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并在不自觉中体味、理解到生命的珍贵。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不顾任何条件地对孩子求全责备,就会使他们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也苛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许就能导致精神上的失衡,自杀就是这种失衡的极端表现。
令许多成年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乳臭未干的孩子是如何在一瞬间超越了生死、如何跨越从生到死这样一段漫长而痛苦的心路历程的呢?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尤其是低龄的少儿)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对死亡的真正含意没有认识,生与死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儿童认知尚未成熟,因果概念十分模糊,对自毁或自杀行为的程度与结果无估计能力。幼儿一般不太懂死亡的真正含义,至少10岁左右才会对自杀的后果有些害怕。儿童情感上幼稚,自杀者大多易焦虑、抑郁和攻击,一旦遇到意外打击,会促发冲动性自杀行为。另一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大量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日、美卡通片和卡通连环画、电子游戏中,对死都是采取了一种游戏的态度。在电子游戏中,人物可任意死而复生。比如让中国孩子心醉神迷的美国迪士尼卡通连续片《猫和老鼠》(TOMandJERRY)中,猫被炸、被摔、被淹,或被撵成一片或浑身是窟窿也死不了等,都使孩子反而从死中感受到了一种游戏的乐趣,似乎生死之间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在孩子中大为流行日本卡通“口袋书”,其中很多故事渲染死亡,很容易诱使孩子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死亡。电视媒介中影视作品对死亡的过度渲染,也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尤其是对自杀场面的直接展示,会给好奇的孩子提供模仿的样板。当今的青少年,是在电视浸润中成长的一代。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电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