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中学结核病爆发的流行病调查
2003年3月下旬—4月,高陵县某中学相继发生多例结核
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及时掌握发生原因,阻断传染途径,
于2003年3月25 日—4 月20 日,对该校开展了流行病学调
查[ 1 ] ,依据调查资料、临床表现、X线诊断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判
定该校为1起结核病爆发。
1 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制订结核病疑似病例调查表,按照调查表内容对病人及周
围易感人群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人诊断及筛查按照《中
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进行。
2 调查结果
2. 1 基本情况 高陵县某中学位于高陵县城关镇,在县城东南
1 km处,该中学共设立高中一、二、三年级, 54 个班,全校有3 864名学生, 217名教职工。截止6月19日,共发现25例病例
(14例肺结核, 11 例结核性胸膜炎) 。其中学生23 例,教师2
例。该校发病罹患率0. 61%。
2. 2 流行病学调查
2. 2. 1 时间分布 2002年10月,高一教师某某出现咳嗽、低
热症状,按感冒治疗。在12月18日左右教师健康体检时,发现
某某患有肺结核,因症状不明显,继续任教(带高一年级化学) 。
2003年2月20日左右,原高一3班相继有4例病例发生,截止
3月25日,该校陆续发病7例。在3月25日—4月1日结核病
筛查( PPD、胸透)中发现5例,在4月底前的拍摄胸片中又发现
13例。
2. 2. 2 空间分布 高陵某中学共有3栋教学楼, 1栋教学实验
楼。每个年级各占用1栋教学楼。23例学生发病,其中高一发
病19例(82. 6% ) ,高二、高三发病各2例(8. 7% ) (原高一3班
的学生,于2003年2月中旬分文理班后,分布在高一1、2、3、6、9
班。)
2. 2. 3 人群分布 25例病例中,教师发病2例( 8% ) ,学生发
病23例(92% ) 。
2. 2. 4 年龄分布 学生发病年龄在16~18岁,高一教师某某
年龄27岁,高二教师某某40岁。
2. 2. 5 免疫史 25例病例中有卡介苗接种史11例,无接种史
3例,不详11例。对全校3 962名师生进行个案调查,有卡介苗
接种史人数3 660名(接种率92. 38% ) ,未接种65人(1. 64% ) ,
接种史不详237人(5. 98% ) ,有卡痕2 497人(卡痕率63% ) ,
无卡痕1 465人(37% ) 。
2. 3 临床表现 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气短、咳嗽、发热
等症状, 18例病例症状不明显。
2. 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例痰涂片阳性, 23例痰涂片阴性。
2. 5 X线诊断 14 例继发性肺结核进展期, 11 例结核性胸
膜炎。
2. 6 结核病筛查 对全校师生及教工进行普查: PPD 试验
3 962人, PPD测试率97% ,其中阴性2 578人,阳性983人,强
阳性401人(10. 12% ) 。见表1。胸透3 962例,对PPD强阳性
及胸透异常者拍片395例,拍片检查率98. 5%。经筛查新发现
病例18例,经专科医院进一步确诊, 12例为肺结核, 6例为结核
性胸膜炎。
2. 7 防治措施
2. 7. 1 成立疫情处理领导机构 把控制结核病疫情当做头等
大事来抓,市、县疾控部门及学校成立了疫情控制领导小组,人
员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县疾控中心和学校认真配合并落实了
各项防治措施,达到早日控制疫情的目的。
2. 7. 2 立即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患者及时送专科医院确诊治
疗或在家隔离治疗,返校师生在校预防保健科医生的直接面视
下继续规则用药。所有病例返校上课时持市级或市级以上医院
“无传染性可返校上课”的证明,避免了再传播。
2. 7. 3 加强疫情监测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且PPD强阳性的
师生,县疾控中心和学校密切观察,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治
疗和管理。(对强阳性人群的药物预防,由于上级未下发文件,
为了避免药物预防副反应引起的医患纠纷,我们按照卫生行政
部门的要求未开展药物预防工作。)
2. 7. 4 一般性预防措施 ①学校利用宣传讲座、广播等形式,
加大结防知识宣传和教育,消除恐惧心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②学校短期内停止大型集会、避免再传播。③全校师生开展不
随地吐痰、不面对人咳嗽、打喷嚏的良好卫生习惯活动。④学校
湿式打扫教室、宿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教室通风、透气,坚持常晒
衣服、被褥,用消毒药品及紫外线灯消毒教室、宿舍、教职工办公
室及公共场所面积达13 480 m2 ,鼓励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加强
户外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2 ]。⑤为了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治疗病人,尽早控制疫情蔓延,高陵县疾控中心
做到了“每日疫情报告”。⑥县疾控中心对病人家属进行了筛查,指导病人家庭做好消毒预防工作。督导学校对病人返校后
的规则服药及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
3 讨论
3. 1 春季是结核病高发季节 此次疫情首发病例于2002年12
月(确诊) , 24例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2003年1—6月份,近两
年来,我市高校、中学发生多起结核病疫情均在3—6月份,表明
结核病是以春季高发的呼吸道的传染病,尤其在春季易引起学
校结核病的高发。
3. 2 乎视传染源的管理 本次疫情学生发病23例,高一年级
发病19例,占82. 6%;且在高一年级的病例中,原高一3班发病
8例(42% ) , 2003年2月文理科分班后,原高一3班的学生分布
在高一的5个班,这5个班均有病例,说明原高一3班是结核病
疫情的高发班。经调查,主要可能是由于高一3班的大部分学
生,品学兼优,勤奋好学,与老师(首发病例)经常在一起讨论问
题,他们之间接触机会多、且接触密切。提示我们要加强传染源
的管理,尤其在春季要重视学校结核病的防治,否则一旦有传染
源就有可能造成爆发。
3. 3 教工与高一年级PPD试验强阳性率高 PPD试验教工强
阳性率为15. 70% ,高于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高一强阳性率(12. 3% ) ,高于高二、高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101) 。说明教工及高一年级感染率高,传染源的频繁
活动,提高教工及高一年级的感染。
3. 4 该校某某教师为本次结核病爆发的传染源 从本次疫情
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情况及PPD强阳性率综合分析,认为该
校教师某某是造成本次疫情爆发的传染源。
3. 5 学校对传染病控制管理重视不够 本次疫情调查发现,学
校保健医生少(1人) 、结核病防治知识贫乏,传染病管理观念淡
薄,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护意识差,致使未及时切断首发传染
源,造成疫情扩散[ 3 ]。提示加强学校结核病控制刻不容缓。
3. 6 建议 由于学校学生高度集中,集体活动机会多,学生学
习压力大,卫生意识淡薄,加之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具有一定
隐匿性,不易引起人们重视,故易引发学校结核病的爆发流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教
育部门要重视传染病的控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学
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管理;要建立
健全学校卫生防病机构,按照卫生部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配
置足够的专业卫生防病人员,保证学校防病工作的正常开展;在
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结核病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病意
识和防病能力[ 4 ] ;要把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内容,定
期考核;把结核病体检列入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新生入校及教
职工健康检查的内容,将查出的病例及时向县疾控部门报告和
转诊,疾控部门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②市、县疾病控制部
门对学校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及保健医生要加强结核病有关知
识的培训,提高结核病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结核病监测,把学校
结核病的控制纳入疾病控制内容,定期检查。③卫生行政及卫
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执法检查,促进学校
结核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对拒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病防治法》,而造成结核病疫情扩散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通报
批评与处罚。
4 参考文献
[ 1 ] 龚伟,李艳芝,周永彪. 传染源延迟发现致使某校结核病局部爆发
34 《职业与健康》 2007年1月第23卷第1期 Occup Health Vol. 23 No. 1 Jan 2007
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05, 27 (增刊) : 130 - 131.
2 ] 邢福华,刘玉清,徐道康,等. 北京市35 所高校结核病流行情况分
析. 中国防痨杂志, 1999, 21 (3) : 129 - 134.
3 ] 罗亮祥,廖少红,王晓峰,等. 一起学校结核病爆发流行调查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05, 27 (增刊) : 181.
[ 4 ] 许卓卫. 2002—2003年广州市学生结核病人登记情况分析. 中国防
痨杂志, 2005, 27 (增刊)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