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名著读的人很少了,
中学生现在喜欢读的书都是一些时尚杂志,科幻类,还有一些青春读物。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就笔者调查,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青春文学持有浓厚兴趣。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可划归青春类?是描述青少年感情世界的,还是青少年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概念的界定。显然两个提问都不能明确回答,肯定前者,则包括成年作者创作青少年生活的作品,肯定后者,则包括青少年作者创作的近似成年生活的作品。青春文学是描写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美好、纯洁、感情的幻想的作品应当才是青春文学,尽管它的发行市场不是很大,这样的作品才是文学上的青春派作品。青少年喜读青春文学的作品,是很正常的生物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都是从少年、青年走过来的,我们应当对此予以理解,为什么?青春期使然。我们怪学校、怪家长、怪社会、怪作者、怪出版商?不,谁也不能怪。只怪生命发展的每一个合理的过程---青春期。让30岁到60岁的人去看那些描写少年生活的作品,没有几个人愿意且有耐心地去看,因为他们早已体验过那种生活,但他们却愿意读一些描写成人感情生活乃至混迹社会经验性的作品,为什么?成人有成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同样的道理,青少年有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他们却更愿意幻想和实践自己尚未体验的生活,他们就有一种想当然的渴望。我们自己找书读是为什么?增长知识当然是对的,但更深层次的是满足我们自己的一种隐性的渴望。即然有渴望,就应当有满足这种渴望的精神产品---书籍。这里的书籍包括不同层次的书籍。当然,对青少年读书倾向性的关注却是应当的。
然而,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良好的读书倾向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给你个网址 <a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