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1.22”中石化管道爆燃事故,已造成52人死亡、11人失踪、136人受伤。初步认为事故缘由,是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致使爆燃产生。输油管道距离市政管道为什么如此之近,设计是不是存在缺点?青岛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事发管线与市政管线存在冲突,将对当地地下管线排查改造。(据11月24日新华网)这次特别重大事故,已让52条生命消殒。人死不能复生,但事故的缘由和责任必须厘清,是天灾,还是祸?追究责任者是相当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产生。如果最后确认事发管线与市政管线存在冲突,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致使爆燃属实;那末,这些工程设计就存在着不科学、不安全。不科学、不安全的设计又是如何通过的?项目竣工后又是如何验收合格的?相干保护难道不存在缺点?设计、施工、监管和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作出回应。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事发输油管道在两年前就已隐患重重。两年前就隐患重重,怎样没有引发有关部门重视?如果两年前把隐患消除,哪里还会产生这次特别重大事故?如果漏油出现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明显不会造成如此惨痛的事故。但遗憾的是,从漏油到爆炸,中间相隔7.5个小时,却没有疏散周边居民,还让车辆正常通行。更值得拷问的是,漏油产生近4小时,海事部门才接到青岛港务局和化工厂的事故报告。这个时候,事发地的街面上已弥漫了油味,当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鼻子难道集体失灵了?明显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石化官网显示,今年中国石化安全大检查“严肃性、专业性史无前例”、“检查人员多、专业全,19个组293人的检查队伍创下历年之最”。如此“史无前例”和“历年之最”的安全大检查,怎样就没有检查出青岛管道的安全隐患呢?这起安全事故的最严重的教训,也是陈词滥调的教训是,嘴上吆喝安全重于泰山,落实防范根本不沾边。最近几年来,很多安全生产事故都是这样酿成的。希望青岛“11.22”事故中罹难的生命,能够惊醒各地政府相干部门和企业单位,安全生产来不得丝毫敷衍塞责,必须保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和谨小慎微的心态,把防范预警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否则,事故的报复在所难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