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_朱新现
第 27卷 总第 157期攀 登 (双月刊 ) Vol27General.No.157
2008年第 1期 2008年 2月出版 Ascent(Bimonthly) No.1.2008February.2008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1— 5647(2008)01— 0022— 05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
朱新现
(中共中央党校 , 北京 100091)
摘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改革开放中 , 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 , 党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 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 , 把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全盘考虑 , 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 面发展 ; 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 取得了加快实现现
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中国 ; 改革开放 ; 全面发展自 1978年起 ,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 的创新实践 , 石破天惊 , 从农村到城市、 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 对内对外进行了改革开 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的变化” ,[1]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雄辩地证明 ,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 新时期 , 面对新情况、新矛盾 , 完成新任务、新课题 , 需要总结党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 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 改革开放中 , 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 , 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 中 , 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始终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 ,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 又立足基本国情 , 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 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 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 模式 , 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 ,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上 实现了飞跃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 ,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实现 共同富裕 ;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 ,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 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丢老祖宗 , 又说了老祖宗 没有说过的话。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它包括**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 学理论体系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 是中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 系。 新时期 , 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 全党必须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 艰辛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
二、 改革开放中 ,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 形成了三 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 ,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对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 ,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
— 22— *〔收稿日期〕 2007— 12— 25 〔作者简介〕朱新现 (1976-),男 ,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精神动 力 ,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 对待马克思主义 ,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改革开放中 , 党的指导理论发生了三 次历史性的飞跃 , 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总结建国以来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实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 逐步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 创立了**理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它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 对当代世界形势做出了 新的科学判断 , 贯穿于各个领域 , 第一次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 形成了新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 特别是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 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 形成了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 ,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推进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十六大以来 , 党中央坚持以**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 根据新的发展要 求 , 集中全党智慧 ,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
克思主义、 **思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 理论 ,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实践和创新永无止境 , 党的理论成果也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发展和创 新 , 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全 党的过程中 , 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
三、 改革开放中 ,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 , 毫不动摇地统一于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 的一招”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也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和社会主义发展 的直接动力。 在改革开放中 , 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极大地解放和 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 力。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 , 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 , 着眼于未来 , 着眼于中华民 族的振兴来看改革开放 , 同时也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 促进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 来看改革开放 ,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 党保持了清醒的政 治头脑 , 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的深刻性、 复杂性和广泛性 , 使得其对人民的冲击 和影响是很大的 , 尤其是扩大对外开放 , 中西文化的交流 ,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 “西化” 、 “分化” 和推行“和平演变” , 产生了来自“右”的障碍。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旗帜鲜明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 是我们党、 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 石。 ” [3]四项基本原则关系中国各族人民命运 , 关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关系国家稳定和统一 意志 , 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证。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 两者是统一的 , 统一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 , 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 , 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 改革开放之所以 能健康的发展 , 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 容 , 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 20世纪 90年 代以来 , 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 , 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的认识 , 对民主法制的认识 , 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 , 对坚持 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认识 , 等等 , 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 , 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 改革开放中 ,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 , 保证社会主义事业 健康有序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和唯一主体 , 是中 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 , 无不来 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 都形成了许多新的东 西 , 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 , 是群众发明的、创造的。改革中的“任务要依靠群众去完成 , 经验要依靠群众去积累 , 新事物要依靠群众去创造 , 困难也要依靠群众才能克服” 。 [4]改革开 放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 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中真正体现了人民群 众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依靠群众推 进改革开放 , 这是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 , 在改革开放中 , 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 始终保证了党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避免成为群众的尾巴 , 犯尾巴主义毛病 ; 也避免瞎指挥 , 犯命令主 义的错误。 党发挥自己正确的领导作用 , 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到改革开放实践中去 , 向人民群众学习 , 及时发现、 总结、 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 , 把经得起检验和考验 的成果 , 上升为理论和国家政策 , 加以提倡 , 通过党的宣传、 动员 , 指导人民群众从事新的实践 , 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五、 改革开放中 ,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 , 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 界第三 ,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改革开放中 , 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 由于这种传统认识否定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 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 认为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党在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基础上 , 提出了“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 ,[5]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 , 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 , 我们 都可以利用 , 搞市场经济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过改革开放的多年艰苦探索和实践 , 在不 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形成统一认识 , 党逐渐把市场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 , 使社 会主
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 ,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 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 来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建立全国统一、 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 , 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 , 促进资源优化 ; 转变政府职能 ,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 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制度 , 等等。 这些制度和政策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 , 也结合了市场经济 的优势 ,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挖掘了各种潜在的和已有的社会资源 , 使得我国社会 生产力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 改革开放中 , 把推进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 ,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 在相互促进中共同进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 涵盖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变革和上层建筑改革相互依赖、 相互配合。 没有经济基础的变革 , 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或者发展很慢 , 上层建筑改革就失去了强大 的物质力量 ; 没有上层建筑的变革 , 经济基础变革就会失去方向和政治保障 , 也难以坚持和持 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 , 党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 , 坚持 “三条评价标准” ,[6]在党的领 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相适应” ,[7]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 发展 , 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 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 ,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 一步提高 , 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 , 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既坚持了党的领导、 人 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既坚持 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 也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 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七、 改革开放中 ,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 , 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两个文明都抓好 ,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 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是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 必须协调、 全面发展。党坚持两手都要抓 , 都要硬的方针 ,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 使得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 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 围绕党的基本路线 ,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 大力发展教 育科学文化事业 , 努力培养“四有”公民 , 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 ,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 , 努力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人民群众的素质问题 , 是关系国力强弱的问题 , 是关系经济发展后劲大小的问题 , 也是关 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改革开放中 , 党坚持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全面展同推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互为基础和前提 , 党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 着眼于人民群众现实物质文化生 活的需要 , 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 文化权益 , 以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其成败的标准 ,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八、改革开放中 ,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 , 先富带后富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中 , 党多次强调“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的原则 , 以此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 于我国这个底子薄、 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 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了效率 , 公平也 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 ; 强调效率不是无视公平 , 否则效率的提高就不能持久。我党坚持效率优先 , 使一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经过自己的辛勤劳 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适当拉开差距 , 刺激和带动更多的人富裕。 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 上升的规律的 , 也是符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的。 提高效率不是搞两级分化 , 制造贫富 差距。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贫富差距有拉大的现象 , 党和国家通过 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社会捐助和慈善以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等再分配形式 , 在 不影响效率和发展的基础上 , 坚持统筹兼顾 , 缩小个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 , 努 力形成社会发展由人民共建、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局面。
九、 改革开放中 ,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 源 , 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求和平、 谋发展、 促合作已经成为 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 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十多年来 , 我国 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 谐世界 , 走和平发展道路 , 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以更加 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 , 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过程中 , 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 保持清醒的头脑 , 坚持对 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关系 , 正确处理 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 , 并把它作为对外开 放的立足点。 积极利用国外市场、 国外资源来发展自己 , 更重要的是 , 依靠我们自己国内的市 场和资源 , 防止受制于人和对国外市场的完全依 , 以便有力地抵御外来的冲击 , 缓解外来的消
极影响 , 避免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局势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动荡。
十、 改革开放中 ,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 , 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社会 政治局面根据具体情况 , 党统揽全局 , 精心谋划 , 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不可分 割的内在联系 , 做到了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 , 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 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抓住 机遇 , 深化改革 , 扩大开放 , 促进发展 , 保持稳定” ,[8]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 验的科学总结。发展是硬道理 , 是目的 ,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 , 直接 关系着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 , 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败 , 也关系 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党的认同。无论国内外发生什么样的大事 , 党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毫不动摇 ,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抓住 有利条件和机遇 , 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 力争实现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改革是发展的动 力 , 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 , 推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在改革中 , 坚持大胆地闯、 大 胆地试的精神 , 走出新路好路。坚持步子要稳 , 走一步、看一步的方针 , 遇事同广大人民群众 商量 , 及时总结经验 , 逐步推进经济的发展。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 , 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做到发展为了 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 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 社会秩序紊乱 , 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 国的问题 ,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 什么都搞不成” 。 [9]在改革开放中 , 原 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人们的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 , 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 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 显出来 , 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 坚持中国最 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 , 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 ,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 , 在稳定中促进 改革与发展。
十一、改革开放中 ,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 结合 ,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过程中 , 党始终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放在一起思考 , 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在改 革开放中 , 始终坚持“没有党的领导 , 就没有现代中国一切”的思想 , 根据党情、社情、世情
的变化 , 党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起来 , 不断开创事 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 , 以 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上 , 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 , 勇于、善于探索和创新 ,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要警惕右但主要防 止 “左” ;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 , 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 ,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 着力增强党的团 结统一 , 改革干部任免制度 , 实行干部队伍的“四化” , 努力造就朝气蓬勃而具有高素质的干 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 , 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 , 强调领导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 , 要完善党规党法 , 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 ;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 按照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 ,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 方式 , 使得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 艰苦奋斗、 清正廉洁 , 富有 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参考文献 :
[1][3][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斗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6,17,28·
[2][5][6][9]**文选 , 第 3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368,148,213,284·
[4]**·坚持群众路线 , 改进领导作风 [M].**、**、**论党的建设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534·
[8]**文选 , 第 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460·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 are a momentous option that determine Chinese fate, and are a great affair that decide the
party and country’s future. In the reform and open, according to the state’s situation and tim es changing, the party carried on
socialistic rout and Marxian guidance, linked respecting the people’s origination spirit and accelerating and improving the party’
s leading, entirely considered about the politic 、 culture and economy, realized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and
combined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and gained precious experiences of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Keywords:China; reform and open; entire development
(本文编辑、校对 :王乃明 )
范文二: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深刻启示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深刻启示
摘 要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深刻启示,坚定航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造福人民是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的真谛,营造环境是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验,启示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的大会上,****再次强调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认真学习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我们获得四个方面的深刻启示。
一、坚定航向――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俗话说“跛足而行比迷途者更容易达到目标”。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目标,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这一目标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始终围绕着这个伟大目标而制定,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着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展开。十二大之后我们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没有离开过这一主题,十三大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
十五大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正是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目标,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牢牢抓住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
2
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则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惑,1979年元月,**就及时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从此,我们党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在这个宗旨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
3
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谱写出鱼水关系新篇章。人民群众始终处于建设实践的第一线,对客观实际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要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从人民群众中间来。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政策,就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正因为我们党十分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群众中的新创造、新经验,都及时予以支持、总结和归纳,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连绵不绝的动力和创造力。
二、造福人民――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的真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一个客体性目标,我们党的主体性目标则是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果,最终都要从人民享有的各个方面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4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着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建设而积极探索,奋发进取。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短短十多年,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的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盎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体制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减少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增强运用规律处理经济活动的自觉性,使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演变到新的阶段。
经济的变动必然引起政治的变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我们党十分自觉地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如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上层建筑。应当肯定,我们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在许多具体层面还存在着缺陷。党的十七大在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我们坚信
5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也是完全一致的。生产力一定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民群众的活动,生产力就会被架空,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素质状况又影响着其活动状况。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既重视物质财富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刚刚闭幕的2008北京奥运,兑现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风貌,赢得了世界的称赞。
经济发展了,政治进步了,文化前进了,社会生活不见得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我们党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个崭新概念,实施“四位一体”的全新布局,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高度
6
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营造环境――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
大家知道,空气、阳光、水份和土壤就是树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没有合适的环境,生物就不可能生存。人以下的一切生物都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只有人才能够改造环境、创造环境、营造环境。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与我们党呕心沥血地营造环境分不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党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从而为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现代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要想存在和发展,就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必然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封闭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如何处理内因外因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经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犯
7
过片面强调内因盲目排斥外因的错误。痛定思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外部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内部的氛围同样相当重要,中国社会自身的稳定与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党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作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判断,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初步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氛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
8
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极其清醒这一点。当世界上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相继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而被迫垮台之际,我们党则始终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发展,直至胜利。
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进一步理解,解放思想也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众所周知,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顺利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纵观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
9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首先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重点纠正“左”的错误,这是一项命运攸关的重大决策。不先走这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真正的起步。党的十二大解放思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四大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开辟了人类社会关于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开创这条道路,是靠解放思想这一强大动力,今天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应对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有力武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的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前人没有做过,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许多问题在经典著作中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我们唯有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解放思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
10
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会上的报告.
[2]本书编写组..坚持改革开放教育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1
范文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
一、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 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繁荣进步、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际**势力把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和“分化”我国的突破口,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也蓄意挑起民族宗教事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努力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 2.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从培养人才做起,其中即包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科技的整体水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进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 1.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民族教育关系而发挥重要作用。 2.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少数民族在以前的社会制度下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当时更不用说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只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环境,只有在一个稳定、团结的民族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3.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已初步形成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2197.57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5;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达112.69万人,比2002年增长58.59;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为689.39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3;普通小学少数民族的在校生为1081.28万人,占全国普通小学学生总数的10.09,已经超过少数民族8.41的人口比例。 4.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集中办学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资金都投入了很多,先后实施了民族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高层人才骨干政策,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民族集中办学力量,进一步推进了当地民族教育视野的发展。国家开办新疆和西藏内地班,实施寄宿制教育,例如,在宁夏银川市新建两所民族寄宿制学校,实施百所回民中学的规划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
推进作用。这也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立法工作 为了确保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必须要建立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统一完善的民族法律体系,而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必须依靠法律,只有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发展民族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中,必须从各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充分照顾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采取特殊办法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生活管理等方面都要采取各种方法办学,绝对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方法,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3.大力培养民族教师的素质,是办好民族教育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忠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说,都还赶不上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质量和合格人才的培养。现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合格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量少、水平低,缺乏合格的教师。所以,要办好民族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合格的民族教师。 4.提高民族教育的认识,坚持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服务 有的地方没有把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提到相应的高度,许多少数民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去发达地区“打工”,这样就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去民族地区建设的比例,造成民族教育资源大量流失,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对民族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工作,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通过制度创新,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少数民族教育充满活力并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各民族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民族教学制度的创新,使之能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服务,更好地满足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阿布都.试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08(3). [2]谢永强.党的民族政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民族研究,2000(7). [3]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3. [4]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6.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永康)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句让中国百姓心里感动、切身感受的话,正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30年。
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倡导下,因“**”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当年,全国570万名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他们的命运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沉积多年的求知热情如火山喷发,中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春潮,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28亿,录取人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录取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录取总数的75%。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10多年奋斗,中国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学生数量、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30年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量突破8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传遍神州大地
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丰富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2006年9月1日,修订后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这一年,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春天,这项改革推行到全国农村;同年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1.5亿名学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2008年春天,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到了秋季,全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连续2年的资助。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报酬。近1200万名在校学生因此获益。
同年,国家实施以奖、免、贷、助、补等全方位的新的学生资助政策。每年500亿元的各级财政资金覆盖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
30年来,一项项不断推进、力度空前的助学政策,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果,又体现了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理念。亿万学子在感受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同时,更增添了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速着教育事业自身的调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需要创新的教育,适应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继1999年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后,于2001年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截至目前,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已全部使用新课程。21个省份在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曾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和教师不容置疑的授课方式已逐渐淡出,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成绩冒尖向兴趣广泛转变,学校也开始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力度的重大举措,使一直受到歧视的职业教育开始拥有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的图景日渐清晰。
面对质量下滑、债务沉重等扩招带来的新问题,高等教育积极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
“十一五”以来的3年里,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年度招生计划增幅控制在5%以内。本科教学评估、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多项举措的推进,使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教育拥有国际化的水平
1978年6月23日,**同志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中国的留学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0年来,中国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4个。
30年来,教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3000万人。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含孔子课堂)262所,分布在7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已有46个国家设立汉语水平考试考点……
教育的开放,历史性地放大了中国人视野,也向外界释放出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信号。透过教育这个窗口,中国人正在向世界展示好学、善学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的远景,期待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
近年来,为了解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国家财政每年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达数百亿元,并逐年增加。各地通过教师交流、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国在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又于今年秋季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
抓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核心问题,中国积极探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大中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支教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同时,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
度,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使有志于从教的人可以安心从教,终身从教。
在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教育事业起步晚、底子薄,改革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曾在一定历史时期被人们认可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新的挑战和考验。
30年来,高考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以及录取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不断顺应和满足人民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巩固完善的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考持续发挥着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近年来,根源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监管体制松散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择校乱收费明显减少,学校收费行为逐步规范。校务公开、依法办学等新理念的提出,使各级各类教育正在阳光下健康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在迎难而上,循序破题,向着“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从恢复高考这一标志性事件至今,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回顾30年的艰辛探索,教育事业前行的每一步,都使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回望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新华社记者 吴晶 刘奕湛)
。
范文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报告在回顾总结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经验以及阐述如何继续深化改革的问题时,有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一句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应当说,这是党??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文献,也是新时期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人们从中不仅激荡起对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成就感、自豪感,而且提高?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伟大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采?的篇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当代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30年前,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带来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当时,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完全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我们党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依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个上,**讲过三句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我们现在再不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使党认识到,要摆脱我们目前所处的严重困境,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改革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我党的伟大觉醒,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当时的改革是被逼出来,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至少有三条:一是要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同志的历史地位和继承**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给我国造成的危难和困境,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关闭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使我们这个党成为这个新的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回首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目的与效果如此一致,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而近30年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富祉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党是怎样在实践中把新的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统一起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严格区分了作为“基本制度选择”的社会主义革命同做为“好的政策选择”的新的伟大革命的界限。
永远铭记和深刻认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最根本的是解放思想,事实求实;以执政党的思维取代了革命党的思维。“三个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从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济济平均3%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居世界首位;进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三位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增长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我国正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2006年,我国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万所学校。2006年全国小学入学率达99.3%,比2002年提高0.7百分点,初中入学率达97%,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毛入学率59.2%比2002年提高22%,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42.5%。全国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达到10年以上,全国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农村有1.5亿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5年首先?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实施,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农村农民高兴地说“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农民得实惠,和谐社会好。”中央投入100亿用于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远程教育投入110多亿。到2006年全国实现两基县从2001年2573个提高到2973个,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全国410个“两基”攻坚县,有317个实现了目标,西部“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7%。2007年在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范文五: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摘要]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十而立”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已经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性回眸,我们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与时俱进 宝贵经验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近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在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上,中国从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走向世界前列,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
一、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
面对“**”造成的动荡局面,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等地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迁中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新建的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大大增强了经济活力和企业效率,并缓解了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的不利影响。农村改革的不断成功,为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革创造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环境。在农村改革中提供的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也在打破人们的思想禁锢、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二届三中全会将中国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稳步进行。1980年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对外开放使中国及时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极大地发展壮大了自己。
二、新时期最显著的历史成就是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实施“三步走”战略,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持续快速地发展。国家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激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国家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了创新体系、科技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伟大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探索。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从结束“**”十年动乱后开始的。面对**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现实,人们在思考,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没有取得相应的成就,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他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们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更加自觉地认识自身、完善自身进而全面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以**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9%;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指出:“党的十七大把这‘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是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论内涵的。”“十个结合”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一次漫长的全方位的变革。我们之所以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归根结底就在于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_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