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作文:因你而改变
小时候的我,爱哭,爱闹,爱吃醋,
我讨厌吃醋,
那是因为醋一点也不好吃;
我讨厌吵闹,
那是因为吵闹一点也不好玩;
我讨厌哭泣,
那是因为哭泣一点也不开心;
母亲,你教会了我那么多,
可我一直都没有学以致用。
我哭,因为我怕您的爱会少给我,
我闹,因为我怕您会不见,
我吃醋,因为我妒忌弟弟妹妹,
一切都有您的缘由,
造就了现在的我,
可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是因为我想你,我懂你,我爱你。
为了让您有一丝安慰,
我努力破茧成蝶,
却作茧自缚,
却不知会物极必反!
您瞧不起我,骂我,
是为了激励我;
有时候我感谢您,
因为您说您爱我;
有时候我恨你,
因为我很失败,喘不过气。
我懂你,您却不懂我,
我是您的学生,
学到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
您给我的压力,
我觉得真的很重,
我没有弟弟的聪慧,
我也没有妹妹的乖巧,
我只能为了您,也为了自己,
悄然改变。
我希望您,能欣赏我,
不要总骂我。
或许我会有一天,
我在抉择我该不该,
继续走下去。
范文二:[优秀作文]习惯因“爱”而改变
?????习惯了拥有,于是我们不懂得珍惜;习惯了失去,于是我们不懂的自信;习惯了等待,于是我们变得懒惰;习惯了勤奋,于是我们变得丰顺。可是习惯了冷漠,“爱”却显得如此暗淡。
?????一场烟雨,一场相思,记忆中的你,只是幻觉。曾经习惯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你,而如今,你要走了,离开了我的视线,到另一地方去。今后的日子里,我再也看不到你那如花般展开的笑容,听不到你那如鸟鸣声悦耳般的欢声。想到这里,我的双眼已浸满了泪水。为了不让你在为我伤心,我只能用冷漠的外表来掩饰我心中的疼痛。
?????回想起和你度过的一节节课堂,一个个小时,想起和你一同度过的美好回忆,心中的疼痛仿佛雨中浮萍般被托了起来,是我的心不再感到那样悲伤、疼痛了。曾经多次看见你在放学铃响后,你却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似乎在想今天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作业,也好像在等待某人的关注。一会儿,你便开始迅速的准备自己的东西,而我在一旁默默地关注着你独特的风格、高雅的姿态、别具一格的唯美。虽然几个星期下来,我和你谈话的机会很少,但在我心中,你永远是和我最亲近的那个人。虽然很亲近,但我却无法猜透你的心。收拾完东西的你,书包双肩上一搭,想门外走去,多次从我面前经过,那感觉是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是多么想和你说几句话呀!心中早已想好的话语,可到嘴边却迟迟不肯出口。有多少次,你都是这样,在我紧张时轻盈的从我面前滑过,?出了教室门,一转身,然后径直往前迈起轻便的步伐,最后消失在走廊间。
人生海海,总有些事躲不过,有些人留不住,有些心会破碎。而那破碎的心,也往往会隐藏着重逢的因缘,这是我的心就已经成熟了。
??????现在,因成功而即将离去的你,却让我激发出自己内心的潜能。是你给我的这次触动,让我产生对学习的追求。的确,离别并不是结局,孤单未必不快乐,拥有未必长久,唯有让心坚强。放下那些遗憾、不甘、悲痛,而你却成为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之源。
?????今后的我将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我决定: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但我人期盼着再一次与你同班,再关注你一次笑容,聆听你一次声音。
?????从此,以前那闲暇的日子、刁蛮的习惯便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那匆忙的学习。
曾今的习惯已烟消云散了。
范文三:因你而改变
因你而改变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我对数学成绩已经迷茫灰心,但又是那么的不甘心,却期盼着“死灰复燃”。直到你的出现,将那丝微弱的光挑亮,挑旺,让在迷途中摸索着的我找到前进的方向..... 与你结缘是在初二的时候,一次次的心灰意冷让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别人推荐的照单全收,但却没有认真的静心的去钻研。刚开始见到你的时候,我若无其事地看上一眼,实在不想在一堆的数字中挣扎,就渐渐搁置了。后来发生改变是学校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面对数学课的演讲,我一筹莫展,这时同学向我推荐了你,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入你的世界,品味你的醇香。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你的世界里,各个伟人的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我的面前,他们身上的高尚品质深深震撼着我。华罗庚,从小就爱思考问题,一道题,绝对不满足只有一种解法,总是不断钻研,不断进取,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数学家。从他身上,我明白没有谁在数学上比别人聪明多少,无论是成绩还是别的,都是从汗水与泪水中绽放出的嫩芽,从浸着血水的土壤中蓬勃向上。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正是这份执着,专心,让他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专心的力量,执着的伟大,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只要专心去做,就算结果不尽完美,也能在过程中历练、成长。而带给我最大鼓舞的还是筹算女杰王贞伊,简直就是数学界中的女中豪杰!每当我做题做到无趣时,只要想起她,就会充满斗志和激情!
你的世界里,每道题都像是一个好玩的模方,无论怎样转来转去,结果总是六面同色的欣喜。你细心的将一个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让我在慢慢品味中,将自己薄弱的基础渐渐打实;你又精心设计题型,由易到难,让我感受着解出题的快乐与兴奋;你还适时设计一道道拦,让我捧着你到处求师问路,从似懂非懂的讲解中弄清自己、提升自己;还有那一道道趣味数学,让我把数学的无趣抛得无影无踪,边回味着数字奇幻的组合,边欣赏着你似魔术师般的奇幻神奇!
你的世界里,像有一个温和的老师般有方法,当我正在一堆数字中不能自拔时,忽然就跳出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一松一弛,用放松的心态继续钻研,一下子问题就解决了。在你的世界里,严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像老教授一样来点幽默,让我在快乐中学习,轻松中收获着成功。你的严谨与趣味性紧密结合,让我那颗灰下来的心在看你、读你、懂你中慢慢苏醒了。
未曾发现,我竟在数学课上将腰板挺得直直的,认真捕捉着数学课的每一个精彩。课余,我拿着数学题仔细钻研,会为了自己解出的一个问题手舞足蹈高兴半天。原来从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我,现在会因为方法不一和别人争的面红耳赤。逐渐地在数学课里,我多了一份坚定与自信,这是你带给我的改变。我愿紧紧跟随你的脚踪,认真踏实,向着梦的方向—冲刺!
范文四:因阅读而改变
因阅读而改变
——泰州大阅读现场会交流提纲
姜堰区教育局林忠玲
近期,有不少地方相继来姜堰“取经”,借鉴本地区开展大阅读的做法。说实话,这些年我们在大阅读实践方面,完全遵循着做得多、说得少,做起来再说的原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往前走,终究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课外阅读的姜堰模式。据近几年的高考的相关数据表明,姜堰的语文、外语均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分。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大阅读的功劳,但可以肯定地说,推进大阅读让姜堰文科类的教学质量有了新的增长点。
作为姜堰大阅读实践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以为在大阅读这条路上,我们姜堰走得并不轻松。有时还要承受来自不知情者的指责,一些人以为搞大阅读,其实就是在读物推销。
如果说,姜堰在课外阅读方面有值得总结的地方,我以为主要是处理好了三个关系,实施了六个方面的行动。
处理好了成绩与成长的关系。光有成绩,过得了今天的关,过不了明天的关;光有成长,过得了明天的关,过不了今天的关。而推进大阅读,既能帮助提高成绩,又能促进学生成长,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于是姜堰人坚持下来了。
处理好了课外读物与教辅用书的关系。我们以为教辅用书的价值取向指向于分数,课外读物指向于人文、科学素质的积淀,与分数有关,但关联度并不高。因此,组织大阅读,不是在向学生推荐
教辅用书,教辅用书与课外读物不可同日而语,治理滥订教辅用书,不会也不能影响大阅读活动。
处理好了用书与订书的关系。我们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很多的家长对于推荐给学生的书,反感的是不用。用得好,家长欢迎、支持。让学生订什么书不重要,关键要着眼于让学生用什么书。
为了把大阅读活动推向纵深,姜堰中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筛选荐读书目,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生读什么?需要根据其成长规律定制一份"营养菜谱"。目前的阅读市场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庸俗的口袋书充斥市场,不仅不能营养学生,甚至在毒害学生。而家长学生有时不一定清楚。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书店有责任组织专家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份营养丰富的阅读书目,让家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读什么。“告诉”在沟通上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份菜单的出笼必须具有权威性。相信专家,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书店出菜单,家长很容易想到“推销” ,教育局教研员出清单很容易被误解为"勾结"。这一次新华书店根据教育局的建议,基于课标、基于新教育实验团队推荐书目,印制一份十分精美推荐书目资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长拿着这个东西,可以按图索骥,也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差啥、补啥。我想, 这本册子来之不易,就当使之长久为推进全区中小学大阅读发力,同时还要借力学校橱窗、网站、姜堰报教育周刊等阵地推介其中的作品。我非常欣赏“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这句广告语。
二是组织图书漂流,解决在哪读的问题。有位诗人说过:"天
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去年参观过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真的被震撼了。这些年我们在学校装备问题上一直把图书馆(室)作为重中之重,试图为学生营造一方现实的、校园版的"天堂"。但是,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不少学校在建和用问题上脱节,图书馆成了摆架势的"门面",天堂的门被人为地封闭上了。如何让图书走近学生,让学生与图书零距离, 是我们最近一个时期思考的重点之一。"图书漂流行动"应势而生。开架借阅、全天候开放;完美教室、办公室建设,将图书角作为必备内容;在走廊设立开放阅读区;带一本上学、带一本回家;书香家庭建设活动的推进?这些动作都指向于"让学生对书触手可及"。此外,2015年我区还启动了“星级图书馆”建设行动计划,旨在让学校的图书馆成为学生喜欢的一个空间。
三是开设阅读课程,解决如何读的问题。书如何读是有规律的。放任自流的读,影响读书效率、效益。姜堰是最早开设语文、外语阅读欣赏课的地区。课程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最好的产品。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课外阅读的课程化,系统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到目前为止,课外阅读课已初步形成了欣赏课、指导课、推荐课、展示课型体系, 并推出了一些研究课、示范课。不少学校还把课外阅读作为科研课题,推进阅读课程建设向纵深推进。除此之外,语文、外语学科都把推荐课外阅读作为学科教学的要求,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融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阅读工程仅有课外阅读这块还不够,国家课程如果不能站在大阅读这个角度进行设计,很容易造成课内课外两张皮。为此,今年我们把国家课程校本化作为课程改革的重
头戏,通过申报评比“创新班”,鼓励语文、外语学科教学实现“海量阅读”。
四是挤出读书时间,解决何时读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于是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盛行。事实证明,浅阅读很难帮助人实现人文积淀。在课程被排得满满、作业总是做不完的现实语境下,师生的读书时间从何而来?鲁迅说,他是把别人聊天、喝茶时间用来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还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业余时间。把业余时间挤出来,这是姜堰一些校长的智慧性实践。如张沐中心小学的午间静读时间,那样的场景十分诗意,令人感动。这种阅读文化场对于净化师生心灵,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指导家庭每天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告诉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一个个务实的行动上。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五是组织成果展示,解决读得好的问题。阅读的动力在哪里?怎样避免只有三分钟热度?我们认为对一件事要形成持久关注,需要兴趣、习惯支撑。而兴趣、习惯需要在"与他人分享、有同伴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基于此,这些年我们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如持续多年的校园"四节"活动,其中读书节活动精彩纷呈;马庄小学的读书会员卡制度,会员卡、銀卡、金卡升级;部分学校的读书考级探索;学生成长档案中关于读书成果的记载…这些举措都在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平台。最近我们还在指导一些学校在图书馆设立学生读书成果展示区。为打消一些教师
推行大阅读对考试成绩不会带来太多的改变的顾虑,去年期末考试我区就实施了“变脸文考”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语文、外语试卷的大变脸,让那些教死书、死教书的班级现了原形,而那些真正推进阅读的班级在这样的试卷面前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以为,没有评价制度的跟进,大阅读很难走向“深水区”。最近,我们还与区电视台和凤凰书城合作,开办了“凤凰读书吧”电视节目,节目定位在“一本经典在手,一位名师引领,一群书虫追随,一段悦读时光”。该节目已于三月份播出,不仅有了较高的收视率,而且节目资源将作为全区各学校推进大阅读的课程资源。
六是评选书香家庭,解决谁陪读的问题。教育本来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发力的事业,阅读没有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很难深入。现在相当多的家庭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但不知道着力点在何方。比如相当多家庭孩子没有相对独立的读书作业的空间,家长很少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读点东西。精神生命的成长有时是需要独立空间的。因此,我们推出了书香家庭建设行动,列出了评比标准,以此培植一批充满书香味道的门第。
都说教育改革走进了深水区,其实我们的大阅读活动也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思考,探寻出路。比如,电子书包时代的到来,智能化阅读迟早成为课外阅读主体形式,学校的未来的图书馆建设如何适应这种变革?
用阅读拓展校园景深 以书香提升教育品位
姜堰区推进“大阅读”工作
“泰州教育大阅读”活动实施以来,我区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在阅读文化打造、阅读课程建设、全民阅读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多措并举,建设书香校园,涵养“大阅读”校园文化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推进“大阅读”,打造书香校园,首先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近年来,我区投入图书馆建设经费累计超过亿元,先后建成了57个标准化学校图书馆。到2014年底,我区100%的学校均按照省教育装备Ⅰ类标准建成学校图书馆,并以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经费用于购臵新书,学校图书藏有量达到250万册,学生均年阅读量20多册,远远高于省定标准。全区所有学校图书馆均做到全天候开放、全开架借阅,确保学生每学期到馆不少于10次,建立了图书共享查询系统,图书登记造册实现电子化,方便师生自行检索、预约借阅。我区制定出台了《姜堰区中小学星级图书馆评定实施细则》,每年组织一次优秀
图书馆等级认证,并将学校图书室建设列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努力让图书馆“建”得优、“管”得实、“用”得好,为师生阅读提供切实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区各校在推进完美校园、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建设时,将图书角作为必备内容,在楼角走廊设立开放阅读区,让书籍在校园内真正实现随时随处触手可及。如今,我区各校图书馆藏书丰富,阅览室环境优雅,楼角走廊的“快乐书吧”、“漂流书屋”、“好书驿站”成为学生最为流连喜爱的地方,随时可以看到孩子们快乐阅读的身影。
为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区启动了“每天集中读书一小时”行动,倡导师生过一种“晨诵、午读、暮省”的“书式”生活。我区组织实施小学青年教师“读写体艺221”计划,为青年教师开列书单,助推教师广泛阅读;每月开设“三水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定期开讲,引领广大教师专业阅读;开辟姜堰教育博客,鼓励全体教师读书写博,教师博文集《三水师韵》公开出版;定期开展“阅读小明星”“阅读形象大使”、优秀文学社团、优秀校刊社报评选,培植阅读典型。各校还纷纷成立师生悦读班、文学社、读写团,设立电子“教师书库”,建立QQ 读书群,拓宽交流渠道。各校的“读书节”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图书跳蚤市场、“每周一书”推荐、师生读书交流会、经典诵读比赛、读书主题演讲比赛、汉听成语大赛、“书香伴成长”“我家的读书故事”征文评选等活动的开展,展示了师生阅读成果,激发了师生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师生成长中最丰富的精神动力,让阅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丽风景。
创新实践,融入课程建设,提升“大阅读”行动品质
推进“大阅读”不能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没有课程支撑的阅读容易陷入“浅阅读”“伪阅读”的泥淖。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区域课程整合实验,借助课程整合推进“大阅读”行动。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依据课标每学期以及寒暑假均推荐中小学生双语阅读内容,明确提出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机渗透,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研讨,初步建立了好书推荐、美文欣赏、诵读指导、阅读交流等多种课型体系。同时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在阅读课程建设上不断创新,如我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校本阅读课程将课外阅读与手工实践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校本教材、操作指南、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每周开设“手指上的阅读”课,引导学生从“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成效显著。2015年第14期《人民教育》“学校品质提升”专辑深度介绍了该校通过阅读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内涵的创新做法。
不少学校借助课题研究将阅读课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如省姜堰中学的梯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励才学校的读写共生阅读欣赏研究、东桥小学的课内外对比导读研究、儿童诗诵读与创作研究、蒋垛小学的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区实小三水校区的英语戏剧阅读课程研究、白米小学的童画助推阅读研究、王石小学的古诗文诵读研究,区实验幼儿园、东桥小学幼儿园的绘本阅读课程研究等,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本阅读课程特色。各校还积极探索“大阅读”评价激励机制,如马庄小学的读书会员卡升级制度、实小城南校区的“悦读卡”“悦读币”“悦读奖章”激励措施,不少
学校的读书考级探索,学生成长档案中关于读书成果的记载……一些学校推行优秀学生在完成规定阅读任务后每周可以有半天时间泡在图书馆阅览室自由阅读,不用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其它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和成功。融入课程建设,让“大阅读”行动真正在校园落地生根,推动了学校办学品质提升,提高了师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家校共建,引领全民阅读,打造“大阅读”公众品牌
倡导亲子共读,推动书香家庭建设,引领全民阅读是“大阅读”的应有之义。我区利用姜堰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姜堰报教育周刊、姜堰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媒体推介优秀书籍、开设名师讲堂,把阅读从学校引向家庭,让书香浸润千家万户。各学校充分利用家校开放日、变脸家长会、校园读书节等途径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阅读分享与交流。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牵手凤凰书城精心打造“阅读小明星”系列读书报告会,每月定期开讲,每期围绕一本名著经典进行阅读交流,师生家长同参与、共分享,区电视台全程录制并在教育频道播出,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我区启动了“五有书香家庭”建设,即有一架好书,有月度亲子读书计划表,有每天固定的亲子读书时间,有亲子读书笔记,有一处亲子共读共写的网络空间。全区近两万多个学生家庭积极投入到 “五有书香家庭”创建中,许多学生家中的藏书已达上千册,家长坚持每天陪子女一起看书,晚饭后的阅读时刻成了不少家庭里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光,周末的图书馆、书城多了家长孩子共读的身影。经层层评选产生了姜堰区首批“十佳书香家庭”,举行了隆重的
颁奖典礼及风采展示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今后,我区推进“泰州教育大阅读”的总体思路:一是进一步推进阅读队伍建设,成立区级教师读书组织,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开通姜堰教育博客微信,及时推送读书博文,通过榜样引领推进全区阅读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阅读课程建设,通过课程整合实验,力争在教材建设、课堂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造阅读课程区域和校本特色,用课程建设提升“大阅读”品位;三是进一步加强阅读活动品牌建设,以“十大行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三水讲堂”“读书报告会”“学生阅读明星、教师阅读形象大使、五有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精心打造“书香伴成长”姜堰教育阅读品牌。
“用阅读拓宽校园景深,以书香提升教育品位”,这是姜堰教育人在推进“大阅读”行动中秉持的价值追求。阅读,呈现了教育迷人的风景。寻找风景,享受风景,我们且歌且行……
“手指上的阅读”:适合儿童的课外“悦读”
——小学生多样化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形式的思考与实践
陈志峰1 沈小军2
【摘要】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师们普遍关注但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佐证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借助“手指上的阅读”这一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素养。
【关键字】多样化成果展示;阅读素养;手指技能
【作者简介】1. 陈志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泰州市骨干教师;2. 沈小军,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泰州市骨干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1]作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教师一般通过哪些方式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教师的方式是否认可?现有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没有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两年的探索,开展了以“手指上的阅读”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所谓“手指上的阅读”即将儿童的课外阅读与手指创作、技能展示相结合,通过绘画、做手工、剪纸、表演等更多的表现方
式来展示阅读成果。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方式的现状分析
1. 教师指导模式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时都会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而且不同年段的教师选择的方式也有所侧重。低年级教师一般让学生讲述,把读过的内容讲给父母、同伴或教师听;中年级教师大多数选择摘抄、背诵等方式;到了高年级,大多数教师仍然让学生摘抄、背诵,只是由原来的几个词语、几句话变成了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少数教师会让学生写读后感。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局限在“说”和“写”这两个方面。很少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画、做、演等其它方式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2. 学生追求多样化。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教师要求的讲述、背诵、摘抄、写读后感等检查方式认同度并不高。喜欢讲述、摘抄、背诵的学生只是各班少部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其它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里的其它方式主要包括手工、剪纸、画画、表演等。
3. 阅读兴趣被压制
调查发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下降,特别是进入三、四年级后,喜欢读书的学生从一、二年级的92%一下子下降到68%。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绝大多数指向“不喜欢老师布臵的阅读作业”“没有自主选择阅读展示形式的权利”等。
二、阅读成果展示方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
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示方式是否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四年级3个班开展了实验:一班学生以传统的摘抄、背诵等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二班学生只读书,不需要展示任何成果;三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摘抄、背诵、手工、实验、剪贴、表演、种植、饲养等多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展示。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不需要展示阅读成果的实验班虽然学生的阅读兴趣较浓厚,但阅读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处于浅阅读层次;形式丰富的成果展示方式无论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阅读能力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书中某一人物或情节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班级阅读氛围浓厚。
三、玩转手指,让“悦读”归来
四年级3个班级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后,笔者在全校开展了展示学生多样化阅读成果的课题研究。因为学生喜欢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大多数与手指技能联系在一起,所以称为“手指上的阅读”。
1. 操作指南
“手指上的阅读”一般通过以下形式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绘画、剪纸、捏橡皮泥、手工拼贴、表演、演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包括传统的摘抄、写读后感等。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可以个人独立制作,也可以选择与亲人、伙伴、教师合作完成。
“手指上的阅读”根据作品表现形式和个人审美需要,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各种纸类、布线类、废旧物品、生活用品
等。
2. 年段目标
低年级一般以模仿为主。学生可以对照书本中的插画,通过仿影、临摹、拼贴等形式再现人物形象或特定的场景;中年级学生则通过自己喜爱的“手指上的阅读”形式反映自己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高年级则提倡学生以系列作品的形式来再现故事情节或展示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
3. 基本课型
“手指上的阅读”一般流程:读—做—说—评—读,基本课型为:
(1)指导实践课:在学生初步阅读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如果需要,可以将选择同一人物或同一场景的学生组成若干小组,以便比较不同的展示形式对阅读内容的呈现效果。
(2)交流展评课:学生根据展示成果介绍阅读的文本内容、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开展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评价的方向侧重阅读理解和感悟,如果展评作品偏离了阅读内容所表现的意思、意境,需要进行“再次阅读”,以便纠偏。
四、让“悦读”滋养童年
1.多样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不可能让所有的儿童都喜欢同一种学习方式,阅读同样如此。儿童将手指上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阅
读交流再不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大家都可以凭借一“手”之长拥有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手指阅读交流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水浒传》这本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生1:我喜欢画画,所以画出了《水浒传》里的12个人物形象,每次画画时我都会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2:《水浒传》里我最容易把李逵和鲁智深搞混淆了,这次我通过贴画把他们两人做出来了,鲁智深的光头是用蛋壳拼成的,看上去光溜溜的;李逵长满了胡子,我就到理发店找了一些头发粘了上去,做完后再也不会张冠李戴了。
……
接着,人物剪纸、手抄报、十字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呈现,就连平时读书笔记一点都不会写的小张也即兴用钢琴弹奏了《水浒传》电视主题曲《好汉歌》,赢得了满堂喝彩。
“手指上的阅读”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形式,他们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于是读书不再成为负担。相反,由于阅读与儿童的个人特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展示阅读成果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时,儿童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
2.重拾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摘抄或写读后感等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一次机械的文字搬运或无病呻吟。而通过“手指作品”等形式再现文本内容时,学生需要重拾文本,还原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等。那些定格在儿童头
脑中的一幅幅“作品”是儿童内化之后的重构。这种切己体察、真诚互动的过程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在阅读上花了多少努力与技巧。一般来说,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1]实践证明,有些“手指上的阅读”作品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摘抄、背诵等,但由于主动投入和兴趣注入,长期以往,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3.伙伴推荐,形成阅读圈子。
进入小学阶段后,伙伴和教师成了孩子的两个“重要他人”,影响着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伙伴的所作所为往往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在选择阅读书籍方面,儿童一方面在看“教师让我读什么”,同时也在关注“同伴在读什么”。
“手指上的阅读”向儿童展示的都是同伴阅读后的作品,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比打印的海报宣传画更容易让儿童主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之间常常会自发地建立阅读“圈子”,“圈子”成员中的每个人都迫切希望别人阅读自己读过的书籍,于是经常通过“手指作品”相互推荐,他们推荐别人阅读的理由很简单:能有一个共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伙伴的推荐更能让儿童主动交流阅读感悟。
4.增加缓冲,降低阅读难度。
小学低年级段是“幼小衔接”的一个特殊过渡期,也是儿童由图画阅读向文字阅读过渡的缓冲带。“手指上的阅读”正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住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让阅读的种子在低年
级慢慢生长。
案例: 这是一年级的两位教师围绕《寓言故事》这本书为孩子们制定的不同的暑期读书要求:
师1:自己拼读故事,看完后能够把故事讲给家人听。2. 在家长的指导下画出一些揭示道理的句子并背诵。3. 每天摘抄文中的好词4个,并能学会用这些词语说话。
师2: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读完故事。2. 选取喜欢的人物形象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3. 和家人演一演你最感兴趣的故事。4. 你还可以用其他喜欢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读书成果。
如果教师把阅读当成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工具,那么他指导阅读的着力点就会过早地放在提高说话、写作等能力上,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阅读指导扼杀了儿童的阅读天性。而改变“背”“抄”“说”的方式,站在儿童立场上,充分发挥儿童“玩”“做”“画”“演”的天性,那么他们的阅读就会在这个缓冲带从图画阅读自然滑行到文字阅读,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5. 享受童年,明确阅读方向。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2]陶行知先生的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告诉我们,只有引导儿童阅读大自然这本“活书”,成为“自然之子”,才能享受童年的乐趣。“手指上的阅读”强调的正是“先读书,后种树”式的栽植、“先读书,后画书”式的涂鸦、“先读书,后验书”式的考证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儿童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净化心灵;在实践中享受童年,释放天性,不再“圈养”于
书本之中。这在众多伟人的童年里都有成功的案例:爱迪生小时候也很爱读书,但他有一种将书本知识或别人的话付诸实践的本能;大文豪鲁迅小时候也并非泡在书中,他喜欢种花,在花旁插上竹签,写上花名[3]。这与卢梭主张的“12岁以前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使其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4] 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手指上的阅读”是促进儿童绿色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凭借阅读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特长,让生命焕发出了另外一种精彩。更不可忽视的是,在将阅读内容转化为手指艺术的过程中,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等一系列的“阅读副产品”的作用不可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指上的阅读”就不仅仅是阅读了,它成了滋养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莫提默〃J .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 商务印书馆 2004。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7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
[3] 陈文清 谢华良《世界伟人的儿童时代》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6。
[4] 卢梭 《爱弥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有删改。
范文五:因改变而精彩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输送祖国栋梁基地的一线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我依然记得这一天2012年3月21日,那是我刚刚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平移与旋转》知识,第一次教学平移知识的应用——在方格中平移图形。毕竟,学校条件有限,那天我就只是拿了教材和一幅配套的挂图就走进了课堂。我利用配套的挂图,演示了小房子向其中一个方向移动数格后的位置,学生就根据刚刚观察到的演示方法,自己完成其余方向的移动。一节课下来,我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一个51人的班级,只有平时成绩中上水平的15个同学可以做全对了。看到这样的结果,我的心凉了半截,我不禁想起了北京特级教师柏继明的话:“一个四十人的班,有三、五个没有学会,这很正常,毕竟有些同学在数学学习方面是弱项;有十个没有学会,不应该;二十个都没有学会,彻底地失败。”在这节课里,我只是让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去学习知识,真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怪这节课会失败了。
乡村学校虽然缺少高科技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并不缺乏简单实用的小黑板。第二天,我把全校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都收集了起来,挂在了教室的四周围,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七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把已经学会了的同学分散到各个小组,担任小组长,做学习的牵头人,让他们有“小老师”的成就感。而其他同伴也离黑板近了,在同伴的互助下,动手操作去平移图形,亲自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了掌握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通过上节课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检查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正确率确实比上节课大大提高了,但是,仍然有十几个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会出现错误,他们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有些学生是在平移的时候,移动的格数很多少数了一格,这应该是由于我在上节课中还没有能够突破如何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这个难点。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第三次因为这节“平移知识的应用”走进课堂,这次我充分的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在平移数格子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原来的点可以看作是起点“0”,然后沿着格子的“十”字点来数格子,往后面数移动的格数,点上“.”,这就是一个点平移以后的对应点。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有了这个数平移点的方法,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也不会把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弄错了。
刘备因为想请诸葛亮下山,而有了“三顾茅庐”。我因为教学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这一个知识,也是“三顾课堂”。虽然这样的经历也许在同行看来不足为奇,但是真的是我一个真实的教学经历,我想如果下一次再让我去上这个内容的话,我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漏,一定让这个内容一次就让学生掌握好,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组织教学。虽然说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教育了,可是像市区学校所拥有的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还是稀罕的,所以老师们上课也基本上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就驾驭了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不应该因为学校设备的简陋而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总是说“如果有城市学校有的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也可以像XXX教授上课得那么好,没有条件你能叫我怎么办?”其实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一个有现代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用身边的器材,在生活的实际寻找教学的素材,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创造性的用好教材,服务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掌握知识。
其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就足够了,也使得“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被动地、张大嘴巴地接受老师“喂给”的知识,又有何来对学习的兴趣?又怎能培养创新的能力呢?2011年版的《新课标》由原来的“双基”变为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更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教师要抛弃一些循规蹈矩的旧习惯,打破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在有各地方推广的“合作课堂”“高效课堂”等的教学模式,都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不守旧,不人云亦云,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最后,让学生掌握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语道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在我教学“平移的应用”中,如果我教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找出对应点移动后的位置,学生数完了格子数,却模棱两可了,点是在格子的前端,还是后端呢?如果点在了格子的前端那就肯定不对了,就少移动了一格。但是,如果是让学生沿着“十”字点来数格子,就不会发生这样不能确定的情况,这就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没有创新的精神,一定会在未来竞争中被淘汰。
一次平凡的经历,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行为上的变化,相信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次的改变,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