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林业就是营造“绿色家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我们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绿树成荫、满目环翠、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生活、出行、工作环境,而要营造这样一个“绿色家园”,离不开生态建设,离不开林业发展。可以看出,树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任何措施不能代替的。
(二)发展林业就是创建“绿色银行”。“一亩林,四亩粮”,发展林木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村增积累、乡镇增财的“绿色银行”。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一亩杨树丰产林,年均纯收入能达到1700多元;种植花木,每亩年收入最低也有4000元,有的高达10万元左右。同样,一亩地用来培育树苗或栽植“名优特新”经济林,其经济效益也要比种粮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发展林业还会产生一些附带效益,有林网保护的粮田,粮食亩产至少增加20%以上;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林业产业链,从出售树苗、植树造林、管理养护、出售木材,到加工制造、出口贸易,每个环节都能提供就业创收机会。
(三)发展林业就是打造“绿色广告”。树是生命的象征,哪儿有树,哪儿就有活力,哪儿就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纵观全球,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举办权,无不落户于“绿色王国”。为此,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立体绿化,韩国2002年提出了世界杯绿色行动,我们中国上海提出了把森林搬进城市,北京提出了2008年绿色奥运。与之相呼应的是,许多企业家也把投资目光瞄准了“绿色地带”。像以城市美化绿化而闻名的大连,近几年推行“小草也是生产力,育树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而成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之一。筑巢引凤,绿树招商,通过造林绿化营造出“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宣传、最好的广告、最有力的招商措施。
二要创新机制,不断激发林业生产的内在活力
林业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期待着制度创新来释放。非公有制林业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的突破口。下步,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使林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依托。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业办成开放式的大林业;要深化集体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坐上主体经营者席位,放手发展,真正做到“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要将集体所有的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荒地的使用权向社会拍卖、转让,林地使用权长期不变,激发农民及社会各界向山地要效益的积极性。
(二)生产模式工业化。随着一些千亩林、万亩林的出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更新思维、创新模式,走工业化、集约化生产路子。苗木生产,要实行统一发放、统一指导、统一收购,形成遍布乡村的生产流水线;要继续实施品牌战略,严格技术规范和标准,把质量提上去,把牌子创出去,把市场扩出去,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林木生产,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的,都应该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严格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讲求经济效益,真正把每个生产基地都办成林业工厂。
(三)市场运作产业化。林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公司联农户,龙头带基地",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形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采取各种形式迅速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可以利用现有木材加工业,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培育自己的“龙头”;二是可以借助外力引进“龙头”;三是可以牵线搭桥挂靠外地“龙头”。只要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就能进一步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实现林业的增值增收,从而推动林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
三要立足长远,始终保持林业生产的永恒动力
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工程,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长远而持久的。在具体工作中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既要抓好当前生产,又要搞好长远规划,既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又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追求长远效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