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平安奉节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指数,必须在“根本、重点、关键、前提、途径、手段、源头、保障”等八个方面抓好抓实。
(一)狠抓主业是根本。“群众看公安,首先看破案”。一是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对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流窜犯罪等突出犯罪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从提高破案率、抓捕率和处罚率入手,力争抓获一批、惩治一批、震慑一批,坚决遏制案件多发势头。二是加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以问题为导向,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哪个区域问题突出就在哪里开展整治行动,诸如校园及周边环境、盗窃、“黄赌毒”等热点和突出问题,开展系列整治活动,以净化社会风气,确保社会稳定。三是更加注重防范。结合“应指工程”,全面推进机关单位和行业技防建设,增加摄像头、监控器、路灯技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充分发挥社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戒毒工作人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积极性,全面加大巡逻强度和密度,大力压缩违法犯罪分子活动空间。
(二)抓好安全是重点。从民调数据看,群众最不满意在“意外事故”板块,必须在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建筑、交通、消防以及其他安全管理工作上下功夫,促使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卫生、建筑、交通、消防等事故总量下降。采取各种措施营造安全氛围,适时对民爆物品、烟花爆竹经营场所、非煤矿山、建筑工地、油库、变电站、金融网点、中小学校、宾馆、网吧、歌舞厅、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进行地毯式安全隐患大排查,落实专班负责监督整改到位,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
(三)多破小案是关键。既要破大案,又要破小案,小案牵大案,小案连民心。多数“小案”,特别是侵财性案件,几乎都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关注度同样很高,必须“重防、重侦、重破、重沟通”,坚决杜绝“接而不处、处而不破、破而不馈”。逐步建立小案接处警监督机制和沟通反馈机制,已破案件,告知结果;在侦案件,告知进展。公安机关要坚持有案必查,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更好地控发案,使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把人民群众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范服务是前提。一是在方便群众办事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限时办结制度,开通车管、户政、出入境、消防证照办理“绿色通道”,为办事群众最大限度提供方便,坚决杜绝“四难”现象发生。二是在“规范管理、注重言行”上下工夫。进一步规范警容风纪、执法勤务、办事窗口,以及干警日常接待行为,努力做到来有应声、去有送声,提升群众满意度。
(五)深入基层是途径。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密切干群、警民关系。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干部下基层活动,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重点抓好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包走访、包排查、包反馈、包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政法各部门更要对接民情民愿,深入村社、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了解和认识治安形势,并根据人民群众期盼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下步工作。通过走访送温暖、送服务、送平安,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有效促进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
(六)外树形象是手段。一要善于做群众宣传工作,在加强警务、检务、审务公开基础上,做好社区警务工作,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宣传法律政策,汇报工作打算,征求意见建议,通过走村串户、召开院坝会、发放宣传单等形式面对面地宣传,同时做好固定电话用户宣传工作。二是必须加强正面宣传,充分依托县委政法委“一报一刊两栏目”等新闻媒介、网络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提升群众安全感及政法队伍满意度系列宣传报道,不断完善宣传引导机制,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和主动权。
(七)强化管理是源头。建立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责任分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打击各类流窜犯罪;加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做到无缝衔接;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力度,做到应救尽救;重点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管理和救助服务工作。
(八)严格考核是保障。建立完善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奖励惩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提升群众安全感指数纳入考核内容并提高分值。建立健全社区民警群众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推行错时工作制、弹性工作制等勤务模式。完善民意导向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群众评议、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把执行力、平衡力、亲和力、创造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使群众安全感指数进一步提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