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化工区建设的思想与过程:
九五期间,我市干线公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计划经济框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护组织形式不合理:全市共有56个道班分布在661.1公里的公路上。绝大多数道班沿袭着传统的养护作业方式,养路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养护质量差。
2、管理简单粗放,养护水平不高:56个道班分散在不同等级的路段上,使养护标准很难统一,质量难以保证。加上管理的权责不清,使一些县(市)对管理工作放松要求,制度不健全,检查、考核松懈,公路养护水平普遍不高。
3、竞争意识淡薄,冗员问题突出:大部分养护工人的个人所得没有真正与工作质量挂起钩来。养路职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躺在"花名册"上吃规费。一方面养护经费吃紧,一方面"养人不养路"的状况愈演愈烈。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公路养护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组织力量对本省市及周边省市的养护机械化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共识,把推进养护机械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凡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里程在50公里以上的都建设一个标准工区,使运输、拌和、摊铺、压实、导热油加热等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全市6
个县(市)共规划了6个工区。
在公路养护机械化工区建设之初,由于我们对投资规模与养护成本缺乏科学分析,加上管理方式单一,职工的综合素质不高,已建成的工区差别很大。建设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低的苗头有所出现并呈扩大之势。事实告诉我们,实现养护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工区选址、机械造型、人员配置、设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而在起初,由于养护机械化的组织形式、如何发挥机械化效益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实施中对养护机械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索,寻求科学决策的依据。
在问题解决之前,我们决定暂停建设新的工区。制定了"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由市公路局组织人力,按照工区的管理模式、大中修和改造工程的需求量、机械的选型配置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按当时的养护生产成本计算,一个工区每年必须完成大修15公里或中修30公里,工区机械和工作人员才能发挥最佳作用,低于这个水平就会造成机械闲置,劳动力浪费;由于机械化养护工区的设备主要靠养路费投资,为了防止靠拼设备来获得小集体的利益,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设备管理;相应工区的生产和管理人员要优化选择,提高水平,更新观念。总之,养护机械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系统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佳经济和技术取向,而非某一机械或某一工序的最优。
我们把机械化工区定位在以实现公路养护目标和机械化手段的相互协调为目的,以提高养护生产的综合效益为前提,以建设标准化养护工区为手段,逐步使养护工区的机械设备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人员专业化,目的是提高公路养护的作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养护生产成本,使公路养护作业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
基于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工区的规划布局作了适当调整,由原来规划中每50公里干线长度设置一个工区调整为每60公里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一套工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践中逐步贯彻落实。
二、机械化工区建设的规范与实施。
机械化养护工区既是养护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又是养护机械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抓好工区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加强全市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基本规范、技术原则和实施措施。
1、工区设置本着"工区与道班养护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养护工区和养护道班。养护工区一般设置在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国省干线上,以每60公里的辐谢为养护作业范围。打破行政划分界限,通过质量、价格、服务展开竞争,可以跨区、县承接养护工程。在辐射范围以内的小道班予以撤并,在辐射范围以外的小道班视情况保留,主要任务是清扫路面、整修路肩和行道树管理等适宜用人工完成的养护作业。
由于养护工区的机械配置是以60公里的辐射为主要控制指标。对于我市而言基本上是一个县(市)设一个标准工区,机械基本配套齐全。
工区选择的原则是"靠城不在城,便于管理;在路线中间,便于辐射;距石料场近,便于生产。"具体操作上还要考虑各地不同的条件,综合权衡。工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户建设要布局合理,设施适用,环境整洁,方便生产。
2、机械配置。
目前我市公路养护机械化的重点是实现公路大中修、路面病害处理和压实的机械化,提高路面维修和养护的质量,使材料运输、混合料拌和、路基路面压实、路面挖补和摊铺等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同时重视提高路面清扫、路肩清理、公路绿化和抢险救护等机械化作业水平。根据养护作业的主要内容和各地实际,我们提出了标准化养护工区的机械配置参考表。一个标准化养护工区应配置的主要机械有:
--日常养护机械:背携式除草机、洒水车、路面清扫车;
--面层养护机械:15-40吨大型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多功能养护车、多用途压路机;
--材料储供机械:沥青导热油加热设备、沥青储罐、可移动式沥青混合料拌合机、发电机组;
--装运机械:养护自卸车、装载机、沥青运输油罐、自罐汽车、运输汽车。
在机械配置上要求各县公路部门尽可能统一机型,使用标准化系列,以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考虑机械的选型配套。各县公路部门每年在养护计划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养护机械投资比重,逐年稳步增加对机械设备及配套设施的投资。市局视养护机械规模给予适当补助。近年来,全市用于机械化工区建设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
在建设养护工区的同时,我们还特别要求同步建立小型试验室,配置能够满足沥青、砂石等材料常规性试验的设备,严格把好材料关,以切实提高路面养护质量。
3、工区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养护机械管理和维修制度,使机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质量好、价格高、局部地区使用少的大型设备,由市局购置和管理,采用委托租赁方式有偿使用,一般设备由则县(市)分局管理。工区管理人员一般定员3~5人,采用"一长三师"制,即工区长、机械师、路桥工程师和会计统计师。要求各县(市)公路段认真选配工区负责人,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引进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工作人员在原有养护人员中调整,同时加强机械操作工的技术培训。使工人会操作、善保养、能修理,一专多能。
三、机械化工区建设带来的变革与收效。
与公路建设水平和养护管理手段迅速改变不相谐调的是,养护工人的竞争意识仍然薄弱,思想观念仍然陈旧,养护职工中仍普遍存在着"与过去比,工作年年有进步;与企业比,工资月月能发出"这种安于现状、求稳怕改的思想,总是总是跳不出原有的框子,致使投资与效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我们审时度势,推出了养护组织形式改革的方案。这次改革的重点可概括为"放开两头,稳住中间"。"放开两头"是指在新建的高等级公路和现有的一般公路上不再设置小道班和固定的养护人员,高等级公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养护,一般公路可由个人或集体承包养护;如99年新建成的郑州绕城高等级公路全长32.6
公里,由于直属分局机械化养护工区的作业范围均可覆盖或部分覆盖这条路,他们靠服务、质量、价格中标。虽然全线没有新设一个工区或道班,仍能圆满地完成日常养护作业,使路容路貌始终保持良好。"稳住中间"是指各级公路主管部门抓住国省道干线养护这个重点,以机械化工区为依托,加快机械化养护实施步伐,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国省干线公路畅通。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人员要减、岗位要争、养护要好。由于大部分县(市)
都已建成机械化工区,养护机械化已逐步取代人工成为主流。
在实施以上改革的同时,我们注意总体规划,搞好配套改革。一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养护生产及养护管理模式。如新密市公路段实行小修保养招投标,在全段范围内公开、公平竞标选择养护承包人实现了养护管理方式的转变,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在道班管理上实行层层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定额管理,个人工资、奖金同出工出勤、完成任务情况直接挂钩,从而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职工责任感;二是认真抓好计划管理,严格考核验收,对小修保养和中修工程实行计量支付;三是大中修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项目法人制度,严格合同管理,实现了养护工程质量从结果控制到过程控制的转变;四是注重科研开发,积极推广应用养护新材料、新技术。如我局同长沙交通学院联合开发"超细粉煤灰在砼路面快速修补中的路面研究"应用课题,积极探索经济型公路路面快速修补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新技术。中小桥梁采用TST弹塑性处理伸缩缝获得成功。
减员增效必然带来富余人员的转岗分流。我们始终把发展第三产业当作消化富裕人员、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支持养护主业发展的重要工作给以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向基层流动,正式工向生产第一线流动,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用人政策,开辟与公路行业相接近的"三产",妥善安置转岗分流人员,使这项改革得以稳妥进行。如新密市段打虎亭道班开展多种经营,更换一辆中巴车搞客运,同时搞蔬菜大棚,年创收入3.6万元。王家窝道班自筹资金购买压路机一台创收2.5万元;上街区公路站建立驾驶员培训中心等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促进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养护组织形式的改革付诸实践以来,很快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局规划中6个工区现已建成4个。各地利用机械化养护工区的成套设备,使路况有了明显提高,短时期内迅速改变了公路面貌,公路养护质量明显提高,抗灾能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机械化养护解放了生产力,使减员增效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以往靠"人海战术"、小打小敲的落后生产方式被彻底改变,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养护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养人不养路"、人多不办事的状况。如中牟县公路段管养的2条干线公路上新建1个机械化工区后,在养护经费降低的情况下,好路率与去年同比上升3%,养护工人的收入也增长了。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局在公路总里程增加的情况下,
而养护工人却减少了近10%,对比十分明显。由于农民代理工被裁减,正式工中文化水平不够的也面临被淘汰的现实,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养护工人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其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改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改革公路养护组织形式,必须实行养护机械化;养护机械化要真正发挥效益,又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养护组织形式。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加快养护机械化进程,一手抓公路养护组织形式的改革,各单位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由于这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如公路养护机械化工区全面走向市场后,资质问题如何与公路工程公司相统一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