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xuan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所谓社会系统分析方法, 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 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 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下述基本方法: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时性方法、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等。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所以系统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和谐社会。它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从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不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社会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系统自身矛盾产生和解决冲突,达到系统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系统解构及重构的互动。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任何社会系统,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或三大次级系统构成。这三大要素又可以分成若干子要素或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下去。这样,社会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体系,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按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看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系统中,我们要按照各个要素的运行规律来把握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和做到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系统论为我们正视社会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社会发展源泉、社会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各要素在社会系统中有序联系交互作用才能更快地推动社会机体的发展,这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建立公平、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为核心, 目标系统涵盖了当代人之间以及代际人之间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公平, 使用与分配自然资源的公平, 凸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 展现了人类的一种生存境界。”从功能上看, 和谐社会是社会一种状态, 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整体意义上,“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 即社会结构的总体) 而言的, 不是针对社会某一部分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 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从要素的社会结构角度讲, 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的稳定、协调, 有序。从主体的社会结构角度讲,就是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 无根本利害冲突。”按系统的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的结果, 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系统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石,同时,和谐社会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完善、内部要素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努力使社会系统首先成为一个和谐体,这样中国社会也就演化成了和谐系统。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系统应该是一个要素功能完全、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且系统负效应较小,能充分发挥1+1>2 的整体功能,同时不断优化不断向着更科学更有序方向发展的社会系统。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范文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戴胜华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 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三)主体活动
主体活动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四)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 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专题目录
1.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2.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3.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4.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二)专题知识点
系统范畴、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
(三)专题重点
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四)专题难点
1.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2. 社会子系统的划分与流行的划分方法的关系
3. 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的关系
4.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 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一)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三)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维纳)、信息论(申农)、系统论(贝塔朗菲)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70年代前后, 相继出现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突变论(托姆)、超循环论(埃根)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 以及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四)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分析和综合相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还原。
(五)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 法庭 、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五)自然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两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需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同面对。
(六)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符合当代现实,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七)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是否是唯一的?
答案是否定。如还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我们的划分更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八) 这种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有没有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这是一个缺憾。 可以结合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 这样可以弥补上述缺憾。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之所以强调系统思想 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 ,道理也就在这里。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 “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辩证方法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三)关于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
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关于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又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是世界上研究人类社会演进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 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五)注重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以往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二)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 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三)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四)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 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社会系统研究
的复杂性、社会系统的非线性、社会系统的涌现性、社会系统的涨落性、社会系统的随机性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2、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4、阐述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与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5、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演化过程中时间的不可逆性)
2)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内在随机性)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简单对象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则是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 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必须将追求简单性和探索复 杂性结合起来。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基本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20世纪80年代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刮起“ 非线性风暴”,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问题不是少见的例外而是普遍现象,线性问题才是少见的例外。
(3)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 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9、什么是 “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何谓系统物 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 “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回答。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要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 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上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 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等。
范文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本专题目录: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分析和综合相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
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还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五)自然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需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同面对。
1、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
符合当代现实
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2、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是否是唯一的?
答案是否定。如还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我们的划分更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3、这种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有没有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这是一个缺憾。
可以结合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这样可以弥补上述缺憾。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之所以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也就在这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辩证方法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2、关于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关于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又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是世界上研究人类社会演进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4、注重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以往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
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社会系统研究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的非线性 社会系统的涌现性 社会系统的涨落性 社会系统的随机性
范文四: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戴胜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
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主体活动。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 方法。
世界眼光。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本专题目录: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本专题知识点:
系统范畴、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
本专题重点:
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
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本专题难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子系统的划分与流行的划分方法的关系
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维纳)、信息论(申农)、系统论(贝塔朗菲), 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70年代前后, 相继出现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突变论(托姆)、超循环论(埃根)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 以及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分析和综合相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 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还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
定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五)自然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需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同面对。
1、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
符合当代现实
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2、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是否是唯一的?
答案是否定。如还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我们的划分更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3、这种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有没有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
素,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这是一个缺憾。
可以结合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这样可以弥补上述缺憾。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之所以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也就在这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
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辩证方法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2、关于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关于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又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是世界上研究人类
社会演进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4、注重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以往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
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社会系统研究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的非线性
社会系统的涌现性
社会系统的涨落性
社会系统的随机性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2、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4、阐述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与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5、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演化过程中时间的不可逆性) (2)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内在随机性)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简单对象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则是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必须将追求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结合起来。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基本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
20 世纪80 年代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刮起“ 非线性风暴” ,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问题不是少见的例外而是普遍现象,线性问题才是少见的例外。 3、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9、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1、何谓系统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
运动形式来回答。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 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上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等
范文五: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
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易杨双丹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5期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社会问题,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和谐是与社会矛盾相对应存在的,如果不正视社会矛盾,不采用科学方法去化解矛盾,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理清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1对“和谐社会”的解读
1.1和谐社会的内涵
1.1.1什么是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1.1.2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志于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1.2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1)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的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以及自身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良好地发挥。
(2)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4)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2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当前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有计划的逐步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社会显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这就使原先处于隐性的矛盾逐步暴露,使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引发的矛盾纠纷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
(2)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趋于激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以,在转型时期因利益问题引起的许多矛盾,已经不仅仅是个体性的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的利益矛盾。因此,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不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3 运用矛盾研究方法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3.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待各种矛盾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矛盾具体分析。一方面,和谐社会应当以承认社会矛盾为前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者是思维领域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普遍性都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不能忽略矛盾、躲避矛盾、掩盖矛盾,而应当以承认矛盾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另一方面, 我们在正视矛盾的同时,也不能故意夸大矛盾,更不能忽视当前社会的总体是和谐的这一根本事实,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丧失信心,迷失方向。
3.2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矛盾, 我们首先应该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重视其它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统筹发展,协调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将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矛盾, 但是对于任何矛盾我们都不可掉以轻心,面对一切关于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矛盾的时候,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3.3坚持统筹兼顾、合理适度的原则
在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利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切的冲突都源于利益,而一切利益冲突又积聚成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就是整合利益。人们对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生活条件的直接需求, 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所以,要想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要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加以协调和整合。对于这个问题,**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创造性地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提出总的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能闭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是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聚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正确的兼顾和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使其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能够融洽沟通,协调协商,组合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整体,这就是统筹兼顾,合理适度。
参考文献
[1] 任百成.《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构建