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凤凰阁放眼东望,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尽收眼底: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绿树成阴;小广场星罗棋布,小康河玉带蜿蜒,城市北出口到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长廊纵贯南北……高密,这座被称为“凤城”的城市,越长越大,越变越美了。 小城春风初度 建国初期小城很小很旧很拥挤,火车站破破烂烂的,除了人民大街和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战备路,就再没有条像样的街路,一下雨,街上就泥泞不堪。”当过市建委主任的高大友感触颇深。当时,高密市街路没有硬化,更别说绿化亮化,大部分的臭水沟没有被覆盖,20多个村庄零星散乱地分布着,远处一望就可看到菜园农田。“主要街道两旁除了零星散落的党政事业机关办公楼外,其余的都是低矮的瓦房和土坯房,与其说是一个县城,倒不如说是一个小镇更合适”,一位建国初期出生的老人说。最繁华的地段局促到西到青年路,东到老电影院,南到南荷湾,区域狭小。农民进城一般就逛两个地方,一个是到电影院看场电影,二是到百货大楼买百货。当时的百货大楼是全城层数最高的建筑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高密市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镇。一时间,商贸率先繁荣起来。每逢大集,满城都是人,人民大街更是人满为患。百货批发市场、木材市场红遍半岛,商业的迅猛发展呼唤城市建设。1984年,高密市对城市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了九街十路,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路,举全市之力,对城市进行改造建设,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高潮,初步拉起了凤城的大框架。到1994年撤县设市,人民大街东西全线贯通,这条十里长街被誉为胶东第一街,由此,凤城规模初具。 城建再掀热潮 之后,高密市的城建进入了一个相对低靡期。“每年的财政投入仅300万元,这还包括人头费、办公费、园林绿化、环卫等开支,真正用于城建的就很少了。”高大友这样告诉笔者。200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城市建设会议,对城市建设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决定实施“一个中心、三个板块”城市发展战略,凤城迎来了建设的春天。高密市先后聘请北京、上海、济南等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制定和修订了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序幕。到处塔吊林立,红旗招展,小区开发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路向外拓展,人民大街、凤凰大街、康成大街、昌安大道、夷安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越变越靓,广电大厦、农信大厦、贵宾首府等一批高层建筑相继崛起,小康河、文体中心、凤凰公园、南湖植物园、胶河等五大主题公园焕发出浓郁的城市气息,彩砖铺设、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相继实施,让城市的街道变得异彩纷呈。 “5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资50多亿元,城区新增住房面积43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90万平方米,建设绿色通道1320公里,植树5110万株。”市建设局局长唐屹立说。城市建设以一年一大步、一年一大变向前推进。一位久居外地的老乡在“十一”期间回到家乡时说:“近几年,高密的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县级市会发展得这样快,建设得这样好。”向生态园林迈进 2006年以后,高密市步入了飞速发展的跨越期。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城市建设理念,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院对《高密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采取招商建城、以商兴城等方式,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奏响了城市建设的激昂乐章。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宜居和谐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着力点。高密市先后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3.6亿元,对道路两旁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使济青高速路口至城市北入口成为高密市标志性的主干道,绿树繁花交相辉映的绿色长廊让城市更显生机。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载体功能,高密市投资约6.07亿元改造了小康河、凤凰公园,规划建设了文体中心、南湖植物园,不但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适宜场所,而且增添了城市灵气,提升了城市品位,让城市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在注重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高密市实施了“两街三路”综合改造工程,加大城中村和旧城的开发改造力度。同时,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与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一些城市功能性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1.089亿元实施了西部南部除氟改水,采用BOT模式投资1.31亿元建成了第二污水处理厂。 60年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高密市由昔日的胶东小镇变成了如今美丽的凤城。现如今,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带领人们飞向更美好的明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