3 通信系统
8.3.1 通信系统一般包括传输、无线通信、电话、闭路电视监视、广播、时钟和乘客信息等。
8.3.2 应配置专用的通信系统,满足全线运营调度指挥、信息传送和安全保障的功能要求。 8.3.3 通信系统应确保24小时不间断运行。系统正常运行时,各项通信功能均应达到设计要求,符合GB/T 12758规定。
8.3.4 列车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车厢内设置的乘客与控制中心或车站控制室的通信联络装置,应实现值班人员与乘客的双向语音通信,值班人员与乘客通话应具有最高优先权。 8.3.5 通信系统正常运行时,无人值守期间,各系统应具备自诊断功能,设备上应有必要的状态显示,系统应具有远程集中网络管理功能,以方便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无线调度电话进8.3.6 录音设备应能实时对指定的公务电话用户、调度电话、中心广播和行不间断录音,录音资料应至少保存3个月。
8.3.7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应为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列车驾驶员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及乘客疏导等方面的视觉信息;系统应进行不间断录像,录像资料应至少保存7天。 8.3.8 乘客信息系统应确保信息发布的安全可靠,运营和紧急信息应优先播放;宜预先设定紧急灾难报警模式,在灾害或发生突发事件时,可通过自动或人工触发发布信息。 8.3.9 通信系统的保养与维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建立通信设备维修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包括:通信系统维修与保养手册、部
件功能描述、配线图和设备台帐等;
b) 维修班组的设置,应以保证中央通信的可靠运行和故障处理需要为主。 8.4 信号系统
8.4.1 信号系统的设置,宜具有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具有功能降级运用的能力。 8.4.2 信号系统中涉及行车安全的硬件及软件设备,不得减弱配置。软件修改必须经过审核、验证后方可使用。
8.4.3 信号系统投入运用后,不得随意变更与行车安全有关的系统设备。必须变更时,必须对变更部分进行安全认证。
8.4.4 信号系统的保养和维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建立信号设备维修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信号系统维修与保养手册、部
件功能描述、配线图、设备台帐、软件版本台帐和信号设备易损件清单等;
b) 班组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信号设备沿线分散设置的特点,一般应在车辆基地、折返
站和大型联锁集中站设置信号值班人员;
c) 当系统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宜采取以备用器件进行替换的
方式迅速处理故障现场,以减少对行车的干扰;
d) 故障设备修复后,应检查因使用、维修或因试验临时变更的设备、开关、铅封等的
位置和状态,并及时复原。
8.5 自动售检票系统
7
8.5.1 应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
8.5.2 在供电系统中断或紧急情况下,检票机闸门必须处于开启状态,保证乘客快速通过。 8.5.3 自动检票机应有工作状态显示;双向检票机,应具备自动或人工转换工作方向功能。 8.5.4 自动售检票系统保养与维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建立日常巡检与定期检修制度,范围宜包括控制中心和车站设备、票务中心设备
和维修中心设备等;
b) 应建立自动售检票设备维修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系统维修与保养手册、
部件功能描述、系统配线图和设备台帐等;
c) 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维修班组,应根据客流量和设备分布特点设置。 8.6 车站机电系统
8.6.1 车站机电系统包括:通风与空调系统、给排水与消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屏蔽门、自动电扶梯和防淹门等。
8.6.2 通风与空调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封闭空间内部,应采用通风与空调方式进行控制。设备配置应满足节能要求,充分
利用自然冷、热源,并符合GB 50157的规定;
50157b) 隧道、车站内的环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新鲜空气供应量,应符合GB
的规定;
c) 应制定正常运营、非正常运营和应急情况下的通风模式,同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统
一协作,及时启动相应的模式。
8.6.3 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给排水与消防系统的配置、给水系统的水量、水压和水质,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生
产、生活和消防用水的要求;
b) 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隧道的消防给水系统,应引接城市两路供水系统。当其中一路
供水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路供水系统应能满足全部消防用水量;
c)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种污水、废水的排放,应符合GB 8978的规定。 8.6.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各火灾报警探测器,应及时维护调整,确保火灾探测的性能要求,防止误报或漏报;
b) 应能对全线各站点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进行远程软件下载、程序修改升级、软件维护、
故障查询和软件故障处理;
c) 正常情况下,系统设备处于自动、联动位置;非正常情况下,应处于非联动位置,
以防误报警而产生设备误动作。应能通过应急控制后备盘对车站主要消防设施设备
实现直接控制。
8.6.5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8.6.5.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以通风与空调系统为主,宜同时监控给排水、自动电扶梯、站台屏蔽门等系统。
8.6.5.2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24小时不间断运行。
8.6.5.3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具有降级运行模式。
8.6.5.4 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合用时,应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统一监控。 8.6.5.5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保养和维修,应满足以下要求:
8
a) 应建立日常巡检与定期维修制度,宜制定中心级、车站级与现场级维修计划;
b) 中心级系统维修范围应包括中心级环控各工作站、调度员工作站、维修工作站及管
理员工作站等;
c) 车站级系统维修范围应包括图形监控工作站、在线不间断电源和应急控制后备盘
等;
d) 现场级系统维修范围应包括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等。
8.6.6 屏蔽门系统
8.6.6.1 屏蔽门的运用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屏蔽门在运营期间关闭不到位时,应保证列车不能正常启动;
b)屏蔽门在运营期间不能正常开启时,应可手动控制。
8.6.6.2 当屏蔽门不能正常运行时,宜采用站台降级控制模式,由列车驾驶员或站台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屏蔽门。
8.6.6.3 紧急情况下,可通过应急控制后备盘打开屏蔽门。
8.6.6.4 屏蔽门系统的保养与维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屏蔽门巡检范围应包括控制室内设备和门体等,维检范围应包括门体结构、门机结
构、电源系统、控制及监视系统、接口系统和接地系统等;
b) 应建立屏蔽门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维修与保养手册、操作手册、部件功能
描述、部件接线图、控制电路图、设备故障记录以及日常维修记录等。 8.6.7 自动电扶梯系统
8.6.7.1 自动扶梯应符合重载型自动扶梯的性能要求。
8.6.7.2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垂直电梯及轮椅升降机,不应运载其它物品。 8.6.7.3 电梯与自动扶梯日常开启和关闭应由车站值班员统一操作。
8.6.7.4 车站值班员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调整电梯与自动扶梯的开启数量和运转方向。 8.6.7.5 自动扶梯应有明确的运行方向指示,在自动扶梯两端应配备紧急停止开关,自动扶梯出入口应有开阔的空间,以便人员集散通畅。
8.6.7.6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垂直电梯,应按照相关规定对设备进行安全年检工作,并在明显位置张贴有效的《安全检验合格证》。
8.6.7.7 发生火灾时,电梯应立即停止使用;应立即关闭自动扶梯电源,作为紧急疏散通道使用。
8.6.7.8 自动电扶梯的维修和保养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维修工作应由专业的维修队伍实施;
b) 自动扶梯定期维修完成,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维修技术要求后,必须进行试运转。
试运转应由维修人员负责执行;
c)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维修与保养手册、操作手册、设备与维修设备台帐、日
常维修记录和设备故障记录、分析、统计等制度。
9
9 人员管理
9.1 一般要求
9.1.1 运营单位应设立专职的部门或机构,负责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管理。 9.1.2 运营单位应根据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必要的岗前和在岗操作技能培训,并考核培训人员和评估培训效果,确保岗位工作人员熟悉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9.1.3 运营单位应制定明确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对培训资金、设施设备的投入和使用进行登记备案。
9.1.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行车有关人员(含列车驾驶员、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基本要求: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身体条件不符合任职岗位要求的人员,应调整工作岗位; a) 应
b) 应加强对行车有关人员日常安全生产知识、技术业务和劳动纪律的教育、考核;
c) 行车有关人员,接班前应充分休息,严禁饮酒,如有违反,必须立即停止作业。 9.1.5 驾驶列车、操纵信号或重要设备及办理行车组织作业的实习人员,应在专职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9.2 运营管理从业人员职责及培训
9.2.1 列车驾驶员:
a) 应接受车辆、行车、运输组织等内容的培训;
b) 应接受所驾驶车型的基本构造、驾驶手册、列车整备、故障处理、行车组织及应急
处置内容的培训;
c) 上岗前自行驾驶列车运行里程累积不低于5000公里;
d) 工程车驾驶员,应接受工程车辆操作及维护、施工管理规程、施工作业规范和列车
救援等内容的培训。
9.2.2 控制中心人员:
a) 行车调度员,应接受调度工作流程、行车组织规程、客运组织规程、施工管理规程
和各类情况下的运营组织方案等内容的培训;
b) 电力调度员,应接受电业安全规程、电力指挥规程、电力倒闸操作规程和电力事故
处理流程等内容的培训;
c) 环控调度员,应接受环控系统、屏蔽门系统、防灾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及相关机电
设备管理规程和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培训。
9.2.3 车站站务人员:
a) 车站站长,应接受行车管理、客运管理、票务管理、施工管理、车站设施设备操作、
员工管理、服务规范、故障处置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b) 行车值班员,应接受行车管理、客运管理、票务管理、施工管理、车站设施设备操
作、服务规范、故障处置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c) 站务员,应接受车站客运服务规范、票务处理、紧急救助、车站紧急设备操作和突
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d) 车站机电设备值班员,应接受车站机电设备操作、车站环控系统、防灾报警系统、
故障处置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e) 安全保卫人员,应接受公共安全、运营安全、消防知识与技能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10
等培训。
9.2.4 职能管理人员,应接受运营管理、行车组织规程、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客流统计与分析、设施设备基本知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9.2.5 票务中心人员应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并熟练掌握各种应急事件处理流程。 9.3 维护从业人员职责及培训
9.3.1 车辆维护人员,应接受车辆机械构造、车辆电器设备、专业工具操作使用和车辆维修规程等内容的培训。
9.3.2 车辆段信号控制室人员,应接受站场管理制度、调车作业规范、断送电操作制度、行车组织规则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9.3.3 信号系统维护人员,应接受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电源系统、车载和轨旁设备的维护规程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专用仪器仪表使用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9.3.4 通信系统维护人员,应接受传输系统、电话系统、时钟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光缆和电缆等系统维护保养的通用规程及信息安全、用电安全、仪器仪表使用等培训。 9.3.5 供电系统维护人员,应接受电业安全规程、供电设备巡视流程、接触网(轨)维护操作、电力监控系统维护操作、供电系统故障和事故处置流程等培训。
9.3.6 机电系统维护人员,应接受车站环控设备、防灾报警系统、屏蔽门系统、电梯、售检票等机电设备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9.3.7 工务系统维护人员:
a) 线路维护人员,应接受轨道设备结构、养护维修作业标准、钢轨探伤、线路巡检、
施工作业防护等相关规定和技术措施及灾害情况下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b) 地下结构维护人员,应接受地下结构、隧道结构和整体道床结构的维修规程及灾害
情况下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c) 桥梁维护人员,应接受高架桥梁、地面涵洞和附属设施的维修规程及灾害情况下的
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d) 建筑设施维修保养人员,应接受建筑结构及附属设施的维修规程及灾害情况下的预
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培训。
9.4 特殊工种人员职责及培训
9.4.1 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获得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方可上岗。 9.4.2 运营单位应按资格证书有效期限,组织从业人员进行证件复核审查。 10 安全隐患排查管理
10.1 一般要求
10.1.1 运营单位应建立安全隐患管理制度,坚持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10.1.2 运营单位应组织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部位和关键设备的运行监测工作,并针对重点部位和重大隐患,制定安全运营对策。
10.1.3 安全隐患排查内容应至少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试运营基本条件执行情况、运营安全保障情况、设备质量保证情况、规章制度健全和落实情况和安全教育培训情况等。
11
10.2 排查内容
10.2.1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a) 运营单位与行业主管部门签订的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责任书情况;
b) 运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建设和落实情况;
c) 职工执行作业纪律、劳动纪律和标准化情况;
d) 安全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和考核情况。
10.2.2 试运营基本条件执行情况:
a) 已开通线路的试运营评审情况,包括组织流程的规范性和评审意见、报告等相关材
料的完整性;
b) 试运营评审发现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
c) 拟开通线路的试运营筹备情况。
10.2.3 运营安全保障情况:
a) 土建设施、车辆、供电、通信、信号以及自动扶梯、屏蔽门、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等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措施;
b) 运营线路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
c) 运输组织、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措施。
10.2.4 设备质量保证情况:
a) 车辆、轨道、桥隧、供电、通信、信号、消防、防灾、报警和监控等系统设备是否
满足运营安全要求;
b) 信号系统设计是否具备故障导向安全功能。
10.2.5 规章制度健全和落实情况:
a) 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执行情况;
b) 各专业、各岗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操作流程等建立情况。 10.2.6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a) 运营单位的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记录以及学员考核记录等档案管理情况;
b) 列车驾驶员、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以及特殊工种人员教育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10.3 安全隐患管理
10.3.1 运营单位应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0.3.2 应根据安全隐患的类型,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隐患评价制度。 10.3.3 安全隐患评价制度,应包括基础安全水平分析和风险影响分析。 10.3.4 运营单位应定期开展安全隐患评价工作,分类分级对隐患进行评价。 10.3.5 运营单位应建立危险源台帐记录制度和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应报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0.3.6 运营单位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控制安全隐患。
11 应急管理
11.1 一般要求
11.1.1 运营单位应建立应急管理机构,配置专(兼)职人员,应建立专职应急抢险队伍。 11.1.2 应急救援人员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12
11.2 预案和演练管理
11.2.1 运营单位应制定运营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以及纵火、投毒和恐怖袭击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各类应急预案,并上报主管部门备案。
11.2.2 运营单位应针对不同类型预案,有计划地进行应急演练,并参加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应急演练。
11.3 应急处置管理
11.3.1 应急处置应按“先人后物、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分工明确”的原则进行。 11.3.2 突发事件发生后,运营单位应根据事故类型快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根据预案进行处置。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同时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政府相关部门。
11.3.3 运营单位在事故灾害处置过程中,应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应急信息发布、交通管制、医疗卫生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抢险等工作。
11.3.4 遇有严重影响运营安全的突发事件,运营单位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运营安全时,可停止部分线路运营,同时应向社会公告,并报政府有关部门。
12 宣传管理
12.1.1 运营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向乘客宣传有关安全运营的法律法规、安全和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遵守安全运营管理规定、维护安全运营秩序、保护轨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意识和能力。 12.1.2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通过车站广播、乘客信息系统和专人宣传等方式,引导乘客疏散。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向市民广播,引导市民避险。 12.1.3 遇有线路停运、临时封站、车站管控、首末车时间调整等情况的,运营单位应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并及时通过广播等方式向乘客告示。
12.1.4 当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完毕、具备正常运营条件时,运营单位应及时发布恢复运营的信息,提醒乘客注意事项,公布突发事件起因和处理结果。
13
范文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运
营
管
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
1. 初步发展阶段(1863-1924年)
2. 停滞发展阶段(1924-1949年)
3. 再发展阶段(1949-1969年)
4. 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①地下铁道、②轻轨交通、③独轨交通、④有轨电车、⑤自动导向交通、⑥市郊铁路、⑦磁悬浮列车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
一.从运营功能看,城市轨道交通大体可分为三大系统:
①列车运行系统
②客运服务系统
③检修保障系统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特征
1) 系统联动
2) 时空关联
3) 统一指挥
4) 严格管理
5) 网络化运营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分类 (特点与适用性)
1. 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分类
① 国有国营模式
② 国有民营模式
③ 公私合营模式
④ 民有民营模式
2. 按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方法分类
① 一体化模式
② 专业化模式
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
1. 行车管理
2. 站务管理
3. 票务管理
4. 车站设备管理
五.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发展趋势
1. 由一条线路独立运营向多线甚至网络化运营管理过渡
2.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线路之间的过轨运输
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组织将发生较大变化
4. 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
5. 城市轨道交通的票务管理规模扩大
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管理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与分析
一.概念
1
2.断面客流量:在单位时间内(1h 或一天),通过轨道交通线路某一点的客流量。 Pi+1 = Pi - P下 + P上
3.最大断面客流量:单位时间内,所有断面客流量中的峰值。
4.车站客流量:在轨道交通车站上下车和换乘的客流量,包括全日、高峰小时和超高峰期车站客流量。
二.客流影响因素
1. 沿线土地利用
2. 城市经济水平
3. 轨道交通和自行车、公共汽车等方式的换乘联运
4. 票价
5. 人口规模
6. 客运服务及替代服务的价格与质量
7. 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8. 政府的交通运输政策
9. 私人交通工具的拥有量
三.客流预测模式
1. 四阶段客流预测模式
2. 趋势外推客流预测模式
3. 车站吸引区域客流预测模式
四.客流调查种类
1. 全面客流调查
2. 乘客情况抽样调查
3. 断面客流调查
4. 节假日客流调查
5. 突发客流调查
五.客流调查统计指标
①乘客人数②断面客流量③乘坐站数与平均乘距④乘客构成⑤车辆运用⑥服务指标
六.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p44略)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
一、客流计划
概念:客流计划是指运输计划期间轨道交通线路客流的规划,是全日行车计划、车辆配备计划和列车交路计划编制的基础。
(计算题)
二、车辆整备计划
概念:车辆配备计划指为完成全线全日行车计划所需要的车辆保有数量计划。
三、列车交路计划
概念:列车交路计划规定列车运行区段、折返车站以及按不同交路运行的列车对数。
列车折返方式:站前折返、站后折返
交路分类:长交路、短交路、长短交路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
1、列车运行图的时间要素:列车区间运行时间、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车站间隔时间、列车停站时间、列车折返作业时间、列车出入车辆段时间。
列车运行图的数量要素:全线分时段客流分布、线路断面满载率、列车最大载客量、出入库能力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原则
①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缩小列车的运行时间 ②尽量方便乘客
③充分利用线路的能力和车辆的能力
④在保证运营需求的条件下,运营车辆数达到最小。
6)实行新图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新图能够正确和顺利的实行,必须在实行新图前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发布实行新图的命令;
印刷并分发列车运行图和列车时刻表;
拟定执行新图的技术组织措施;
做好车辆和乘务员的调配工作;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新图,了解与熟悉新图的规定与要求;
根据新图规定,组织各站、车场修订现有工作流程。
第六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
一、运输能力:
运输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固定设备、移动设备、技术设备的运用、行车组织方法和行车作业人员的数量、技能水平。
1、通过能力:轨道交通线路的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轨道交通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2、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的关系
输送能力以通过能力为基础,输送能力是运输能力的最终体现。
二、运输能力储备:在一定时期内给定的运量条件下,充分考虑运量波动、维修作业、技术改造和系统发展等因素后,运输系统具备的完成一定日常运输任务必须的最小的使用能力以外的附加能力。
三、运输能力加强途径
运输能力加强主要有建设新线、提高行车密度和增加列车定员三个途径。
四、加强运输能力的措施
运输能力加强措施大体上可以分为运输组织措施和设备改造措施两大类。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管理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组成
一般由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其他附属建筑等几部分组成。
二、车站客流组织应掌握的原则
(1)防止客流对流
(2)合理设置导向
(3)贯彻“右行原则”
(4)理解“就近习惯”
(5)拓宽乘客通道
(6)贯彻“出站优先”
三、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特点
①网络规模效益使得客流快速增长。
②环网效应增加线路间相互影响增大。
③线路换乘的多样性使客流组成更趋复杂。
四、网络化客运组织的新要求
①运营计划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实际应对。
②充分利用网络的通达性,客流组织变“疏”为“导”。
③重视客流枢纽站的客流组织。
④车站售检票系统的布置要顺应客流的走向。
⑤导向系统布局要强化线间换乘的引导作用。
五、运输服务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
(2)无形性
(3)即时性
(4)不可贮存性
(5)公益性
第八章 列车运行控制及调度指挥
一、ATC 系统的组成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ATC ),包括列车自动防护(ATP )、列车自动运行(ATO )、列车自动监控(ATS )三个子系统。ATP 系统时ATC 系统的核心。
二、采用轨间电缆的ATC 系统组成
主要由地面控制中心、轨间传输电缆及车载设备三部分组成。
三、ATC 系统的闭塞制式
①固定闭塞
②准移动闭塞
③移动闭塞
四、行车调度员的工作内容
行车调度员是列车运行的统一指挥者,负责监控或操纵列车运行控制设备,掌握列车运行、到发情况,发布调度命令,检查行车计划完成情况,在列车晚点或运行秩序紊乱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按图行车,负责施工要点登记,发生行车事故要迅速采取救援措施,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各种报表。行车调度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九章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及处理
一、人员因素特点
(1)主导性
(2)主观能动性
(3)创造性
二、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分类
①火灾事故、②水灾事故、③停电事故、自然灾害、⑤列车事故、⑥恐怖活动、⑦公共安全事故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①预防为主 ②以人为本 ③反应迅速 ④先通后复
四、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事故基本情况,包括事故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②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性质及认定依据;
③事故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处理意见;
④事故的教训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⑤员工受教育情况;
⑥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五、常见事故应急处理分类
1、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理
2、火灾的应急处理
3、特殊气象的应急处理
4、大客流应急处理
5乘客受伤、晕倒、身体不适等应急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应当在以下范围设置控制保护区:
(一) 地下车站与隧道周边外侧50米内;
(二) 地面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30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变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10米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