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情绪智商的三个境界
曾经在台湾的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文章里看过这么一则故事:-
朋友聚会.某人顺手抓死盘旋在餐桌上空的一只蚊子.这个「杀生」的举动惹来-
与会一位笃信佛教的朋友一阵上纲上线的挞伐.教徒朋友的一番严词厉语倒尽了-
与会人员的胃口.原本朋友间的快乐聚餐最后扫兴收场.(大意如此)-
佛教徒在教化别人「戒杀生」的清规戒律之际,如果不能通情达理,不能权衡时空-
环境,不能以人为本,反而给「引导众生,欢喜生活」的教化功能产生负面教材的-
效果.上述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美国某高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林君因涉嫌商业间谍而使职业生涯陷入困境,-
幸赖事业有成的大学同学适时拉一把,将其延揽至麾下的天津公司任职.几年后,-
林君的同学因脑溢血而骤逝,林君顺理成章担任公司总经理.-
林君每周一早上九点从北京住家出发,近中午时抵达天津.每周二约下午四点半,-
从天津办公室出发回北京住家.周三至周五留在北京办公室.期间,林君继续享受着-
同学生前提供的优渥工资与住宿条件.-
又过了几年同学的儿子从美国学成回来.某个周二,这位晚辈第一次来天津拜访林君.-
岂料,到了四点半,林君仍依惯例准时离开办公室,留下这位年轻的董事一脸的尴尬及-
公司员工一脸的错愕.-
于公,这位年轻的董事是林君的老板,林君的行为不但违背职场伦理,也给公司员工-
做了不良示范;于私,这位年轻的董事是林君的恩人的儿子,林君的行为违背了人际-
关系中最基本的人情义理.-
林君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本质上不是坏人,但其恪守生活规律而不懂人情义理的-
人格特质却经常伤人进而导至贻误公事而不自知.这种人格特质也体现在,其带领下-
的研发团队设计出来的产品因为在功能及操作上均「不能以人为本,不懂人情义理」-
而无法被市场接受,而使公司财务逐渐陷入窘境.「甚么样的人设计甚么样的产品」,-
缺乏人本思想的团队设计不出人性化产品.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笃信基督教的林君与笃信佛教的朋友的情绪智商相当糟糕.-
情绪智商包含了三个境界.兹简单的说明如下:-
基础的境界就是具有主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能力,例如,具有自我觉察,自我管理情绪,-
明白基本的是非对错的能力.-
再高一个境界就是具有能够体谅别人的能力,例如具有了解别人情绪,将心比心的能力.-
最高的境界就是具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良好有效的人际互动必须筑基于前两种境界-
之上.这也是任何一位称职的企业领导与称职的产品研发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依这种标准,上述两个例子中,笃信基督教的林君与笃信佛教的朋友显然都在三个境界-
之外,于公,在职场上他们不是称职的员工;于私,在生活上,称他们为教徒,真是糟蹋了-
基督教与佛教.-
范文二:哈佛的三个著名谎言
在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约翰·哈佛的雕像,上悬美国国旗,像基镌刻着3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但是,这3行字里却隐藏着3个著名的“谎言”。
谎言一:这个雕像并非以约翰·哈佛本人为蓝本。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只好按照人们的想像,找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做模特儿。
谎言二: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哈佛大学的前身叫“剑桥大学”,后来改名为“哈佛”是因为身为建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先生,他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捐献出来,学校为了感谢和纪念他,改校名为“哈佛大学”。
谎言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并非“1638”年。
尽管如此,谎言并没有减损哈佛雕像的魅力,它依旧成为哈佛精神的形象展示:奋进、自信、博大。
范文三:情绪的理论
情绪化行为研究平台 (群号170941219,)
一、 情绪的早期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指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变化,乃是激丨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中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例如,某人遇到一只老虎,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过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到达骨骼肌和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准备状态。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老虎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老虎是驯养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生理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老虎是可怕的,会伤害到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
恐惧情绪体验也加强了。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学说为坎巴情绪学说。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丨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丨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丨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丨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为了检验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的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些发麻,没有别的反应;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接着把注射药物以后的三组被试各分一半,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令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令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琐碎问题,并强词横加指责)。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的环境中显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愉快情绪,进入愤怒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愤怒情绪。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一是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三是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70)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拉扎勒斯(1993)列出了15种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表5-1)。
表5-1 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
情绪 核心相关主题
发怒 对我及我的所有物贬低或攻击
焦虑 面对不确定的存在条件
害怕 一种直接的、真实的、巨大的危险存在
内疚 道德上的违反
害羞 过错归结于自己
悲伤 体验到不可挽回的损失
羡慕 想别人所有的东西
嫉妒 憎恨他人得到别人的爱,希望他失去进步
厌恶 从事或接近令人讨厌的物体、人或思想
高兴 向着一个真正的目标
骄傲 由于自己的成就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认同而自我意识增强 放松 紧张或沮丧情形得到改善
希望 怕坏的结果,想要好的结果
爱 经常渴望的、不要回报的情感
同情 被他人的遭遇所感动而愿意帮助他
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如当人们受到侵犯、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评价(re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例如弗洛伊德、利铂(Leeper,1970)、汤姆金斯(Tomkins,1970)和伊扎德(Izard)等,其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1.情绪与人格系统
伊扎德(1977)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2.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伊扎德(1991)认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伊扎德(1995)认为,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鼻周皮层、新皮层、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从感觉信息的产生到情绪的产生,有两条通道是不涉及大脑皮层的。一条是由感受器所接受的信息,它通过丘脑直接进入杏仁核产生情绪反应;另一条是杏仁核的传出信息,它进入下丘脑、经脑干中央灰质产生情绪。大脑皮层可以加工从丘脑传入的信息,产生情绪,或将信息下传到杏仁核、海马等产生情绪。另外,神经-内分泌、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也都参与活动,使情绪得到放大和维持。
伊扎德(1991,1995)认为,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他认为表情活动由大脑皮层中决定种系发展的那些古老皮层调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适应意义。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表情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强,表情表达着情感体验、社会动机、行为意向或者由这三个成分构成的混合意义。 伊扎德(1991)认为,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并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情感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结有重要作用。
总之,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3.情绪激活与调节
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伊扎德认为,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
伊扎德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产妇的四种负情绪(羞愧、轻视、羞怯、厌恶)在产后6个月内的4次测评中,强度都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内分泌物质水平的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情绪激活和调节过程的决定者。
伊扎德指出,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使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所引起的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感体验。这就是情绪产生的神经肌肉-感觉反馈原理。
伊扎德在论述情感体验在情绪激活和调节的过程中还认为,一种情绪可以引起另一种情绪。例如,极度悲伤会引起愤怒,极度疲劳会引起痛苦,疲劳与痛苦结合可能引起愤怒,快乐能激活兴趣,兴趣也能带来快乐等。
伊扎德认为,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于情绪,也不是产生情绪的唯一原因,而只是参与情绪激活与调节过程。他还指出,激活情绪的认知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比
较、分类、推测、判断、归因、信念、记忆、期望等。
范文四:情绪的冰山理论
? ?
?
? ? ? 情绪的冰山理论 2012-3-8 13:03阅读(22) 下一篇:H5N1大争论 |返回日志列表
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是简单也是复杂的,说简单因为情绪会截断人格对行为的影响,说复杂是因为情绪对行为的影响也通过一条复杂的路径和影响机制。图
5.1 是一张关于情绪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冰山结构图 ,我们来逐一的了解情绪影响行为的机制。
和行为的冰山图一样,影响情绪的最底层的原因是人对于自身的根本性的思考和判断,包括人格但超出了人格的含义,包括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关于生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让自我充满信心和对未来的渴望,而缺乏这种能量就会透出“衰败的信号”。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意志,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追求。灵性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虚无的思考和感悟。核心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自我意象,对自我形象的思考和定位。本质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处在自我之上的是人类共有的渴望,请注意这个渴望和行为冰山理论有差别,这完全是情感层面的渴望,是引发情绪的渴望,包括被爱、可爱的、被接纳的、被认同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自由的、被尊重的、被欣赏的,有力量的、有能力的、有用处的。人类是具有灵性的,自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便有了爱与被爱的渴求,只是我们在不同阶段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人爱的人是可怜的,但没有可以爱的人是可悲的。总之我们都渴求爱与被爱,渴求一种重要感温暖感。
因为我们有了渴望,所以就有了期待,这份期待包括了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对来自他人的。对爱与被爱来说,我们期待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我们甘心的付出,乐于的分享,同时我们期待自己是一个被人关注,被人喜爱,值得别人爱的人。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是情感互动的本源,我们期待我们的自我形象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期待自己的爱和关怀得到别人积极的回应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来自他人对我们的爱,关怀,肯定,喜欢,欣赏,尊重等等。所以我们说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来自他人的渴求,是我们人际情感互动的本源。
因为我们有了期待,我们便有了基本的观点,包括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待形成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基本的预设和预判,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的预想和描述。这是我们从情感到情绪影响的最重要一步,因为我们有了预设,我们就有了标准,有了标准才有了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有了认知和判断我们才有了情绪的基本感受。这个比较抽象,
我们来举例说明,比如你认为自己也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多才多艺有魅力的男生,这是你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具象,你这么做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当然你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多彩。而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你便对自己有了基本的期待,比如自己的行为举止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自己的才艺,当然你这么做的目的是期待你有好感或者你认为对你重要的人,他们能够注意你,亲近你。现在你有一个暗恋的女生,你一直期待得到她的亲睐,你希望和她建立恋人关系。请注意这个时候就是你的预设,自从你的预设之后,你和这个女生的互动关系有了标准,也许你们并没有开始认识,但你会对她和其他男生走在一起感到不开心,甚至嫉妒,你对她没有注意到你而感到郁闷。这就是情感到情绪的最关键环节——来自于期待的预设。
我们说来自于期待的预设包括了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信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期待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假设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他人及他人行为的一种想象,实际上是我们对他人期待的有形具象。就如刚才暗恋的例子中,你对女生有好感,你需要假设你们的关系,这样你们之间的想象中的关系就有了载体,如果没有这样的载体,你的暗恋就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而不能算为暗恋。预设立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和他人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是朋友,是家人,是恋人,是合作伙伴,是对手,还是敌人。主观现实和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认知。举个例子来说,你期待自己今年能够业绩突出得到晋升,但客观现实你也知道部门里一年只有二个晋升名额,而你历年的业绩都是排名第三,所以你清楚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业绩标准。
感受的感受是一种基本的情绪倾向,比如接纳还是拒绝,是肯定还是否定,积极还是消极。我们都已经了解了情绪的两极性,而感受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对选择哪一极的基本判断。举个例子来说,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有信心,这是你对孩子期待之上的预设,所以当你接到通知要开家长会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感受——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家长会。
再来看感受,也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有满意对不满意,喜欢对厌恶、兴奋对恐惧、喜悦对悲伤、狂热对愤怒等。事实上,这些情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由感受的感受决定,也就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然后才是具体的满意、喜欢、喜悦、兴奋还是狂热。这些根据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紧张度,情绪的激动程度,情绪的快感程度,情绪的复杂程度等变化组合出来的情绪千差万别,但都会影响到行为。
情绪对行为影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也既有冰山隐于水面之下的心理体验部分,也有显于水面之上的态度表现部分,也就是说态度既有心理活动部分,又有应对方式的表现部分。我们在通常的理解上,把态度归为情绪的一个部分。举个例子来说,你们组织十周年同学聚会,你本来感到挺高兴,能见到许多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当然心里面还有一点点兴奋和小小的期待是你会见到你曾经暗恋的她。聚会的这一天你特别精心的装扮了自己,但当你见到她得知她已经嫁了当年隔壁班一个最淘气的男生时,你有点失望和沮丧,你失望和沮丧令你收回了你打算在同学聚会好好表现自己的计划,于是你的行为也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这个例子中就有期待,有期待而来的假设,有基本的感受,有情绪,也有态度和行为。
以上是我们对情绪如何影响行为按照冰山图做出的解读,现在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公司最近要提拔一个部门的总经理助理,其中两个候选人中有一个是你。你在无意中得到公司正在考察你和另外一个候选人的消息,你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也希望自己不要错过,所以你决定更加的努力并争取更好的表现。请注意这个时候有一样东西会悄悄的发生变化,就是你和另外一位候选人,也就是你的这位同事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你开始特别注意你的竞争对手,试图找出对方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可以攻击的弱点——这是你的行为。因此,你的应对方式是把对方作为竞争对手,并和对方暗中较劲——这是你的姿态。在较劲的过程中你有喜悦、有兴奋、有沮丧也有压力——这是你的情绪。但总的来说,你感觉对这次竞争非常的有把握,所以决定继续努力实现目标——这是你的感受的决定。你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有信心可以赢得这次竞争,而对方是唯一的竞争对手——这是你的信念和主观认知。当然你有信心是因为你一直对自己有期待,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你的期待。而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理人的背后动机是希望自己获得成功,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当然还有被人所认同和欣赏——这是你的渴望。当然,决定这一切的是你对自我的思考和对人生未来的憧憬和想象——这是关于你的自我。
以上是关于情绪的冰山结构,和行为的冰山理论有所差别,但又有很多相通之处,理解情绪,使得我们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情绪。情绪并不总是负面的,情绪有积极的一面,是我们正向能量的重要部分。再次值得提示的是,情绪和我们的期待和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和我们在本书最初讨论行为互动机制中预期的重要性不谋而合。
《盗梦空间》:从科学角度分析你的梦境
《盗梦空间》是一部情节复杂的电影,以改变梦境的方式改变人的思维与意识,这个创意非常精妙,事实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都想揭开梦境之谜。导演诺兰对梦进行了“发挥”,不管有没有科学根据,但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倒重新唤起了科学家解梦的兴趣,美国《新科学家》杂志从科学的角度对片中的梦境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与解释。
◆我们能否控制别人和自己的梦境
在《盗梦空间》中,盗梦专家使用一种叫做somnacin的药物和一台机器,将一段意识上传至某人的梦境之中。实际上,进入别人的梦境是不可能的,但有些药物确实可以让人进入“超级睡眠”。要想控制自己的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你昏昏欲睡时,经常训练自己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在做梦吗?”一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或许是因为他们每天都有数个小时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任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控制自己的梦很难做到。
◆梦境必须遵守物理定律吗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盗梦空间》从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在某人的一段梦境中,巴黎就像一张大纸一样折叠起来;而有时,有些光幻觉会变成“真的”。例如,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创作的没有尽头的楼梯就出现在《盗梦空间》中,它是利用像发生在3D虚拟环境中的某些操作完成的。但是,梦境也会遵循一些“现实生活”的法则。作家兼制片人杰夫·沃伦就曾描述过他对梦境的调查:没有感官输入,意识行为似乎变得不可捉摸。我们可以从梦境中推出一些非正式的定律,如“自我实现期望定律”(你期望的事情将会发生)和“叙事动力定律”(在某个地方停留太久,梦境开始陷入冲突)。例如,在《盗梦空间》中,当现实世界的外在影响侵入时,梦境就“陷入冲突”。
◆梦的功能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梦表达了我们受到压抑的欲望。有时,做梦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表明,做梦还会有助于信息加工和记忆存储。无论是快速眼动睡眠(即浅层睡眠),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即深层睡眠),我们都会做梦。不同的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模式下,梦境更像是在讲故事,充满了感情和冲突;而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模式下,梦境通常涉及友善的社交互动。
◆梦境中的主观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片中,梦境中的时间比现实世界要慢得多,而且还存在一个所谓的“缩放效应”,即如果
你的梦境中又出现了梦,时间流逝的速度会更慢。所以,现实生活中的5分钟,到了梦境中相当于一小时,而5分钟的梦境时间,又与次级梦境中的一周时间相当。这种对梦境和现实时间的虚拟描写或许算是《盗梦空间》的点睛之笔。实际上,研究人员在对清醒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证据,至少当做梦者一觉醒来时,他们对时间的感觉会存在上面描述的变化。对研究人员来说,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当我们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出现问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事实上,虽然对时间的幻觉是由大脑自身产生的,但正如《盗梦空间》中的情节一样,这种幻觉同样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杨孝文 J208
◆梦境解析·剧情
《盗梦空间》讲述一群盗梦师受雇于日本能源大亨齐藤,准备击败他的竞争对手费舍,盗梦师要做的就是潜入菲舍的梦,改变费舍的意识,放弃与齐滕的竞争。现实中兵不血刃,但在梦境中却要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个天马行空的故事中,盗梦团队就像解题一般,要完成任务,必须递进式的解决每一个问题。每层梦有一位梦主坚守,其他人逐一进入更深一层的梦境执行任务,上一层梦境的时间比下一层时间要快N倍,每层梦之间相互关联。盗梦团队一共进入了四层梦境,此外还有现实和潜意识边缘。
现实:盗梦师柯布的妻子自杀,并且造成是被柯布所杀的假象,导致柯布只能离开孩子逃亡。齐藤以帮助柯布消除罪名为交换,让柯布在他的竞争对手脑中植入想法。众人决定在飞机上实施这次“盗梦”。
第一层:梦主——“药剂师”优素福。场景——下大雨的街头。费舍潜意识中的抵御者全副武装,日本人齐藤中弹,由于众人为了进入梦中梦而在催眠剂里加入了镇静剂,因此齐藤死了之后会掉入limbo(潜意识边缘),在那里孤独的死去。为了不让这个情况发生,众人决定进入第二层梦境,以争取在齐藤死前完成任务。药剂师作为梦主被留在了这一层,以面包车撞击大桥产生坠落的方式帮助众人从第二层kick(穿越)回来。
第二层:梦主——“侦察兵”阿瑟。场景——酒店。柯布在这一层中以查尔斯的身份出现,让目标人物费舍对自己的教父产生怀疑,并且答应和柯布一起进入教父的梦境。而教父是由埃姆斯假扮的。梦主阿瑟被留在了这一层,帮助众人从第三层kick,最终阿瑟炸落电梯使得失重的众人坠落。
第三层:梦主——“伪装者”埃姆斯。场景——雪地中的城堡。众人打算在这一层中把解散商业帝国的想法植入费舍脑中,但柯布妻子的影子突然出现并击中了费舍使其昏迷。任务即将失败,小女孩建筑师想出让大家跟着费舍去下一层的方法,伪装者留在这一层以炸掉城堡的方法帮助众人kick回来。
第四层:梦主——柯布。场景——柯布和妻子曾经建造的世界。柯布在他的家里找到了费舍,建筑师和费舍成功kick,柯布预计齐藤已死,因此决定到limbo(潜意识边缘)去找齐藤并将其带出来。
第五层(潜意识边缘):齐藤先于柯布进入limbo,而limbo和第四层梦境的时间不同步,所以齐藤比柯布老。在这里人会失去记忆,所以柯布刚见到齐藤的时候没有记起自己的任务,而齐藤看到柯布的图腾想起来一些事。两人最后互相提醒,知道了要回到现实。齐藤先枪杀柯布再自杀,两人同时回到了飞机上。
范文五: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弗格伊镕提出,人有客观件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它们分别代表白我在对待现实、本我、超我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时采取的软弱态度。客观性焦虑源于人的“诞生创伤”——新生儿诞生时被来自新环境的大量则激所掩没,是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它是以后个人生活中继发的焦虑反应的原型。当”‘个人面临一种创伤的可能性时.就会有一种与诞生创伤相联系的倩绪的复现。例如人在焦虑时出现的紧张急促的呼吸、肌肉的颤抖、加快的心跳等特征都是模拟和重复新生儿的情绪特征。神经症焦虑产牛十害怕自己的本能行为的客观后果,害怕从事被禁止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这种焦虑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由漂浮”式焦虑,指个人不断地预料会有最坏的结果.把偶然的事件看成厄运的先兆,特别害怕模棱两可的情境;二是“特定恐怖”式焦虑,其范围有限,由特定的对象与情境(如打雷、疾病等)引起。道德焦虑来源于超我,而超我形成于童年时代父母的教诲和约束。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和受到惩罚是产生道德焦虑的根源。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
虑能导致压抑.压抑本能的冲动以对付焦虑。
6.达菲(D,叩hin)的情绪激活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涉及人们向自己预料到的情境大行动:情绪的发生完全是生理唤醒和神经激活的结果。无论积极的情绪状态还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其驱动力都必然来高机体的能量供给,从而情绪变化也来自机体能量水平的变化*强烈情绪由高水平能量提供活力,微弱情绪由低水平能量提供活力。日常观察到的异常或紊乱反应,并不友明情绪行动钉Yr么特殊的功能,不过是能量水平过高或不足所造成的。达非用生理激活米解释情绪,具有取消情绪概念的明显倾向。
7.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种情绪的产牛都不是由单一出素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决定购。任何情绪的产:牛都同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激活相联系,但只有这种联系是不够的,只有在引起情绪的刺激和对这一情境的认知同神经唤醒相结合时才产生情绪‘,因此,三国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激活理论。在决定情绪的三种因素小,生理激活决定情绪的强度,认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情境刺激则是产生情绪体验的客观条件。在情绪试验中,被试者处于相向的生理唤醒状态并接受相同的环境刺激,却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被试者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解释不同,因此产生的情绪体验也不风、认知因素在三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情绪情感是通过认知过程的折射而产生的。认知折射指人在过右经验中所形成的愿望、需求、预期、经验等内部心理结构对当前环境刺激的评估和判断。当符合白己的需要时就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产生否定的情绪情感o8 阿诺德(AmoId)与拉扎勒斯(bdms)的认知—评价理论该理论认为,第一,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它依赖于短时或持续的评价。在情绪发生之前,人要对刺激进行解释和评估。如果一个人对刺激做出肯定的评价,他就会接近它;否则,就会躲避它。这种评价与人的性格结构、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当前对情境的知觉有关。第二,大脑对刺激做出某种评价后,信息通过皮下中枢丘脑及外周神经系统影响内脏器官及骨筋肌的生理反应,形成了一定的生理模式,这种模式反馈到大脑进行再评价,从而产生或强或弱的情绪体验。而情绪又诱导人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于是情绪转化为动机,个体的适应行为就被情绪组织起来。第三,每种情绪都包括特定的评价、特定的生理变化和特定的活动倾向三种成分,任何情绪都不能由单一成分所决定,而是出三种成分相互作用而成,它们的不同组合模式是各种具体情绪的标志。
9.汤好金斯(ToMkins)和伊扎德(Izard)的动机—分化理论该理论对弗洛伊德把本能肖作动机的基本来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情绪是比本能更强有力的驱动因素。人可以在没有本能信号的情况下被各种情绪激活.诸如快乐和悲伤、愤怒和恐惧、惊奇和羞愧,这些情绪都足以使人做山某种行动,冈为情绪可以调动有机体的生物化学能量,一方面使有机体处于高度唤醒的激活状态,另一方面为有机体的行为准备充足的能量。情绪信号比本能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可以单独发挥动机的作用c情绪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扩大、加强或缩小、减弱生物需要的信息,保证对环境信息做山现时的反应,激起行机体活力大应付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